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美学原理论文 正文

美学原理论文

2017-04-20 05:48:0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概论》读书报告

一,电影之美

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等,虽然这些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却使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活动人物,使人们大为惊叹。可见电影的历史也就刚过百年,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它从黑白默片(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由于电影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能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它又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艺术。正如列宁所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

电影之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首先就在于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其次,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统一体。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视觉形象。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动作性的,是不断运动着的。电影一定要求有戏剧冲突,电影故事一定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戏剧法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近似戏剧的。但电影又不是戏剧。戏剧由于受舞台的限制,它反映生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自由的;电影由于不受舞台的限制和时间、空间的约束,反映生活则比戏剧自由得多、广阔得多。电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反映生活。这种镜头可以是特写,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发展的一瞬间,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的表现力。镜头的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具体运用,使电影极其细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更富有感人魅力。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把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再加以巧妙的烘托和明朗而有力的动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所无法比拟的。

1、简述奥斯卡奖

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至1999年,学院已有6000多名成员。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

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

1929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评选,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了第一次授奖典礼,共颁发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制作的《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他于1950年在德国去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

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

五十一届。

主要项目有: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

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二,服饰之美

从广义上讲,服饰包括服装和装饰(即化妆、首饰等);从狭义上来说,服饰即服装配置,主要指一般人的着装,不包括演员的特殊服装,在这里只讨论狭义的服饰美。服饰审美,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它涉及服装穿着者、设计师和制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心理特征和文化修养。因此,各人对服饰美的赏识是有差异的。但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仍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1,简述蒙古族的服饰

蒙古族的服装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喜用红、绿绸子扎在腰里。冬天多穿羊皮袄、皮裤、皮靴,里套毡袜子。夏天都穿布裤子、皮靴。蒙古族人民很爱美,即使皮袄挂不起面子也要用红、黑布或绒线在领,袖和衣边上绣花边。

蒙古袍很肥大,除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以外,夜晚还能当被盖。细而长的袖筒,在乘马持疆时冬防寒,夏防蚊虫。

肥大的蒙古袍腰带,主要的作用是乘马时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它的另一作用是冬保暖、夏防蚊虫。

蒙古族的男子,头顶都留有长辫子。腰间挂小刀和火镰。妇女喜欢戴首饰。已婚妇女梳两个长辫,用黑布做两只辫套把辫子装在里面吊在胸前。辫套上绣有花纹图案或缀以银质圆牌首饰,蒙语叫"哈都尔"。手戴镯子、戒指,耳戴耳坠。

头顶雁尾式帽,又称风雪帽,它的圆顶阻风力小,帽沿小,但能遮阴远视。船型月牙立筒靴,乘马伸蹬方便,离马徒步行走拨草性强,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风外,、还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拢,精致华美。

"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金鱼二蝴蝶、桃、石榴、葫芦、五瓣花朵、花瓶、树叶等多种形状。有椭圆的、长方的、正方的、三角的,还有圆圈的。"哈布特格"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的一个空心的小夹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鸟兽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斓,金边闪闪,工艺考究,造型美观。

"哈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它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上下抽动绳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外移动。蒙古族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还喜欢把自己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边,"哈布特格"可以随时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进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时候还被做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绣制得怎样,甚至以此来推断姑娘是不是聪明、勤奋、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侣。而勇敢骠悍的小伙子,是会得到一个绣有一对百灵鸟,或其他

象征幸福爱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

"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表现了蒙古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三,绘画之美

绘画和雕塑一样,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三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所要描绘的对象十分广阔,从自然的山川、虫鱼、鸟兽到社会生活、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等,都是绘画的内容。它长于捕捉生活中的一刹那,撷取运动中的一瞬来塑造生动的典型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感人的力量,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所以,绘画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

1,简述“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含义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充分体现出他对"理事圆融"思想的深刻理解。对"理"而言,这是他对中国画发展问题的精辟论点,对"事"而言,这是他为中国画笔墨提出了创新的理念。然而中国画的"笔墨"究竟应该如何"随时代"呢?这完全取决于后人对"理"的认识,以及对"事"(术)的理解。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所谓"笔墨"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正是因为有中国之"笔墨",所以才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色;其二,所谓"随时代",是对中国画发展问题提出的原则与标准,即传统的"笔墨"不能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风貌,否则将会使中国画的发展失去新意,乃至停滞。其三,笔墨也是物质、也是工具,这就如同西方的油彩一样,是表现"术"的载体。笔墨只有通过画家的艺术思维,才能够使其产生中国画独有的艺术性与神秘性,从而使中国画作品出现应有的艺术魅力。

2,简述艺术起源之远东文明

在远东艺术家的手中,形象地浮现作为世界存在本身的显现--宇宙威力的象征。那并非是力求掌握自然的某些限定方面的人类思想之结果。那是被"赋予灵感",一个艺术家对不停运动的外界现象的想象之反应:不论是通过描绘一个模糊的变化,还是相反地通过其结构的高度集中,都是在追求无限。远东的绘画同样不喜欢主宰我们会的结构思想:在阿陀(Aianta),描绘的形形式式主题连接成不断的活动,犹如在某些舞台上表演中,活动没有间歇,最后的动作重又转入最初的动作。

万物在宇宙不多变化过程中的形成不过是瞬时而已,这种认识很难鼓励东方人发展建筑,而建筑则是西方的主要艺术,主宰其他的艺术形式,并将其结构强加于它们,给其它各种艺术派定其个别着用。

四,书法之美

1,简述中国古代草书艺术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是相对于正而言的。把字写得快捷随便。如起草文稿书信被称为"草稿",所以,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草书虽然适应了快速书写的文化需求,在社会生活中曾广泛传播,但往往流于潦草,不易辩识,不得于传播和教育,这就产生了行书,由此看来,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今天,草书的审

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2,简述中国古代楷书艺术

楷书有两个问题难以定位:一是其名称与正书。真书。隶书。今隶。八分书。章程书混淆而难区分。二是其起源定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楷书的标准在于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不用转而用折等。另外行书的行式,甲骨。钟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后,一律从右至左,无不例外。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惰性。"可说是一种概括。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经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徵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楷书式微的另一些原因还有:印刷文化的兴起。楷书的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五,民艺之美

1, 什么是皮影?

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什么是中国结?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 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 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 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 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 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六,音乐之美

1,综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一、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们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还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那里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这种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的一个八度范围内的所有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叫做"无调性的音乐"。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

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七,戏剧之美

1,什么是话剧?并选一著名话剧介绍。

戏剧种类之一,中国的一种特殊称谓。在欧洲,一般将发端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舞台演出形式称之为戏剧,并与歌剧、舞剧、哑剧相区别。它从20世纪初传到中国,最初称之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等。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而以说话(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则是以说话和动作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直观地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艺术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话剧《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底写作完成的一部经典性作品。老舍的《茶馆》在中国的戏剧史上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无论的结构编织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言谈举止,无一不是经典性的。如今,有了北京曲剧的戏曲版,可以说,《茶馆》的芳香已经滋润到了整个戏剧界。

该剧的经典段落比比皆是,尤以结尾处的三位老人撒纸钱的戏更具憾人心魄之效,早已是导、表演的典范和楷模。于是之、蓝天野、郑榕、英若诚、黄宗洛等艺术家所创作的各色形象具有永恒的戏剧史学价值。北京曲剧的结尾不仅保留了三位老人撒纸钱的清节,还加了一段"出殡歌",把整台戏的气氛渲染得甚为凄凉和悲怆。

2,什么是戏曲?并列举十种剧种。

中国的戏曲习惯上概括为"南昆北弋东柳两梆"。这是从声腔系统的角度来区别中国戏曲,"南昆"指流播于华东、化中、华南一带的昆曲;"北弋"指发源于江西弋阳,后流行于北京的弋阳腔;"东柳"指发端于山东,后流行于江南、江北的柳子腔;"两梆"主要指流行于山陕地区的梆子戏。"南昆北弋东柳两梆"代表了地方戏曲的很大一部分,但用来涵盖中国戏曲,即使是涵盖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的戏曲,也是不够的。经权威考核中国现存戏曲大概300多种。

篇二:南农美学原理论文(十个问题)

一、电影之美

1、简述影视的艺术性。

电影的综合艺术性: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体现在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它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电影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音响、道具、服装、化妆等多种职能部门的电影工作者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庞大的电影艺术工程。

电影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也是表演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都曾被电影艺术广泛吸纳。

电影受到文学的影响极大。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文学剧本,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和叙事手段。电影向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等,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向小说学

习,吸取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形式。

电影从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在线条的运用、光影的处理、色彩的选择、形体的构置等多个方面,电影艺术亦广泛地吸收了姊妹艺术的文化营养。

电影艺术还从音乐中吸取了节奏感与感染力的表现技术与技巧,使音乐成为电影艺术作品概括主题、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电影歌曲更是成为电影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简述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财务因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戛纳电影节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

在短短双周之内,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

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份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

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份,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上映,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有关奖项部份,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则有一些个人奖,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竞赛部份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一般不参与竞赛。

二、雕塑之美

3、现代雕塑《“美人鱼”铜像》的简介。

作 品 介 绍:

是丹麦著名的青铜雕像。它竖立在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附近浅滩的一块巨大花岩石上。 1912年,丹麦著名雕刻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女主角形象雕铸了"美人鱼"铜像。人们还不清楚雕像原型到底是谁,有的说是以参加当时在丹麦皇家剧院演出的芭蕾舞演员为模特,有的说是以雕刻家本人的夫人为模特。

铜像与人体大小相似,一鱼尾人身的少女高高坐在一巨岩之上,头略低,神情宁静,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间梢有几分忧郁,披着美丽的长发,含着深情的双眸,终日凝视着大海,深思遐想,似乎是对人间生活的渴慕,又仿佛是专门等待着她的王子远航归来。 小美人鱼有一段凄凉动人的故事:她爱上了一个航海的王子,为了爱情,她希望来到人间,获得人类的灵魂。王子不幸在海上遇难,小美人鱼不顾一切地把王子救到岸上,然而王子却以为是人间的女子救了他,就与人间女子结了婚,小美人鱼美好的愿望破灭了。巫婆告诉她,只要她杀死王子,并且让王子的血流到她的腿上,就可以恢复鱼形,回到海里,过着和从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海的女儿的生活。她没有照此去做,自己投入海里,化为泡沫。美丽动人的童话,的确能给人以精神安慰。来此地的游客,都和她留影,并带一些和她的形象有关的纪念品回去,以保持对小美人鱼的美好回忆。一个美国人曾出价270万美元要买下她,被丹麦人拒绝。小美人鱼被仿制成各种纪念品,有陶瓷的,有铜的,还有石头和木头的,被游客们带回到世界各地去。小美人鱼的形象,安徒生童话的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它就象大桥之于伦敦,铁塔之于巴黎,

成为丹麦国家的象征.

三、服饰之美

4、简述羌族的服饰。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 ,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篇三:应用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中蕴含的 传统文化思想

——应用美学结课论文

姓名:陈诗妤

班级:材料1407班

学号:0506140126

悠悠千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文化更是闻名世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劳动人民用血汗铸就了辉煌的建筑文明。从6000多年前半地穴式的原始建筑,到先秦时期的高台榭的宫殿营造法、四合院的住宅布局,到秦代以阿房宫为代表的宏伟建筑,到魏晋南北朝时清奇素朴的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再到唐代宏达庄重的城市营建,宋代的街巷制,再到明清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文化代代传承,却又富于创新与变化。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建筑艺术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是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却有着共同特点,比起西方的建筑特点有较大差别。

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东方这片神秘的大地上,以其规划严整的布局、天人合一的时空理念、 重生知礼的观世精神而迥异于西方。 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功能性、 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使用者于其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观赏者同样获得相同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体现在他的屋顶、色彩的烘托、匀称的整体布局等方面。概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特征便是:群体的和谐性、组合的内向性和阴阳的融合性。而这三种特点,又可在其运用中窥出古人们的部分传统思想与精神。

对这三大特征的解读如下:

一、群体的和谐性

?间?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由作为单体建筑的?间?围合成庭院,再由作为建筑单元的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种布局体系既见于民居,也见于坊里、街巷、宫殿乃至城市。

在平面布局上,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的周人四合院遗址,到明清的紫禁城,崇尚中轴的布局理念是一以贯之的。汪国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规律,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 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气氛。?

它有别于西方和现代建筑,它不是由小体到大体、由底层到高层的增加体量的扩大方式,而是采取由单幢到多幢、由小组合到大组合的数量扩展。前者是由内向外向上,层层发展,以高大的体量取胜;而后者是由前向后,成纵深方向 或向左向右延伸舒展的水平方向发展,通过墙、廊、门、台、院、庭、巷、道的连接围合, 以广阔而深奥的数量显优。

确实,中国传统建筑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处处体现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与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相比, 它淡化了缘自宗教信仰的神密与突兀,更偏重于对尘世的依恋和冷静的理性。

杜牧《阿房宫赋》云:?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覆压?一词,传神地表达了中国建筑在视觉上给人们的强烈感受。西方以哥特式为主体的教堂类古典建筑,给人的视觉感觉是对天空的向往和向天堂的飞升,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其屋顶似利剑直刺天空;中国建筑多为大屋顶,宽屋檐,大到故宫皇家建筑,小到地方官绅的宅第,一依以主轴线为中心左右分配,从而形成和谐的递进层次。它们?覆压?大地,给人的感觉是对大地依恋和对尘世的难以割舍。

就人文意蕴而言,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以四合院为例,其后院与前院相通的门都位于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一般是三开间,供家长起居、会客。正房又称?堂屋?,具有类似古代明堂的功能。明堂是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场所,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明堂举行,后世帝王宫殿中所设的正殿或大殿即缘此而来。古代家庭中举行议事、祭祖、婚丧等礼仪活动,都安排在堂屋。正房的核心单位是中堂,一般都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的条幅。显然,中国民居的堂屋融汇了尊长、敬老、崇祖、齐家、待友等伦理精神。正房的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 用作书房或晚辈的居室。单位的?间?呈东西对称排列,家庭内部的辈份及男尊女卑的等级序 列便在这不同单位下得到严格的体现。正房和厢房皆有檐下回廊,回廊和中心庭院类似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共享空间,它是各房成员亲近自然、融汇亲缘感情的场所。四合院的平实、方正、和谐、理性的布局,恰如其分地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二、组合的内向性

内向性是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又一特征。汪国瑜先生指出:?中国的城镇,小自乡里,大至都市,所有的建筑差不多无一不是遵循着组合的内向原则而刻意布局的:府邸中院中有院,园林中园中有园,城市中更是层层内向,城门中有瓮城,外城中有内城……这些比起西方建筑体系中独立外向的民舍府邸、独立外向的皇宫园林、独立外向的领地城堡,在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上都明显地反映出中西方不同文化的体现。?

中国古典建筑的内向性格,表现为对墙的尤为关注。首先是城墙,中国近3000 座古代城址,几乎没有不筑城墙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城墙,就不成为城。英国人沙尔安在其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建筑》中写道:?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社区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一个真正的城市是没有被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符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没有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屋,再没有别的事情比此更令人不可思议。?其次是坊墙,唐代长安城内共有108坊,坊均有高墙围合,坊墙内是封闭的社区。再次是院墙,院墙既用来分隔内外,以体现内外有别的观念;又用以区分会客区和居住区,以体现?前堂后寝?的礼制格局。

对墙的重视,不仅出于心理上的安全屏蔽的考虑,而且也反映了相对封闭的内向性格。例如,四合院式的住宅布局就是以内向的房屋围合成封闭的院落,房屋对外的立面大多不设窗户,仅大门对外,从而使整个院落独立成一个世界。内部空间完整统一,气势聚而不散,既与外界隔绝出两个世界,又适应了古代重视尊卑长幼、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的礼法要求。四合院中的庭院是整个建筑中唯一通透的空间,它沟通着大地与天空,又是内部往来交通的公共区域。四合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也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三、阴阳的融合性

以《易传》为代表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建筑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易传》是解说《易经》的著作,基于初民在农耕活动中以山之南为阳、以山之北为阴的朴素认识,《易传》将事物抽象为阳与阴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任何

事物都含有刚健和柔弱两种属性:阳为刚,阴为柔,二者相反相成,衍化出纷纭的大千世界。在此纷纭的世界,《易传》主张刚主柔辅,刚柔相济。

中国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即背阴向阳。按传统习俗,居中面阳为尊,面东西次之,西北为卑。例如,四合院中的正房背阴向阳,而且正房通常高于侧房,为长辈所居,两侧则为晚辈子媳所住。再如,故宫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为最主要的建筑,位居整个宫城的中心。内廷则以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二宫为中心,皇妃、太子等的居所如众星拱月般地围合其旁,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所以《宅经》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在建房时,还十分注意阴阳的适中与协调。《吕氏春秋·重己》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为大室,不为高台。?秦汉以后,先秦盛行的筑高台之风衰微,与讲求阴阳适中的理念不无关系。

由于受?阴阳合德?及?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体量和尺度上注意?适形而止?,不追求过分的高大,这与西方古代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追求崇高的理念适成对比。例如,太和殿是明清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虽然气势恢弘,但长不过63.96米,宽只有37.17 米,就其体量而言,远不及古罗马的万神庙或巴黎的凡尔赛宫。太和殿的台基虽高达8米,但经3层汉白玉雕花栏杆的层层叠收,起到阳中蕴阴、刚中见柔的效果。

哲学中?阴阳合和?的对立统一法则,使中国古典美学尤为注重刚柔相兼之美。叶朗先生认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然是美的一种,是阳刚的美。它和优美(阴柔之美)并不那么绝对对立,也并不互相隔绝。相反,它们常常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例如,中国宫殿建筑的屋顶面积大,屋檐宽,坚实的立柱将其刚直有力地擎托而起,整体上呈阳刚之美。立柱与屋顶之间则设置了巧妙的斗拱,斗是斗形木块,拱是肘形曲木,斗与拱相互扣合,在柱头上层层叠加,不仅减少了梁柱交接部位 的剪力,而且形成了奇妙的韵律感。斗拱与屋顶向上向外夸张地卷起的飞檐翘角,形成飞动、轻巧、跳跃的阴柔美。大屋顶和立柱的阳刚,与斗拱和飞檐翘角的阴柔,合构成阴阳融合、刚柔相济的造型,恰与《周易·系辞下》中?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的说法相符。

在数字的应用上,中国建筑也极富传统文化的意蕴。古代中国人认为,天代


美学原理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0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美学原理论文
相关文章
  • 美学原理论文

    美学原理论文《美学概论》读书报告一,电影之美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