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所谓作家 正文

所谓作家

2017-03-15 05:45: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第六章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

第六章 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

一、文学体裁的分类

1.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

问:为什么要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

答:文学体裁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结果,是人们的文学观念自觉的产物。随着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就出现了对文学体裁的分类和对其划分方法的研究。中外文艺理论家都很重视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他们各自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大量的文学文本分成若干体裁,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问: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源于古希腊。根据共有的特征对文学文本进行分类或描述的尝试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学》。他在说明“诗”(文学)的分类时指出,文学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于是文学就有三类,这三类文学就是古希腊的史诗、抒情诗和戏剧文学。由此构成了“三分法”即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基本雏形,但尚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此后,西方文论家逐渐拓展完善并多采取这种三分法。

问:古希腊之后,西方的文学体裁分类又有了什么发展?

答:在17世纪,法国文论家布瓦罗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体裁做了种种规定,比如高贵的悲剧体裁是写人的巨大的不幸、激情冲突等痛苦;戏剧或讽刺诗只能写日常生活中不理智的琐事和人的弱点;田园诗写平和宁静的心绪;哀歌写忧郁的爱情等等。

黑格尔从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上来论述文学体裁的分类。他指出叙事诗是客观性文学,抒情诗是主观性文学,它们都有其片面性,惟独戏剧是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具有优越的地位。

19世纪,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观点,并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充分的说明,使“三分法”理论达到更加完善的高度。

问:西方文学体裁“三分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别林斯基说:“把诗歌分成三类——抒情的、叙事的和戏剧的——是从它作为对真实的认识意义出发,也就是从认识精神——主体对于认识对象——客体的相互关系出发的。抒情诗表现一个人的主观方面,把内在的人揭示于我们面前,因此它整个儿是感觉、感情、音乐。叙事诗是当时已经完成的事件的客观描写,是艺术家为我们选的最恰当的观点,显示出一切方面,表现给我们看的一幅画。戏剧诗是这两个方面、主观的或是抒情的和客观的或者叙事的方面的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完成的事件;不是诗人向你报导事件,

而是每一个登场人物向你现身说法,为自己说话。”

“三分法”由于根据文学文本塑造形象的不同表现方式进行分类,抓住了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内在特点,能鲜明地区分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三者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一定的科学性。“三分法”的应用范围遍及欧美,至今仍被文艺理论界沿用。“三分法”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类体裁文学文本在体制、结构、语言等外部形态方面的特点。

问: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答:进入20世纪,从雅各布逊这样的俄国形式主义者开始,一直在将文学种类和语言结构联系起来。他认为,抒情诗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态,而史诗是第三人称,过去时态。雅各布逊希望说明语言的固定的语法结构和文学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而对类型理论做出最大新贡献的也许要推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1957)中提出的有关神话和原型的一套综合的类型学理论。”弗莱认为,西方文学发展史是一种回复原始神话的循环,即按神话的四种类型原型:春天(神话、传奇)——夏天(喜剧、牧歌)——秋天(悲剧、挽歌)——冬天(反讽)的顺序发展,由春而冬,又由冬而春。文学由神话到反讽发展到极端,就会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实绩,如卡夫卡和乔伊斯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弗莱这种关于文学的类型学理论。

2.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

问: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中国古代文论关于体裁、体制的理论非常丰富。古文论中的“体”、“文体”,涵义之一是指作品的体裁、体制。古人对体裁、体制十分重视。《尚书·毕命》篇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并举。其后,墨子论述道:“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宋人倪思提出了“文章以体制为先“的思想。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道:“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顾尔行也指出,“文章之有体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圆之规矩也。”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体制对创作的重要性。体制如此重要,因此,历代文论家都在概括各类体裁的不同特点上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如对诗与文、诗与词的区别的探讨。在辨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体裁的分类,一直是中国古代文论十分重视的问题。

问: 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始于何时?

答:中国文学体裁分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是当时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尚书》是当时的散文集,分为典、谟、训、诰、警、命六类。这种将诗与文汇成不同的集子并加以具体分类的做法,表明当时的人们已具有了文体分类意识。

问:真正提出文体分类问题是在何时?

答:真正的文学体裁分类始于魏晋以后。曹丕的《典论·论文》正式提出文体分类问题,他把当时的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其后,晋初陆机的《文赋》,具体谈到文体的分类,将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

问: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对古代文体分类有何影响?

答: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按体区分、从类编排的文学总集。全书收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个作者的诗文700余篇,其分类具体细致,共分赋类、诗类、骚类等39类,赋类、诗类下又分子目。萧统对于文学体裁的分类的贡献在于,第一,他的《文选》首次在文论史上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专收“以能文为本”的诗、赋、散文。第二,他搜集了丰富的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比较,按类区分,类下系文,第一次完成了文体分类的工作。《昭明文选》对古代文体分类影响巨大,但也有分类碎杂的弊病。

问: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是怎样对文体进行分类的?

答:在梁代,还出现了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书中比较详细地谈了文体分类问题。刘勰“囿别区分”,按当时流行的“文”与“笔”的区别为分类基础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以文、笔区分文章体裁始于晋代,流行于齐、梁。所谓“文”是指韵文,所谓“笔”是指非韵文。刘勰在“总术”篇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心雕龙》在篇名中标出来的文体有: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35类。刘勰又以文、笔作为分类的标准,将这些文体区分为“文”和“笔”两大类。《文心雕龙》对文体分类的贡献很大,但由于扩大了“笔”的范围而模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问:唐宋以后,文体分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唐宋以后,各代所编的文章总集不可计数,但大多受《昭明文选》的影响,在文体分类上创新不足。只是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化繁为简,把文章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大门,在门下系类,较富于新意,开了后世分门类系的先河。明代吴纳、徐师曾,清代的姚鼐等人也都对文体作过不乏识见的研究,但在文体分类上对前人的超越仍很有限。直到清代末年,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文中的体裁分类法才进了一步。他从文章内容主要是来自客观还是主观着眼,把文章分为记叙文和论辩文,这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带有现代思维的特点。但其方法还是不够细密,如在他的分类中就没有诗词歌赋的位置。

问: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存在什么局限?

答: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理论尽管丰富,但也存在文体分类上的原

则不明、过于细碎的现象。中国古代文体分类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在分类时,始终只把诗文作为对象,而对戏曲、小说以及其他俗文学或极少涉及、或排斥在外,这种分类显然不可能是完整的。

问:“五四”以后,中国国内流行的文学体裁分类法主要是什么?

答:“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国内流行的文学体裁分类法主要是“四分法”。“四分法”兴起于晚清时期,五四以后被广泛运用并在理论上予以确立。根据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分类法一直延续至今。

问:文学体裁分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的分类,随着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从单一变得多样,从简单趋于复杂,从片面混乱渐趋科学合理。以上对中西文学体裁问题的简要历史回顾,有助于我们从历时的观念来看待现今文学体裁的特征和发展演变。

二、文学体裁的含义和特征

问:文学体裁的含义是什么?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是文学文本呈现的具体形态,这些形态由于文学文本各自在语言运用、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但是,文学体裁的形态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惯例性和变易性。

问:什么是文学体裁的惯例性?

答:惯例性是指文学体裁一旦成熟就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惯例和规范。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是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往一代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性实践。它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经过长期实践后的约定俗成。文学体裁一经众多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因而成为一种传统和惯例。这种惯例为众多作家、读者和批评家所认同和尊重。任何一个作家都被大量的文体惯例包围着,他创作出的文本形态只能是文学体裁传统的产物。作家对文学体裁的意识就是对文体惯例的意识。他一旦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是一种什么体裁,马上就会在头脑里调动、呈现出一系列同类体裁的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互文本性的参照系。这就是传统和惯例的力量。

问:文学体裁的规范是如何形成的?

答:文学体裁是文化约定俗成的一系列规范,它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逐渐形成,

具有强大的文化定势。当一种体裁一旦被凝定,那它必然就要作为规范而存在。因为每一个作家和读者都参与了约定,这种约定又会作为文化发展图式惯例性地传递给新一代作家和读者。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言操作模式。文学文本的诸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谐的、完美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搭配组合而建构起体裁的规范。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规范。各种文学体裁的规范,一般是不许破坏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强制大家遵守它。文学体裁凝定下来以后,就以其本身的审美规范和稳定形态影响作家的语言运用、审美选择和艺术表现。

问:文学体裁的惯例性是否会束缚作家的创造性?

答:作为一种惯例和规范,体裁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有创造性的作家一般却不会完全就范于一个既有体裁的模式。正如韦勒克所说:“文学的类别可被视为惯例性的规则,这些惯例强制着作家去遵守它,反过来又为作家所强制。”所谓作家的强制,即作家会对体裁进行改造、更新和创造。这就意味着文学体裁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具有惯例性也具有变易性。

问:什么是文学体裁的变易性?

答:变易性是指文学体裁作为语言结构规范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替代和转化。在文学体裁的生成和变易中,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一种旧文体的消失也不是彻底的。新文体必然产生于对原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中。中国文学史相当典型地表现了文学体裁的变易性,比如,七言律诗的格律结构就是由五言律诗转化而来的。

问:文学体裁变易的常见途径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变易的常见途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体裁之间的交叉、渗透,并进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体。这实际上是通过多种文体形式规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妥协和相互征服的结果。卡冈说:“种类形成的一般规律,就是一种艺术样式的结构在毗邻样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文学体裁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体裁的影响,并吸收其他体裁的某些特点和因素,出现体裁相互交叉的现象。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以酝酿出边缘性的新体裁,如散文诗就是诗与散文两种文体特征相互影响交叉渗透的结果。有的文学体裁,是作家在创作中吸收和借鉴其他体裁的特点,使某种单一体裁转化为混合体裁,如诗剧和诗体小说都是吸收了诗歌的特点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文学的演变而不断地产生变易,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影视艺术,因而就相应地出现了影视文学的新体裁。

问:怎样理解文学体裁的惯例性和变易性的辨证关系?

答:文学体裁在约定中形成规范、惯例,然后不断发展、深化,变易出新的形态以适应作家的创造力和时代精神的更新。对于体裁,必须形成一种辨证的认识:既要顺从和适应它,又要反抗和超越它,这样才能使文学体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

篇二:周国平

周国平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研究

【摘要】:周国平的文章颇受读者欢迎,在中高考中也频频出现。文章通过对周国平生平经历的再现而研究其创作思想的变化和内涵,其将从三个方面,生平经历,主要思想,生平经历及创作思想的关系对周国平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从家庭生活与人文思想、作家个体发展与浪漫情怀、社会环境与现实基调来说明两者深刻内涵。

【关键词】生平经历,主要思想,两者关系

引言

在大学之中,曾有“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他的作品的严谨,哲理,亲切,真诚,让读者深深折服。他所受哲学影响和对自身、人类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对文学使命的追问,对人生价值的探寻结合在一起,就熔铸成周国平深刻的哲学理想。希望通过此文来试大家对周国平有一个较为全方面的了解,对其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一、作家生平

周国平1945出生于上海,家庭较为贫困,童年时期十分自由,初中时成绩优异,但体质较弱。而到高中,则性格孤僻,有着不合群的清高。及至北京大学哲学系,结实了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称他为“影响了我一生的人”。在自己的探索和郭世英一定的引导下,大量阅读了关于俄国文学,现代思潮的书籍,但是对哲学系所授课程兴趣不大。而后的文革之中,只是躲在一旁,并不参与斗争。再而受上山下乡的影响,在偏僻

的乡村待了7年,并与第一个妻子敏子结婚。1978年重返北京,在社科院做研究生,对苏联哲学进入深入的研究。在此段期间,陷入了与其第二位妻子雨儿的恋爱之中,对其写作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开始不久新思潮的涌动中,周国平对尼采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版了成名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与雨儿结婚后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妞妞,但不幸患有先天绝症,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做详细叙述。不幸发生第二次婚变,与雨儿离婚后,和忘年交红结婚,生下第二个孩子啾啾,并出版《宝贝,宝贝》。周国平的主要作品有随感集《人与永恒》(1988年),散文集《守望的距离》(1996年)、《各自的朝圣路》(1999年)、《安静》(2002年),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 人文讲演录》《善良·丰富·高贵》等。 ̄

二、主要思想

周国平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人生哲学,没有去建立体系化的哲学思想。其思想最可贵之处,是给人以人生的启迪,使人去培养拥有独立的灵魂,以及去攀登更高的哲学殿堂。他的文字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玑,没有深奥的论述,也没有高深的名词,有的像是一位朋友般亲切的攀谈。而通过他的书籍,读者会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人生担负起使命,去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所追求的。所以,探究人生的内涵,注重生活的体验,展现独特的自我,追求个人的精神,是理解周国平著作的主线。

(一)探究人生内涵

周国平说 : “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变

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 于是 , 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敬畏感 , 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 , 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这也正是一种“尽人事,知天命”思想。面对人生,成功失败,喜悦悲伤,其价值都是等同的,都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内涵。正因为这样 ,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时 , 生命的悲欢离合 , 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 , 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 这不仅仅是痛苦 , 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 ,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 , 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 , 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话 , 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 , 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 , 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 , 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 , 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 , 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重视和珍惜。

(二)注重生活的体验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就是生活化。他曾说“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 , 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 , 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 , 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合 , 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 , 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 术语的密度越大 , 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 , 这种写作文风活泼 , 并融入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 它常化艰深为平易 , 如

细雨滋润万物一样 , 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但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 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 , 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 , 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 , 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 , 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 , 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 ,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 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 , 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 , 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 , 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 , 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 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 , 把对生活中的欢乐、 痛苦、 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展现独特的自我

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 , 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 , 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 , 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 ; 性情 , 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 性情 , 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 , 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 , 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 , 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 , 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 , 一是智性生活 , 一是情感生活 , 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 , 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 , 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 , 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 “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 , 我的态度是认真的 , 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 , 我至少

敢说 , 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 , 我没有作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 , 周国平先生 , 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 , 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 , 他不回避 , 不隐藏 , 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 , 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性情 , 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 , 看重的是生活的意义、 内心的感受 , 这就叫 “真性情” 。不管是为人还是为文 , 这都是他最看重的。穿梭于周国平语言与文字上 , 在素面朝天的文字里面 , 我们能缅怀到一些欢乐或疼痛 , 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 。

(四)追求个人的精神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 : 思想 , 是具有“自我消费” 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 , 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 , 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思想家、 哲学家 , 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 , 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 , 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 , 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 , 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 , 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就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 , 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 : 思想也是是自己的 , 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 , 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 , 甚至 “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 , 就是哲学本

篇三: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1)

目 录

摘要 ............................................................................................................................................ 1

引言 ............................................................................................................................................ 1

第一章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 2

第二章 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 3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 3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 4

三、短句和反问句的灵活使用 ............................................................................................. 5

四、词汇、句法和语气的把握和糅合 ................................................................................. 6

(一)丰富的口语化语句 ................................................................................................. 6

(二)口语语气词的运用 ................................................................................................. 6

(三)口语的节奏和语调 ................................................................................................. 6

五、多类型口语的融合 ......................................................................................................... 6

第三章 结语 .............................................................................................................................. 7

注释 ............................................................................................................................................ 8

参考文献 .................................................................................................................................... 8 谢 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谈谈朱自清散文口语化语言的特点

摘要:本文将着重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是“口语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口语化”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符号体系,它的独创性在于:以口语为基础,;另外根据作者本身的方言语言习惯,经过加工提炼,从而成为北京味儿很浓的艺术化口语;与此同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量适度地吸收与揉合富有生命力以及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一些表达方式,创造出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境界。

关键词:朱自清;口语化;语言艺术

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ZhuZiqing’s prose colloquial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anguage art of Zhu Ziqing's essays, especially the language art of “colloquial "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Colloquial " as a symbol system of an individual, its originality lies in: in spoken languag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s dialect language habits, processed refined, thus becoming Beijing smell is very strong artistic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expression, moderate absorbed some elements of classical Chinese expressions with a full of vitality and expressive force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 creates has the intellectual features of spoken language “spoken”. Key words: ZhuZiqing;Colloquial;The art of language

引言

朱自清(1898-1948)是我国自“五四”以来备受推崇的散文作家之一。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已经因为清新自然而独具匠心的风格享誉文坛,一直以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所熟知,他的文章严谨不拘,风格平易而且自然。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所说的:“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来,幽默是从深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大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至高。”[1] 朱自清先生强调文学语言的朴素、自然与创新。

第一章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点的概述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艺术有着很深造诣,最突出的就是体现在“口语化”的艺术语言的建树方面。在1929年8月,《说话》一文中,朱自清第一次次提倡写文章要“用笔如舌”和“以说话论”的文风;1932年10月和1934年10月,他又分别在《论白话》与《内地描写》中先后明确提出“尽量地采用活的北平话”和作品要像“寻常谈话一般”等建立“口语化”语言的艺术写作主张。在他后来所出的文集 《国文教学》、《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一些篇章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创造“口语化”语言的其他一些具体的审美标准。这些主张以及学术的倡导,为他艺术语言的创造和进一步形成到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他利用地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创作,主要是从北京口语和其他方言中提取有效的表达成分,包括口语词语词汇、口语句式句法和语音语调等,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求,适度吸收与结合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文言成分以及西方欧化语言的某些表达方式,形成了有很浓北京味儿的、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口语化”的语言特色。而这恰恰是一般作家难以达到的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境界,这也是他的散文作品极富艺术魅力,并且一直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在创作伊始朱自清先生,就注重学习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特色的白话文学语言——“口语化”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读起来比较上口,并且充满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日常所说的话,不是那种不

[2]尴不尬的‘白话文’。让这种知识分子的日常口语能在文学作品中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正因如此,才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拥有更多的读者,比当时的一般作家更加的接近人民大众。他的语言通俗而典雅,既用口语化的字词、句式,又点缀以书面语成分,同时采用朋友式促膝谈心的方式,形成一种清新、典雅、亲切、平等、自然、朴素的风格,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 口语化语言的具体表现

一、采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

朱自清一向主张用“活的口语”、“真正的口语”来写作,来达到“求真化俗”的审美目标。他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与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3]他常常用百姓间日常说话的语气来写作。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对口语进行了精心地挑选和提炼,并且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的标准。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一直在人们生活中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再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里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其中“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人们不在意的时候小草破土而出的那种悄然,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童真并且生动自然,极富表现力。紧接着后面,作者借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嬉戏来写出春天里初生小草的生机与可爱,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都体现了童年时候的那种活跃与盎然的气氛。“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数量词都是不定量的,则着重表现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尽情和尽兴的情态跃然纸上。小草的柔和则是用“轻悄悄”,“软绵绵”表现了小草的柔嫩,这两组词也把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嬉戏的舒服劲儿都描绘出来了,春天带给孩子们欢乐,同时在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为春光增添无限生机,一幅让人其乐融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跃然纸上,就好像浮现在你眼前,让人忍俊不禁乐而忘返。因此可见朱自清先生运用少年儿童口语进行写作的手法是如此的巧夺天工。另一方面朱自清先生在使用口语时,还特别注重运用叠字叠词,这是他巧妙的运用口语的又一个突出特征,朱自清充分突出这一特点,创造并运用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叠字叠词,在整篇散文中几乎是随处可见。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就用了二十六个叠字,这种形式词语词汇的巧妙运用,形成了朱自清散文中所独有的那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使文章具有和谐的氛围、强烈的节奏、以及乐感极强的的韵律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总的来看,运用口语入文又有他自己的特色,首先是注意如何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

比如《春》中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趋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遮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来描绘那种春天百花争奇斗艳的热闹,而不直接的说出花开的那种景象;在表达花的种类以及花到甜美的果实的过程也是用以自己所想象的,如平时那种诉说,满带二话音,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并且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这些文词语句都很简短,把很长的描绘的语句利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充分符合口语的习惯。

二、极强的口语节奏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将鲜明轻快的口语节奏感融入在其中,行文的急促、舒缓、停顿、跳跃,都和感情的起伏内容的张弛紧密配合,形成了与口语表达一致的自然节奏,使散文语言获得了口语的音乐感和旋律美。然而这主要的特点是通过了口语的艺术化以及其句式的灵活表现和运用所体现出来的。

例如《儿女》中有一段文字,描绘的是家里开饭时,孩子们那种热闹的情景:“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地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候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了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这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衔接得很紧密,语气也很连贯,有着口语那种一气呵成的节奏,同时随着所陈述的内容的变化,紧接着的是前后语句的节奏也发生变化。在这段话的开头,是写孩子们盼望着早点儿开饭,节奏还比较舒缓随和,但是随着孩子们急着做开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节奏也逐渐加快,等到孩子们因座位等琐碎在饭桌上争吵起来的时候,节奏就更加急迫了,这里散文所采用的全是短句,显得语气的那种紧凑急切,在这段话的高潮处则采用了“你要??他要??你说??他说??这个要??那个要??要??要??要??要??”的排比句式一口气贯穿的说下来,把孩子们那种如“潮水 ”一般的情景生动形象而有力地渲染了出来了。吃饭结束后,文中又用停顿较长的“??呀??呀·、?呀??呀”句式,节奏也逐渐舒缓下来。就是这种舒缓与急促节奏的交替运用,加强了口语的韵味和本色,对于抒发真挚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渲染与烘托效果。除此之外,把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他的散文语言之所以会更加显得自然和谐,就是因为他基本上使用“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这种口语化保持了汉族标准语的特点,所以读起来感觉干净、流利、亲切、洗练,没有那种生涩别扭感觉。《悼亡妇)这篇作品就是朱自清先生用北京


所谓作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83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所谓作家
相关文章
  • 所谓作家

    第六章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第六章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一、文学体裁的分类1.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问:为什么要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答:文学体裁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到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