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正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17-03-15 05:48:2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Word 文档 (2)

解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道·基督·佛”浅析

道德经中有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时在背诵的时候,觉得似乎矛盾,想着日后慢慢理解。

现代社会,人们有了一个普遍共识,就是要做终身学习者,这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愿望——活到老,学到老。当时孔子的原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现在学习的东西,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同过去人们学习汉语英语等都是属于交流工具范畴的。这种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让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这个时候,各行业的人们都感觉,不学习就会落伍。不得不学,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受益而不是受损。生活中吃穿住行要学,与人交流要学,行业中的本专业知识技能要学相关的知识技能也要学。

道在哪里?人们忙碌于学习,忙碌于从学习中受益。如果走向一种学习日益的执着,就是迷失了道心。有人说,学傻了。如痴似傻的学习,不一定是一种执着。如果这种痴傻中,不存在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这就是一种高超的学习境界。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上,这都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就是这种境界的展示。

为道日损,就是去掉学习中或者过去的习气中沾染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这种根尘,是与生俱来的。用科学的观点,即生命诞生的时候,就存在了。所以这种去除,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工作。

蘧伯玉,从二十岁时,就是一个比较优秀者,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找到了立即改掉,到了四十九岁,他仍然在那里找自己的毛病,每天真正的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大彻大悟的人,以至于孔子也是非常钦佩他的。

学习的内容,都是器的范畴,都是可以显现的。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不着于形相。佛菩萨都是不着于形相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不要以音声色相求我,这样求佛菩萨是不可得的。

中国有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叫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昼信基督夜信佛。我要说,做人做事的确要由基督徒的精神,就是奉献牺牲的精神,同时要不求功名利禄不求回报,就是要有佛菩萨的精神。也可以说,做人处世要由基督徒的奉献牺牲精神,同时内心要有佛菩萨不求功名利禄的心胸。

很多信佛的人,喜欢诵持大悲咒。大悲咒,就体现了这样一种做人处事的方式途径和精神心胸!

篇二:67:赵妙果老师分享《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什么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赵妙果老师分享《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什么是“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我们邀请大家一起进入《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一段共八个字,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首先,本段主要讲了两个原则:一是为学,二是为道。

为学和为道,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事情。

“为学者”讲的是头脑层面的功能,学习很重要,那是横向层面的事情,与纵向不发生关系;纵向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悟。“为道者”讲的是心灵层面的功能。心灵的功能就是重视内求法,心灵的功能着重于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根源,重视万法归宗。“为道者”演绎的是纵向方面的事情,重视的是道法自然;重视的是践行;重视的是心花绽放,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减法人生。

老子认为只有横向与纵向统一起来,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满的人生体系。所以老子在第四十八章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为学只是过程,由为学而进道,才是目的。

如具有医学之道的高明专家是怎么练成的?他们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获得真知,其中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学问,则往往是从摈弃过往的知识障碍中获取。

又比如具有画艺之道的艺术家是怎么练成的?他们对待构图、造形、渲染之类的技巧知识是和普通人一样,非常容易学到的,但艺术家的不同之处是对于笔墨之外的神韵——神韵则不是可以学得来的,神韵是画艺深入后的一种悟道——悟道让一切变得简易、随便、直接、清新、平静,大味若淡、大巧若拙;让一切变得自然而然,随心所欲而无不适意。

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都是个人的亲身感悟与实在体验的悟道结果,那些能够明白地传授的只是知识或者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智慧与悟性之道,是需要一个自求自证的过程。

为道的力量借不到、抢不到、买不到;为道的力量,悟得到、觉得到、修得到。您不关门,宇宙流过您;您如开放,大道进入您;如果勇猛精进 必达为学与为道相结合的自性圆满。

其次,讲“日益”和“日损”二个问题。

第一,老子认为,为学者能够直接给人类带来显而易见的利益实惠,现代人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为学的范畴。从古到今,很多人的头脑意识中就是学而优则仕,过去很多人的意识头脑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会使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所以为学者着眼于追求自我的加法增长。

第二,老子认为,知识本身并不是污染——目的纯正,用的恰当,根本不会带来污染。但如果有人因为达不到个人好处,由此产生妒忌、嗔恨、贪欲、痴迷、仇恨等,而这些都是破坏人心安宁的恶魔,是制造人生痛苦、人间悲剧和人类灾难的罪魁祸首。纵观人类的历史,各种灾难与战争,都是私欲膨胀的结果,当心灵被欲望蒙蔽的时候,再多的知识和方法都派不上用场,而且可能会为战争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知识或科技的发展对改善人类的生活肯定会有好的作用,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繁荣,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今天地球上频繁发生灾难,都是与人类的过度开采使得地球表面应力平衡遭到破坏有关,温室效应都是与极度的消耗能源有关。

人类的享乐主义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比如说今天的医院越来越多,但人类无法治愈的病越来越猖狂;知识发明了空调,房间内是凉快了,但外面大气温度高了;整个地球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使得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气候变化得满目疮伤、面目全非了;知识发明的原子弹、导弹等热兵器时代的杀人武器,只要轻轻地动一下按钮,几分钟之内就能够杀死几十万人,足以令上百公里内的所有东西化为灰烬??

所以,老子提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些什么呢?损掉贪嗔痴的污染,损掉意识头脑中的恶魔障碍,损掉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损掉人类心灵上的雾霾。世人一般是追求学问者居多,能传授知识者多。但求道者则大不然,他必须是随着对“道”认识的深入,不是弘畅闲雅,不是损益文句,而是大辩若讷,复归于朴。

所以,《道德经》中的“为道”,则是现代教育还没有真正涉及到的内容。传统哲学的课题是建立在单纯地对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础上的,而《道德经》的“为道”,则是建立在默修实践基础上的,是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而进入了忘我的、无形的客观存在的境界。

再次,探讨中西方对待“为学”和“为道”的态势。

从近代看,西方人信仰“为学者日益”,也信仰“为道者日损”,他们在崇尚科技文化的同时,还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精神上的追求。他们认为天外有天,认为宇宙是无涯的,科

学的探索只是苍海之一粟。西方很多人将科学与上帝之神的意识,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意识深处。纵然您的知识再多,学识再广,但是您永远是自然的孩子;他们甚至于把敬畏心扩展到顾客就是上帝,这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为道者。

人的“为道”在哪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这种和谐并不是一种“人为”的关系,而是自然本来就赋予了的一种全方位、整体性的关系。

再来看看我们现代东方人对待“为道者日损”的态势。不可否认,我们身边很多人已经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物质主义者,很多人只重视了前者的“为学者日益”,而忽略了后者的“为道者日损”的系统性;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为道者日损”是对人类生命尊重的重要原则和信仰。即便有信仰,那信仰也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长此以往,我们的地球母亲在没有信仰者手中被糟蹋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如今我们又如何来落实“为道者日损”呢?就是按照《道德经》中所揭示的原则、规律和品质,进入“吾日三省吾身”和“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走过程,这是一种心灵层面的深入。

人类的心灵本来是晴空万里的,现在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污染,就会让我们的生活与本性相违背,如此人就会痛苦,就会受难,这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所以老子提出“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的目的是要保持心灵的纯洁;损之又损是超越自我,解放心灵,联接宇宙集体智慧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真正的为道妙用的智慧,这是能让人享尽天年,让人幸福健康,让天下太平,这才是人类长治久安之大道!

作者:赵妙果,编辑:欣心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每月一信系列》

篇三:文海新解道德经第四十八德之为道日损

德之为道日损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告诉关尹子,大道在内而不在外,若非要向身外之物去追逐大道,只能是越追越远;若舍去一切身外杂念,反观内视,自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听到这里,关尹子突然想到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抱一归无。对,就是这句话。关尹子颇为兴奋的对老师说到,您曾经说过,我们修道之人,要尽可能的减少肉体不必要的欲望,减少、减少、再减少,以至于“无”---没有任何的营卫生命之余的欲望,使身体营卫之元气与魂魄之元神融而为一,才是真正得了道。

不错不错,还真亏你能记得为师此前所述得道之境界。老聃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然而,我们现在这般传道学道,依然是没有逃脱一个“学”字的窠臼啊。你对大道的理解日有进益,如同学习词歌赋,或者是百工技艺,只要能勤学多问,天长日久自可熟能生巧,成为多才多艺、博学广闻之人。此所谓,“为学日益”啊。

然而,这些能够“学而得之”的东西,无非是世俗当中的学问、智识、机巧罢了,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万物或可提供一时的捷径,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也会带来一时的便利。然而,这些学问知识技巧的得来,无不是建立在人类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分别心、功利心和智巧心之上,从而在为学之始,便已远离那个万物同出而无名无欲的自然大道、万物之母。勤学苦读、穷经皓首、日积月累的学问知识,不断滋生膨胀着自己的“三自”之心,其结果,越是博学多闻、知识繁多,越是自遮其目、自闭其聪,越是离道偏远,从而永远也不可能识得大道的真谛所在。就如同前面我们所说“行弥远而知弥少”啊。

所以说,真正的大道,学是学不来的。天下万物本是同源一宗,同道一理,倘能摒除分别之心、利欲之心、智巧之心,日日反观内视,消损自我,做到玄览无疵,内心空明,自然大道自可常驻于心,万事万物自可了然于胸。因此,为道之人,与为学之人大不相同。不求每日有所增益,反求每日有所减损,直至抱一归无、清静虚无之境。

关尹子不禁愕然!

老聃看到关尹子的表情,继续说道,你与为师探讨大道这个东西已经这么多天,尚且如此。足可见这大道绝非传而可知、学而可得呀。

我们前面其实已经多次到过,“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绝仁弃义”,去“惊宠辱患得失”之心、去“甚奢太”之念、去“五色五味五音”之欲、去“三自”之心、“欲作”之心。。。。。。这些圣智仁义之学、患得失惊宠辱之心、声色货利之欲、自是自见自伐之心,都需要为道者每日里反观内视,一点点减损,直至内心空明,通达无疵,欲作妄为之心方才止息不起,取而代之的,却是自知自胜、知足知止、清静无为之心,如此方算真正复归于自然道朴。与大道合为一体,任万事随顺自然之变而不妄加干涉,任万物顺其天成而不妄加割制。如此,天下也就没有不可成就之物,没有不可作为之事了。

此所谓,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曾有所言,“执大象,天下往”,就是说,那些身为“官长、人主”的候王,只要能认识并掌握大道之象,则万民归附犹如百川归海,万民向往犹如天下归心;反之,如果非要以甲兵之利强取天下而为之,则“吾见其不得已”。其结果,往往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由此而知,为人主者越是清静无为,社会越能够长葆太平无事之春,万民越是争相归往,岂不是无事无为反能够获取天下人心吗?反之,为人主者越是欲作妄为,社会反倒会长处纷乱多事之秋,万民越是争相逃离,岂不是多事有为反倒会失去天下人心吗?

此正谓,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

关尹子听罢,对老师说道,弟子明白,正如老师此前所言,清静乃是天下正道,无为而可天下大治。然而,试观天下之事,取天下则不得已而兴师动众,治天下则不得已而行政施令,岂能当真无事无为?兵凶战危,瞬息万变,无事无为岂不是坐以待毙?治国理政,千头万绪,无事无为岂不是任其败坏?

老聃听了哈哈大笑,非也,非也!你还是放不下你那严重的分别心,放不下你那浅薄的智识,所以遮住了你那本该空明通达的内心呀。我此前就曾对你说过,这所谓的无为,无非是不强作妄为、一切随顺自然而为罢了。百姓日作夜息、春种秋收,这就是百姓的无为。倘若非要作息不依昼夜、耕作不按天时,这就是百姓的强作妄为;为人主者不干涉百姓的自由生活,不征徭役兵役,不课捐税田赋,这便是为人主者的无为。倘若非要政令繁多、税赋苛杂、穷兵黩武,使得百姓聊无生计,无所适从,这就是为人主者的强作妄为。

我今日所言“无事”,无非也就是“不多事”而已。为人主者不论治兵还是理政,都要把握好事物的最基本德性,依道而行。既要随顺时势,见机行事,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又要以静制动,不变应万变,切忌朝令夕改、轻举妄动。随势而为,看似有事实则无事,以静制动,看似无事实则有事。倘若内心那有为多事的欲念已经减损净尽,则有事无事、有为无为,皆由“道”而不由“人”,又何必拘泥于世俗中带有分别之心的有无之论呢。

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856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相关文章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Word文档(2)解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基督·佛”浅析道德经中有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时在背诵的时候,觉得似乎矛盾,想着日后慢慢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