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公孙丑 正文

公孙丑

2017-04-19 07:00: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诗词之美(下)

诗词之美(下)60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 )是律诗里的冠军。

A.《秋兴八首》

B.《永遇乐》

C.《滕王阁序》

D.《浣溪沙》

2. 下列属于《庄子》篇的是( )。

A.《滕文公》

B.《梁惠王》

C.《公孙丑》

D.《逍遥游》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范曾先生推荐的具有真性情的两位诗人是( )。

A.马一浮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东坡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庄子》书里特别重视“美”字。

正确

错误

2. 本讲认为,中国文字特性决定中国诗歌特性。

正确

错误 60

篇二:《孟子--公孙丑》练习参考答案

《孟子》练习(二)参考答案

(《公孙丑》)

1、(1)B(“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2)A (病:劳累)

(3)书P104 (4)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1分)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境界,(1分)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1分)

2、(1)B、(这句的意思是:用武力而假借仁义之名的人可以称霸,称霸必须依靠国力的强大。)

(2)D(孟子主张的是德而不是力)

(3)孟子认为,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服。如果当政者能施行仁政,教化百姓,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施行王道,百姓就会归附,国家虽小,照样可以称王天下。

(4)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应该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地归服,从而统一天下。而“霸道”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征服天下,这是在祸害百姓,不但不能王天下,反而会引来亡国亡身的后果。

3、(1) C(这是孟子的观点)(2)D(是在国家太平之时而非国君闲暇之时)

(3)孟子认为,治国应该施行仁政,任贤使能,在国家太平之时就要明其政刑,未雨绸缪, 切不可贪图享乐,自招祸端。

(4)上天降下灾祸,还可以原谅;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别想再活。

4、(1)B (四端应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2)C(不是取决于先天的本性而是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和扩充)

(3)①不忍人之心指不忍心伤害别人的心。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的开始,需要后天不断培养和扩充才能发扬光大。孟子认为这种善心是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这是施行仁政的基础。

(4)“不忍人这心”即为“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

5、(1)D(渐渐地此“四端”也会消失殆尽——有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不会消失殆尽,但对于“四端”,“苟能充之”和“苟不充之”结果大为不同。)

(2)仁 义 礼 智 充之

(3)“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6、(1)B(“术”指的是谋生的职业)

(2)孟子劝人行仁,他认为,仁,是上天赐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们最安逸的住所。所以,他认为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要以“仁”为标准。

7、 (1)C而且还要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2)D(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3)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例如做好事是好品德,但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必定有限,如果能够带领更多人一起做好事,那社会会更美好。

(4)由上文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

的。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有有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8、(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 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

9、(1)C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2)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10、(1)B“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2)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桀纣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民心,失去道义,这样的事情古往今来层出不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警示为政者要顺乎民心,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11、(1)D“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 (2)就之尊德乐道 不召之臣 (3)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

12、(1)D(孟子是根据礼义来决定是否接受国君的馈赠,而非根据自己的需要)

(2)孟子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对馈金“受”与“不受”秉持的原则是“礼义”。只要是合乎“礼义”的就可以接受,否则就不能接受。

13、 (1)D (2)C(孟子对孔距心用的是直接批评,对齐宣王是侧面启发)

(3)孟子认为,官员要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既要对百姓负责,关心民生疾苦,也要对君王负责,该进言的就应当进言,如果不能履行职责,就要离职而去。

(4)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意思相近即可) 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14、(1)C(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天吏士师 以燕伐燕

(3)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15、(1) A (“便向孟子道歉”错。)

(2)为人耐心、恳切,为济世救民,不求名利,以“安天下”为己任。

16、(1)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意思对即可)

篇三:○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 不為臣,謂未仕於其國者也,此不見諸侯之義也。

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 辟,去聲。內,與納同。○段干木,魏文侯時人。泄柳,魯繆公時人。文侯、繆公欲見此二人,而二人不肯見之,蓋未為臣也。已甚,過甚也。迫,謂求見之切也。

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

欲見之見,音現。惡,去聲。矙,音勘。○此又引孔子之事,以明可見之節也。欲見孔子,欲召孔子來見己也。惡無禮,畏人以己為無禮也。受於其家,對使人拜受於家也。其門,大夫之門也。矙,窺也。陽貨於魯為大夫,孔子為士,故以此物及其不在而饋之,欲其來拜而見之也。先,謂先來加禮也。

曾子曰:『脅肩諂笑,病於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脅,虛業反。赧,奴簡反。○脅肩,竦體。諂笑,強笑。皆小人側媚之態也。病,勞也。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言為此者,其勞過於夏畦之人也。未同而言,與人未合而強與之言也。赧赧,慚而面赤之貌。由,子路名。言非己所知,甚惡之之辭也。孟子言由此二言觀之,則二子之所養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禮之至,而輒往見之也。○此章言聖人禮義之中正,過之者傷於迫切而不洪,不及者淪於汙賤而可恥。


公孙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9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公孙丑
相关文章
  • 公孙丑

    诗词之美(下)诗词之美(下)60一、单选(共2小题,总分:40分)1 本讲认为,()是律诗里的冠军。A 《秋兴八首》B 《永遇乐》C 《滕王阁序》D 《浣溪沙》2 下列属于《庄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