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小学数学评课稿 正文

小学数学评课稿

2017-04-19 07:09:2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

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以怎

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以“笑笑过生日”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情境创设也别有一番新意,联系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去上海看世博”,紧扣教学内容,从穿衣搭配问题、路线问题,配菜问题等有关现实的生活问题,创设了充满数学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惠安八二三实小吴远云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比》,创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再适时地点拨,引出了比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了对比的理解。这些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

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脱了物、图、符号等较低水平层次的借助,而是用抽象的数字表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数学的眼光、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正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结果。实

小郭丽梅老师执教的《分苹果》,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写算式,说意义,让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全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来自兄弟学区一线教学精英的讲课,我们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们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种搭配 不同风格

——《搭配中的学问》听课偶感

小乍中心小学 杨洁华

听了陈丹凤老师和何立娜老师的两堂《搭配中的学问》,我深有感触。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真正的领略到:原来同一个课题可以上出如此迥然不同的风格,而且又是同样的成功。

陈丹凤老师的课堂——平淡但扎实

整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搭配中的学问”,探索出搭配的顺序和“决窍”,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又是那样扎实平稳。对于这样一节有效的课堂,我想,权用三个“注重”或许可以逼进有效教学背后值得遵循的教学规律。

1.注重生动评价,强化有效引领。

陈老师在上课时不仅注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后,老师马上请这三位同学解说自己的搭配思路,随后便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认为她这种方法好吗?为什么?”,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搭配的顺序,成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资源、信息要素的协同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2.注重细节观察,强化有效建构。

在学生为搭配的衣服连线后(该生没有按顺序连,但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立即问学生:“刚刚这位小朋友在连线时出现个小问题,你们发现了吗?”,指导重新连线后还要求学生说说板演者的连线方法。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陈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她鼓励学生发现板演或回答时的细节错误,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紧张感,使得他们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

3.注重原始创新,强化多维发展。

通过衣服实物的搭配和连线的方法,陈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搭配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确实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探究“搭配学问”的目的。这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造”,这种“创造”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扩充、完善对“搭配学问”的独特解读。

何立娜老师的课堂——简约而大气

何老师的课堂,没有丰富的情境,没有精彩的课件,但能给人一

篇二: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

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

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

题。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

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

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

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

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

乐趣。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得到了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本节

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

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

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

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

顺向思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

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

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

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

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

空间。

4、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

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

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

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 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

的评价。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

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

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篇二:数

学复习课评课数学复习课评课

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

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

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

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

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

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

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

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

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朱老师的

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

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

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

学习活动中。篇三: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

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

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

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

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

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

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

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

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

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

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

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

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

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

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

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

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

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

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 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

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

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

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

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

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

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

方形的面积计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

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

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

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

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

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

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

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 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

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

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

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

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

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

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小学数学评课稿:《圆面积的计算》评课 稿

一、目标定位正确:

1、课内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能利用圆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入自然。

1、复习巩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关系。

2、复习巩固了什么叫面积,让学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

程。从而自然引入圆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

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他们仔细观察,研究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什么,

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什么,从而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与此同时,更重要

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探讨的地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差学生,教师应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

让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圆面积公式推导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在计算公式中对

半径的平方还需要指导和练习,以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很好的运用。 ——————《统计》评课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

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

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

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

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

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

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

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

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

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

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

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

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

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 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

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

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当有学生回答:喜欢

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

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

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

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

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

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篇四: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

稿

2010秋惠安县小学数学展评课评课稿集萃 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

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实践

与理论。现选取其中几篇与大家一起分享。听 课 心 得

辋川峰南小学吴丽英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0年9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惠安县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在螺城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4位青年骨干教师

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收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

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老师们都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

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如惠安实小郭丽梅老师在教学《分苹果》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

通过“对口令”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城南实小何

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在课前以“老师想和所有的小朋友都握次手,可

以怎么握?”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握手时应注意什么,巧

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螺阳中心

小学陈丹凤老师教学的《搭配中的学问》,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如:谁来

说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

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次

活动的展示课,老师们做得尤为突出。如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和城南实小何丽娜老师执

教的《搭配中的学问》虽然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教学风格各具特色,但在“搭配衣服。感悟

有序”这一环节都具有异曲同工的巧妙之处,同是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

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牚握了新知。

如同是课件出示“几件上衣,几件下装”,让学生猜一猜,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然

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从中使学生感悟出

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

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

螺阳中心小学陈丹凤老师在接下来的知识迁移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用1、2、3这三

个数字分别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里,学生完全摆

篇三:小学数学评课常用语

小学数学评课常用语: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植树问题 》

综观整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注重教材重组,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现课堂实效,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2、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途径和选择合理简便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享受课堂生成的空间。

3、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不再是教师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尊重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享受课堂主体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路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共三类:两端都种树、一端种树和两端都不种。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教师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挂灯笼、锯木头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十三、《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而且的比较枯燥的。刘敏森老师的这节课,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有效地迁移诱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新知的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 刘老师鼓励学生自己用字母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个让学生尝试的好机会,不少的学生能写出来,而且写得很正确,也很科学,这又是一次很大的认知飞跃。

总体说来,这节课看似很平实,细细品来,却是很有味道。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4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小学数学评课稿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估算评课

    吴正宪《估算》评课《估算》的评课康小孙锦会我观看了远程研修中《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中的课例展示二《估算》一课,由吴正宪老师执教,本课例是九年义务教...

  • 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小学数学评课稿集萃2010年9月28日,惠安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展评活动成功举行后,听课的老师们纷纷对这四堂课进行反思、分析与重建,撰写出了有独特见地的评课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