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2017-05-02 05:45:5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

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

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

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

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

“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

意呢?(3分)

答:

四.(2008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

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

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

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

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五.(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

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

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

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

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

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六.(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七.(08黔东南)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2)

篇二: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中考链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悉( ) .

(2)林尽水源尽( ) .

(3)芳草鲜美鲜美( )..

(4)屋舍俨然俨然( )..

(5)便扶向路向( ) .

(6)寻病终 寻( ) .

(7) 便要还家要( ) .

(8) 处处志之志( ) .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2)妻子:古义, 今义,

(3) 绝境:古义(4)无论:古义, 今义,

(5) 鲜美:古义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四、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作答: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2、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答: 答:

(1)、

(2)、

(3)、

(4)、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4、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

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5)、答: 否得以实现?答: 答: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全、都)(5)便扶向路向(沿、顺着)

(2)林尽水源 尽(消失)(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3)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7)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4)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

动词)

2、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业等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妻子一人

(3)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 今义,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5)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4、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

5、写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

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9、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能否得以实现?

篇三: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经典习题及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②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交错纵横)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6分)

(1)渔人甚异之( ) (2)阡陌交通( )

(3)乃不知有汉( )(4)芳草鲜美( )

(5)屋舍俨然( )(6)便扶向路( )

(7)寻病终( ) (8)悉如外人()

(9)便要还家( ) (10)鸡犬相闻()

(11)咸来问讯() (12)皆叹惋()

6.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1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

8.用原文语句作答:(5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5)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

10.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

11、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答案:

1、D(A、与世隔绝;唯一。B、间隔;参与。C、叙述;言语。D、离开)

2、A(A古今均表示“好像之意” 古义 。B古:互相通达 ;今: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古:妻子和子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D 古:不用说,更不用说;今: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3、D(A这;助词,的。B判断动词,跟现代文中的“是”意思相同;(代词)这,此。C出去;国外。D均为“饭”之意)

4、B(互相通达)

5、(1)对??惊讶(2)互相通达(3)竟然(4)鲜艳美丽(5)整齐的样子 (6)于是,就(7)不久(8)全,都(9)通“邀”,邀请 (10)听到(11)全,都(12)叹息,惋惜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2)老人和小孩,一起开开心心自得其乐。

8、(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1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6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相关文章
  • 桃花源记选择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精选)《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