篇一:诗经 ·采薇
诗经·采薇
一、 导入
1.讨论经典
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诗歌有一个古老源头,那就是《诗经》。听说过哪一些被称为经的书
吗?
生:《圣经》、《三字经》、《茶经》??
师:这些经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是某一个领域里的经典。
师:在你看来,《诗经》大概是怎么样的一部书?
生:《诗经》是诗中的经典。
师:《诗经》不但是经典,还是中国的历代文人顶礼膜拜的经圣。
2.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的305首
诗歌。主要内容包括风、雅、颂,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二、揭题
1.揭题,请几名同学读题。
2.请一名学生写课题:诗经·采薇
3.解题:知道“薇”是什么吗?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
4.书写指导:薇、昔、矣、霏。
5.多音字解读:
yǔ 雨水(名词)
雨 {
yù 下雨(动词)
6. 分层指导朗读: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竖着读、变成书法作品
读。
三、文本细读
(一)学习反义词
昔——今 往——来 划出“昔”字的意思,板书“昔”字。
(二)学习语气助词
1.寻找语气助词:“思”、“矣”
2.去掉语气助词,请女生齐读;带着语气助词请男生读一读,感
受一下有什么不同。(语气助词可以加强某种语气,读起来回味无穷。)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语气助词?补充语气助词:之、者、也、
矣、乎、与、哉、夫、焉??
4.读读带有语气助词的句子。
乎哉!不多也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盖天下奇才也!
王侯将相另有种乎?
5.交流这些语气助词想表达怎样的语气?
6.选自长篇叙事诗《采薇》。
7.后面还有4句,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8.插入小视频,这是发生在西周时代的一个故事,让我们回一趟
西周??再请学生谈感受:悲凉、忧伤??
师:西周朝廷召集千军万马,发动了十几次大规模的讨伐戎荻的
战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不仅没有消灭匈奴,而且国破家
亡??
(三)学习叠词
师: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悲凉?
1.书写:依依、霏霏
2. “依依”让你还想到了哪些词?依依不舍、小鸟依人
那个骑着马的人在往前走,杨柳会怎么样?(挽留、缠绕)除了
杨柳还有谁要挽留他?为什么大家如此挽留,诗人还是要走?“依依”
改成杨柳“飘飘”好不好?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师:走进诗中去,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神韵,这就是诗歌的美妙
之处!
1.在音乐声中,请学生开火车朗读诗歌。
2.同学们,这短短的16个字是同学们公认的千古佳句,是整部305
篇《诗经》的压卷之作,在此之后,很多诗歌都出现了杨柳:齐读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师:后来中原大地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风俗:送别的时候人们都折
柳相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柳——留
五、回顾拓展
1.出示《关雎》、《蒹葭》节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jiān jiā
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课堂小练: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
收集了( )至( )的()首诗歌。
内容包括:( )、()、( )。
(2)我还知道《诗经》里的这些诗:《 》、《 》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 )。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昔: ______________ 霏霏:______________
矣: ______________ 往: ______________
篇二:《采薇》练习1(带答案)
《采薇》练习1
1、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明确: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象弭鱼服( ) ......
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四牡骙骙( ) .....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通假字
岁亦莫止() 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犭严 狁孔棘() .....
(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岂不日戒() ..
(3)古今异义
不遑启居 古义: 今义: ..
君子所依 古义: 今义: ..
小人所腓 古义:今义: ..
(4)一词多义
薇亦作止( ) 曰归曰归( )..
靡室靡家( ) 忧心烈烈( ) ...
载饥载渴(
) 忧心孔疚( ) 今我来思( ) ...
(三 )重点精讲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试赏析。
五、课后巩固练习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世外桃园即来之,则安之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山清水秀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聘:问候 .
C.行道迟迟 迟迟:很晚 ..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业业:高大的样子 ..
3、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 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 小人所腓
4、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
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5、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采薇》参考答案
(一)前置作业
2、《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句:“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略)
(二) 基点知识预习自测
(1)通假字
“莫”,通“暮”,年末 “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华”,通“花” “棘”,通“急”,紧急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下名词作状语,每日
(3)启居 古义:古人坐时,臀部贴在小腿上叫“居”;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 今义:启发;居住
君子 古义:将帅 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
(三 )重点精讲
1、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2、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课后巩固训练
1.D;2.C;3.C;4.D;
5.(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篇三:诗经采薇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 诗句大意:
回想当初我离家从军的时候,美好春光里,杨柳随风飘拂。现在我解甲归田,却是大雪纷纷满天飞的冬天了。
2 赏析诗歌:
本诗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及对家乡的思念。全诗六章,这是最后一章的前四句,表现了士兵回家途中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对比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蹉跎,往昔不堪回首。整首诗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2句首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4句颔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5、6句颈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7、8句尾联)
1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望岳》《春望》等代表诗作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2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3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4赏析:
首联直接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颔联突出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潜”和“细”准确、传神,前者写出了风很微弱,春雨随着风,悄然而至,后者说明雨极小。颈联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外一片漆黑,只有江边船上放射出光芒,显得格外明亮。尾联是诗人的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吧。全诗刻画生动、细腻,虽不露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上阕)或(上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⑹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下阕)或(下片)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在词坛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2字词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
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3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4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夏夜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整首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 · 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⑴,
轻烟⑵老树寒鸦⑶,
一点飞鸿影下⑷。
青山绿水,
白草⑸红叶⑹黄花⑺。
1作者:
白朴,元代戏曲作家。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山西河曲)人。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
2词语注释:
⑴残霞:快消散的晚霞。⑵轻烟:轻淡的烟雾。
⑶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⑷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
⑸白草:本指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⑹红叶:枫叶。
⑺黄花:菊花。
3白话译文:
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了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十分鲜艳。
4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小令。诗人先用孤村、落日、残霞等六个典型景物,表现秋天傍晚的萧瑟。接着用“飞鸿”这一句,把静寂的景物和飞翔的大雁联系起来,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景色的宁静,让人为之一振。最后用“青山”“白草”两句,把美丽的秋景呈现在眼前。远处是青山绿水,其间是秋天的植物——白草、红叶、黄花,虽然只是三个词语的并列,却色彩鲜明地描绘出秋天的美景。
综观全曲,动静结合,作者成功地将秋日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虽有秋景的萧条,却没有悲凉清冷的情绪。
《诗经`采薇注音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9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