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张若虚 正文

张若虚

2017-04-19 07:09:2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张若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综述

摘要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诗人以一篇“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人中脱颖而出,带给世人以文学的享受和震撼。其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性、思想性,还在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与东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也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影响颇大。因此,笔者梳理了学界近年来对该篇作品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研究具体现状和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从文本研究(语言,意象,意蕴)、作地考证研究、文学史价值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几个方面,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借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文本研究;作地考证研究;文学史价值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当我们漫步于古典诗歌作品的星空下,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古典诗歌星空中的一抹璀璨的星光。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里提到:“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说:“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1清代王夫之也在《唐诗评选》中评论道:“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令浅人言格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清末王闿运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说:“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也评价说: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中国古典诗歌诗人数不胜数,诗歌作品灿若繁星,然而这篇作品博得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传唱千古,

3张若虚也以这一篇《春江花月夜》“竟为大家”,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全诗如下: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1

2 王启兴、张虹注:《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唐诗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中华书局,2009:18-20. 3 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J].文学评论,1982(4):21.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春江花月夜》之文本研究

“文本”text在英文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的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4。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认为,文本的构成有三要素: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笔者总结发现,对《春江花月夜》的文本层面研究也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语言

文学的言语层面,指的是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鉴赏诗歌也如此,一首诗歌,首先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诗歌语言,而诗歌所有的内蕴就隐藏在这语言的背后,如果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诗歌语言本身,那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体制问题,沈媛媛(2008)在研究中指出,《春江花月夜》原本为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做。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艳丽者,以为此曲。”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7篇同题作品,均为五言乐府,并且都深受齐梁宫体诗的影响,内容浮艳,辞藻华丽。张若虚所做《春江花月夜》与众不同,在内容和体制上做出了双重的重大突破。《春江花月夜》一诗虽然依然沿袭乐府旧题,但采用了七言歌行的形式,全诗共计三十六句,改变了乐府旧题的五言短制的局面5。又如许玲玲(2006)也肯定了《春江花月夜》七言歌行体是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没继往开来,在刚刚形成的“初唐体”形制上,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出离文人心态而达到宇宙时空观念的思考, 使得“初唐体”形制至此到达成熟的顶峰6。

陈小蕊(2013)分析了《春江花月夜》的韵律问题:“诗歌逐章转韵,韵随情转。全诗三十六句,可分为九章,每章四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以平声更韵起首,中间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收尾。平仄相间,高低抑扬,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极富韵律之美,又兼用叠音词‘滟滟’、‘姣姣’、‘悠悠’,一唱三叹,声情并茂,韵味绵长,诗情与哲理在平仄与韵脚的不断转换中节节相生,如梦如幻,营造了为情而痴,缘景而醉,因理而思的三重审美空间,使情景理三者互诠互释,也使韵律之变更具韵味7。”

还有学者研究《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问题。曾智安(2008)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同属于南朝清商乐歌的吴歌和西曲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产生于楚地的西曲以规模长大的舞曲为主,它们与吴歌在形制结构和音乐传统上并不相同。西曲舞曲曲辞通常采用场景联章叙事体这一独特体式是唐代张若虚那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曲辞结4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沈媛媛. 初唐歌行论稿[D].吉林大学,2008.

6 许玲玲.从赋到歌行——试论“初唐体”的体性特征[D].浙江大学,2006.

7 陈小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作艺术刍议[J].文学教育(下),2013,(6):113-115.

5

构的来源。西曲舞曲与《春江花月夜》曲辞结构的这种关系,既是中国古代音乐,也是秦汉之后的楚文化影响歌的最典型体现8。该篇论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实则来源于西曲舞曲曲辞中的场景联章叙事体,只不过在此基础上将多首曲辞整合为单篇歌行而已。这为我们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的角度,从地域文化如何影响中国古代诗歌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经验。

(二)意象

中西方文论中都有意象(image)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心理意向,二是内心意象,三是泛化意象,四是观念意象。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采取“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来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9。在《春江花月夜》的诗篇中,诗人以独具匠心的技巧,巧妙地组合了许多意象。

首先来看题目“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是中国诗人常咏不衰的意象,具有普遍的美感。吴小如(1985)分析了题目的内涵和诗人进行意象安排的构思。他提出,相比于六朝人隋炀帝、诸葛颖等人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到张若虚作此首长诗的构思是很细密精巧的。用这个题目来作诗,其写景部分是要扣紧题面的,即诗中之景离不开“春”、“江”、“花”、“月”、“夜”这五方面的内容。耍想把诗作巧、作活、作的有特色,必须要从这五个字下功夫,过去人对此称之为“作题目”。因此,我们在对此诗进行具体艺术分析之前,必须先把题面这五个字作一番探讨。“春”是季节,是全诗的总背景,是表明时间观念的大范畴,而“夜”则为表时间观念的小范畴。如果不在夜间,即无从写“月”。换言之,只要写了“月”,“夜”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春”与“花”有关,“花”是春天的特征。但“花”在夜间是无法观赏的,所以全诗只是点到而止。春天是容易引起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的,作为总的大背景,它当然贯穿于全诗。但它比较抽象,无法实写,只能通过其他有形象的事物来体现。这样,剩下来的只有“江”与“月”了。因此在全诗中,这两者才是其正的重点,也是统摄全诗的枢纽和贯穿全诗的线索。“汀”在地上,“月”在天空,“江”, 代表空间,诗人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一直写到“落月播情满江树”,概括了前一天的夜幕初临到次日清晨的曙光乍现,概括了完整的一个夜晚。“江”与“月”虽似互相关联,在诗中平分春色;但诗人既以写夜景为主,而月光又是夜景中唯一有代表性的特征,那么诗人必须更为突出地写“月”才行。而夜间的江水,只有在月光下才能显出水的美感,从而江

10乃成为月的背景。从月升到月落,概括了一个完整的夜。

纵观整篇长诗,我们可以看到,《春江花月夜》囊括了丰富的意象,写江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作陪衬;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形成了诗境容量的丰富感和充实感,其意象组合独具特色。这里就有一个意象密度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莫砺锋先生在《论唐诗意象的密度》一文中有详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篇诗歌中,如何协调、平衡多个意象是重要的问题,稍有疏忽就会丧失艺术性。英国诗歌理论家休姆说:“两种视觉意象构成一种视觉和弦。”若干个视觉和听觉意象都能组成和谐的诗境。对于单句诗来说,意象密集往往能成就出千古名句,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对于整个诗篇来说,意象过于密集地堆砌,会损伤意境的完整8

9 曾智安.西曲舞曲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曲辞结构[J].文学评论.2008(5):64-69.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5).

性和意脉的流畅性。这样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太密集会导致诗意的芜杂和主题的破碎;而是意象密集会阻碍意脉的流动。因此,对于一首诗来说,最好的安排意象的方式就是疏密相半,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先生在论文的结尾得出了简短的结论:唐诗名篇的意象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将诗歌意象的密度控制在合理的程度。

而在《春江花月夜》中,

不同意象围绕着中心思想正是呈现有规律、高密度的组合,相同意象高频率出现,给读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强化了中心思想。整个意象群顾及全局而重点突出、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安排意象的构思方法,也是唐以前的诗人所不易做到的11。

有学者对于《春江花月夜》的单个意象作集中细致的考量。如对“月”这一意象的研究。如李青云(2013)在论文中分析了“月”意象:诗题《春江花月夜》中的五个意象,在全诗交替出现。“月”字最多,达十五次。 出现十二次的“江”字,是月的陪衬,春江月明、江天、江畔见月、江潭落月,都是月的背景。意象的高频率重复出现,从字面上给读者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应,使读者不得不对这种独特的写法深入思考。以“江月”为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这一意象在这几句里先后出现了三次,诗人不避重复,读者也感觉不到重复。究其原因:一是抒情与议论的完美融合;二是诗意与哲理的水乳交融;三是意象的高频率出现与意境的高旷深远。诗人以“月”为中心意象,通过月所能包容的丰富情感内涵,将自己的情绪变化融入其中,以“月”连接起自己内心最深幽的一隅,牵动着各种思绪的伸延发散,思绪在“月”的变化中细微而真切地展示出来。“月”也沟通了读者与诗人,使“月”在诗人与读者之间往复回旋,也连接着其他“异质同构”的意象次第涌现,组成一个壮观而缤纷的意象群体。诗人把复杂的人类情感始终贯穿于一轮江月之中。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还是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12。

还有学者通过对《春江花月夜》整个意境之研究提出了“想象力”的研究命题。葛蔓(2003)在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关于唐代诗人想象力的问题。她认为,唐人想象力喷勃涌动,纵横飞驰,如天马行空,倏忽来去,无时不备,无处不达,千姿百态,各擅其胜。总结唐人在想象方面的艺术成就,明确其特点,探讨其根源,对于认识唐诗,把握不同诗人的艺术个性,乃至作为当今文艺创作的借鉴,都是不无裨益的。由于想象力在唐诗不同发展阶段的体现大为不 同,本文拟以时序为纲,择取初唐张若虚、盛唐李白、中唐韩孟与李贺、晚唐李商隐为个例,对之加以论列。她肯定了想象力对于诗人的重要意义:想象力于诗人是最高境界的一种功夫,受个体生活的客观社会环境与经历境遇影响,也会在刻苦锻造中得到提升。究其根本,却取决于天赋,为许多人所可望而不可及。如优秀诗人拥有的卓异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却无可摹仿。想象力作为概念与直观的中介,是主体具有的种综合能力,它的特性在于自由创造。在《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显示了其高华的想象力。他从“春”、“江”、“花”、“月”、“夜”五种动人的美景发散开去,营造了温婉秀丽而又开阔明朗的诗境,蕴含着深邃的哲思。诗句中体现出他宏大的视角,对人生、宇宙、永恒生命力的思考13。

11

12 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5). 李青云.江月照千秋 孤篇压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J].鄂州大学学报.2013(3):31-33. 13 葛蔓. 唐人想象力片谈[D].吉林大学,2004.

(三)意蕴

文学的意蕴层面,指的是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因素,属于文本结构的深层次。《春江花月夜》这首长诗,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主要有男女相思之情、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时空意识等。

这首诗是把六朝艳体诗逐渐升华为纯其爱情之作的具体实践。杨一枫(2006)认为,正面歌颂青春与爱情,是诗人万古豪情的引发点。诗人首先在开头16句精彩地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恬美景物。之后,在抒发高华的宇宙哲思之后转而讴歌人世间纯洁的爱情,“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了闺妇的思念之情。不带宫体诗歌的污浊之气,用庄严的笔触描写男女相思之情。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这正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艺术再现)。男女之情被置于更广阔的意境之中,境界始开14。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从更开阔的视角研究了《春江花月夜》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时空意识。

莫砺锋(2014)认为,《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达到像阮籍、嵇康的忧患意识或杜甫的忧世情怀那样的思想高度,但那种对人生与宇宙之关系的深刻体会,以及对离愁别恨的真切感受,都不具有少年人的年龄特征,而应该出于成熟的青壮年时代。当然,由于诗人身处盛唐前期,在整个社会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时代,诗人也像与之齐名的贺知章、张旭等人一样,沉浸在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氛围中。诗人面对着美丽的江山风月,他在精神上的所有不满或遗憾都源于自然而非社会。所以诗中有惆怅而无悲哀,有迷惘而无痛苦。诗人的全部思考和感受都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有关,诗人的所有追问都指向宇宙的奥秘,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即使涉及人生,也无关社会内容,例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由于诗中的所有细节都被置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环境中,诗中的所有物体都蒙上了一层月光的薄纱,所以全诗的格调确实是轻盈、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离情别恨虽然悱恻感人,但是并没有达到痛苦难忍的程度。比张若虚稍晚的李白、杜甫都写过男女月夜相思的名篇,前者写思妇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后者写离人说“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但《春江花月夜》全诗不见一个“泪”字。相反,诗中的思妇和游子都对重逢心存希望,思妇说“愿逐月华流照君”,游子也问“不知乘月几人归”。更不用说全诗展示的物体都具有光明、美好的性质,从而汇成一个清丽、幽静、邈远的意境。它如梦如幻,迷离惝恍,让人流连忘返。从总体上说,《春江花月夜》是美丽自然的一曲颂歌,也是美好人生的一曲赞歌15。

邓秋红(2015)指出,在诗歌中表现对宇宙人生的浩叹、探索,并非始于张若虚,在他之前,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便已见端倪。“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长安古意》)“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代悲白头翁》)诗中的“松柏”即是永恒的象征,只不过相对来说,他们的诗作流露出来的调比较低沉、颓丧,不似《春江花月夜》快意轻扬。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涉及“宇宙意识”的诗句不多,只有八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的八句中,流泻着的是一片如梦如幻、哀怨迷惘的意绪。江畔谁人14

15 杨一枫.论唐代爱情诗歌[D].内蒙古大学,2006.莫砺锋.千古常新的明月颂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浅析[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5):16-19.

篇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720),江苏扬州人。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学士”。其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及《代答闺梦还》二首。《春江花月夜》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2、课文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面对着迷人的月夜景色,诗人进而发出了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深沉思索及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诗作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景物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尤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均通过月光展示出来。诗情通过明月初生、高悬、西斜、坠落的全过程而展开。在月光下,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江树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与长夜不眠的思妇等,交织成一幅充满淡淡忧伤情绪的诗意盎然的春江月夜图。全诗营造了迷离优美的艺术氛围,诗人将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世间纯真爱情的歌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全诗笔调优美婉曲,风格典丽清新,声韵和谐流畅。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艺术结构:

(1)、抒情写意的情节结构:按照月出、月升、月斜、月落的过程而展开,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诗人要写春天的长江、月夜、花树与花林,要写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的哲理,要表达自身生命观、宇宙观、人生观与哲学观,要表达天高地远的联想与想象,这些美好而深刻的主题,没有一个层次与秩序,是很难将其毕现的。而从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是与诗人的情绪、诗歌的色调同体、同构的,这就决定了诗歌色调与格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

(2)、复杂曲折的情感结构:以情绪的起承转合来实现诗歌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这也是古代歌行体诗的艺术结构规律。这样的艺术结构规则可使诗歌形成波澜和矛盾,形成起伏与张力。诗歌的一开始,月亮从潮水中涌出,是平调;而后,心理比平衡形成落差;其后,浓浓的相思产生一个大的转折;最后,一个回流表现任何时代都是永恒主题的“回家”。

(3)意象化语言的内在结构:全诗以“月”、“人”、“江”为中心意象来呈现情感。诗中的自然景色有多重转折,而自然风景实际上就是诗人心情的符号,是心理信息的一种代码。全诗的语言是以意象化语言为内容和基础的,它除了直接的意义之外,还有多种内在涵义和审美意义。诗歌中的很多语言(即意象),都可以有多种解读。每一个意象都是诗歌作品中的一种元素,都有其内在的结构。如“青枫浦”、“碣石”等,就绝对不是一个地名而已。我们对此诗的理解,也正是通过对这种意象化语言的多义性、艺术表达的隐喻性和意义阐释的增义性的理解来进行的。

(4)、音尺与韵式构成的音律结构

3、当今学术界经典评价及最新研究看法:

(1)、闻一多先生认为其表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作品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2)、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则进一步分析认为,“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

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与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时期的青少年对人生、宇宙的初始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与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3)、当今学术界研究看法综述:诗歌中洋溢出来的浓浓的宇宙意识是诗人对存在本体与生命本体原始混沌状态的追问,是对回归“童年”的向往与渴望。追问宇宙的原生态,生命的生成,也就是寻根,是广义上的寻找精神家园。(屈原《天问》中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诘问;后世的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追问;苏轼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追问。而张若虚则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字里行间弥漫的叹息、感伤、迷茫、困惑飘荡在永恒的时空之中,又一次次地植根于诗人们不安的灵魂之中。)这里所说的家园,并非具体的家乡,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所。(白居易有“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应是极好的一种注解。)而家园的失落,童年的一去不返的内核就是孤独。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原型,从而积淀成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就是对生命本体的寻觅与追问。

诗人在《春江花月夜》中,以“月”起,又以“月”收。“月”成了诗人观照宇宙、透视人生的坐标,正是通过与“月”的相邻相伴,才使人时刻感受到生命本体的存在。“月亮”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有阴晴圆缺,盈亏变化;它周而复始,似乎又象征着永恒。人们对它的仰望,是渴望生命永恒的一种投射。它又是女性与母亲的象征,因为它总是那么柔和、皎洁、美丽,人们对月的追问,有时渴望回归的写照。诗的后半出现“游子”与“思妇”的形象,一般认为写的是“相思之美”,也就是“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这样的理解似乎仅停留在字面含义之上,有域限全诗的整体意境、矮化诗情之美的嫌疑。“游子”、“思妇”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经常出现的,用的多了,最后积淀成一种文化符号,也就成了对生命意识追问的一种象征,因此在本诗中似乎不应作坐实理解。不妨可理解成作者沉潜于生命底蕴之中,扣击追问一代代在“扁舟”(游子符号)漂泊之中,在“明月楼”(思妇符号)上守望之中的不安的灵魂。即为何游子终年漂泊,“何处是归程”,为何思妇月夜不眠,守楼遥望。家园在何处,灵魂归何处?这种追问伴月而生,月落而未逝。

篇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21)逐:追随。(22)月华:月光。(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鉴赏: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张若虚》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4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张若虚
相关文章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人生自是有情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读了大概有一百多遍了吧,刚刚又读了一遍,每次读完,都会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的释放和心灵尘垢的拂拭的轻松,一种...

  • 张若虚简介

    主播自我介绍主持人大赛自我介绍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观众你们好!站在台上的我不由想起了荀况的一句名言:志之难也,不再胜人,在自胜。就是说我要挑战自我,把我最优秀的一...

  • 张若虚

    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研究综述摘要《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诗人以一篇“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在灿若星河的古典诗人中脱颖而出,带给世人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