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正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2017-04-14 06:35:4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

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

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

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

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

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

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

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

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

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

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

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

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

人口基数大

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

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

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在短短几年内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

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

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

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达到280万

2005年将超过300万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

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

第三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

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

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

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

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

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

只有7%

在地区的选择上

选择大城市的有20.8%

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3]其次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

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

大学生在择业时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没有市场意识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调查显示

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

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

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

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

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

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

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

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

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到基层锻炼自己

挖掘潜能

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

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

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

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

开设具有专业特点

实践性强的课程

篇二: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浅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摘要:阐述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象,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大学生综合素质、面试技巧和学校职业指导等方面来引导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积极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

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能力的现显。这时,你不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实用性和直观性,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职教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职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能力 就业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二十多年了,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一线技术工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但目前的中职教育并不乐观,每年有大批职高毕业生走出校门,而企业却出现严重的“技工荒”,难以招工到技术较熟练并能适应本岗位工作的技术工人,许多中职毕业学生因某些职业能力不够而得不到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热度依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因为进不了普通中学而被迫到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在

心理上存在对学习的自心信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改观,但与普高相比也普遍较差,而且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领导与教师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不十分清楚,重理论教学轻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有些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素质不高,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把造成中职教育的困难因素很大程度上推给了学生方面,根据目前情况,中职教育困难主要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差”而造成,而是在于教育管理者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思想观念上。转变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职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折教育对象,思考职教的教学方法,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下面几点考虑。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非常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内容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

三、以能力为本位

良好的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益,他体现了职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观念。目前,中职教育现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 (口头上高呼以能力为本位),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考虑,教师在教学时追求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传递出去,衡量老师讲课好差的重要标准就是灌输了多少知识,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教师追求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在能力方面尽量提高,并不局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所以如何将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化,是我们中职教学必做而且要做好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全

篇三: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论文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及毕业生综合素质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解决方法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萧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约五六百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

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1、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非常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2.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内容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认真落实“宽基础”和“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的能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77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相关文章
  •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