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正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6-12-09 07:31:4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5《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5《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师恩"这一中心,读、思、议、悟,正确理解,细心品味,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三、学习目标

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己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四、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激趣,引入新课

1、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问:"师恩"是指什么?(指名说)

生1:师是指老师,恩是指恩情,师恩是指老师的恩情。

生2:师恩是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生3:师恩是指老师对我的教育。

师:师恩中蕴涵着很深的意味,同学们只有仔细地读课文,才能体会到。

[点评: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紧把握文章中心,并让学生带着解题留下的悬念(师恩所蕴涵着的深刻意义究竟是什么)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意识,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初读课文,批注、质疑

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及时表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

出示:金钥匙"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

2、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及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篇二:《师恩难忘》教学设计及评析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及评析

摘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

心灵相拥 悟读生情

——苏教版第九册《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会认“捅”等四个生字,会写“纸”等10个生字并组成词;认识多音字“正”;在朗读训练中体会作者对教师的情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链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本真的师恩;学会感恩。

二.教学过程:

(一)解字揭题,因题生疑。

1.板书“恩”,提出书写要求:认认真真,把“心”写正。

2.看到“恩”,你想到了什么?(说词语,或用“恩”组词,随机撷取并板书主题词“师恩”)

3.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无处不存在着“恩情”。父母对我们有哺育之恩,周围的人对我们的帮助那是“相助之恩”,别人对我们赏识和肯定是“知遇之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恩情”的社会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要永远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情。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老师们辛勤地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要记住老师的恩情(板书:难忘),而且是永远记住。

4.师领读“师恩难忘”。

5.读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那一位老师的恩情让你难忘?为什么难忘?)

【“感恩”是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在我们的周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因为交往的需要,人与人之间都 有着“赐恩”与“受恩”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使得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将单一的文本拓展成丰富的学习系统,将学生的思维从平板化的单一状态引申到立体化的多维结构。“师恩”是“感恩教育”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教学预设要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恩情”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心存感谢”“快乐生活”。】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提示:第一遍轻声地读,生疏的字利用工具书或向邻近的同学咨询,注上拼音;第二遍带着问题读,“文中的老师是谁”,“这位老师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遍转换角色读,把自己看作作者,以作者的身份读,读出一定的情感来。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尤其对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读应该从哪一个角度,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文本,是落实好阅读教学任务的关键。本篇课文语言平实,事例典型,可读性强。通过以上的阅读引导,可以让学生沉下心来,“披文入境,披情出文”。】

2.检查第一遍读的效果。

方法一:师先板书生字,要求学生跟读,注意正音,并找出字在文中的位置,将涉及到的语段读一读。

方法二:逐段读,学生之间相互正音。

方法三:教师领读生字,并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书空一遍,点明几个字的写法——“纸”下无点;“冒”要协调??

【关于识字教学,虽然不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必要的指导不河少。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情绪,设计多种教学的形式,以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3.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以略讲,注意提示“尽量用得简洁的话概括”“说清楚就行”。)

(三)精读细品,嚼文悟情。

1.课文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尤其是田老师在教学中将变成一个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使得作者“我”至今难忘(在难忘下加着重号),这些,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学生重点读3—7小节,画出重点词句。

3.请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并相机完成填空。

师板书:老师教艺________,学生学得________。

【田老师化为文,教学有法,是本文叙述的一个重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娓娓动听”一词,一是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二是联系课堂实际进行解释,三是通过教师的现场语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读第五小节,体验“娓娓动听”,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入了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一系列词语。】

4.有感情地读第二部分,继续品味田老师讲课的韵味儿。

5.品味“引人入胜”。

6.是啊,田老师的故事引人入胜,如________(引导学生填空,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正因为这样,我忘不了老师的教育之恩。

(四)贯通全文,引读首尾。

1.引读,田老师的教书育人的水平是作者终身难忘的,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就说_______________。

2.这一段文字,作者解决了我们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7岁就开始教书,说明田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田老师基本功好,是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

3.有这样好的老师,学生怎能不喜欢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田老师是非常尊敬的?

(师相机板书:“恭恭敬敬地行礼”,并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

4.引读: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_________________。

5.读最后两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感激之情”。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部分,作为作者,在写作中的主要情感一泻千里,毫不吝啬,着力渲染。要让学生在尽情诵读中体会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五)轻读提问,升华主题。

1.再次浏览全文,提出问题。

2.由相邻同学之间进行探讨提出的问题。

3.小结升会:作者忘不了师恩,是因为田老师教艺高超,既教书育人,又给作者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这样的故事。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常怀感恩之心,记住老师的化育之恩,感谢像老师一样的人对自己的关怀、关心和关爱。(看教学时间,让学生声音活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后联系生活,既扣紧主题,实施实景回顾,又让学生在身边的老师中寻找“恩师”,将文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持久的再学习。】

让师恩诗意般流淌

——以《师恩难忘》为例谈“园丁之歌”主题单元的教学

语文教学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对学生的意识培养和精神塑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被激发,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压制时,语文教学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渴望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中寻找人性的灵明之光,给予学生内在的幸福与成长的愉悦。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与学生一道营造一个雅致清丽、典洁健康、充满人文情趣的美好时空,建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而和谐的情感场,和学生一起,从现代生活的庸俗、浅薄和浮躁中超脱出来,走进灵魂净化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生的诗意栖居。

“园丁之歌”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一个单元,同样,在同期的单册教材中(包括非苏教版教材),也安排了类似的篇目,是开学初教师节来临之前的“尊师”动员。这些篇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篇幅精短,语言凝练,或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如苏教版第七册《老师,您好!》,或以简短和散文形式出现,如第九册的《诗恩难忘》。这些课文叙述精练,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二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而强烈,有的直接表达了对老师辛勤劳动的赞叹,有的直接对老师教育工作进行肯定,有的直接流露了永记老师教诲之恩的情感。可以说,这些课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加强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无疑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也更能让学生在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笔者以《师恩难忘》一文为例,谈谈这一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链接生活,唤起原初体验

教材文本的生活性是语文教学的鲜活资源。在学生还未接触文本之前,通过短时间的启发谈话,将学生的思维带进已有的生活存在,唤起学生的原初体验,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精美短文。文本作者都以生活为写作的源泉,撷取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再现对生活的颂美热爱之情。《师恩难忘》的作者正是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写作的源泉,并将自己强烈的情感浸注其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在当下“感恩”成为时代主流道德思想的今天,相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认同度。所以,在生活中寻求老师之“恩”,在课堂中感悟,升华文本的主旨,是这类课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用心写“恩”。在《师恩难忘》一文中,“恩”是课文的主旨,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情感。首先,让学生静心写“恩”,是为了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从单一的文字符号中找到一种自然的生态情域。这不仅仅是一种写字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端端正正地写好“恩”字,意味着学生正树立着一种凝神的学习态度,感受着一种情感的氛围,体味着一份真实

的情趣。

第二步,读“恩”思人。唤醒不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是言不由衷,心不由己。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有真情实感,能够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透过文字的符号意义,主动建构文本的积极意义,使其心灵得到震撼、灵府得到洗礼,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题,提出问题“看到恩,你想到了什么”,引发的不仅仅是文本主旨中对老师的尊重,更多的是让学生发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那么多的人对我们有帮助,有恩惠,生活是多么美好。”这其中,一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除了师恩,生活中我们还时常享受着其他的关爱;二是为了凸显“师恩”,让学生知道,“师恩”是一种特殊的恩惠,更多的老师对于自己的“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职业之恩、奉献之恩。从放开思维到聚焦“师恩”,是一种“放”与“收”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读,体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能够进行“超文本”阅读,更要能够“就文本”阅读。

二、以读促悟,实现情感共振

如果说链接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施三级阅读,则是为了让学生拥抱文本,打开美丽的文本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古今中外,从孔子的游学到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读”都是语言教学的主旋律。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练读、教师的导读、学生的诵读,都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应是一个渐入“文”境的过程。

三级阅读,体现的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阅读。一级阅读,指的是在“审美感觉”内进行的,称为感觉性阅读,以学生的初步感知为目的;二级阅读是在反思和解释的视野内进行的,称为阐释性阅读,以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为目的;三级阅读是在接受的视野内进行的,称为汲取性阅读,以关注学生内化了多少为目的。但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三级阅读总还是蜻蜓点水,教师总是忽视学生初读时生成的“初感”,以强势的话语霸权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也从未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所得。在“园丁之歌”主题单元的教学中,必须突破呆滞的阅读瓶颈,实现真实真情的阅读。

一级阅读——浅入浅出,整体感知。应该说,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凭着对已有语文知识体系的掌握和业已形成的阅读经验,对作品中的词汇、句段、节奏、韵律及其包含的情感进行直接把握,并且将文本所提供或隐逸的可能性空间尽量加以具体化,从而在潜意识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一级阅读,学生必须借助一系列的阅读辅助工具,比如字典、词典,清除字音障碍,必须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形成最基本的文本意义。初读过程中形成的文本意义大多是意象式的,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出现解读的偏差。因此,在一级阅读中,学生带着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浅显的,即不能以直逼主旨性的问题逼迫学生提前跨入乃至蹦入文本的意蕴内核。所以,在这类文本的教学设计中,阅读的第一步必须让学生小步子进入,以解决字词读音为主,畅通文本读的路径。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初读过程中产生的文本意象,要始终秉持肯定的态度,尤其对学生阐释的文本主旨必须持赞赏的态度。因为,在学生的“初感”中,有许多闪烁着创新的思维之光。在《师恩难忘》一课的初读中,除了要求学生在扫除字词读音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出“文中的老师是谁”“你觉得这位老师怎样”等问题,让学生的初读远离观花式的浏览,形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二级阅读——深入深出,逼近主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

作为母语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能够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要能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文本价值意蕴的再生与同构,实现“学生”与“文本”或者“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园丁之歌”主题单元内的课文,以韵律和谐、明快清丽的短小诗歌和文笔细腻、满怀“恩”情的精美散文为主,可读性强,一般都是真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在引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二级阅读时,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沉下心来,怀揣一份情感,在重点“朗读”(精读)中感悟作者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师恩”之真、之诚、之烈。如在执教《师恩难忘》一文时,在一级阅读的基础上抛出中心问题“我为什么难忘田老师的恩情”,促成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进行自由式朗读,选择自已认为最贴近问题的句段或章节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形成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多维度感悟,以便在稍后的读后交流教学中,通过学生个体真诚的朗读与品评、教师的艺术指引,提炼出文本的主体意蕴,即“我为什么难忘田老师的恩情”。

三级阅读——浅入深出,怡然自得。在大部分阅读教学中,一旦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三者达成意义共识后,我们往往就止住了“读”的进程,给阅读课划上了句号。其实,对于类似“园丁之歌”主题的课文而言,更多的需要我们将学生带出文本回头看。看什么?一看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语文知识;二看通过学习习得了哪些语文技能;三看通过学习收获了什么情感。怎么看?浏览、跳读、静思都行。比如,在《师恩难忘》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文本主旨,完成了二级阅读后,我们有必要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学习,掌握了课文中的哪些好词好句好段?(“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身临其境”等)通过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用一件事写一个人)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会记“恩”)用这样一些问题,再次让学生将文本内容在头脑中进行个性化的筛滤,将一节课所学学得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植在稚嫩的心园中。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习得技能、获得情感熏染中的偏颇和缺失,并及时生成“补救”的措施,达成阅读教学的预定目标。

三.拓展延升,提高“教”“学”效能

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阅读教学不应受囿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时空,我们应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通过多种拓展延升类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外获得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机会。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必学必会”,又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连续不断、充满情趣的过程。

一是整理收集词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给“园丁之歌”主题单元的课文染上了厚重的民族特质,“知师”“尊师”“爱师”是这一类课文的价值主题,而汉语言广袤肥沃的土壤早已蓄积着与这一主题有关的丰富的语汇。在教学完教材文本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整理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那些生动形象的好词好句时,有必要让学生在语文工具书寻找相似的好词好句。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成语词典和看课外书籍的方式,积累以“恩”为主题的系列成语,传承汉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并以此促使学生学会积累。

二是引领品赏经典。将教学文本作为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拓展视野,感受中华美德,学会“感恩”品德。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故事、典故、美文琳琅满目,在教学完教材文本后,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或篇目,比如推荐毛泽东尊师的故事、魏巍的《我

篇三: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刘绍

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

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

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先写后学

我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词--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

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

心来读这篇课文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遇到

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承蒙了太多的师爱,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孩子来说

并不陌生,这种体验大量地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其激活,

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有了很多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学生

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习作1联系起来,在学习

课文之前,让学生来写一写教过他们的老师,表一表对老师的感激和

怀念之情。

二、扣题导读

本文题为“师恩难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

是什么呢?我认为“难忘”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是田老师四年里讲

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层次的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

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

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

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作者原题为“老师领进

门”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田老师也就格外感激,对

这份恩情也就格外难忘。这也是课后第三题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觉

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先生,特别是要了解刘先生所取得的文学

成就,“知人论世”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品词析段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

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

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课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忆田老师上课情景后的感想,语言浅显

却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田老师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第七节写出了田老师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播下又多(上千个故事)

又好(引人入胜)的种子,为作者开出绚丽的文学之花奠定了基础。

第八节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作者对田老师敬重。第九节倾吐出作者对

田老师浓浓的敬意,“百年树人”是对老师工作艰辛的赞美,是对老

师工作伟大的赞美。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悄悄的阅读中去体会品

味。

四、揣摩写法。

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

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

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以少胜多”。3、除了通过“娓娓

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

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不正是写

人文章的一般写法吗?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引

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课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学活用,及时巩固。

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扎实了一篇课文的学习,又可顺带着完成习

作,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句:这次习作可让学生作为教师节的礼物,

送给所写的老师,让习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

2013年9月

《陶校长的演讲》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本文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演讲稿形式的文章,不免感觉陌生(连第一自然段从哪里开始都不知道),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时就向学生讲授了演讲稿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近生活。必须讲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并很快帮助学生理清了自然段。

课文条理清晰,重点部分的语言形式基本雷同,于是,我请学生按照“问什么,为什么,提出希望”把每一问分成三层。学生边读书边分层,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合作探究环节更不是什么难事儿。学生因为先前已经分了层,对几个自然段的语言形式感觉很清晰。所以,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一切都挺顺的。

但是,课堂上总感觉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回答正确率太高,可回答问题的含金量感觉太低。课后思考:可能是文章的结构太清晰了,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反而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生趣,顺理成章的课堂更看不出学生的智力差异。看来,教学永远存在缺憾!

2013年9月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反思

寺坪小学 刘迎粉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25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关文章
  •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5《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师恩难忘》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学情分析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