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际关系的哲学
人际关系的哲学
1、人脉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要有储备的意识。
2、即使你瞧不起某个人,也要尊重他的位置。
3、善良而不愚蠢,正直而不迂腐,执着而不固执。
4、偶尔吃点小亏不要紧,凡事不可斤斤计较。
5、不要拉帮结派,等距离交往才是上策。
6、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手拉一把
交谈技巧
1、和聪明人交谈,要见识广博;
2、和见闻广博的人交谈,要有辨析能力;
3、与位置高的人交谈,态度要轩昂;
4、与有钱的人交谈,说话要豪爽;
5、与穷人交谈,要动之以情;
6、与位置低下的人交谈,要谦逊有礼;
7、与上司交谈,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
8、与下属交谈,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失败者常有特点
1.缺乏目标。
2.自学能力不足。
3.自我训练不够。
4.缺乏决断力。
5.选错工作。
6.选错朋友。
7.选错配偶。
8.惰性。
9.缺乏忍耐力。
10.排他性格。
11.幼时坏影响。
12.上进心弱。
13.过于执著。
14.精力不集中。
15.心胸狭窄。
16.欠缺协作精神。
17.欠缺热情。
18.浪费。
19.有疾病。
20.得到太容易。
处世新思维
1、真话不好听,要闻;真相不好看,要信。
2、把脾气拿出来,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叫本事。
3、做对了没人会记得,做错了没人会忘记。
4、太过执著的人,少有幸福感;太不在乎的人,少有满足感。
5、用淡泊的眼光看世情,便知富贵好比过眼烟云;用知足的心态品万物,便懂烦恼皆因欲望太多。
要学会放下的六样东西
1、成败。
感情上失恋一次,事业上失败一次,选择上失误一次,才能真正长大。
2、名利。
快乐是选择的快乐,能放下才能拿得起。
3、财富。
争取但不攫取,向往但不神往。
4、人言。
沉默是最好的疫苗。
5、宠辱。
为人须达观,宠也泰然,辱也淡然。
6、孤独。
这是人生的必然部分。
每天必读的七句话
1、永远不要跟任何人解释你自己。
2、别让某人成为你生命中的优先。
3、每天早上两个简单的选择:回头去睡或起身追逐梦想。
4、不要让在乎我们的人为我们哭泣。
5、别在喜悦时许下承诺,忧伤时做出回答,愤怒时做出决定。
6、享受生命的每个当下!
7、当你持续的说你非常忙碌,你的明天就永远不会来。
篇二:你有人际关系吗-关系的哲学(1)
你有人际关系吗?——关系的哲学(1)
刘勇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曾向人生中有过失败经历的1万个人提过同样一个问题:“您认为您失败的原因在哪儿?”结果仅有15%的人回答说是因为专业技术或者知识不足,而剩下85%的人回答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所致。
真是成也人际关系,败也人际关系。不仅如此,你的口袋里有钱没有钱也与你的人际关系有关。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书的主要合作者罗伯特〃清崎说的更加直接:“你的收入将是离你最近的5个人的平均值。”
所以,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最终是和一个人的地位、财富、成功,以至于一个人的权力、尊严等联系在一起。正如梅达尔〃波士告诫我们的:请记住,你的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你的人际关系。
既然人际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下自己,你有人际关系吗?也许很多人会很自然地回答说:“有”。但事实远不是这样,在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人没有自己的人际关系。
有的人很有才华,学历也很高,却没有得到上司的青睐;有的人很努力,也很有业绩,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有的人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应酬很多,交往也多,却在急需帮助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也有的人在位的时候前呼后拥,呼风唤雨,不在位的时候冷冷清清,一事不成,甚至连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没有关系。
关系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中,还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关系不仅体现在双方的利益之中,还体现在双方的情义之中。
那么,我们如何来检验自己有没有人际关系呢?我们只要认真地回答下面四个问题,就可以知道自己有没有人际关系:
1、在你事业面临机会的时候,是否有人主动帮助你抓住机会?比如为你提供信息,为你向上介绍、推荐,帮你说话等。
2、在你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有人满足你提出的要求?比如为你提供人力和资源上的支持,为你出谋划策,甚至为你承担责任等。
3、在你家庭遇有急事的时候,是否有人主动来帮助你?比如亲人生病有人来看望,遇有红白喜事有人为你操劳,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人听你倾诉等。
4、在你急需要一笔钱的时候,是否有人愿意借给你?比如买房需要钱能借到钱,出门想用车能借到车等。
如果你能够在这四个方面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你就是一个有人际关系的人。你会在工作与生活两个方面都会有所满足,会有一种成功和幸福的感觉。
我们的人生有喜有悲,有苦有乐,实际上是与我们自己有关的,问题就在于你是不是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们有愿望和有需求的时候是不是有人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和需求。
篇三:励志哲理文章--人际交往需有度
人际交往需有度
与人交往,太远了不行,太近了不行,太肤浅了不行,太深入了也不行,人际交往的艺术也就是把握度的艺术。所说的人际关系中的成功者,都是在度上把握的恰到好处。一味付出爱心,不掌握度,可能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爱,而不抓住
电视剧 中国式离婚 中女主人工林小枫最后终结自己失败的婚姻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婚姻,就象手中的一把沙子,你越想紧紧的抓住它,失去的反而越多,适度地给它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反而能把它托在手中。 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一个独享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关系,相互间也要自己独享的自由。爱别人,但不要爱的让别人窒息;关心别人,但不要让过多的关心成为一种压制。大凡极力地想抓紧别人、怕失去爱的一方的人,一般都缺乏自信,在双方的交往中有一种不安全感,越想亲密无间,越想无间,越容易侵犯属于别人的个人空间。感情的最初阶段是靠相互吸引,以后时间久了,更多是靠相互包容,靠抓和盯是得不到的。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应有的自信和宽容,适当拉开一点儿距离,不仅让对方多一分舒服和自在,还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更美好,从而促使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帮助,而不同情
自卑往往通过常态的自尊表现出来。有些人尽管属于弱势群体,内心自卑,但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非常敏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显示出弱者的形象,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同情。所以,帮助别人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别人的自尊心能接受的方式,以委婉、自然的方式来帮助别人,比如,对一些内心非常敏感的贫困大学生来说,给他们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可能比单独给一些贫困补助金效果更好一些。只有自认为是弱者的人才会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而很多人是不愿意被看作是弱者的,他们更希望得到尊重。
邀请而不要求
像一则寓言故事所揭示的:让人们脱掉身上的棉大衣,要有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寒冷的北风,寒冷的北风只能让人把大衣裹得更紧。从人性的角度讲,谁都不想被支配、被人要求,即使是口头上的。如果一个人感觉一种行为是自己愿意作出的,那他的感觉是舒服的,如果是别人要求的、支配下做出的,违反了自己的意志,那舒服的感觉就会大打折扣。可现实中有些人总想要求、训导别人,总爱对别人指手画脚,结果容易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
尊重,而不迎合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但有人对别人的尊重似乎是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在社会交往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以为说不会引起自己的尴尬,不敢过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怕和别人的观点有冲撞,总是刻意地去讨好别人、迎合别人。这种人,在道德上、人品上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可人们往往不喜欢这种人。人们喜欢的往往是有个性、有主见、有人格魅力的人,一味地迎合,做软体动物,这种人的付出得不到别人的珍惜。与人交往应保持自我,要和而不同,一个失去自我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魅力,失去了别人都自己的尊重。
批评,而不责备
责备是程度很深的,很可能是伤害他人的自尊、攻击对方人格的一种谴责。批评别人应该就事论事,点到为止,不应该攻击对方的人格。根据心理学家对夫妇感情失和的试验结果,攻击对方人格,最容易引起对方的愤怒。如说别人“笨蛋 ”、 “蠢猪 ”、 “小气鬼 ”、“ 窝囊废 ”、 “赌徒”等。心理学家有
言: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就成了别人最不欢迎的人。
需要,而不依赖
人的心灵都是追求轻松、自由的,都不愿意让一个人过多地依赖在自己身上,哪怕是精神上的,否则就很累。精神上的独立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前提。在交往中,适度地表现出对别人的需要,会让人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增强别人对你的接纳。但过分依赖别人,则像幼稚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方式。依赖者对所依赖的对象,往往言听计从,唯唯喏喏,失去了自我,目的是从所依赖的人身上获取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即不愿意也很害怕对方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唯恐自己被别人所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赖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 总之,与人交往,我们应做到自尊而不自大,热情而不轻浮,聪明而不油滑,豪爽而不粗俗,庄重而不骄矜,谦虚而不自卑,大方而不庸俗。
《人际关系哲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216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