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大学语文3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部分:(20分)
(一)填空补足成语:(5分,每空1分)
相形见( ) 循规( )矩 陈词()调
( )守成规出类拔( )
(二)修改病句:(5分,每句1分)
1.王教授曾被应邀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访问和讲学。
2.在县长的一再压力下,银行无奈,最后只得给贷了十万元。
3.这个小学生是众多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
4.百家讲坛,对大学生是不陌生的。
5.我经常不耻下问地向同学请教,努力学习。
(三)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义:(10分,每个1分)
1.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4.道可道,非常道。
5.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6.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7.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
二.文学常识部分 (20分)
(一)默写《礼记·礼运》篇中“大同”之“大道之行”一段。(10分)
(二)选择填空(10分,每空1分)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A、《易经》 B、《诗经》c、《楚辞》 D、《乐府诗集》
2.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 (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D、庄子
3.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 B、《国语》 C、《左传》 D、《道德经》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奇寒的句子是 ( )
A、将军角弓不得控B、都护铁衣冷难看 C、瀚海阑干百丈冰 D、风掣红
旗冰不翻
5.《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6.《红楼梦》从体例上看是 ( )
A、话本 B、拟话本 C、文言长篇小说D、长篇章回小说
7.《申辩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作者是古希腊的哲学家(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泰勒D、斯东
8.下面的作品中,哪一部不属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 ( )
A、《哈姆莱特》 B、《奥赛罗》 C、《威尼斯商人》 D、《李尔王》
9.以涓生、子君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出自( )笔下
A、张爱玲B、郁达夫 C、鲁迅 D、周作人
10、唐诗中以“孤篇压全唐”的佳作是()
A、《春江花月夜》 B、《长恨歌》C、《丽人行》 D、《锦瑟》
三、阅读理解部分(2 0分,每题1 O分)
(一)、宝玉哭道:“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像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宝玉不解道:”)“虽然他生得比人强,也没甚妨碍去处。就是他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
晴雯呜咽道:“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说毕又哭。……
1.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根据上面的文字,试分析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原因(4分)
2.请结合下面的判词和《红楼梦》中的描写,对晴雯形象试作一分析(3分)
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3.小说中晴雯之“屈死”似是因“诽谤”所致,即是王善保家的诬告,你认为呢(3分)
(二)、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
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1、指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2分)
2、请简要勾画出这首诗的诗境(线索、背景、描写的景物、诗人的心境等)(4分)
3、试翻译“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二句,说明其表达的意义是什么(4分)
四、写作部分(40分)
要求:1、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800字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题目:我的大学生活
篇二:大学语文
边中送别 明代 袁崇焕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关山月 南宋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
一颗开花的树 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期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艺术含量.
8.《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山东曲阜)《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善
于辞令.人 前后两个时期指:李清照+李煜.今有《李清照集》《漱玉集》 对比,反衬的手法:上片以元宵为主线展开叙述,穿插了今昔对比和以乐景写哀情;下片将南渡前在汴京时元宵佳节的快乐和当前的悲凉景象作对比.
11.《东莞竹枝词》邓尔雅,莞城南街人 各句习俗:放鞭炮,喊惊,民间说唱艺术,物产,莞香,酒,资福寺 12.《受戒》汪曾祺是寻根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春江花月夜 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 文学家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永遇乐 元宵 清代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1.《关山月》陆游,有“小李白”之称,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关山月》《剑南诗集》 《渭南文集》 诗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激情,表达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
2.《边中送别》袁崇焕,字元素,一字自如,东莞水南(石碣)诗人 表达为了国家不计私利和生死的英雄气概.
3.《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的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文章艺术特色: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空灵奇幻. 4.《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结构特征:前8句描写了无垠,纯净的月下之景,中间8句道出人生无尽,宇宙永恒的月下之思,后8句表达了思妇怀远,游子思归的月下之情,全诗融景,理,情于一体. 摆脱宫体诗的束缚:改前人同题作品五言为七言,变短章为长篇歌行,将传统题材注入新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5.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爱国诗人.词风接近苏轼,气概凌云,以雄丽著称.此诗反映出作者:以自我为主题的宇宙意识,表现出人与宇宙万物天人合一. 6.《雅舍》梁实秋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主编《新月》月刊,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此文章是《雅舍小品》的第一篇. “我此时此刻?我亦分辨不清”:作者把雅舍当成精神家园,苦难中寻找诗意,表达了作者的随遇而安,豁达自由的心态.
7.《永远的尹雪艳》尹雪艳的人物形象:外表冷艳而内心冷酷自私、追慕金钱地位和享受、圆滑与世故的形象.这是白先勇系列小说《台北人》中的第一篇. 怎样理解标题的永远:用了反义的手法,与结尾相对应,暗示人物的强颜欢笑. 结尾的含义:为尹雪艳未来的命运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加文章的“赤!尔何如?”到“孰能为之大”翻译:(孔子又问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么样呢?"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不过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子路、冉求、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晢留在后面。曾晢说:"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曾晢说:"老师为什么要取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他出语不谦让,所以我要笑他。难道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孔子的形象:谦虚温和,循循善诱,温柔敦厚.《论语》语录体散文集.孔子思想两方面:积极入世,以乐礼治国;道不行于世时,则安贫自守.
9.《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合称本《东宫.西宫》以及《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猪:个性野性:反对规范,无视律令;长着獠牙的个性野性:具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10.《永遇乐·元宵》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
文学风气之乡承前启后之人.文章艺术特色:1.散文化的小说结构2.叙事采用一种回忆的方式3.捕捉精彩的细节,用白描手法传神地描绘4.景物描写渗透着人情,形成景与情的和谐统一5.小说语言亲切自然,素朴雅洁.
13.丰子恺《口中剿匪记》:强烈憎恨的感情色彩. “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表达了肃清国土内官匪的信心和对太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14.《想北平》老舍,《茶馆》,《长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为什么写琐碎的东西:老舍出身平凡自然对这些更了解且更有感情;具有平民意识;更能表达对真实的北平的爱.
篇三:河北科技大学大学语文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考题
1、《短歌行》先译成白话文,分析是否为一首爱情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
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属乐府《相和曲·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第一首。本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分为四节,首八句为
第一节,写人生有限,诗人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立功业。次八句为第二节,诗人两次引用《诗经》成句来表现求贤思想: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再则求之既得而以笙瑟酒宴加以款待。再次八句为第三节,前四句写愁苦,后四句设想贤才到来,分别照应前两节。最后八句为第四节,先以情景启发贤才,要他们择善而栖;后则披肝沥胆,表白自己能容纳贤才,使天下归心统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并非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2默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并分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此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艺术形象,真切反映了封建社会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驾车活动已含其中
3、默写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并分析。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鹊踏枝》,把“闲情”写得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译文春天悄悄来临了。请看那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嫩柳,无不带来了春意萌动的消
息。然而,对于被恋情所困扰的人来说,万物的复苏同样也催发了心中沉埋的惆怅情绪。于是词人就每日借酒驱愁。但这又何补于事呢?这种铭心刻骨的痴情似乎是与身俱在的。任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因此,就只能拖着瘦赢的身躯,伫立在风紧人静的小桥上,和那一钩孤凄的新月默默无言地相互对视?? 词的上片着重写爱情。词中人物为相思所苦,憔悴不堪;下片着重写景。而杨柳依依牵愁,畔草青青惹恨。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婉。这首词并不着意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象,也不经心描写具体景物或情事,而是把笔墨集中在创造缠绵凄恻的感情境界上,形成了冯词的独特风格。 此词描写闲情难以排遣的苦闷。起句为反问,强调苦闷之深之久;同时有笼罩全篇之效,开端发问之后,句句都是对起句的呼应与发展。(或同时又营造出盘旋沉郁的感情意境)
4、没给
5、就你自己的阅读范围,试概括总结分析古往今来以“相思”为主题的诗词,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分析,归类,评价} 一、乡愁浓浓念故土。正如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思乡是唐诗中重要的主题。李白《静夜思》则是最为典型的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思乡的情绪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二、离愁悠悠唱友情。由于社会条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畅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视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唐诗中以明月意象来写离别的场面,和离别之后的忧愁等内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见。如王昌龄《送柴侍御》诗:“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的诗,写送别、留别的不少,并且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这首诗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神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后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谕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3情愁深深抒恋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最为典型的用明月意象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的名篇。诗中几乎句句写月。“海上明月共潮生”,“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相思明月
楼”,“可怜楼上月徘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博,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唐诗中的明月意象随处可见,其中绝大部份描写明月的诗句都是以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人为主旨的,这在唐以后的诗歌仍比比皆是,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由此可以说唐诗中的明月意象已渗透了古人的思乡怀人情绪。由于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传承,以致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仍然保留和发展了这种审美意识,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学中一种比较稳定而鲜明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相关文章推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83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