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 正文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

2016-11-17 12:52: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怎么写特稿

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的结合体。

个人天赋无法多说,各人情况不同,但落实到技术层面,特稿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术和规律可循。我从事特稿记者7 年,也试着做些归纳。

文章里面采用的例子,多为这些年发表稿件的一些段落。并非这些段落写得有多好,只是对自己的作品比较熟悉,相对好举例子,权当抛砖引玉。

一、标杆

想成为一个好的特稿记者,入行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标杆,要知道这个行业的优秀前辈们留下的最高的标准是什么,然后从模仿文体做起。

2004 年刚入行的时候,我背过很多经典特稿,在家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背诵。跟我一块进《冰点》的一个女记者,部门给她一个任务,很多好的特稿是没有电子版的,让她一个个字打出来。打了三四十篇后,她写的稿子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新人来说,特稿写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但如果非要找一条最容易到达峰顶的路,这也许是唯一一条。

二、意象

意象是什么?从定义上讲,是主观情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的对应物。

《第22 条军规》——第22 条军规就是意象。

《肖申克的救赎》——藏在圣经里的那把锤子。

《辛德勒的名单》——那个穿红大衣的小女孩。

从操作性来说,意象就是我们写作的把手,有了这个把手,我们抓得牢,文本才能呈现出高人一筹的东西。

从写作上,意象就是一条线,不断地在你写作中出现。它是文章节奏的一个掌控器,是你文章的一个聚光点,是升华情感,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东西。

但是意象不是大白菜,它一定是长期思考以后,对新闻事件以及背后的社会运行规则和人性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你才能在现实世界找到它的对应物。

《南方周末》2006 年年度特稿致敬,是中国青年报“冰点”记者包丽敏的《无声的世界杯》。这篇稿子就是在特稿中巧妙运用意象的范本。

2006 年是世界杯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时任冰点周刊主编杜涌涛看到一张新闻照片,一群农民工撑着伞,在雨中的街边,看着对面夜总会大屏幕上的世界杯比赛直播,因为没有声音,他们只能插着耳机听电台里的解说。杜涌涛马上意识到,这就是“冰点”要寻找的意象——这块无声的屏幕,其实也正是农民工这个沉默群体的象征。记者在操作中,就能够用这块大屏幕,来串起那些原本看上去散漫的细节和素材。

三、记录

从业头三年,我是依赖录音笔的。我现在采访基本不用录音笔了,我的采访本上记关键的故事,给我印象非常深的细节,那些打动我的东西,我会用速记的、用我自己能看得懂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记下来。

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这个故事,采访对象说出来,连你本人都打动不了,你又怎么能指望用这个故事去打动读者呢。

除此之外,采访不仅仅是问问题,采访的时候要调动你一切的感官。除了耳朵之外,视觉、味觉、触觉、嗅觉,你记录一切不寻常的环境细节。阳光、风、水声、味道,甚至触觉,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一部摄像机,一部有人工智能的摄像机,这是我除了关键细节外,记录最多的东西。

5 月2日早晨8 时,修路队的人们吃过早饭,陆陆续续来到程家的大门口集合。这儿热闹得“像赶集似的”,就连路旁猪圈里的几头大肥猪,也兴奋得嗷嗷直叫。

开工之前,程林祥把自家的饭桌端到门口,搭成一个临时香案,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开工仪式”。桌上摆着四碗供品——土鸡蛋、豆花、蛋糕,以及一块切成方块的肥肉。他点燃了蜡烛和香,烧了一叠纸钱,又磕了三个头,求山神保佑施工顺利。

进入4 月中旬以来,这里便进入了连绵的雨季,雨陆陆续续下了半个多月。但开工这天却是个大晴天,十几天都隐没在云层后面的太阳,此刻从云缝中探出头来,阳光温暖地铺在山路上,香案上的两个酒杯,反射着柔和的白光。

“真是个好兆头哩!”有人兴奋地叫道。

这是南方周末2008 年特稿致敬的《回家》中的一部分文字。这些细节,都是我记在采访本上的。

四、地点

在什么地点和你的采访对象见面。

这是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现在很多记者就是电话采访。当然,电话采访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它是省时省力,性价比也很高,有的采访,也确实不需要面对面见面。但是对于特稿写作的采访来说,你必须要到采访对象生活的地方,你要用脚去采访,你只有走进了那个环境以后,你才能真实的感觉到采访对象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每天接触到什么,他受到什么东西的影响。

在《回家》那篇稿子里,有一个反复被读者提起的细节。

“离坟不远,就是程家住的救灾帐篷。通讯中断后,他们只能通过一台小收音机,来了解外面的信息。5 月19日的全国哀悼日,一家人觉得也应该做点什么。

村子里找不到旗杆,也没有国旗,他们便在帐篷边竖起一根竹竿,在竹竿的中部捆上一块红布,就算是下半旗了。每天下午的2时28 分,这户农民就在旗杆下站上一会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

偶尔有微风吹来,这块微微抖动的红布,和天蓝色的帐篷布,构成了山坡上的一缕亮色。”

这个细节,是我采访结束后准备离开时,无意间看到的。起初,我并不清楚这是面自制的半旗,老程告诉我,他听了电台里说,国家要下半旗致哀。他们没有国旗,只能用这个替代。

但如果不是去了当地,只是通过电话采访,你怎么可能看到这样的细节?

五、人物与环境

这是经常被忽略的关键点,把新闻人物放到所处的环境里来写。

记得贾樟柯的电影《小武》吗?一个破败的小城街头,一个国营工厂的荒废澡堂,一个很劣质的、很魅惑的粉红色灯光的KTV,在这些环境里,故事的主人公存在着。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头,你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和经历的源头,能让读者更深地理解这个人。

这是记者经常忽略的东西,我们经常写一个人物,就是些他说了什么,我们又跟他说了什么。但是你忽略了这个人所在的环境,你又怎么能精准地刻画出这个人物呢?在《路》这篇稿子里,有刘志珍祭拜在地震中死去的儿子的段落。

程磊的坟离家很近,走上5 分钟就到了。她蹲下身去,熟练地插上蜡烛和香,用烛火点燃了纸钱。

已经整整一年了,这座用石头垒起的小小的坟茔上,爬满了茂密的野草。坟前还有不少供品,这一年来,陆陆续续地有不少来访者,在这儿祭奠过这个17 岁的男孩。几个月前,在清理程磊的遗物时,刘志珍意外地发现了儿子初三时写的一篇作文,是儿子写给她的,题目是《成长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虽然那些用蓝色钢笔墨水写成的字迹,已经略微有些褪色,但每一个字,刘志珍都记在了心里。

在作文的结尾,儿子这样写道:“……在我成长的路上,她总是牵着我的手,带着我越过一道道高坎,翻过一座座大山,她从不放开,也从不厌烦,她,就是我的妈妈。”可现在,这个母亲却不能确定儿子的灵魂是否已经回家。程磊死后,刘志珍许多次地梦见儿子,可他几乎没有在家里出现过。

只有一次例外。2009 年的春节,家里大门上的门神画像旧了,刘志珍把它揭了下来。当天晚上,她就梦到程磊从外头回来了,坐在堂屋的饭桌前,说自己要吃炒黄瓜。可吃完后,他放下饭碗,转身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总担心他回不了家。”回忆起这个梦,她揉揉被纸灰迷住的眼睛,低声说道:“等路修好了,他来来回回的,也好走多了。”

山林里一片寂静,回应她的,是微微抖动的烛火,与纸钱燃尽后冒起的一缕青烟。坟边有一大片不知名的黄色野花,它们只在春天开放。

六、追问

采访的时候不断地追问细节,要求对方演示,直到在你的脑子里形成画面感。

特稿和其他新闻写作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仅是和采访对象聊的东西成稿,而是所有的动作还原成一个场景,成一个画面,这是特稿记者必须的东西。

而怎么来还原,就是通过追问,不断地追问。

2006 年,包丽敏曾经做过一篇稿子《火车惊魂记》,还原了一列从新疆开往北京的列车,在戈壁滩上遭遇沙尘暴后,乘务人员与乘客们自救的故事。

当时,包丽敏找到在北京的五六名乘客,把他们聚拢到中青报的食堂里,让这些乘客还原当时的细节。

那列火车的车窗,被沙尘暴卷起的鹅卵石砸了无数窟窿,包丽敏就不断地追问乘客们鹅卵石砸到玻璃上到底是什么样的?玻璃碎了到底是什么样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位男士,爱喝酒,被包丽敏问急了,激动地说,“你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我告诉你是什么样子。”

他拿起一个啤酒瓶,咣一下砸到餐厅的玻璃窗上。大家都愣住了,包丽敏也吓傻了。“看明白没有,没看明白再砸一次。”那天下午,餐厅的玻璃窗户一共碎了四个洞,还赔了玻璃的钱。

这个细节就被包丽敏写到了文章的结尾处,成为点睛之笔。

七、框架

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先整理出所有的素材——采访录音、采访本上的关键故事与细节、背景与资料,然后思考出一条逻辑线,在此基础上搭出一个框架,把素材分类往里填。在写作过程中,再做一些相应的微调,但大体上来说是不会变的。

八、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篇稿子来说,好的开头,就为整篇文章定下了调子——用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笔调写,开头出来以后,心里就有数了。做特稿记者这些年,最多的一次,一篇稿子我写了8 个开头,然后从中选择感觉最好的一个。这种感觉,来自于我对稿子要传达的东西的最后思考。

开头一定要进入得快,头三个自然段,你就要让读者明白你这篇稿子究竟要写什么,你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它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何在。在这个过程中,要尝试制造悬念,寻找反差,以及矛盾冲突强烈的场景与情节,吸引读者往下读。

写稿前,可以寻找自己的第一读者。写完开头,给他看。第一,能不能知道我在写什么,第二,想不想往下看。如果他的反馈不太好,那么,赶紧重写吧。

九、细胞

语句,乃至字词,是组成一篇稿子的细胞。

请用最简洁的方式,句子尽量使用主谓宾结构,少用或尽量不用被动语态。

不用大词、热词,或者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词,尽量使用中性词。举个简单的例子,经常听到“解放军官兵”,其实写“士兵”足矣。“新中国成立”,不如写“新政权成立”。

十、骨架

逻辑,是一篇特稿的骨架。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以时间顺序为逻辑的叙事方式。

但一篇特稿,有时候长达七八千字,如果只用时间逻辑,很难吸引读者。这个时候,需要写作者在写作逻辑上动点脑筋。

我们可以动用所有的结构方式,倒叙、插叙、蒙太奇,两条线索,一条暗线一条明线交织来写……拥有高度自信心的写作者,甚至可以用主观的情感逻辑,来串起所有的素材。

这是值得特稿写作者下大功夫的地方。

当然,如果是一个刚刚上手的特稿记者,先在通晓简洁明白上下功夫,文章的逻辑和结构,编辑会帮你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十一、节奏

一篇稿子通常由四种类型的素材构成:叙述、描写、背景资料、直接引语。

从可读性的角度来说,一篇好稿子是有节奏的,它是通过叙述、描写、直接引语、背景资料这四者有机的结合,不断地来回转换,把故事写得跌宕起伏。

十二、背景

在社会与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典型个案,在操作时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怎么把具体的故事和很多枯燥的背景完美地结合,这是考验记者讲故事能力的重要标准。好的记者,一定是一个非常棒的裁缝,他能把个案和背景很完美地融合,不露痕迹,拙劣的裁缝,痕迹很明显。

十三、过渡

过渡段是考验记者能力的重要标志,怎么递进、怎么过渡。

一个好的记者,一定是高明的缝纫师,能把所有的素材织得天衣无缝,让你挑不出破绽来。

十四、递进

所有的特稿写作者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稿子,它一定是在不断地发展,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动它的发展?

第一个是制造悬念,第二个是制造冲突。矛盾、冲突、戏剧性,这是一个故事必要的元素。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凸显它们的存在。

十五、比喻

特稿能不能用比喻句,这是很多年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传统学院派的人会说,新闻怎么能用比喻句呢,这太不客观了。因为,比喻是完全主观的东西。

但是,在我看来,特稿完全可以使用比喻句,在分寸上适当地把握。一个精练的比喻甚至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地方,因为特稿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作者的原创性,那么比喻句就是考验这个东西的重要指标,好的比喻句就是点睛之笔。

十六、细节与选择细节

特稿需要有画面感,而细节是为画面感服务的。

其实,故事的走向,记者本人的情感取向,乃至于这篇稿子所要传达的一切……也隐藏在所选择的细节中。

是不是所有的细节我们都要用?细节分两种,一种是有效细节,一种是无效细节甚至是有害细节。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无效的细节,会冲淡主题。

对于新闻的客观性来说,不同记者进入同一个新闻现场的时候,他的观察力、对细节的把握、直觉,有高下之分。

这个场景里的细节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记者能发现,有的记者就是发现不了或者发现了也不当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客观的细节,其实也隐藏在主观的寻找中。而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我们本身对这个选题有判断、有立场才会做它。

所以,我认为客观是一种技术性的手段,我们需要用客观的细节,来表达主观的立场。

当然,记者本身的立场,应该是中立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比如说,在《回家》这篇稿子里,在碰到程家父亲背着儿子的尸体回去时,孩子在废墟里已经捂了两天了,那几天大太阳,天气炎热,已经可以明显地闻到遗体的异味。在写稿子时候,我考虑了很久,还是把这个细节去掉了。

十七、笔调

特稿的叙述,你的笔调必须是冷静的、客观的,而你要表达的情感、立场、价值观,其实都是隐藏在你所选择的细节里面。你要用这些细节,来表达你的情感,读者是很聪明的,他们是可以读出来的,千万不要急着自己跳出来去表达。

稿子最高的境界,是悲悯。你的文笔是克制的,你的感情是隐藏在里面的,但是你的心是热的,有愤怒、有悲伤、有喜悦、有同情。

《回家》这篇稿子,是我从业至今写得最痛苦的稿子。因为这个故事直接冲撞的,是亲情,是每个人心里最柔弱最没有防御能力的地方。

痛苦不在于遣词造句,而在于一种对悲伤情绪的克制与抵抗。虽然故事如此悲伤,但对一个特稿写作者来说,你不能让读者看到直接的情绪表露,必须用冷静克制的笔调,用你采访到的细节和故事呈现,所以一边写,一边把那些情绪往回摁。

但总有摁不回去的时候,有几次是崩溃的。房间外面的服务员总走来走去,我不敢哭出声,只能躲在被子里面,用枕头蒙着头哭,难过得全身发抖,直到情绪被我控制下来摁回去了,我才起身继续写。

这是一个天人交战的过程,但也是对特稿记者的专业性的要求所在。

你不是不能表达私人情感,但这些东西,都应该通过你选择的细节和故事,通过冷静克制的叙述来表达,这就是所谓的“冷眼热肠”。

以上这些,这只是一些特稿的基本技巧。

真正写出好的特稿,技巧固然重要,但作品最终的呈现状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写作者的阅历、态度、敏感性、以及有一颗怎样看待事物与世界的心。

(作者林天宏,系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

篇二: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略论新闻特稿的故事性含义

作者:钱勤发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的一种联系。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

的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的真正含义。”

由此可见,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正是从受众的心理出发,较之于说教论理模式

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特有的形式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一、沉下去发掘故事

故事的雏形来自各种渠道。有读者提供的线索,有饭桌上听来的趣闻,有朋友聊天时聊出的奇事,还有在采访中生发出来的细节。但,这都不是完整的故事。有的是一个细节,有的是一个框架,有的是人物的几句个性语言??然而,这种雏形往往会让你怦然心动,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甚至睡觉时还缠着你不放,这叫“有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有

东西可挖”。

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沉下去挖出来的。沉得越深,挖得越深,故事也就越完整越丰满。美国《俄勒冈人报》的高级记者小汤姆?霍尔曼,擅长写作描述性的特稿,他那篇《面具后的男孩》轰动全美新闻界,被评为2001年无截稿时间限制的最佳新闻写作奖。读完全文和

记者感言,不得不承认:这是特稿中“沉下去发掘故事”的典范。

故事的线索来自一位热心读者的电话。他说:“我读你报道已经很多年了。我想,我给你弄到了一个很好的选题。我家的朋友有一个脸部畸形的男孩。”小汤姆在卡片上记下了这个线索。这个线索究竟有多少价值?有深入采访的必要吗?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思考和选择。年轻的记者也许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张畸形的面孔吗?但小汤姆却有深层次的人性思考:“我们都需要健康。我们都戴着面具。我们的面具可以隐藏起来,可萨姆?莱特纳却做不到,他的面具就摆在那里。我想告诉人们面具后的男孩,并让他们意识到,他为摆

脱面具不得不具有的力量和勇气。”这是有思想的经验丰富的记者的思考,分明是直奔主

题的深刻思考。

有了思考,也就产生了沉下去发掘故事的强烈欲望。小汤姆沉下去的深度让人惊叹。他花费了整整10个月,翻阅医疗记录用了几百个小时,不知多少次地去萨姆家拜访,阅读他们的家庭日记,访问萨姆的朋友,与萨姆一起上学,先后两次伴随萨姆一家穿越全国。他亲眼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亲耳听到了每一次关键谈话。他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当萨姆动手术时,医生不让记者在旁观看,可萨姆的母亲对医生说:“不,他是汤姆。

他可以在这里待着。”

像小汤姆这样的采访,在我们听来简直不可思议。10个月写一篇特稿,还能完成工作指标?收入会否受到影响?也许,这就是东西方记者价值观的差异和东西方总编辑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当然这不是本文探讨的主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我们的共识,那就是深入采访是报道成功的前提。尤其是特稿,讲一个好故事的特稿,必须“绑着石头”沉到底。小汤姆沉了10个月,掌握了大量素材:萨姆的痛苦、母亲的焦虑、他们的家庭生活、人物的性格、语言、学校、医院、左邻右舍??且全是亲历的、目睹的、现场的,这里面有多少人们不知而想知的故事啊。唯有深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心灵和思想中去,才能挖出某些秘密。秘密里蕴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完全可以想见,像小汤姆如此这般沉

下去和那种走马观花、蜻蜒点水的作派,最终产生的结果必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位《太阳新闻报》女记者米歇尔?基恩斯,她的一篇特稿《一名架线工之死》,也是优秀作品,也同样是沉下去发掘的故事。一名架线工超负荷工作,不幸触电身亡。其家属不让采访,米歇尔迂回绕道,先采访了不少架线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侧面了解这起悲惨事件的概况,以及这家人的家庭背景,最终被死者家属接受,深入其家庭采访。令米歇尔大为惊叹的是,沉下去以后,在这起意外死亡的悲惨事件背后,发现了一个爱的故事,以及因不停顿工作所付出的代价和一个认为自己儿子应该死得更值的父亲那伤痕累累的回忆。看起来,一个很平常的社会新闻,经米歇尔深挖穷追,成就了一篇具有思想深

度的优秀的特稿。

二、亲历性描绘和细节运用

特稿高度的文学性体现在故事当中。如何运用文学技法,写好故事,直接关系到一篇特稿的优劣。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文体,它不同于虚构的文学作品,真实是它的生命。所

以,文学技法的运用,是对真实的故事而言,是对新闻价值而言。

在特稿写作中,亲历性的现场描绘和细节运用,至关重要。现场是建构起叙述大厦的

砖石和激发读者兴趣的关键因素,而细节则是故事的重要零部件。

我们先来说说现场描绘。亲历性的现场描绘,除了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之外,重要的是引领读者进入故事,跟随记者的笔触,一起进入一个波澜起伏的感情世界。我们还是以小汤姆的《面具后的男孩》为例,看看现场描绘的魅力:“男孩闪到妈妈的后面,走进一片阳光里。大块大块新起的水泡从他的左脸冒出来。他的左耳是紫色的,畸形,从头的一边鼓起。他的下巴朝前,面部的主要组织布满了蓝色静脉,从鬓角一直到下巴尖都是肿胀的。大水泡把他的左眼扯得裂开,把他的嘴拉成了一个小小的倒置的半月形。看上去就像有人在他的脸上糊了三磅重的湿泥,紧紧地粘着,把男孩裹住。萨姆,面具后面的男孩,只能用右眼斜视着周围。那是一只清澈、形状完好的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

如此这般精细的现场描绘,可见记者观察之细,写来不缓不急,文字形神兼备,将男孩的这张面具完全立体化,足以刻入读者的脑海。而且,在这段描写中,不忘审美,写出了这张病态畸形的脸庞上,有“一只清澈、形状完好的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那分明是“黑暗”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完全能理解小汤姆这段现场描写的匠心,既然写的是“面具”,哪有不将这张特殊面具写透之理?这是全文的一个“眼子”。因为,通篇故

事都是围绕着这张面具展开。

现场描写的作用还在于推进故事的高潮。请看:“第16手术室的进展情况已经传遍了第三层楼。住院医生和其他医生都过来看挂在墙上的CAT扫描图。他们吓得直往后退,盯着肿瘤看,它在高能的照射下血淋淋的,还发着光??图上的萨姆看上去像是科幻片里的

机器人。

”这段现场描写是对手术的难度下了一个“注解”,使读者不得不关注故事的高潮,萨姆的命运。他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呀。小汤姆说得真好:“现场使故事栩栩如生,它能把读者带到故事的核心。在写现场时使用真实的对话,用展现的方式表现人及其生活,胜

于解释的方式。”

再说细节的运用。一个好故事少不了细节的衬托。如果说,故事是“红线”,那细节就是穿在“红线”上的“珍珠”,于是,成就了一串有价值的珍珠项链。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恰恰是细节。当然,细节不可游离主题,不可游离故事。它是为深化主题、丰满故事、为揭示人与物内在质地服务的。《面具后的男孩》里有一张照片的细节:“他们的关系仅仅源于一张照片,一张坎贝尔为了反映萨姆绝望情形而拍摄的照片。正是那张照片督促她三番五次地请求那个医疗组不情愿的外科大夫中的精英,他们最终还是妥协了,同意带萨姆到波士顿来。正是那张照片最终改变了他的生活,以及她的生活。”还有《一名架线工之死》的一个细节:“让她惊讶的是,他的卡车里还保留着她第一次送给他的卡片。

他在工作前读一读,在睡觉前也要读一读。她写道,他的温柔融化了她,她绝不会离开他。”

一张照片,推动了故事的进展;一张卡片,牵出了主人公的一个爱情故事。像这样的

细节,穿插于故事之中,无疑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也深深打动人心。

三、在故事里刻划人物

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特稿,是以人物作为“舞台的中心”,作为主角。特稿里的故事,也就是人物的故事。写好故事与写好人物是一致的。无疑,在故事里刻划人物,成为特稿至关重要的一个写作手法。这种写法应该是文学的写法。除去虚构之外,在技法上必须向文学靠拢。所谓“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文字的生动练达、对话的鲜明性格、现场的栩栩如生、思辨的力透纸背、细节的精当灵动、类比的真实贴切、比喻的明暗得当??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形容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圆形的,一种是扁平的。圆形的特征是多维度、综合复杂的,而扁平的则是单一角度。人物原本是立体

的、“圆形”的,刻划人物理当采用圆形的模式。

美国《迈阿密先驱报》女记者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当她写策普时,她仅仅在为“讲一个好故事,而且尽量使自己在讲故事中身心舒展”。但一个陈旧的故事和一个痛苦老人的素描之所以能获得普利策特稿奖,关键在于写故事写人物的技巧。这篇题为《策普的最后一站》的特稿是这样开头的:“爱德华?策普终生所想的,莫过于问心无愧地去另一个世界。所以,9月11日,这个老人带着一个借来的、里面装满身份证明文件的公文包,在迪尔菲尔德海滨登上一列水陆两用车,然后转乘银色流星号火车北上我们国家的首都。当卧车上的侍者引他

去小包间时,爱德华?策普不住地说,‘我83岁了。83。’”

像这样的开头,我们称之为“叙述”。但,叙述的高低之别,也就是功力的深浅之分,其效果截然不同。文学创作中也讲究叙述,叙述得好,很不容易。马德琳的这个叙述开头不一般,她在策普的“动态”中,很性格化地交代了老人的年龄,又埋下了有关全文宏旨的“终生所想”的“问心无愧”的伏笔。同时,点出了时间、地点、交通工具、前行的目的地等新闻要素,且文笔轻松练达,一点不拖泥带水,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平铺直叙。随即,紧接开头的第二段写道:“第二天上午9点,策普将出现在五角大楼,接受军事记录改正委员会的听证。他说,他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是第323机枪营D连的列兵策普,1919年11月9日非荣誉退役,这次听证是他策普个人战斗的‘最高努力,最后一仗’。”这是有关策普故事的非常重要的一段叙述,“最高努力,最后一仗”这8个字份量很重,

是刻划人物的前奏,也是整个故事的“引爆器”。

策普的故事简述如是:他是一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因一次违反上级命令,上过军事法庭,服过刑,最终结论,非荣誉退役。他不服,一次又一次地申诉,坚持不懈几十年,直至83岁依旧为自己的荣誉作“最后一仗”。马德琳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刻划策普的顽强性格。她描写道:“火车上,老人的谈话老是围绕着战争期间发生的事情。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他的故事,就像咔哒、咔哒、咔哒不断重复的火车奔跑声。”在听证时,策普说:“我之所以在83岁高龄,带着关节炎病痛和其他一切不便来到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我的良知在呼唤??威廉斯先生,鉴于没有多少差别这个事实,那么,为什么不使之成为荣誉呢?”马德琳笔下的策普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不屈不挠,在故事中刻划得淋漓尽致。最终,策普的“最后一仗”取得了胜利,错误的判决得以纠正,一般的退伍证改发为荣誉退伍证。显然,马德琳以她高度的文学性,出色地讲述了一个为荣誉而战的老兵的故事,从而获得普利策特稿奖。小汤姆说得好:“让人们记得,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记得,确实只有一部分情感是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这类故事跨越了人种、性别、收入、

地域的所有界限。”是的,人的故事是最为动人的。

四、从因果关系中展开故事

构思二字,最早出现在文学创作中。任何文学作品,都讲究构思。现在,构思广为运用,大凡不同样式的文字写作,均有个构思过程。特稿要写好故事,少不了构思。这种构思是多方面的,诸如情节、人物、对话、细节、铺垫、悬念等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说:在开始采访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报道过程中,你都要考虑你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比如,故事的范围有多大?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什么样的语气最合适?这种种思考便是构思。在构思中最值得关注、最需引起重视、

最觉得犯难的是如何展开故事,也就是如何讲好故事。

展开故事,讲好故事,技法的运用很重要。一个作家朋友颇有见地,他认为要想方设法将句子引申为段落,将段落引申为章节,将各个章节有机地揉成一篇文章。这就道出了一个要义:句子与段落、段落与章节、章节与全文的因果关系。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因果关系,特稿中的每一个故事也是因果关系的组合。所以,从因果关系中展开故事,不失为一条途径。对此,《华尔街日报》有独到的见解:“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个是能够提前确定故事中潜在的动态元素———读者们更感兴趣的作用和反作用行动;另一个是能够明确设置故事的范围。在绘制出了大致的范围区域图后,记者就能够根据自己拥有的时间和自己所处的空间,来制定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

比如:在全美范围内出现了医师短缺的现象,记者决定深究这个现象。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用因果关系的作用与反作用思考,却发掘出许许多多问题,有许许多多可选择的角度。因医生短缺,造成病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下降、病情加重、耽误上班、影

篇三:新闻通稿写作经典范文

新闻通稿写作经典范文

鉴证品质征战南北

纽恩泰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举行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文:星奇特策划 (专注新闻通稿写作与发布)

2014年9月23日下午1点50分,中国·山东德州,太阳谷微排国际酒店会场嘉宾云集,人满为患。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科考队在这里正式举行签约仪式并隆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中国节能协会、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建筑采暖分会、中国热泵产业联盟、国际铜业协会、《热泵市场》杂志社、慧聪热泵网、大美热泵杂志社、《建筑与环境》杂志社、《产业在线》、《热泵热水机资讯》、强华信息《制冷快报》、《新能源视界》、《空气能热水器周刊》等行业领导以及专业媒体共同鉴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中国山东·德州太阳谷作为我国最大的太阳能产业聚集区,一直也是全世界太阳能热能利用的风向标。今天,同样借助太阳能热能利用的“空气能”,历经10余年的发展,迎来其发展的巅峰时刻,以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领军品牌企业通过坚持不惜努力攀登技术高峰,现在已经开启了“南北征战”模式。今天,广东纽恩泰新能源企业选择在太阳谷举行新闻发布会,其行业意义已是昭然若揭——打造中国空气能行业的航母型战舰,助力中国节能减排事业。

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极地考察,需要超极品质

在签约仪式上,国家海洋局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办公室处长夏立民受邀做了重要发言: “今天很高兴在此与大家共同见证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签约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请先允许我代表国家海洋局对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赵董事长对中国南北极科考事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到场的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深受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关注的极地科考事业,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地科考工作在推动极地科考活动开展、提升极地考察保障能力、加强极地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已逐步形成了‘一船四站一基地’为主体的国家极地考察战略格局和基础平台。可以说,开展南北极的科学考察,对维护我国的极地权益,提升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我国基础科学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崛起战略实施等,都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我们每一位登上南北极科考站的科考队员,都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任,而为极地科考站科考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稳定的温暖保障,成为我们极地考察办公室的重要使命! 在对众多采暖及热水行业和企业的严谨调研中,我们最终选择了空气能行业、选择了纽恩泰企业,因为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比传统的采暖、制热技术要节能70%以上,并且没有任何污染排放,是新型的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能源技术;而纽恩泰新能源企业的科研实力、产品设计、运行效率均代表了行业最高端的水平,纽恩泰也是空气能热泵行业唯一的企业院士工作站。在对众多品牌产品的调研中,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脱颖而出,得到同

行伙伴们的高度认同,最终被委以重任,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

2014年10月底,纽恩泰产品将通过‘雪龙号’进入全球最寒冷的南极洲,为考察队提供舒适温暖保障!我们对纽恩泰有信心,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空气能事业、关注纽恩泰品牌。本次南北极科考队与纽恩泰合作,是科研事业与新能源事业的完美结合,必将互相推动中国新能源科研的发展、极地科考的进一步向前。谢谢大家!”

毋庸置疑,依靠技术不断升级而鼎力于市场的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此次与讲究极地科研技术的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科考队可谓是不谋而合。从2008年到现在,研发生产出符合南北方都能稳定使用的空气能热泵,一直是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投入最多的最重要的科研项目。

中国节能协会:空气能千亿产业有望实现

作为本次签约仪式的贵宾,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庆先生,对本次签约仪式也是寄予厚望,亲临现场做了发言致辞:

“今天,很荣幸能与在座的各位,共同见证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签约仪式。在此,我代表中国节能协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向长期奋斗在空气能行业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问候!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空气能产业发展迅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成长为我国节能环保领域的重要骨干产业,形势十分喜人。在大好形势下,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空气能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行业科普、产品教育、社会影响力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在这众多方面,纽恩泰都给行业做了很好的表率。多年来,纽恩泰凭借着强大的自主研发创新,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升级;并通过中国空气能普及万里行、空气能燎原行动、纽恩泰培训学院等推广活动、以及慈善公益行动,快速提升着纽恩泰空气能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形象、社会影响力!

这次纽恩泰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签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将影响更多人关注、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也将向全社会展示优秀空气能企业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支持节能环保的空气能产业。而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及采暖热泵作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远征南极,这也将成为纽恩泰产品科技、品质的最有说服力的见证。今天,纽恩泰选择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是具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签约合作!最后,预祝第31次中国南极科考凯旋而归!预祝纽恩泰在未来再攀高峰、推动产业更快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快速提升空气能认知度、提升产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把我们产业推进到千亿元的产业俱乐部!谢谢大家!”

空气能热水器行业一路走来,从无人问津,再到成为国家节能补贴品类,中国节能协会扮演着上通下达的重要作用。如今,空气能热水器技术迈入新的台阶,行业协会再一次给予了大力支持。

纽恩泰新能源董事长赵密升:征战南北,续写新辉煌

“执着、创新、坚持、责任”,让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有了今天的荣耀与成就,作为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与核心,其董事长赵密升随后在签约仪式上做了重要发言:

“今天,我们怀着庄严而激动的心情,在这里举办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纽恩泰公司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的欢迎!对各位领导、来宾、经销商、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纽恩泰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显示,是振兴中华、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对纽恩泰来说,能够参与到中国的极地科考事业,成为极地科考工作的一份子,是纽恩泰的一种荣誉。

众所周知,极地科考作为一项极为严谨的科学探索工作,在南极,极限温度甚至达到零下94摄氏度,因此科考队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尤其是热水、供暖等温暖保障尤为重要!

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是专注热水、采暖等节能温暖事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纽恩泰品牌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产品品质和技术的创新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同我们伟大的科考事业一样,不断探索、积极进取,并建立了行业唯一的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纽恩泰空气能及采暖热泵产品,在系统稳定、节能、环保、高效制热等方面均超越于同行,得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夏处长的认可,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并将为考察队在恶劣的极地环境中提供稳定舒适的温暖保障。

目前,发往南极的纽恩泰空气能热水器、采暖热泵产品已经准备就绪,将于10月中下旬登上‘雪龙号’进军南极,征服极地环境,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未来,纽恩泰也将以南北极极寒地区的标准来考核产品品质,不断拓展科技研发的能力,创造更多最前沿科技的顶尖产品,带来更舒适温暖的热水享受!

最后,预祝国家海洋局新一轮极地科考项目破冰斩浪,再创辉煌!祝愿中国新能源事业、空气能及热泵采暖事业以征服南北极为起点,再创更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

赵密升先生,作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的掌舵人,领导企业从当初几个人发展到现在500多人,他的创业史其实也代表着空气能热水器行业的发展史,没有回头,只能勇往直前。

媒体对话:为空气能行业指引发展路线

在本次活动的签约仪式上,行业内外可谓媒体云集,从专业媒体再到大众媒体,再到新的自媒体类,都积极全程参与了采访与报道。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同的媒体,向现场的各位领导以及嘉宾提出了各自的问题与见解。

《热泵市场》代表:我们都知道,南极是一个极度严寒的地方,极限温度甚至达到零下94摄氏度,那么,我想请赵董介绍一下,您们的产品是否能经得起极地气候的挑战呢?谢谢赵董。

回答:谢谢你的问题,你提的很好。其实大家都有疑问,所以这次邀请各位来现场亲眼见证,一起解密。下个月,纽恩泰的极地产品就会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之行任务,在现实的环境中接受极地低温考验。明年,或许不用等到明年,我们就会有结果了,一起期待吧。谢谢!

《慧聪热泵网》代表:据了解,在一个月前,在咱们空气能热泵行业,有多家企业都在跟国家海洋局洽谈合作事宜,我想请教一下夏处长,为什么国家海洋局最后选择了纽恩泰作为合作伙伴呢?

回答:谢谢你的提问。其实,我们对所有签约的合作伙伴,都有一些硬性的考核指标,比如,有多少个创举,至少在行业里,是第一的。根据我们的多方了解,纽恩泰品牌在行业里的实力位居前列,一直在科技方面敢于投入,比如成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加大科研力度,建造国家级热泵实验室进行环境模拟等等,而且我们南极科考队前往的是前往地球上没有污染的地方,空气能是属于清洁能源,非常适合所需。谢谢!

《热泵热水机资讯》代表:我们这个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企业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营销总监吴波澜女士,在诸多商业合作项目当中,您们为何选择了“中国南北极科考事业”呢?

回答:我们这个行业以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认为空气能只能在南方使用。我们这个

本身在老百姓那边认知度不高,所以,要想让大家在短时间里改变这个观点,同时也能快速认知空气能的好,我们就选择大家所熟悉的“中国南北极科考队”。我们希望,借助纽恩泰的有限的力量,再借助大家无穷的传播力量,我们行业一定会成为千亿市场。

《制冷快报》代表:非常感谢主持人,我有个专业问题,想请教一下夏处长,我们都知道空气能、采暖热泵安装复杂,行业内俗话叫“三分产品、七分安装”,那么咱们科考队如何保证纽恩泰的采暖热泵在南极考察站的安装使用呢?

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曾经存在过,但是,实地调研的结果是,纽恩泰企业通过改进产品工艺结构、极大地减少了安装的繁复性,现在一个普通人,也能轻易得把产品安装好并完好的运行。纽恩泰近年一直以“创新凶猛”著称业界,这个问题,纽恩泰已经帮助解决了。谢谢!

《产业在线》代表: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赵董事长,签约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后,您对企业未来发展有何规划?

回答:纽恩泰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要把南北市场全面突破,然后和大家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纽恩泰新能源企业接下来,还有很多新的产品及新的项目要开发及实施,将会为千万家庭提供更多的节能的有利于健康的产品。接下来的几年,企业正在向上市进军,我们团队有这个信心。

《新能源视界》代表:我想请问一下纽恩泰吴波兰总监,我们都知道,目前纽恩泰全国经销商已经接近2000家,纽恩泰正式成为“中国南北极考察官方合作伙伴”以后,对纽恩泰的经销商、对纽恩泰的招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回答:现在纽恩泰的经销商网络正在走优化路线。与中国南北极科考队展开合作,不是以招商为目的,而是为了证实,我们空气能产品,未来的应用空间更为广阔。而且该项目的合作,也有利于我们老百姓在选择产品的时候,多了一份信赖。谢谢你的提问。

结语:纽恩泰新能源企业如今屹立空气能热水器行业科技的最前沿,没有美的、格力、A0史密斯、海尔等大品牌的支撑背景,也没有动辄过亿的风险资本支持,靠的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人物与其团队的不折不挠、坚持不懈、敢于挑战的钻研决心。空气能热水器行业一路走来,不乏辛酸,但是正因为有纽恩泰这类品牌企业怀揣腾飞的梦想,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与辉煌。(星奇特-郭星成)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范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52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新闻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相关

    怎么写特稿一篇好的特稿,必定是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的结合体。个人天赋无法多说,各人情况不同,但落实到技术层面,特稿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术和规律可循。我从事特稿记者7年,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