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 正文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

2017-03-20 05:37:1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风筝》习题

第4课《风筝》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风筝》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他是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提示:鲁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最重要的作家,必须熟悉他的生平。

答案:鲁迅 周树人 思想 革命 文学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憔cuì( ) jué( )别 点zhuì( ) nüè( )杀 huǎnɡ( )然 答案:悴 诀 缀 虐 恍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鄙:__________嫌恶:__________堕下去:__________点缀:__________ ....

提示:词语的意思往往是由各个字合成起来的,所以单个字的意思离不开词语的意思。 答案:轻蔑。厌恶,不满意。掉下来,坠落。装饰。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2)我(形容猛醒过来)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

(3)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样子)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

答案:(1)肃杀

(2)恍然大悟

(3)苦心孤诣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第3、4段(即从“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至“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完成5—8题。

5.课文第3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提示:可以从小兄弟的表现中去发现。

参考答案: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

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6.课文第4段中的“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写出了我怎样的情状?

提示:此题考查对动作描写的理解,可以从“我”在实施这些动作时的心理想法中去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写出了“我”封建专制、蛮横和盛怒的情状。

7.“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请你想象一下“他”此时会怎样想。

提示:只要符合人物当时的情境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他”心里充满愤怒、绝望??

8.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我”的做法的看法。

提示:注意联系实际。现实生活中这类事情可能在我们身上也发生过,可以适当联系和加以评论。

答案:略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9.如果将语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__________”。

提示:两个“不必说”是排比的句子,显然不能分开。而“单是周围??”一句又是对下文的概括。第一层应到“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答案:云霄里去了

10.文段中所写的4件趣事是:(各不超过4个字)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提示:文段第一层是概述,第二层才是详细的叙述,4件趣事应从第二层中概括。

篇二:七年级语文风筝课内辅导同步测试题

风筝·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 选出各组中加粗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嫌恶(a) 惊惶(huáng) 模样(mó) 憔悴(qiáo )

B、伶仃(dīng) 决别(ju?) 可鄙(bǐ) 丫杈(chā)

C、什物(shí)似的(shì) 落枕(lào) 苦心孤诣(yì)

D、瑟缩(sa) 既刻(jí) 虐杀(nua)掷出(zhì)

3、选出下列形似字组词有错误的一项( )

A、联袂 抉择 决别 诀窍

B、通牒 间谍 蝴蝶 谍报

C、笑柄 彪炳 把柄 话柄

D、倘若 徜徉 流淌 一趟

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肃杀——

②笑柄——

③恍然大悟——

④苦心孤诣——

5、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当的是( )

A、我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口婆心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去,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语言表达训练】

6、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属于哪一种?试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7、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中心的作用。

8、“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9、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10、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语句,使其语意连贯,没有语病。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它能把坚冰融化成春水,把幼苗扶持成

大树。当然,它也能把园林变成荒漠,a把废墟变成城市。你珍惜它,它就在你周围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你漠视它,它就化成轻烟,b消失得销声匿迹。

改正: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4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1、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12、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13、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

14、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是为什么?

【课外拓展阅读】

把下面的短文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15-18题。

满天的风筝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着。我的头上,是傍晚六时的天空。天空中,这里也是风筝,那里也是风筝。

我从没见过这样多的风筝,在这样的一个天空中飘荡着。

儿时,如同隔世般遥远的儿时.我自己也放过风筝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时候,我手里只紧抓住那捆缠在香烟罐上的丝线。我眯着双眼,仰面凝视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个风筝。当然,也东看看西看看别人的风筝,如果天空中还有别人的风筝的话。记忆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别人的风筝的;因为放风筝,似乎也有固定的季节。季节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会纷纷放起风筝来。至于放的地点,或者是广场上,或者是马路上,或者是屋顶上。广场不是到处都有的.从我家到广场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们有时也懒得去。马路上可以放风筝,确是一点也不假。那时的马路和今天的马路比起来,可差得远了。那时的马路,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几辆车,至于横街,车子的数目更少得可怜;所以孩子们在设法叫风筝起飞时.可以手里拉着一根线,在大街上跑;而且频频回顾,看看背后的风筝,是不是已经顺风飞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马路上放风筝.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兄弟两个人缺少冒险精神,而是因为怕父亲知道了会驾会打。父亲管我们,管得很严。但我们也有很理想的放风筝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的屋顶上。我们家的三楼,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撑,把天窗打开,我们立

刻就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屋顶上,有一个狭长的小阳台,我们就在阳台上放风筝。屋顶上的风很大,风筝拿在手里,只要料几抖,就会摇头摆脑地飞起来了。这时候,二哥就喊:“放线!放线!快!??”于是我就马上用右手,把缠在香烟罐上的线拉出来。但是风大的时候,笨手笨脚,还是来不及拉出线来,二哥不耐烦了,会从我手里把香烟罐抢了过去,一手紧抓罐的一端,让另一端对着风筝飞升的方向.于是一刹那间,罐上的线,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定睛看时,风筝已经飞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线,忽然都不见了。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放的风筝,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会念书,但是有糊风筝的手艺。他糊的都是蝴蝶风筝,比一般的风筝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当这样一个灵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

15、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 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 有关。

16、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 ,后者着重记叙的是。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风筝》是 。

17、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

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

18、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风筝》。

《满天的风筝》 。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C

点拨:A“恶”“模”音分别为“wù”“mú”; B“丫杈”应写作“丫叉”; D“虐”音应为“nva”。

3、A

点拨:A中“决别”应写作“诀别”。

4、①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②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③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④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5、A

点拨:A“苦口婆心”用词不当,可改为“苦心孤诣”。

【语言表达训练】

6、本文属于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的一类。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却是手足深

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点拨:本文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的能力的检测,更在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深入理解起本质,提高理解、辨别的能力。

7、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如①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②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从而痛感自己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喜欢入迷的表现视为“笑柄”看做“可鄙”的思想与行为,是对一颗稚嫩的童心的严重摧残,由此而自责和反思,袒露出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灵美。

点拨: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局部分析入手,体会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道理。

8、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点拨:本题可以化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9、略

点拨:本题练习口语表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买的,主要说说是怎样一个玩具,怎样玩法,怎样好玩,怎样开心。10、a: “把废墟变成城市”改为“把城市变成废墟” b:删去“消失得” 点拨: b也可把“销声匿迹”换成“无影无踪”。

【课内同步阅读】

11、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

12、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13、“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

14、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课外拓展阅读】

15、回忆 风筝

16、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 兄长发现并毁坏风筝 散文 散文诗

17、长幼秩序严明,服从与被服从,教导与被教导的兄弟关系。 和谐、愉悦的兄弟关系。

18、抑郁的、悲哀的。表现鲁迅深刻的反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快乐的、

轻松的。表现兄弟同放风筝的快乐、温馨、 愉悦之情。

篇三:语文版七年级上现代文课内阅读复习题

1、《忆读书》

1.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2-11段)的内容。

回忆幼时、少年时 “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

3.第二部分(2-11段)回忆了作者幼时读书的哪些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介绍。

①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 ②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作文的帮助 ③爱读《水浒传》并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④酷爱古典诗词 ⑤由读《茶花女遗事》进而对外国小说产生兴趣 ⑥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4.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哪些作品?

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不喜欢读《荡寇志》、《精忠说岳》等。

5.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作品吗?写出它们的作者。

《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

6.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如《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故事情节。

《水浒传》: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三顾茅庐。

7.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什么好处?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种种感情,获得美的享受;②读书对于作文课很有帮助;③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8.我为什么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读了外国小说有什么好处?

因为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祖父的《茶花女遗事》 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9.我中年时读《红楼梦》有什么独到的体会?

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10.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明白事理,引起思考,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很大的乐趣。

11.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对学习语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启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认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表达了对《三国演义》的喜爱之情。

13.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A、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B、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

B句好,因为B句“咬了牙”形象地表现出作者读书的决心之大。

14.“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也越多,理解能力也就越强。

15、概括选文第12、13段的内容。

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16、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故事精彩、人物生动、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17、作者写到,看了精彩的《西游记》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如何挑选、比较好书。

18、文章结尾一段3个分句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的 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9、怎样理解“‘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一句中“消遣”一词?

消遣指用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来消磨时间。用这个词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2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间接地获取人生的经验。

21、第12段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向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而第13段总结要做到“读好书”的体会时,要牢牢抓住个 字。

古典文学 现代文艺作品 比

22、作者对书有辨别优劣的能力,会挑选、比较的实证是什么?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2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

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 ...

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24、“柳州风骨,长吉清才”这里的“柳州”和“长吉”分别指的是谁?

“柳州”和“长吉”指的是 柳宗元 、 李贺 。

2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水浒传》感受到一百零八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极其生动 。

读《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红楼梦》刚开始厌烦,后来品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

读《茶花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茶花女》知道了许多外国人的人情世故。

文意探究: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因为作者从读书中他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得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他感到读书是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4、《风筝》

1、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惊异”北京的冬天有风筝浮动。“悲哀”是因为想起让自己后悔的风筝往事。这句话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2、哪些景物“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你认为作者为何要写如此美丽的“春日的温和”景象呢?

杨柳、山桃、风筝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作者将现实中严冬与记忆中春日的“温和”映衬,透露了不满现实,向往光明的心情。

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小时候故乡有风筝浮动的春天,离“我”已久远了,所以“久经逝去”;看见北京风筝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文章第②段中带点的“荡漾”在句中有什么含义?

看见北京远处有风筝浮动,想起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在这“天空中荡漾”。

5、“我”为什么要反对弟弟做风筝?这种做法对不对?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种做法不对,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我”禁止弟弟放风筝就是扼杀了弟弟的天性。

6、“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①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7、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我” 虐杀小弟的风筝梦。

8、第四段“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体指什么?

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9、如何理解文中第四段的“果然”一词?

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10、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我”得知弟弟背着“我”做风筝时的狂怒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折断、掷、踏扁体现了“我” 的狂怒心情;这样写突出我虐杀小弟风筝梦的粗暴,以及增加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

11、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的粗暴以及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12、第④段的画线句中,“折断”、“掷”、“踏扁”等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

粗暴,独断专横,蛮不讲理

13、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我” 虐杀小弟的风筝梦。

14、根据课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

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15、为什么说不让弟弟放风筝是“精神的虐杀”?

因为在我的强制下,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力,使弟弟无法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于弟弟幼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

16、成年后,鲁迅对此十分自责,认为这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你怎么看“我”的这一自责行为?

体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善于反思、勇于改过。

17、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8、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

19、“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为什么受到了惩罚?

因为“我”看了外国的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良心受到了谴责。

20、第⑤段的画线句中“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后悔、内疚、沉重的心情。

21、后来,“我”为什么要“去讨他的宽恕”?

“我”懂得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当年“我”虐杀了儿童的天性。

22、“我”极力去讨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23、第8段和第11段中加点的两个“沉重”的内涵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一样。前一个“沉重”是想寻求宽恕而未得到的痛苦,后一个“沉重”是从弟弟对此事的淡忘中,“我”深感这种悲剧还将延续的痛苦。

24、第12段“我还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弟弟对精神的虐杀毫无怨恨,全然忘却,“我”也无法补过,悲哀更深沉;被虐杀者苦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令人悲哀沉重。

25、第12段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26、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悲哀是无法把握的?

想讨他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想补过却毫无办法,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是不在“我”的掌控之中的。

27、文中最后一段的两个“严冬”意义一样吗?

前一个“严冬”是指: 天气的寒冷 。后一个“严冬”是指: 写我的心情沉重

28、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认识错误,知错必改,严肃认真的人。

29、作者懂得了游戏的意义,良心受到了谴责,总想补过,说明了什么?

他并不因为自己当年的动机是为弟弟好而原谅自己,也不因时间相隔久远而不了了之,反而心情沉重,说明他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的人。

30、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具有创造精神,或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31、文中对于小兄弟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读后,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的外貌描写来看,小兄弟多病,很瘦,值得同情;从小兄弟看风筝时,时而惊呼时而跳跃的动作神情来看,小兄弟天真活泼,对放风筝有着强烈的爱好;从他自己做的蝴蝶风筝来看,小兄弟聪明,动手能力强。

32、“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儿童玩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动手能力和智力发展。

5、《回忆我的母亲》

1、快速阅读全文,认真想一想: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以及支持儿子读书、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事情。

2、课文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

3、“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奠定了“我爱我母亲”的感情基调,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句中“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这个“竟”字蕴含着无尽的遗憾,语不惊人情动人。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

5、“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不能互换。

6、“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

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不够突出。

7、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劳动能手)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工作)

8、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道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9、“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10、文中所指最可宝贵的财富是_生产的知识_和 革命的意志__。

11、第16段末句中的“这”指的是: ____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2、两个“尽忠”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_人民___,爱_民族___,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

13、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4、“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__删去意思就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是这样的。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____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故悄悄更为传神。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____不行,因为或表示两件事中选做一件,并是两件事都做,换成并就不合理了。

6、《小巷深处》

1、《小巷深处》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以_________为线索,抒发了_________。

“我”的感情变化 养母对“我”的深切无私的爱和“我”对养母的真挚感情

2、“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满足、自豪, 沉默、厌恶, 淡忘、隔绝, 悔悟

变化的原因:“我”长大后因虚荣心作祟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悔悟,情感回归。

3、“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这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家庭的贫穷处境。

4、找出文中对母亲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抓住了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夏天??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抓住了卖冰棍风吹日晒以及盲眼的特征。 突出了母亲工作和生活的艰辛,也突出了她为了“我”而执著地苦心经营的无私品格。

5、“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中的“执著”一词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个词可呼应前句的“如同一尊雕像”,突出了母亲为了“我”而不怕艰辛地卖冰棍。 6、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课文中间接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语句:1有人想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2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3可他轻轻推开我。

好处:写出母亲大度,对女儿的母爱。

7、“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

8、“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什么?“等候”的是什么?

“我”在学校里有好的成绩,并有一个好的未来;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母亲的身边。(意近即可)

9、第10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10、第11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3分)

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心中深深的落寞而强作满面春风,也掩饰了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

11、第12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3分)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劳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12、“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3分)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意近即可)

13、摘出第13段中暗示母亲心情的句子,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情?(3分)

好长好长??点了点头;可她轻轻推开我。 体现了母亲难受的心情。

14、课文25、28两段反复描写了母亲的外貌、竹棒,表现出母亲的卑微,其作用是什么?(2分)

由母亲的卑微反衬出母亲形象的高大,母亲的崇高、伟大。

15、第26段用老婆婆的话点出了三年间母亲对“我”的关爱,为什么不用母亲的话直接说出来?(2分)

由别 人的话作证,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出母亲的良苦用心。

16、第28段将母亲的外貌与神情进行对比,作用是什么?

表现出母亲刚毅、坚强,对生活、对女儿充满信心。

17、“妈妈,我回来了,已经回来了”一句的内在含义是什么?(3分)

不只是人回来,更重要的是我已抛弃了心中的虚荣,找回了纯真的自我,我将永远爱母亲

18、用波浪线在第27段中画出虚写小巷、母亲的句子;用横线在28段中画出写“我”此时动作神态、思想感情的句子。(4分)

“朦 胧有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我转过身去,为自己的虚荣, 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9、《春》

1、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 _______春

第二部分(第2-7节): _______春

宏观勾勒:

具体描绘:春 图( 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第三部分(第8—10节):_______春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宏观勾勒: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具体描绘:草(草报春) 花(花争春) 风(风唱春) 雨(雨润春) 迎(人迎春) 第三部分:颂(春)

2、第2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突出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特点。

3、第三自然段中那些词突出了春草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突出了春草生机勃勃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对春天的盼望实现后的激动心情,对眼前生机勃勃景象的到来的欢喜之情。

4、第四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到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 的特征。

上、下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5、第四段的的“你”指( ),“我”指( )。你:一种花;我:另一种花

6、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的作用是什么?

“仿佛”一词由实写到虚写,由春花联想到果实(春华秋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人宋祁的一句

诗:。红杏枝头春意闹。

9、文中第五自然段的动词有哪些? 抚摸着,翻,混着,酝酿,安,卖弄,唱出,应和着,响

10、“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 ,属于的用法。 尽情地表现贬义褒用

11、第5段第一句从觉的角度写春风轻柔温暖;第二句从 觉的角度写春风带给我们的气息;第三、四句从 觉和 觉的角度写春风给人们带来的愉快和快乐。

触觉、嗅觉、视觉 听觉

12、写景要抓住特征。作者第5段抓住了春风 、、等的特征来写。柔和 芳香 悦耳

13、第5段“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________,杨柳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整个诗句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______ _的修辞方法。

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吹动杨柳的春风 引用 借代

14、第6段描绘的是()图,作者抓住了() 的() 、() 的特点。从() 写到人,由近写到()。春雨 春雨 细密 轻盈 物 远

15、第6段“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 ) ,而且也写了( ),“织”字是承上句像________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春雨 风 花针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22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鲁迅《风筝》七年级课内阅读及

    2014年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风筝》习题第4课《风筝》夯基达标优化训练我夯基·我达标1 《风筝》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他是现代伟大的_____...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