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正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017-04-19 07:05:4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脍不厌细:中国古代的食脍习俗小考(1)

脍不厌细:中国古代的食脍习俗小考

王若涵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长久以来,吃生鱼片的习俗一直被世人误以为是日本国的饮食传统,其实中国古代典籍里面就有大量关于吃生鱼的记载,此即中国古老的食脍习俗。这种食脍习俗最早可以远溯至先秦时期,唐宋社会尤为盛行,到了明清时代便在中国大地上逐渐衰微。本文通过援引大量古籍材料,试图梳理古老的食脍传统在古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说明这种饮食传统对日本生鱼片习俗的深远影响。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most people were under the illusion that the sashimi belongs to eating tradition of Japan , actually there were a great deal of records about eating raw fish in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it is just the old eating-Sashimi customs in China. Sashimi customs can be traced to the pre-Qin Period and it was particularly popula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gradually diminished from the land of chin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ting-sashimi tradition in the ancient world of china from a large amount of ancient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explain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eating-Sashimi customs in China on Japan.

关键词: 生鱼 古中国 食脍习俗日本

Key words:sashimi; ancient China; eating-sashimi customs;Japan

提到日本的美食,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想到寿司和生鱼片。其实吃生鱼的习俗在古中国早已有之,我国古代典籍对此就有相当多的记载。可以说,日本国吃生鱼的习惯可以远溯至古代中国的食脍习俗。

一 、 文化史中的食脍习俗

中国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还过着群居的生活。《礼记·礼运》中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真实生动描绘了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这便是成语“茹毛饮血”的由来。在火发明之前,饮食生肉是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时代下人类为求生存而产生的方式。这种饮食方式在火发明以后,依然沿留下来。“在秘鲁洛斯、伽维兰尼斯约6000年前的粪便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绦虫的卵,这可能是因为当地生吃海洋

鱼肉,因此容易染上这种疾病。”[1],这说明远古人已经有生吃鱼肉的风俗,在中国先秦时代的祭祀典礼中,就已经用生鱼作为献给祖先的供品,甲骨文中就有“生鱼”的记载(《合集》22405),先秦《陈

《宋庄公孙簋蓋》有“龢脍”之文,陈直考之为调和鱼肉脍,以为祭祀之用。亥鼎》中有“会鼎”之铭,亦即以鼎器盛脍[2]。《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王先谦集解云:“本,谓造饮食之初。”这就意味着,食生鱼是“饮食之初”就已经存在并保留下来的原始风俗,《礼记·曲礼下》:“鲜鱼曰脡祭”。《史记·礼书》亦载“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也说明古礼中已将生鱼用于飨礼了。众所周知,在古人眼中,祭祀是一种非常庄重和严肃的场合,给已逝祖先享用的祭品自然不能随便,生鱼既然被当作祭品摆上台案,说明在上古人眼中它代表着尊贵和美味。

关于先秦华夏食生鱼的记载非常之多,《周礼·天官·笾人》谓朝事之笾有“膴”。郑玄注“膴,月枼生鱼为大脔。”又云“燕人脍鱼方寸,切其腴以啖所贵。”贾疏云:“亦引时事证膴,膴亦是腹腴,以拟祭与啖贵者同也。” 由此可见,“膴”是生鱼片,“脍”也是一寸左右的生鱼片。《说文解字》解释“脍”为“细切肉也”,即“脍”是切得很细的鱼或肉。作为名词时,与后起的“鲙”字同指生鱼片。《诗·小雅·六月》:“饮御诸友,包鳖脍鲤”,“脍鲤”就是把鲤鱼肉切成薄片。孔疏:“又加之以炰鳖脍鲤珍美之馔,燕赐厚矣。”《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王闻三师将至,治鱼为鲙。”这里“鲙”就是生鱼片,可见生鱼片在先秦已被视为珍奇贵重的食物,用来宴请宾客以及赏赐臣属。

曹植《七启》诗中有“脍西海之飞鳞”,注云:“飞鳞即文鰩鱼,又名飞鱼”[3],这是三国时期吃生鱼片的记载。《晋书》卷33《王祥传》云:“(继)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以归。”可见晋代华夏族生吃鲤鱼。《太平御览》卷411《人事部》五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西河郡人王廷是孝子,其后母卜氏盛冬“思生鱼”,于是王廷“延寻汾叩凌而哭”,终于得到一条五尺长的生鱼。由此可见,五胡乱华时期,华夏族仍保持着吃生鱼的习惯。“在中古华北,以鱼作脍生食曾是一种相当流行的食俗。经过千余年的变迁,如今这一食俗在华北大地上早已销声匿迹了;而我们东邻日本的国民却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一古老的习惯”[4]。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中记载“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5] 。可见北魏时北方汉族不论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仍保持着吃生鱼的习惯,且多从市场中购买。

到了文化高峰的唐宋,食脍的风气更是普遍,诗文中描写食脍的诗句比比皆是,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五写道“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余”,用吃“鲙鱼”的日子形容神仙般的生活。白居易《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

[6]《想东游五十韵》:“鲙缕鲜仍细。”[7]]经过这些句子的描述,我们不难想象生鱼片作为美味受到时人喜欢的程度。唐代《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赐给安禄山的食品中有“鲫鱼并鲙手刀子”,唐人甚至理解《孟子》中的“鱼、熊掌”时,将鱼视为生鱼片,《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里有“生鱼熊掌,孟子并称”的说法。北宋时的东京(今开封)人,也非常喜欢吃鱼脍,并且还讲究用鲜活的鲤鱼作原料,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御园金明池,每年三月初一开放,苑内不仅有诸般艺人作场,还有许多垂钓之士,他们得鱼后便高价卖给游客。“临水所脍,以荐芳樽”。因为所脍用的鱼是现钓现做又现吃,妙趣横生,所以叫做“旋切鱼脍”,被当时

游客视为“一时之佳味”。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客居汴梁的诗人梅尧臣家中,有一位婢女善于作脍,士大夫“以为珍味”,欧阳修等人“每思食脍,必提鱼过往。”梅尧臣本人也作有《设脍示坐客》诗以记其事。宋人赵令时《侯鲭录》卷八中记载认为最美味的各地食品中,“吴人鲙松江之鲈”是其一。[8] “吴兴溪鱼之美,冠于他乡,而郡人会集,必以斫鲙为勤,其操刀者名之鲙匠。”[9]且当时人还喜欢以“鲜鲤”作鲙。

二、脍的制作工艺与佐料

生鱼配合着调料同吃的饮食习惯也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有“芥”字[10],指的是芥末酱,甲骨文中又有“鲜”字,指的是生肉,用于祭祀和饮食[11],可见殷商时期已有用脍和芥末酱同食。《礼记·内则》中提到“饭”有“芥酱、鱼脍”,又提到“脍,春用葱,秋用芥。”正义云:“上云鱼脍芥酱,则谓秋时用芥。芥辛,于秋宜也。”吃生鱼的时候,春天要用葱佐餐,秋天要沾芥末酱同食,则先秦吃生鱼用酱甚至注意到了味觉与宇宙时令的复杂关系,《论语·乡党》中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脍”也是生鱼片。又说“不得其酱,不食”,马融解释说“鱼脍非芥酱不食。”郑玄也说“不得其酱不食,谓韭葅酶醢鱼脍芥酱之属。”[13]此处“鱼脍芥酱”并称,可见先秦华夏族食生鱼片也是沾芥末酱。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和齑》记录“脍鱼肉,里(鲤)长一尺者,第一好”。后面又介绍“作芥子酱法”。可见北魏人亦喜食鲤脍,且以芥子酱配食。白居易诗《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云:“鱼脍芥酱调,水葵盐豉絮”[14],可知唐人以芥酱调脍。苏东坡《东坡志林》卷二记载道人徐问真“能啖生葱鲜鱼”[15],则宋代亦保存了先秦“脍,春用葱”的古风。

古代吃生鱼除了用生葱和芥末酱,还有用其他佐料。胡适认为,孔子的“不撤姜食”,是要用姜来减生鱼的腥气[16]。如此,则先秦已用姜佐鱼脍了。《后汉书·方术·左慈》记载了有一次左慈与曹操在宴会上,曹操为没有吴松江鲈鱼而遗憾,左慈用法术现场钓了两条大鲈鱼,“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操使目前鲙之。”证明古华夏族也有在宴会现场片制生鱼的习俗,以保持鱼肉的鲜美。曹操又提出“恨无蜀中生姜”,可见东汉人喜爱以生姜佐生鱼片食用。

对于用什么鱼作材料味道最美,历来见仁见智,传说三国时的孙权曾与术士介象讨论什么鱼做生鱼片最好,介象推荐鲻鱼。孙权叹息道,鲻鱼出在东海,可望而不可及(当时孙权的大本营设在武昌)。介象让人在大殿中央挖出一个小坑,灌满清水,随即从水坑中钓出鲻鱼来。鲻鱼俗称子鱼、乌鱼,鱼肉与鱼子都以鲜美闻名,曾是南宋御膳房中的珍肴,但在古代捕获量稀少,平民百姓难得品尝。用鲈鱼做脍,其名气出于张翰。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晋书·张翰传》说张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当时齐王司马执政,张翰是司马的幕僚,任执掌政务军务之官。后司马将败,张翰又“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17][12]。自此“秋思莼鲈”,鱼脍就与鲈鱼连在了一起,鲈鱼又与莼羹连在了一起。张翰抬高了鲈鱼的声望,加上各种诗人以“秋思莼鲈”为题,加以各种吟诵,鲈鱼甚至一跃成为进献皇上

的贡品。而唐人杨晔对鱼品则另有一说,他在《膳夫经》中把适合做生鱼片的鱼分成三个等级:列入头等的只有鲫鱼,次等的有鯾鱼、鲂鱼、鲷鱼和鲈鱼,再次等的包括鲚鱼、味鱼、黔鱼、黄鱼和竹鱼。其它鱼在他眼里都不入流。杜甫吃过鲂鱼做的生鱼片後,曾赞美“鲂鱼肥美知第一”,北宋诗人刘攽也称道“鲂鱼如玉鲙第一”,而清代名医王士雄主张做生鱼片“青鱼最胜”。各人口味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生鱼片的具体做法,古籍中不乏详细记载。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李白的诗句一向是豪气奔放的,就连写吃生鱼片的情景也不例外,“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剌银盘欲飞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这四句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生鱼片的现场做法,给人留下垂涎三尺的美味想象。《酉阳杂俎》载:“又鲙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泥之羽,鲫员天肉腮后鬐前,用腹腴拭刀,亦用鱼脑,皆能令鲙缕不着刀。[19]”由此可见用一尺长的鲤鱼或八寸长的鲫鱼是作生鱼片常用的品种。切割生鱼片的方法是,先切掉鱼的鱼鳍,然后从腮后鱼鳍前切割,先在鱼腹上肥肚处试刀,也可在鱼脑处试刀,因为鲙很薄,容易粘在刀上,拭刀的作用可以使切的过程中生鱼细丝不粘刀。而且鱼片切得越薄越好,这说明古人对生鱼片的做法已经相当讲究了。唐代时专业厨师都有一手好刀功,一般烹饪爱好者,也出手不凡,同书又记述了有个叫南孝廉的人,“善斫脍,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20]”这个文士不仅操刀动作敏捷,斩切之声有节奏,切下的鱼片若透明之薄纱,合着节奏,飘飘欲飞。如此薄的鱼片,可以用嘴吹起。如蝴蝶翅膀,因此又称“化蝶脍”。寥寥数笔,绝妙刀工跃然纸上。杜甫因此有诗:“豉化莼丝熟,刀鸣脍缕飞”[21],杜甫成天哭穷,其实是个大美食家,他经常在河边等着刚打上来的鲜鱼,就地大吃一顿。他有一首《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里面记载了姜少府在严冬时节派人从封冻的河里凿冰取鱼作成鱼脍宴招待宾客的场面,全诗如下:“姜侯设鲙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冻未渔不易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新欢便饱姜侯德,清觞异味情屡极。东归贪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可怜为人好心事,于我见子真颜色。不恨我衰子贵时,怅望且为今相忆。”

[22][18]这首诗对生鱼片制作过程的描写更加详细。“河冻未渔不易得,凿冰恐侵河伯宫”,说的是制作生鱼片的活鱼来自结了冰的河中,“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说的是厨师从渔夫手里拿到活鱼,然后洗鱼磨刀,在做切鱼片的准备;“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

春葱”说的是切鱼片的方法和过程,也是快切、薄片,剉去鱼骨使得鱼觜形如春葱一般尖而脆。“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前一句说的是鲙制生鱼片的讲究,具体而言,切鲙之前,要放上灰以吸去鱼体的血水,又垫上白纸以隔灰。《齐民要术》上讲切鲙不得洗,洗则鲙湿,生鱼片沾了水味道就不好了。宋代黄庭坚也有诗:“臼方看金作屑,脍盘已见雪成堆。”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十五说日本国民“喜食脍,尤善作脍,以生鱼聂而切之,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鲜,细剑指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禅翼,两两相比,薑芥之外,具染而已,入口冰融,至甘旨矣。”[23]有鲤鱼脍、鲈鱼脍、鲫鱼脍等。日本国的作脍方法与《酉阳杂俎》的记载并无二致,唐代是一个中华文明高度开放的时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空前频繁,日本食生鱼的传统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时期由中土传过去的。康有为注《论语》“脍不厌细”云,“今日本人犹全食鱼脍”。可见康也认为日本食鱼脍的习惯也源自古中国。

中国古代鱼的吃法有多种花样,生鱼片只是其中最有古风的一种。对鱼的烹饪方法,除“脍”之外,还有烤、煎、水煮、清蒸等。《国语·楚语下》:“士食鱼炙”。“炙”是烤肉,“鱼炙”无疑就是烤鱼了。《史记·刺客列传》载“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生动地描绘了刺客专诸藏匕首于烤鱼中,借进献烤鱼而行刺吴王僚的紧张场面。《墨子·辞过》:“蒸炙鱼鳖”,说明先秦时期已有蒸鱼和烤鱼这两种吃法。《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醯醢”是醋和酱,这是春秋时代用醋、肉酱、盐和酸梅和鱼一起进行水煮烹调的记载。汉代《盐铁论·散不足》有“煎鱼切肝。” 则是对煎鱼的记载了。先秦时就已见“脍”与“炙”并称了,《礼记·曲礼上》“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详细注明了当时的吃饭规矩。成语“脍炙人口”最初的意义指切细的生鱼和烤熟的肉,即人人都爱的美味,它来源于《孟子·尽心下》:“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春秋时,曾参的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听说后,就问孟子脍炙和羊哪个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公孙丑问为什么曾子吃脍炙而不吃羊枣,孟子告诉他这是为了避讳而选择的结果。 清人俞樾说“人知曾子不忍食羊枣,不知曾子不忍食生鱼。《孝子传》云:曾参食生鱼甚美,因吐之。人问其故,参曰:‘母在之日,不知生鱼味;今我食美,故吐之。’遂终生不食生鱼。”[24]由此可知“脍炙”在先秦已是人人皆爱的美食。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能不提,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生鱼片做成的“寿司”。《说文·鱼部》有“鲝”,音zha,字亦作“鲊”。段注:“以盐米醸鱼??按古作鲝之法,令鱼不朽坏。故陶土行逺遗其母,即内则之鱼脍,聂而切之者也。”曹操也是一个美食家,他在《四时食制》中说鳣鱼“黄肥,唯以作酢”[25]《尔雅·释鱼》:“鳣”,邢疏:“又可为鲊”,《齐民要术·作鱼鲊》记载,“作裹鲊法”[26],是用洗净的生鱼片和盐、糁(米饭),再用荷叶包裹,或者再加茱萸、桔皮。可见,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吃上了生鱼寿司。

篇二:选修课_中国饮食文化_考试题目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五世长者知饮食”:语见魏文帝曹丕《诏群臣》,全句是:“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意即只有那些历代为官的贵富之家的上层社会成员,才可能对高层次的穿衣吃饭一类生活之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0、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11、陆羽:陆羽(733~804)唐中叶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中国古代茶学奠基人、茶道创始人,民间称其为“茶圣”、“茶神”、“茶仙”。所著《茶经》为中国、亦为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茶学巨著。

12、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3、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14、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5、灶君:中国历史上普遍祭祀的家庭保护神,即俗称“一家之主”的灶王或灶王爷。形制有两种:一是家庭祭祀的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两位神主的坐像,一是用于商家店铺祭祀的灶君单人立像。灶君祭祀起源于上古的“先炊老妇”之祭,入汉以后逐渐转化为男性崇拜。民间俗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君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所见善恶,故有以灶糖、灶果等祭灶的民俗。

16、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8、茶人:中国历史上有茶学文化修养的嗜茶者,士是其主群体。

19、《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20、《随园食单》:17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成熟典范的食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食经”,著者袁枚。该书约二万字,由十四单和一序组成,记载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个别食品上溯至元明时代)的326种肴馔茶酒等名食,系统的食学理论和详确可行的烹调方法。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并有相当的国际影响。

21、普劳:又作“朴劳”,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汉语名为“羊肉抓饭”,由羊肉、稻米、胡萝卜、元葱等原料焖制而成。传统食法是手食。中亚地区普遍食用。

22、酒道:中国酒道源于上古时代形成的酒礼,体现敬、欢、宜的精神,根本要求是“中和”,即孔子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

23、五福:语出《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24、乌兰伊德:蒙语“红食”,泛指羊、牛、马、骆驼以及禽兽的肉或肉类食品。

25、查干伊德:蒙语“白食”,鲜奶、酸奶、奶酒、奶茶、奶干、奶酪、奶豆腐、奶皮子、奶点心等各种奶品。

26、克依姆奇:朝鲜语“泡菜”,是朝鲜族最具民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

27、糌粑:藏族的传统和代表性食品,是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用茶和后手食,若调以奶茶、酥油、奶渣、糖等则更香甜可口。藏族谑称为本民族的“方便面”。

28、茶德:中国儒学传统君子完美人格修养对茶的比德思想,是传统茶人对茶与茶事的道德和哲学认识的升华,主要理解为:诚、清、真——“茶德三昧”,即:诚—诚厚、诚明、诚信、诚敬;清—清真、清俭、清正、清明;真—真情、真性、悟真、归真。

29、“若作酒醴,尔惟曲糵”:语出《尚书·说命》,曲用来酿酒;糵是麦芽,醴是微甜的酒,表明至少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酿造啤酒的技术。

30、“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典出《尚书·说命》,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分别用盐和酸梅果作为咸、酸两种最主要的调味品。

31、合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新婚夫妇洞房中的共饮合欢酒礼,破一匏瓜为二杯,一线连两端,取夫妇一体、同甘共苦之意;现代婚礼中的“交杯酒”是其遗俗。

32、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33、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34、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历史上久有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婴儿生三天,用草药温汤水洗全身,家人亲眷喜庆祝贺,美食欢娱。

35、酒圣:中国历史上传统酒文化人中的上上品,他们凭借酒力实现了情感、思想的超越发展和超常的文化创造,李白等人是典型代表。

36、六礼:文字记载自周代以来中国传统婚礼的六大基本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7、寒具:汉代时期点心的称谓,因形成于三代的禁火制度而产生和得名。

38、鬲: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并普遍流行的陶质煮食器,基本型制特征是三袋足,鼎是其后来的演变器型。

39、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40、小康层: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饮食文化社会性层次,位于果腹层与富家层之间,大体上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中小地主、下级胥吏,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所组成。

41、“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释义: 此诗为唐代一首著名的《新嫁娘词》,中国历史传统是家中饮食事务由妇女负责,礼俗新妇结婚三日即要承担起厨事工作。新妇为讨得婆母的欢心认可,先要从小姑处了解婆母的口味爱好。

4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语,典出《论语·乡党》。本意为祭祀用的饭要尽可能做到每一粒米都完整,作脍的肉料要切的尽可能均匀适度。

43、馕: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焙烤食品,具体品种很多,有适口耐饥、易携带、便贮存等诸多优点。焙烤工具是特制的馕坑。

44、李白:中国古代传统酒人的最高文化类型“酒圣”——因酒成事的典型,其酒德、饮行、风藻均属传统酒人上乘,凭借酒力解放思想、激发才气,成就卓绝的诗歌创作。

45、角黍:即粽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定形于3000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艺术性的特型食品,源于上古祈农传统,定型于屈原纪念风俗。

46、《大观茶论》:作者北宋赵佶,中国茶文化历史鼎盛期的代表性茶学家与茶人。该书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学著作。对后来中国茶学、茶道与茶艺的精致化发展影响颇大。

47、《饮膳正要》:编撰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主要内容有诸般禁忌、聚珍品撰、食疗诸病、食物原料等。该书的基本指导对象是元帝国最高权力集团成员。

48、杜康: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当是女性。

二、填空题

1、英国人类学家E·B·Tylor在1865年的《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一书中最早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

2、公元7世纪中叶, 孙思邈 (581~682)所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千金食治》,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饮食疗疾专篇。

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 《论语》 一书的“乡党”篇中。

4、“普劳”我国新疆地区 维吾尔 等少数民族习食的粒食品。

5、“克伊姆奇”是 朝鲜 族最具代表性的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6、“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语见于中国先秦典籍“三礼”中的 《礼记》一书中。

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是《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 所说的话。

8、蒙古族传统食品有两大类,其中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作“ 乌兰伊德 ”。

9、汉代时期,各种面食品都笼统地被称为 “饼 ” 。

10、传为石达开的“千颗珍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握定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一诗,讴歌的是西南苗、彝等少数民族的 杆杆酒 饮酒礼俗。

三、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用筷子为助食具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之久,据《菽园杂记》等文献记载,“筷子”名称出现在 D 。

A:先秦B:汉代C:宋代D:明代

2、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D 。

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3、历史本来面目“满汉全席”筵式的膳品特色是 D 。

A:满族传统饮食 B:山珍海味 C:满点汉菜 D:满族贵族喜爱的中国传统名食

4、中国历史上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衍圣公府位于 B。

A:北京 B:曲阜 C:衢州 D:西安

5、《大清会典则例》明文规定的清国的国宴是 A 。

A:满席 B: 满席-汉席 C:满汉席D:满汉全席

6、长时间以来,由于无根据的揣测传说,关于“满汉全席”的筵程(宴会进行的时间)有各种说法,历史事实则是A 。

A:一天一顿B:两天四顿C:三天六顿D:四天八顿

7、“面条”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主食品之一,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吃面条已经有 A 的悠久历史了。

A:4000年左右 B:3000年以上 C:2200多年 D:1500年以上

8、C 在中国有“国菜”的美誉。

A:鱼翅 B:海参 C:豆腐 D:鲍鱼

9、 A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定形于3000年以上的文化积淀最厚重、最具艺术性的特型食品。

A:粽子B:馄饨C:饺子D:饼

10、2001年4月18日由我国饮食文化学者倡导的《珍爱自然:拒烹濒危动植物宣言》在泰山极顶宣布,一面以“三拒”为原则的绿色文明饮食旗帜高高竖起,一场代表21世纪民族饮食发展方向的思想与实践运动持续开来,轰动了世界媒体,振奋了千百万职业厨师和整个社会。“三拒”是指: A 。

A:用餐者拒绝食用、加工者拒绝烹饪、企业拒绝经营国家禁止食用的动植物

B:拒绝自带酒水、拒绝白条、拒绝外带食品消费

C:拒绝用餐者拍照、拒绝客人进入灶房、拒绝酗酒

D:拒绝浪费、拒绝携带宠物进店、拒绝吸烟

11、20世纪80年代中国饮食文化学者提出“名厨”标准的结构关系应当是 A “三才合一”模式。

A:厨德、厨艺、厨绩 B:厨艺、厨德、厨绩

C:厨德、厨艺、厨技 D:厨技、厨德、厨艺

1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C 。

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

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D:色、质、香、形、器、味、适、序、境、趣。

1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是B。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C:本味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孔孟食道

D: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食医合一

14、D 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A:韩非子 B:孔子 C:庄子 D:伊尹

15、B 的《诏群臣》中有一句话:“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A:汉武帝刘彻 B:魏文帝曹丕C:宋高宗赵构 D: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6、中国世俗文化的传统是百业千行各有自己的祖神偶像,目前海内外饮食文化学界和餐饮业的倾向认为D 是中国古代的“食圣”。

A:彭铿 B:伊尹 C:易牙 D:袁枚

17、中国 A 时的“食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A:周朝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18、“满汉全席”是中国清代官场迎来送往的筵式模式,它出现在D 时期。 A:康熙 B:乾隆 C:道光 D:光绪

19、“八珍”一词见于《周礼》,对其正确理解应当是C。

A:天子御膳 B:奉亲养老食品

篇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 )菜的饮食原则 A.谭家菜B.孔府菜C.随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2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相关文章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脍不厌细:中国古代的食脍习俗小考(1)脍不厌细:中国古代的食脍习俗小考王若涵(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长久以来,吃生鱼片的习俗一直被世人误以为是日本国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