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正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2017-04-19 07:04:1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关知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的伟大转折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新论

摘要: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地炮制出关于否定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我党照搬苏联模式受挫,直接引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使命。“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 “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艰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以及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途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导致“文化大革命”等悲剧的发生。邓小平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反响。

关键词: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次结合”伟大转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 “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寻找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探索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取得

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陷入“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当中。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值和世界反响。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起步与初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中国问题” ,创造新理论。在近百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过中共领袖群体、理论界等共同努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促进了生产关系变革的完成,即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实现。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将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变革的完成,即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实现。当前,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相比, “第二次飞跃”的历程更加艰辛,时间更长,任务更加艰巨。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定了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基本上仿效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是,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和解答“中国问题”的中共领导人,对从苏联那里学到的方法和经验“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而且,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会上,作了一个旨在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把斯大林批评为刽子手、罪人等,引起国内国际轩然大波。毛泽东感触最深,

按照他的说法是:一喜一忧。喜的是苏联的问题终于揭露出来了,改变了把斯大林看作“圣人”、“神”的看法,也可以摆脱苏共“老子党”的干扰。忧的是苏联模式所产生的问题被夸大并受到批判,斯大林的问题被估计得过于严重,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正是这一秘密报告,促使毛泽东决定转变方式——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戒,开始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道路和方法,从而超越苏联模

式。他指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工夫”。据吴冷西回忆,毛泽东当时在讨论修改 《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时,针对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炮制出关于反斯大林的言论,进而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一使命的引领下,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摸清我国实际情况,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这一探索旨在“开创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保持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归结起来, 包括两大探索:一是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寻找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手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的角度看, “第一个探索”是比较成功的,当然也有失误,总体上是“成功大于失误”。成功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但也出现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失误。而“第二个探索” ,即寻找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有效手段,成功与失败交织。就社会的稳定性而言,总体上是“失误大于成功。”在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领导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成功地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建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启了新时期外交的新局面,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当然,悲剧的发生不是因为毛泽东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反对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等,永葆共产党和国家政权的纯洁性。但由于对当时形势的估计错误,探索的方法失当,进而酿成悲剧。

总之,毛泽东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时代课题,在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具有“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 ,也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具有“错误的倾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初现端倪,在毛泽东探索终止和出现失误的地方,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克服了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层层阻力,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旗帜,接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一历程的伟大转折,以及“毛泽东式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转化、毛泽东时代的终结” , 都肇始于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文化大革命”走向改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崭新起点。这次会议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启了“第二次结合”的新征程。

(一) “第二次结合” 的新指针: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导致是非颠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名存实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受挫。渴望富强、民主的人们,急切要从混乱和困境中走出来,希望能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在思索着怎样才能走出混乱的泥潭? 怎样才能迎来新时代的曙光?国外有人议论:打到“四人帮”就是反对、否定毛泽东,认为中国在搞“非毛化”。与此同时,一些领导人试图结束“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却无力做到既否定“文化大革命” ,又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当时党内党外要求:

“否定批邓、让邓小平出来工作,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在这种复杂情形下,加上历史惯性的原因,当时领导者提出了“两个凡是”, 使人们又戴上了思想的“紧箍咒”。 由此,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是拨乱反正的前提。在叶剑英等同志长达 9 个月的努力下,邓小平得以重新出来工作,增添了党内的健康力量,是对“两个凡是”重大否定的开端 。在复出前,邓小平致信党中央,提出 “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封信吹响了向“两个凡是”斗争的号角。一些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以 《 人民日报》 为理论阵地,畅谈实事求是思想,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譬如,聂荣臻于 1977 年 9 月 5 日发表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一文,陈云于同年 9 月 28 日发表 《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 一文等。理论界也积极行动起来, 1978 年 3 月 26 日,张成在 《人民日报》 发表《标准只有一个》 一文,接着邢贲思写了 《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 一文,准备于 5 月份在 《 人民日报》 上发表。在胡耀邦、杨西光、沈宝祥、胡福明等努力

下, 1978 年 5 月 10 日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 《理论动态》上发表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从而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之处。进而,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席卷神州大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激起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解放大潮,引发了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和论争。

然而,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实际上要修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党内

团结和国家的稳定;也有人“不赞成已见诸多种报刊的‘来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反对现代迷信’等口号” ,或者“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哲学讨论”。邓小平充分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文,认为“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同时, 由于陈云的精彩发言,大胆提出要为薄一波、彭德怀等人平反,引发与会人员纷纷讨伐“两个凡是” ,使中央工作会议由关注经济问题演变为纠“左”的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文,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一思想被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接受。全会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的谬论,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从哲学层面讲清了“两个凡是”的谬论,解除了长期束缚人们的“左”的精神枷锁,为拨乱反正、认清国情和世情、开辟新路奠定了思想基础。以此思想路线为指导,全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文化大革命”及其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正确评判。同时,全会提出了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等,作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重大任务。

(二) “第二次结合” 的新主题: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有了新主题。这一转变是从 1970 年初就开始在党内逐渐酝酿而不断成熟的,是广大人民期盼已久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号召全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技术革命方面来,但是,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并逐渐成为全党工作重点,在“文化大革命”中演绎得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经济建设要服从政治运动的需要。当然, 1972 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工作时,曾批判过极“左”思潮,指出要把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挂在业务上。到了 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提出要以“三项指示为纲”。这些都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尝试,可惜都流产了。尤其是邓小平的整顿工作,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四人帮”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把整顿工作歪曲为搞“唯生产力论”。1976年 10 月 16 日,陈云也曾指出:要大力抓生产, 使国民经济较快恢复和发展 。

邓小平复出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1978 年9 月邓小平在吉林视察时指出: “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他到处“点火” ,为三中全

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的积极倡议下,很多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工作必须用经济手段才行,政治运动的方式搞经济建设是不成功的。纷纷要求尽快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在 12 月 13 日的中央工作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处理旧问题的目的是向前看,正式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这都为三中全会公报定下了基调。

全会果断地决定从 1979 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也就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口号。从而成功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想解决的难题: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后,到底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什么上面。” 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理论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供了新主题。当然,这一转变并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不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了,或阶级斗争过时了。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 只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搞社会主义,“要以生产斗争为中心” ,而“阶级斗争是为着生产斗争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 全会还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布局进行了构思等。这都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第二次结合” 的新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通过改革开放来发展社会主义,树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有了新的演进路径。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这次会议是一次痛苦的觉醒,也是一次自觉的尝试。当然,并不意味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有这一决策,也并不是说这次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都非常充分了。

其实, 1975 年邓小平进行的整顿工作是改革的一次预演。他提出全党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军队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扰和形势的逆转,改革只能中途而废。这并不能阻挡邓小平探索的脚步。自从他再次复出后,就在各种场合宣传对内实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胡乔木曾指出: “要遵循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价值规律,国家、企业、个人利益的统一。”另外, 当时赴国外考察团一致认为:“世界发展变化之快??中国应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吸引外资,加快经济建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代表们认为:要改革从苏联学来的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闭关自守等于慢性自杀等。在分配方式上,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大政策。这都为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提供了思想准备。全会大胆抛弃自我封闭和固守成规的旧思想、旧体制,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决定改

篇二:党十八大召开时间

篇一:十八大全称、十八大召开的时间、党代会介绍

十八大的全称是什么 中共十八大召开的时间 党代会介绍

一、十八大的全称 十八大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几大,是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般每五年召开一次,我们通常简称为“xx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二、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时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具体时间从历届党代会召开时间推算应该在2012年10月到11月举行。)

三、党代会介绍 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每届中央全会的主题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要选举新一届的中央委员会,并就当时面临的主要政治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通常党的总书记会在会上作政治报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中央”、“党中央”或“中共中央”。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党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几届中央委员会。例如现任中央委员会是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所以称为“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中央全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每届中央委员会在五年里开七次会,并不是每年一次!分别简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七中全会”等。“xx届x中全会”,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

其中,一中、二中和七中不是常规会议。一中全会主要是选举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包括选举中央政治局等;二中全会在第二年的人大开幕之前,决定国家领导人人选;七中全会则在下次党代会前夕召开,筹备党代会的各项事宜;其他每年一届的中央全会,是常规会议,通常都是研究当时的重要问题。注意,七中全会、党代会和一中全会这三个是连着开的!加上三、

四、五、六中全会正好够一届五年,一年一次。

党代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一般都是每年十月份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

1、在科学发展观下构建中国(全民)幸福经济社会;(小康型全民幸福社会)

2、中华文明复兴,全面文明创新社会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再发展(马列理论和市场经济的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式), 深化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努力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1978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解放党员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民教育,目的:解放生产力

2012年,继续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改革上层建筑,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体系

4、政治体制改革(三个代表的发展)(人才制度、纯洁性,执政能力、政策方式)

5、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国国际和平关系(国际新形势下的关系)

许多重要内容还在研究之中,但经济发展不能不考虑人民幸福的需求。gdp作为仅作宏观参考变量,全新的经济评价体系需要细化。完善社会主义全新经济评价体系,取代单一的gdp评价体系。这部分内容不准确看写的挺好放进来了。

我国有三大会议: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人代会和政协会放在一起称作“两会”, “两会”每年一次,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任期五年,“两会”的届次计算方法是“x届x次会议”。 全国“两会”在每年三月份,没什么特殊情况就是3月3日政协会开幕,3月5日人代会开幕,如果和这个时间差个一两天也正常,政协会要比人代会早几天。“两会”我不多做介绍。

2012年的全国“两会”: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全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党的代表大会大家应该对“中共一大”印象是最深的: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共开了7次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 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主要内容有: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一大”选举的党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局。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的另两位领导人是李达和张国焘,他们分管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941年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

邓小平在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邓小平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历次党代会召开时间:

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 中央全会:

十六届七中全会、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全会是2007年十月召开的,注意,这三个是连着开的!

十六届七中全会筹备十七大。

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

十七届二中全会是2008年2月召开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是2008年9月召开的

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10月召开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年2010年10月召开~!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2011年10月召开

十七届七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连着开,2012年10月!

篇二:党的1-18大召开时间、地点

篇三:中共一大至十八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与主题

中共一大至十七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与主题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 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 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 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 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 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 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

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 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篇三: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多图)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当我们再回首当年的情景,应当更深刻地体会到周围一切的巨大的变化。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我们再体会一下这巨大的变化吧! 以下这组图片反映的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以前的情形,甚至还有七十年代拍摄的。

1981年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杯比赛冠军。这是女排队员手捧世界冠军金杯步出赛场。图中自右至左为张蓉芳、郎平、曹慧英、陈亚琼、周晓兰

1983年时的上海虹桥机场

1988年的上海街头

北京北海公园(1981年)

北京的一处餐厅(1988年)

北京风味小吃(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1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相关文章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知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转折——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新论摘要: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地炮制出关于否定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我党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