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关人生价值的演讲稿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功业千秋,永垂不朽?为什么有的人悄悄而去,却没有给后人和社会留下一点儿有价值的东西?!人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呢?对于这个问题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得到什么。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
马克思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创立了科学的、光辉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能选择一种最适合于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它的重压下变得意志消沉,因为我们是在为人类而作出牺牲,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狭小的、个人主义的欢乐之中。我们的幸福属于成千上万的人们。我们的事业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它将永世长存,在我们死后,善良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他们的热泪。说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只有17岁,而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所说的话。他诞辰100周年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是还在深切地怀念他、悼念他吗?正因为马克思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才有那样重大的意义,他的人生价值才那样无可估量地巨大。
鲁迅先生也是个伟大人物,如果他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如果他没有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这样伟大了。
事实上,那些千古不朽、光照史册、堪称人类精英的伟大人物,又有哪个没有为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呢?
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马克思、鲁迅第二,但真正的有志之士,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做出伟大的成绩,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为人类造福。
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人类、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的,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造福于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的事业之中。
人生的价值只能和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多少、立下的功绩的大小成正比。
许多革命烈士,年纪轻轻就为人民献出了生命,难道他们就不爱人生?不,对人生,他们也充满了眷恋,充满了渴望。但是,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面对死亡毅然决然。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死得光荣,死得伟大,他们的人生价值是那些碌碌无为而寿终正寝的人不可比拟的。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也是很多的。生命不息,攻关不止,为中华的科学事业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蒋筑英;用美好壮丽的青春,谱写舍己救人共产主义之歌的张华;用生命去履行一个公民职责的安柯;更有身残志坚、顽强学习,面对坎坷的人生之路,仍然勇猛前进的当代保尔张海迪。他们都是人生征途上的强者。他们的人生价值是可贵的。
篇二:人生价值的体现
人生价值的体现
— 一个永恒的理想
何为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生价值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为人人,即人生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尽责任和作贡献,在个人为社会尽责任和作贡献的过程中,既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又使自己的德、智、体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是人人为我,即人生的自身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社会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满足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人生价值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为社会或为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所在,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所在。每一个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并为之追求不同的人生意义,人生的价值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多怀有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澜的梦想,也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其根本就是寻求自身价值的肯定,寻求对社会的了解和社会对自己的回报与肯定。那么,在现实与理想的不断碰撞中,如何达成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人,如何在其人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可能是每一位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最大困惑,也是人生最大的追求。
什么是理想、梦想、幻想
理想
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人所设定,指人们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存在是现在式的,而理想是属于未来式的,或过去的,范畴很广,可以指特定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个理念,所谓理想的事物,是以人对现在的认识为参照的。
理想和存在并不冲突,理想包括现在存在和过去的所有事物,没办法否定其存在。但理想都是以人为主体,离开人的理想,暂时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理想,也就是合理的想象,是只有人,这样的高级动物才可充分体现的一种意识形态。
理想具有社会性。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理想的社会性是指理想不是离开社会的孤立的个人的随意想象,而是由社会制约和决定的想象。
理想的追求过程及方法:踏实做事,诚信做人,追求理想。
梦想
是人们在梦里所大胆的想象,不一定会实现,但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有梦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它便是人生活的动力!梦都是美的,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
梦想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成为现实。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人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如果只把梦想当做梦,那么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什么亮点。梦想使人伟大,人的伟大就是把梦想作为目标来执着的追求!
梦想是一个人在很多时候的信仰。它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的动力。并且,梦想也理应被渲染上浪漫的色彩。它没有宗教,不爱金钱,不图权力,它是一个人心里的美好部分。它可以默默无名,但是,它不可以蹂躏践踏!
幻想
幻想又称做白日梦,也是挫折的一种反应,由于有许多事物在真实的世界中是我们得不到的,所以就只好在幻想中去寻求弥补。前面所述梦境的功能,除了发泄压抑情绪外,有很大一部分也执行着“幻想”的反应。
在幻想中出现的事物范围是很广阔的,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有些人沉醉于做白日梦,自得其乐。不过幻想的事物,也反映了个人所希望获得的事物,例如,一个生意失败的商人,可能幻想自己做成了一笔大生意,赚了千百万元;而一个常受人欺侮的人,可能幻想自己成为武艺高强的武士,要把欺侮他的人一个个打倒。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想 ——随着人的成长,理想不断升华
人常常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对生活理解的变化,因经验的不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价值观。17岁便写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句的王维,年轻时想尽各种方法参加科举,以便做官。最后却回归田园,享受单纯生活,创作田园诗、
山水画。李时珍也曾10年苦读,三次落第,而后半生真正追求的却是《本草纲目》的完成。孙中山先生读的是医科,从事的是解救国家民族。
柴可夫斯基(Pyotr Il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读的是法律,却喜欢音乐,他经过努力的追寻,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毛姆(Willaisomerest Mangham, 1874~1965)读的是医学院,却热爱写作,经过追寻,终于肯定了自我,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丁肇中从理论物理到实验物理,李远哲从化工到化学,都是自我追寻。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总结,根据自身能力的进步,社会经验的丰富,结合实际而更新自己的目标。目标不论长远的还是短期内的,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量化的体现。树立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指路明灯,可以让自己在社会大潮中不迷失方向。而目标也要不断地更新,社会在发展、人生在进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局面,将使得自己原有的目标变得不再那么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只有不断地总结,并更新自己的目标,人生才能更好的前行,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体现的人生价值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目睹晚清政府的腐败、专制和卖国行为,18岁时即“始有志于革命”,产生了改造中国的理想,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革命纲领,是其“天下为公”中心理想的体现。“天下为公”,即天下是属于公众的,与当时封建社会的“天下为私”针锋相对,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即树立了改革国家弊病,推翻封建帝制,还天下于人民,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崇高理想,以国民公仆为己任,其终生所追求的人生价值,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实现国家改造,并为之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总理周恩来,12岁在沈阳读书时,即在课堂上大声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4岁时更是在作文里明确写道“深重读书应以担负并完成‘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充分反映了少年周恩来要
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勤奋学习的宏伟大志。
伯尔切斯库是19世纪罗马尼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者和卓越的思想家。从小就受到进步思想的陶冶,目睹祖国受压迫和蹂躏,在心灵深处萌发出矢志救国的幼芽。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22岁时提出了正义、博爱的口号,主张用自由和民主思想来改造社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国家。26岁时,发表了题为《关于祖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情况》的著名演说,十分明确地说:“我们的目标只是罗马尼亚人的民族统一,别无他求。
崇高理想中所反映的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外革命先驱,都在人生早年即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而这些革命先驱的人生理想中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是与国家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当大多数人还在幻想于如何光耀门庭,如何实现个人奢华时,这些伟人即以超人一等的价值目标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从这些伟人的经历可以看出,在我们的人生开始奋斗时,每个人都应该志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动力。那么,我们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呢?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每一位热血青年的积极参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建设者,爱国必须强国,而要强国则必须奋斗不止,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海外归国学者的理想
众多学者远赴海外求学,最终克服种种困难,海外回归报效祖国,即使因种种原因未能回国,也时刻关注祖国发展建设,献计献策。为什么?因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因为他们胸怀爱国之情,心存强国之志,正是这种情感和志气,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诱惑,面对祖国的召唤,他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实现了自身最高的人生价值。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6
岁即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拥有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时,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立刻产生了回国效力,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的想法,并鼓励中国留学生尽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上。面对美国各方面对其回国设置的重重阻挠,甚至威胁,钱学森毫不动摇,以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报效祖国的激情,毅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倾其所学,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试想在美国定居,并受聘为终身教授,在当今社会可能是无数科技人员的梦想,而钱老以维护祖国的利益,以建设新中国为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放弃了这一切,爱国之举,彰显其人生价值追求,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950年,中国“原子弹之父”,年仅26岁的邓稼先,即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而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仅9天,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防事业。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拳拳爱国之心,仍为后人感动唏嘘。
把知识贡献给祖国,将人生服务于社会,是这些海外学者毕生的理想,并在祖国的土地上得以实现。作为一个学者,他们有渊博的知识;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他们有一份赤子情怀;因为对知识的执著追求和踏实严谨的求学作风,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就;出于对祖国强烈的归属感和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他们选择了国内崭新天地的开辟;带着智慧的荣耀和融贯东西文化思想的意识,海外归国学者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中也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的有益体现才是一个永恒的理想
1、 确定个人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社会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有价值,应该追求和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正确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人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并付诸实践。价值取向问题是解决
篇三:以价值影响价值 以人生影响人生
岔路学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校本课程实施框架表
岔路学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校本课程实施框架表
《人生价值的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161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