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正文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2017-04-20 05:47: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公共政策结课论文

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探讨“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的治理思路

摘要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就是反腐败工作多次实施仍无法抑制地方政府腐败现象的层叠出现。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主要原因在反腐机制上。针对这典型问题的对策制定,我国政府需要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完善执行机制、强化执行监督、落实执行责任、加强执行伦理等方面努力推进来解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反腐机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进入“新常态”这一新时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地方政府执行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成为公共政策执行顺利实现公共目标的一个重要阻碍性因素。因而,我们要积极对其认真研讨分析,加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就我国而言,进入新时代的发展以来,我国政府所承受的反腐败压力愈来愈大。腐败之势愈演愈烈,政府的治腐任务就愈重。当下最为突出的是地方政府的腐败现象较为典型。

通常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机构是从属于中央政府机构之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官员自身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反腐机制的有效性。尽管上级政府已经积极制定并行动起来反腐倡廉,但是仍是会有腐败现象不断呈现出来,即不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最新的现象呈现如下:

(一)沁水县苏庄乡西古堆村原支部书记丁念俊失职案。

2006年,丁念俊在市、县关工委开展的“扶贫助学两只羊”工程中,将该村符合条件的28户上报,并领取56只扶贫羊。在发放扶贫羊过程中,丁擅自决定将部分村民未领取的46只羊交给承包户保本放养至今。2015年5月19日,经苏庄乡党委研究,决定给予丁念俊留党察看二年处分。

(二)沁水县郑庄镇郑庄村原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赵国政失职案。

2008年8月,赵国政在未召开会议的情况下,个人擅自决定修建黄板纸厂居民住宅楼;在修建过程中,赵利用职务之便,承揽住宅楼附属工程,并通过河南鸿辰建筑公司账户支出工程款111612元。同时,赵对住宅楼房屋修建把关不严,监督不力,致使住宅楼完工后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给集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万元。2015年5月21日,经郑庄镇党委会议研究,并报请沁水县纪委常委会议同意,决定给予赵国政开除党籍处分。

(三)沁水县土沃乡台亭村原支部书记吴拴虎失职、违反财经纪律案。 2006年至2007年,该村在修建境内“村村通”水泥路时,吴擅自决定给包工队虚结工程款52万余元,其中超付工程款6万余元,剩余46万余元记入施工方往来账。2015年5月25日,经土沃乡党委会议研究,并报请沁水县纪委常委会议同意,决定给予吴拴虎开除党籍处分。[1]

尽管我国早已制定相关的反腐机制,并且积极采取反腐行动,尤其是习总书记上台执政之后,更是加强了反腐倡廉的执行措施。然而,依旧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有鉴于此,在已有的反腐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将从公共政策角度来探析其成因以及相关解决对策。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反腐机制问题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反腐机制上,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反腐机制不健全,形式化严重,事后控制和内部单向监督具有低效性,以及激励机制和文化机制的乏力和低效等。为此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一)缺少相关的反腐机制

我国当下许多政策从制定、执行到评估根本就没有涉及反腐败的内容。政策的执行者往往会把精力集中于如何解决社会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上,更多的是追求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公平,尽管政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有所考虑到,但是它一般并不包含如何对执行中的腐败问题进行控制的内容。政策执行者讲求怎样把合法化的政策有效地执行下去,实现政策的社会目标,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执行者所注重的还只是效果而非效率,执行成本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为政策伴生物的腐败就难以被列入正式的执行程序中了。政策评估的内容主要是政策执行的社会效果,鲜有把腐败列入评估内容者。由此可见,我国政策执行中

的腐败,很多情况下在整个政策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控制机制。

(二)我国公共行政执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行政执行体制很不完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行政执行监督机制的缺失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对行政执行的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机制,导致在执行反腐措施的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同时,这些偏差行为未得到及时的制止与纠正,最终成为行政执行中的障碍。此外,公众参与制度的形式与建设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制度的匮乏,使得公民参政缺乏制度的保障,未能及时对官员执政行为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如:听证制度、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制度等还不够健全,从而导致行政执行中存在暗箱操作现象,进而腐败行为悄悄进行着,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危害国家政府安全的隐患。

(三)政府制度执行不够透明

公民对政府行政执行的监督是以行政公开为前提的,出除了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之外,其余的行政执行活动都必须依据法律程序和规章制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于大众,使得各种行政执行活动广泛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开展有效的监督,克服政府决策不规范、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的情况。建立和完善决策听证制、社会公示制等制度,积极开拓社会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监督方面的立法,使社会监督法制化。[2]

(四)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

政策执行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政府机构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前,要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以及政策的解释工作。使得公民比较清楚地了解政府政策的目的,进而可以有助于加强对其实施行为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预防腐败行为的出现,降低政府官员活动的腐败率。所以说,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于增强,这样也有利于阻止腐败现象的出现。

三、行之有效的对策探索

要破除行政执行障碍,提高行政执行功效,才能使得在公共政策执行中解决反腐机制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基本的治理策略:

(一)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高反腐机制的质量

从本质上来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地方

政府基于利益得失等综合因素的考量而与作为政策制定者的中央政府进行的一种博弈过程。这就需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首先,要有效维护中央权威。维护中央权威不容质疑,没有中央权威的政治基础,地方治理将是一盘散沙。中央政策需要地方一以贯之,不能搞地方分离主义,中央政令畅通无阻,才能有效治理全国,这是中央政治权威的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特别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的强有力统一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才能有力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纵深发展,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的目标,才能使地方政府上行下效坚持上级政策的指导思想,防止腐败思想的滋生。其次,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针对目前政策执行实践中央和地方职责同构所带来的推诿扯皮等现象,就必须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要在完善法制框架的范围内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能,尽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便最大程度减少职责同构的弊病。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规范化,严惩腐败行为。再次,中央政府制定好合理、规范、完善的反腐机制。政府要推进反腐机制的科学性、民主性,切实提高其质量,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行政执行的有力环境。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策略时要避免仓促行事以及草率出台,否则,不仅是政策质量不高,而且也会造成政策执行困难,降低政府机构在公民心中的信任度。

(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

只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使得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要继续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增强政府内部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职权清晰、上下结合、内外互动、彼此互补、协调共济的监督网络体系。其中特别要指出的是,政策执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故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尤为重要,要有效调动各社会团体、舆论媒体以及公民的力量,充相对独立的监督机制,监督的效力就很难发挥。政策执行是运用公共权力的过程,而公共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实现公共利益,也有可能以权谋私。因此,在政策执行时,要建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执行监督机构,以便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这个执行机构是嵌入于政府机构决策——执行—

—监督权力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另起炉灶的标新立异之举。做到以上几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出现率。

同时,史密斯的过程模型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调适模型向我们展示了政策执行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画面,他们的理论可同样用于腐败控制的研究,它给我们的基本启示是:要在政策环境、执行机构和目标群体之间的互动和调适的过程中寻求遏制腐败的途径和方法。[3]

(三)走专业化、部门化的反腐道路

只有结合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具体情况,才能研究出具有部门和环节特征的反腐策略,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具体的腐败问题,确定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范围和重点,建立针对监督主体的责任机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策执行中的反腐行为的形式化和无效化。加强政策执行中对腐败的预控机制,在腐败发生前针对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制定预防办法降低腐败的发生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同时实施反腐败方案。建立高效率的反馈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反腐机制的有效性,进而逐步减少腐败现象呈现的次数。

(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

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可以说是解决政策执行阻滞的重要条件。通过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多重监督,,不断更新政策执行者的观念, 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政策执行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 使他们正确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政府官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避免曲解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使政策“走样”、“变形”。具体来说,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素质, 表现为具有良好的自律精神, 遵从法律规定、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和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要有民主作风,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善于听取基层群众的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要有求实的工作态度, 尊重科学与事实, 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 力求达到准确地执行政策。要有明确的整体观念、纪律观念和法治观念,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避免执行者从自身或局部利益出发人为地、故意地截留政策, 或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业务素质, 表现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 具备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政策执行者在其执行政策的具体过程中, 一般具有对于政策的

篇二: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

期末作业

题 目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学 院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生姓名勾 英1200700566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共政策过程是政府过程的核心所在。它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这五个环节。本文从以上这五个环节出发,在借鉴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具体实际,对每个环节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论述,力求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公共政策过程;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Public policy process is the key part of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It includes policy form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evaluation, policy monitoring and policy ending. Based on som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condition of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s several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e five segments mentioned above separately, which aims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 public policy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measure 想要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做出些许评述,首先应对“公共政策”以及“公共政策过程”这两个概念,加以清晰的界定和分析。关于公共政策的涵义,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共政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哈罗德·D·拉斯维尔(H.D.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政治学学者戴维·伊斯顿(D.Easton)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公共政策研究被引入中国之后,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观点之一: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有关机构团体① H.D.Lasswell and A.Kaplan: Power and Society, McGraw-HillBook Co.,1963,P70.

② D.Easton:The political System: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Knopf,1953,P129. ①

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③

观点之二:“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观点之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利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②

以上诸种关于公共政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之处,亦都有值得讨论之处。如果需要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么,我们认为: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逻辑思维至少包含了5个要点:(1)公权力主体的行为;(2)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3)欲达到的目标和目的;(4)一定的政策声明或宣示;(5)公权力主体的政策执行行动。③ 由此可见,公共政策是一种行动指南,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对公众需求的回应。那何谓“公共政策过程”?豪格伍德和葛恩提出,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决定做出决策;(2)决定如何决策;(3)问题界定;(4)预测;(5)确定目标和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6)备选方案的分析论证;(7)政策执行、监督和控制;(8)政策评估和检察;(9)政策维持、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④ 结合我国政策实践的情况,我们将政策系统的运行看做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所组成的过程,这些环行构成了一个政策周期,⑤ 即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下面,我就分别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这五个环节,来谈谈当代我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过程。理想的公共政策制定(公共决策)过程包含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效③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9-20页。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9页。

② 宁骚:《公共政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

③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4页。

④ 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0页。 ⑤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果预测和方案抉择等五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节。⑥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如问题界定、结果预测和追踪评价等)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此外,在我国特有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下,我国当代决策过程的另外一大特点是权力精英模式。决策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所以决策过程不可避免地是一个社会各方力量相互制衡的过程。在西方,决策过程经常表现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的决策制定过程基本不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而只表现为在共产党的政策层内不同权力精英及其群体的政治互动,权力精英起决定性作用。”①此外,我国学者胡伟在《政府过程》一书中也认为:“当代中国的决策者是共产党领导层的权力精英,而国家的重大决策权只局限于领袖及党的领导核心手中,社会力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极弱,因而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决策过程基本取决于权力精英的作用。特别是深受人格化权力结构的影响。”②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③

1、公众民主参与水平不高。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公民对公共政策参与的程度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决策,如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都是通过正式议程作出的。”④ 所谓正式议程,是指由政府决策者积极关心或密切注意使特定的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过程。它与“公众议程”是相对的。这表明当代中国政策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往往是决策者认为是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而公众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很明显。具体说来:

(1)国家民主参与体制不健全。众所周知,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在中国存留了大约两千多年。虽然建国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得到了不断地健全与发展,但是总的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遗毒并没有彻底清除干净,一些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依然很浓重。这种负面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政策的水平维度并不是很高。⑥ 王丽忠、刘振宇:《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路径探求》[J].韶关学院学报,2009(4)。

①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③ 参阅林丽群:《浅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传承,2008(10)。

④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不光是一些重大的宏观决策大多数得不到公民的直接参与,而且一些事关城市建设、社区规划的局部政策,也很难做到征求最大多数人的意见。

(2)对新兴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认识不足。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外在于国家权威的自治空间,因此利益集团没有获得成长的机会。而30年的改革,不仅使我国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形成了利益多元化的局面,这些均给予了利益集团萌生并发展的空间。新兴的利益集团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且不断地要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而我国目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并没有赋予这些利益集团充分的正常的社会地位,这样不仅泯灭或者降低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导致一些负面作用的出现。这种状况,不仅不能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性,而且还造成了社会阴暗面的扩大。

(3)公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不高。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低下直接导致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降低。因为在这种状况下生存的民众只会消极服从政府、无视或忽视自身的合法权利,故而政府便有机会依仗自己的绝对权力,生产出绝对腐败。

2、政策合法化存在多方面问题

(1)政策合法化主体权限不明确。宪法规定:国务院只有“各部、各委员会”有权发布规章,而国务院直属机构则不具有此项权利。然而在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国务院直属机构并没有按规定去行事,并且这种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增多。”

(2)在领导制度和决策方式上还不够民主,某些决策的制定还存在着“隐蔽议程”的现象,如由于长期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致使一些国营企业,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公司往往为自己的私利,规避政府对其的制约行为。

(3)针对公共决策的合法化的监督力度还不够。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并不少,如国家监控与社会监控相脱节、不同政策监控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监控范围及程序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等。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制度化层面较弱,人格化层面左右着政策制定的局面。从总体上看,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程度也较低。这说明当代中国的决策过程在现阶段仍是不完善的,它没有一个切实的制度来保

篇三: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论文

一、试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政策工具的正确选择是顺利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保证,也可是增加政策定制的科学性,改善政策执行过程与效果。但是,政策工具到底如何选择,依据什么来选,这些都亟需回答。以下,对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总体归纳为一下三点:

(一)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的途径。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特质。

因此,针对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途径、及选择的特质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视角主要有四种,分别为:

1、经济学视角

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的研究受到理论上的对于政府在经济中的恰当作用与发挥这些作用的可能的智力技术的辩论的影响。

2、政治化视角

在政治领域中,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与大量的成果,日积月累的沉淀势必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求立足之地。

3、规范视角

政策工具的选择会受到规范性因素的影响,政策工具本身不是中立的,政策工具的选择并不是可以摆脱价值的。

4、法律视角

法律的定义是,法律是社会系统中实现一定社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两种手段交叉在一起,难免会产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何“力”与“美”之间寻求平衡也是亟需攻克的。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途径主要有五种:

1、传统工具途径

传统工具途径研究的焦点在于政策工具自身而忽略了环境背景,过于强调手段而忽略了口的。

2、修正工具途径

修正途径强调政策工具间的张力程度,它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社会核心价值规范和决策者本人的价值观的偏好有关,力图在工具效力与工具特性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因此在功力与共享之间建立某种关系也可能存在困难。

3、制度主义途径

制度途径主张,任何一项项政策工具的选择都无例外地是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政策行动者小是受政策的效力引导,而是受恰当的逻辑引导,政策工具是根据其效力进行选择的。从结果到过程,表明制度观点探究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政策活动者的导向小丙强调政策工具选择的结果,而是选择的过程。

4、公共选择途径

公共选择途径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是以如下假设为基础: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问题上,也是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作出对政策工具的个人选择的。

5、政策网络途径

政策网络途径认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小是种自由选择,它小是在真空

中选择的,政策行动者是在个由思想体系、惯例和环境背景支配的政策共同体(或政策网络)中选择政策工具的。在政策网络中,对口标群体的规范倾向、政府反应与口标群体行为的对应性、向目标群体供应或撤回资源、目标群体选择支持 或反对政策工具应用的自由、双边性或多边性、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工具执行中的作用均影响网络成员对政策工具的选择。

(三)政策工具选择的特质

政策工具选择不仅应考虑政策工具本身还须充分考虑政策工具运作的环境。

传统的对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是从严格的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政策工具选择的,政策工具只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工具的选择是看该工具是否满足或实现政策目标。

总之,政策工具选择须对工具本身与环境进行仔细考察,才能使政策工具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二、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

2003年以来,在我国公共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审计风暴”,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被推到了改革前沿,引起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审计部门是我国政策监控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因此,以其现实案例为分析视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晰我国政策监控系统所经历的发展过程与面临的发展困境,从而更有效地寻求走出现实困局的破题之举。经过二十几年的成长期以及近几年审计风暴的洗礼,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发展的确成绩斐然。公开化、制度化、规范化也己经成为我国审计工作乃至政策监控机制的下要发展方向,但在其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与困难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意味着我国审计工作和政策监控系统的改革依然面临着短时期内无法摆脱和忽略的发展困境。

(一)监控系统内部协调性差

我国政策监控机制不可谓不多,有党内监督、人大和政协监督,还有审计部门、纪检监察机构的专门监督等等。然而,真正理顺这些政策监控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步伐,实现一体化监督,才是保证政策监控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前提。

事实上,一些问题部门和单位之所以屡查屡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之后,政府追查责任的措施没有跟进。这种现象根源就在于我国政策监控系统中各个了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各个环节之间很容易出现错位甚至断裂。

(二)监控主体与监控客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在审计署执行其监督权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与监控对象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困境。一些被审计单位并不愿意把所有的信息都提供给审计部门,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做,认为审计署完全是在摆功、搞业绩。如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在最初阶段就儿乎没有做出任何整改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审计部门监督力量的虚弱,因为尚缺乏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量,使被审计单位向审计机关提供相关信息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三)解决目前机制存在的问题

造成以上两点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权能的多元化及监控机制不完善。

毋庸置疑,要去解决以上两点困境毋庸置疑的方法就是让政策监管实现公开

化,制度化,这样政策监管系统才能日益的规范化、协调化的发展下去。

三、何为政策周期?它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是什么?

政策周期是指宏观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周期性松紧变换的现象。经济周期一般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扩张与收缩交替的现象。二者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一)政策种类的不同使得政策周期发生作用的效果和时滞期有所不同。比如,财政政策较货币政策而言,其作用直接、时滞期短;货币政策作用相对间接、时滞期较长。而在这两种经济政策出现双松、双紧或者松紧搭配的情况下,又会呈现出不同效果和不同长短的滞后期。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之间的时差是随着采取政策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二)政策实施时所处的经济体制不同也会对政策的作用效果和时滞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中央财政高度集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均由国家直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通过行政式传导发生作用的时滞期很短, 作用效果也十分明显,经常出现"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的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大大减少,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同时,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各市场主体多元化及其各主体间利益的相互制约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期延长,相应地增加了时滞期。

(三)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变动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经济周期变化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形成趋势需要时间, 扭转趋势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由经济周期所决定的政策周期转变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政策周期出现重大转变之前,都有一个政策随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微调的长期积累过程。换句话说,政策体系中各种政策不是一起统一变动,而是有一个各项政策陆续出台,陆续起作用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直到整个政策体系发生周期性的转变。

经济周期决定政策周期,政策周期反过来又引导经济周期。这一互动关系辨证地贯穿于整个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运行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然而,上面所描述的只是这两个周期互动关系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互动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复杂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9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相关文章
  •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结课论文从公共政策分析角度探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治理思路摘要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就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