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正文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7-02-24 06:09:0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必要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必要性;意义;问题和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主要指的是加快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发展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生产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第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要移风易俗,改变传统陋习;邻里之间,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

第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以及提高森林覆盖率等。村容整洁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

第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族势力影响村务公开。“管理民主”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固。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和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仍然是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资金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投入不足,相当部分村、屯的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道路质量差,造成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运输不畅等问题,大部分村屯没有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很少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些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还没有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进城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农民工工资上涨缓慢,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甚至出现工资绝对下降的现象。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3、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不够高,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二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教育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城市,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4、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还需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方式,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保护好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推进农村通电、通水、通道路建设,逐步把乡村电路、道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让农民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三是通电视、通广播、通电话建设,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四是房舍改造,村屯绿化;五是卫生与医疗体系建设。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要把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生产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二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培养农村拔尖人才,引导农民科技致富。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

建立起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就医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氛围。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生活补助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文明之花盛开的新农村,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培训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法律等各类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人的文明程度,优化人与人的关系。要充分进行宣传动员,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乡村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劳任怨,敢于吃苦,一心抓落实,发动各部门协作配合。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的基础,我国各领导部门都对其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加强群众思想政治的建设,拓展筹资,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建设规划,必将实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超.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 :141-142

[2]王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9(6) :117-118.

[3]田玉生,任国峰.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政研究.2011(02) :117-118.

篇二: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黔西县中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所以说,怎样又好又快的发展好农村,怎样才能使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已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党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就无法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 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① 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做好的的一些事情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

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 。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农民的现在需求,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为农民多办实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实效,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只有深入到农民的民心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村的新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篇三: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问题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2 序言·····························································3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4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4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4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42、缺乏科学的规划···········································5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5

1、产业发展滞后·············································5 2、农民参与少···············································5 (三)三农”问题始终贯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个过程···51、农民问题··························································5

2、农业问题·························································63、农村社会问题······················································6

三、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困难的解决措施···················6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的对策·····························6 (二)农村发展的落后和农民意识的淡泊的对策·······················7 (三)、三农”问题的对策··········································7

1、瞄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开展优质服务·······················7 2、推行公权用于政策私财投入建设的观念和制度·················7 3、树立品牌意识,建设“绿色流通渠道·························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序言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另外四个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将失去基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失去基础。

生活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农民生活水准的目标,是最直接的目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生活富裕了,才能正真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乡风文明包括新风尚和新农民俩方面的内容。新风尚要求农村是民主,法制,文明的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升华,从物质的层面上提高到精神的层面上。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最直接感观的目标。就外观感受而言,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村容整洁,就是要逐步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包括三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村庄布局要合理。二是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通讯等。三是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包括“一气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牲畜圈,建造沼气池),垃圾处理及日常环境卫生的保持。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制度方面的目标。民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管理民主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不想实行民主管理,才能适应转型时期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争强的需要。 (二)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多次提出过。上世纪5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把它作为方向来提的,通过农业合作化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80年代主要是通过家庭承包制的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90年代主要是推进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在内的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小康建设,并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我们理解现在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农民思想的依赖性和局限性

1、部分村依赖思想严重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42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关文章
  •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