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苍河白日梦 正文

苍河白日梦

2017-03-15 05:48: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90年代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转型后的特点。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90年代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90年代文学转型

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有所谓“后新时期”之说,虽然至今 “后新时期”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但其所标示的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差异则是明显的。

一、文学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文化理念迅速蜕变,文化世俗化特征愈加明显,在90年代,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文化与非文化的真正区别,我们从前赋予文化的那种神圣的精神内涵正在被消除。这使得人们对作为文化组成之一的“文学”的期望值也愈来愈低。文学不仅不再具有轰动效应,而且其生存方式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随着文化的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90年代文学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分子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三分天下的格局。

二、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淡化

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社会的读者已越来越不耐烦文字阅读而情愿以影视画面来愉悦放松自己,文学的精神价值也变得模糊。这就使得文学在90年代逐渐地由中心退居边缘。在“边缘化”的过程中文学不得不接受商品社会法则对自身的侵袭,媚俗性的操作有时反而成了文学得以繁荣的一个动因。进入90年代以后文学一方面被迫退到边缘,一方面却又频频制造热点以吸引人注意。1994年以来各种新口号风行就是一例。先是《北京文学》在 1994年初亮出”新体验小说”的大旗,随后《钟山》和《文艺争鸣》联合推出“新状态”小说创作口号,《春风》杂志打出“新闻小说”的口号,《上海文学》除了首倡“文化关怀小说”外还与《佛山文学》联手举办“新市民小说”展,《当代小说》也标举起了“新都市小说”的旗帜,再加上“新乡土”、“新移民”、“新宗教”等种种口号,9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表象的热闹非凡。但在这种热闹背后,我们看到的正是文学的无奈。

三、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强化

90年代文学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局限,对各种题材、内容、手法兼收并蓄,形成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局面,其特点详见教材P255-256。

可以看出,90年代的商业文化语境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并由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边缘化处境”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被迫的,但其实质却不是悲剧性的,而是喜剧性的。中国作家有着很长时间的“禁忌”写作传统,他们为自由写作的理想呼吁、奋斗了多年,但一直到现在他们才真正得到了这种自由。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的边缘化恰恰使90年代成了一个真正自由、自主的文学时代、一个真正反映个性特征的文学时代和真正多样发展的文学时代,尽管仍有着“弘扬主旋律”的要求,但这种要求不是机械的。换句话说,90年代的文学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实现一种真正的多元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严肃与游戏、创新与守旧、通俗与先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这无疑意味着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被大幅度地拓展了。然而,90年代的文学在多元化的格局下,也包涵了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潜质,作家浮躁情绪的漫溢给作品带来的粗糙和肤浅,一些青年作家对优秀传统的否定,作品过分强调官能刺激等等,都是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科学家写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学家谈论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后现代主义还出现在建筑、艺术、社会学、哲学、教育和科学等广泛的领域。

问题是,后现代主义是什么?要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让我们先回到现代与后现代的对立点上,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

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後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和通常意义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既不是指称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的群体,也不存在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不仅如此,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没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很多后现代作家和批评家的自我理论体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尽管如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做出一些概括: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二、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

1.“人”的观念的变化。从大写的人、神圣的人,变成了凡俗的、欲望化的、生物的人、符号化的人。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的严重异化使存在主义者重新审视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虚无,而文学就是对这种感觉的思考与表现。

3.解构主义的思维。“解构”就是消除或拆解“结构”,而“结构”就是西方传统文化之根。因此解构主义是一种立足现实、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它决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基础和认识基础。

三、主要文学思潮

1.新写实主义思潮。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 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 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与热点。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潮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进入90年代以后,新写实小说形成不同于前貌的新的发展轨迹。池莉的《太阳出世》(1990)、《你是一条河》(1991),方方的《落日》(1990)、《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桃花灿烂》(1991)、《纸婚年》(1991),刘震云的《一地鸡毛》(1990),刘恒的《教育诗》(1991)、《苍河白日梦》(1993),叶兆言的《艳歌》(三篇,1991、1992)、《关于厕所》(1992)等小说就是新

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成果。可以看出,在90年代的文学格局中,新写实小说在其初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小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原则,而且在小说的文化探索和形而上精神上也比80年代小说有了新的超越。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它同时解构了生活的形象和人的形象。这表明新写实小说已具有了更为开放的艺术视野和更多元的艺术手法,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当然,新写实小说也有致命的局限,比如他们在反对对生活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又因过分零乱、琐碎化的描写而显得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在追求生活表现的“原生态”和“零度情感”的同时,叙述的过于沉闷、单调也导致了小说灵动艺术魅力的丧失。这些也许正是新写实小说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日趋式微的一个主要原因。

2.新生代文学思潮。毕飞宇、鲁羊、韩东、朱文、陈染、林白、徐坤、邱华标、刁斗、刘继明、何顿、海男、述平、东西、张旻,被评论界称为“新状态作家”、“晚生代作家”或“60年代出生作家”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作家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日常经验的强调和对于私人性叙事风格的追求;其小说的独特性和个人性表现在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体认、言说和绘制。

其一,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可以说,新生代小说的个人化风格首先就直接来自于他们个人化的经验。何顿、朱文、韩东、邱华栋、述平、徐坤等对90年代的商业语境下的种种生存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与描写。这些作家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先锋小说的技术实验色彩,而是追求一种朴素的与生活同构的叙事方式,作品具有强烈的生活感和现实感。这种“经验”一方面对于公众体验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我们的既有文学传统的封闭格局的一种打破和拓展。他们使人类的一切经验都得到了敞开并从容地进入了文学的领地。实际上,无论是“欲望化经验”,还是“私人化经验”,在新生代作家这里都只是寻找和发现生活与存在可能性的艺术手段。对于经验的强调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内缩和封闭的姿态,但实质上却是以一种私人化的方式延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

其二,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新生代作家显然并不满足于对生活和现实表象的书写,相反他们倒是时常在他们的文本中表现出了穿越生存表象而直抵生存本真的愿望,这也使得他们的小说对人类生存的关怀总是透发出一种浓重的哲学意味。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等新生代作家的价值正体现在他们对于“存在”进行哲学思索的巨大深度上。不过,不同于80年代先锋作家的地方在于,陈染等人的哲学性主题不是观念性而是体验性的。他们的小说总是充满一种真实的生存痛

篇二:试卷摸版答案

篇三: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

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派: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

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不同以往的艺术特点,崇高心灵的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剧的共同审美特征。代表作家作品高行健《车站》、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作品,在当时对文学、戏剧界产生较大反响。

四、简答题:

1.简述高晓声创作的意义。

(1)高晓声属于右派复出作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问题有着切肤的感受,它衔接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

(2)艺术追求的共鸣与拓展,高晓声为绝大多数人写作,深切关注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村的痛楚和悲哀,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高晓声扩展了农民的形象系列,呈现出新时代下农民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在矛盾中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发展前进。

(3)创作动机的传承与开拓。和鲁迅一样,为人生和改变人生也是高晓声的创作动机,因而他和轮训的作品在不同角度显示了主题的深刻性。

(4)创作风格的延展。高晓声的经历、命运和感情始终和农民交织在一起,统一而和谐。

(5)高晓声以他“陈奂生系列”小说,勾勒出一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揭示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2.谈谈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认识:

(1)特点:

①经验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经验成了小说的集中叙述经验。

②群体性表现在作家采取的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

(2)缺点:

①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外延的无限扩大维持着这个概念的空洞运转。 ②在叙事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出现之后,新写实小说提出的那些概念说明表露了它对叙事意义的无视

(3)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主体性的暴露

(4)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

(5)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6)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更像是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的一个表征,它更多地与办刊策略、制造文坛热点等想法联系在一起。

(7)新写实小说并非铁板一块的思潮,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作为一个流派、一个群体,新写实的作家们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的。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审美精神层面的归类,它只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3.简述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及创作概括

(1)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

①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文化热潮为中国文学寻找文化之根提供了借鉴。

②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放眼看世界,发现了当代文学的贫困,因而产生了深刻的焦虑,产生了不同的选择,一部分人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之根铺设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

(2)创作概况:

①理论与创作并行。

②萌芽阶段:最早具有寻根色彩的小说出现在80年代初,以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为标志。 ③繁盛期:1984年寻根文学大规模出现,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较有影响的是贾平凹《商州初录》(秦汉文化,陕西)、郑义《远村》、《老井》(晋地)、郑万隆《异乡异闻录》(东北边陲)、张承志《黑骏马》(北方草原)、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吴越、葛川江)、张炜《古船》(山东)、阿城《棋王》(云南山林)、韩少功《爸爸爸》(湘南文化)等。

④寻根文学在创作上,大致分为“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大类。(文化守成主义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潮,它根源于我们对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危机意识,力图沟通现代人与传统生存状态的对话,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自然的留恋,具体表现为重视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特点。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守成建立在现代化社会危机的基础上,中国则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表现为无缘由的痴迷。这类作品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另一类寻根文学则表现为文化反思。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后,在文化热的驱使下,产生了将反思深入到属于实物本源意义上的趋向,即开始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关系上。文化反思本身带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其基本目的在于发掘出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具有的有内在生命与支撑力的东西,以之作为社会、民族精神修复的根基,同时也对隐藏于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加以批判。)

4.简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演变过程及代表作家

(1)演变过程:

十七年文学脱离了表现女性世界的规矩,女性意识隐藏起来。艺术个性、性别特征隐退。女性意识当时被看作小资产阶级意识。宗璞的《红豆》和茹志娟的《百合花》因为叙事角度和笔调的女性化、诗意化而加以批判。

(2)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

1.在中国现代史上成名的前辈女作家在当代焕发青春,如冰心《从十八岁发起的誓言》、丁玲《杜晚香》、杨绛《洗礼》韦君宜《洗澡》等。

2.50、60年代成名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很多人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如宗璞《我是谁》、茹志娟、刘真《黑旗》、柯岩《船长》等。

3.新时期崛起的女作家:张洁、凌力、霍达、程乃珊、舒婷、陆星儿等。

4.80年代中期的崭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群,如残雪、蒋子丹、张辛、迟子建、铁凝、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池莉、方方等。

5.90年代成为焦点的作家:如陈染、林白、卫慧等。

5.评价伤痕文学:

(1)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流,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

(2)由于情绪激烈的原因,以及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粝,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相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3)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6.简述马原小说的特点

(1)“元叙事”的叙述模式。

(2)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反深度、反整体(如《冈底斯的诱惑》)。

(3)马原的小说已不是去创作“大写的人”或完整的故事,而主要是“叙述圈套”。对于马原来说,写作就是虚构故事,而不是复制历史。

(4)马原的意义不再具有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实践功能,但是,他反抗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叙事方法被视为当代文学历史转型的重要标志,则又构造了一个回到文学自身的神话,在文学有限性的范围内,它标志着“新时期”的终结,“后新时期”的来临。

(5)叙事风格的先锋性:叙事结构转变;叙事视角与叙述者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叙事时间的错位;叙事语言的“原生态”。


苍河白日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85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苍河白日梦
相关文章
  • 苍河白日梦

    第十二章90年代文学思潮第十二章90年代文学思潮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90年代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转型后的特点。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