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全国各地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 正文

全国各地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主题

2017-01-10 06:21:5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地方管理主题

地方管理主题

1.(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看出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4)必须综合以上材料谈,根据问题(2)“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问题(3)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材料中“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

2.(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

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

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3.(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7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

之中,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著《水浒》

材料二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明史·诸王传》

材料三 “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基本解决了诗歌中所谈到的问题?它的主要解决办法是什么?(5分)

(2)阅读材料二,对比先秦分封制,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指出其弊端?(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晚清时期中央权力相对弱化的因素?概括杜亚泉先生的观点?(6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朝代,材料一诗歌提及的问题是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宋朝基本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小问办法,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体现了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的特点,“??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体现了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的特点;第二小问弊端,可以结合特点归纳,只享受俸禄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易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等。

(3)第一小问因素,要求解析造成中央权力弱化的因素,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体现了农民和革命党起义削弱了中央的控制权,结合清末汉族地主的兴起和列强的侵华加剧了清中央权力权威的下降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观点,“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体现了杜亚泉先生认为中央与地方应合理分配权力的观点。

【答案】(1)王朝:宋朝(北宋)(1分)

办法:从权、钱、兵等三方面削弱地方力量;重文轻武。(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2)特点: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每点2分,共4分) 弊端:藩王宗室的俸禄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对藩王宗室的约束过于繁杂。(每点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因素:农民、革命党的起义,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兴起;列强侵略,使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罗列史实,无分析过程,给1分。学生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观点:中央与地方应合理分配权力,不可使权力偏重一方。(2分)

4.(2015·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2分)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

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

篇二: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价值观念主题

价值观念主题

1.(2015·山东潍坊二模·38)(24分)社会意识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

——《明代习俗史》

材料二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针锋相对,它发轫于法国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承诺。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经济政策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也很重要。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指导性理论。在斯密看来,自私——乃至贪婪——是推动人们勤奋工作和创造财富的动力。政府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将自己干预经济的行为限制在保证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

——丹尼尔·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革”时期是全民政治化癫狂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阶级斗争意识、革命专政意识和民族解放意识这些“文革”时期的主流话语代言。

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亮剑》中率真粗鲁的李云龙,《党员二愣妈》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好心办坏事的二愣妈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晚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根源。(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主义思潮在近代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两个时期英雄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物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10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价值观念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一“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可以归纳为突破等级限制,追求奢侈生活;第二小问社会根源,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反映,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角度回答。

(2)根据材料二“自由主义希望有一个能促进个人自由的社会。自由主义者反对君主、贵族或教士控制政治和社会,反对政府专横地干涉个人自由”可以归纳为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自由主义产适应工业革命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自由竞争需求,故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

(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三第一段“这个时期的女英雄们在影视剧中冲锋陷阵、振臂高呼各种革命口号”说明单一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为??主流话语代言”说明政治化。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说明体现多元化,“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说明体现人性化;第二小问原因,文革结束后指导思想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双百”方针恢复等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突破等级限制;追求奢侈生活。(4分)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4分)

(2)作用: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市场形成。(6分)

(3)不同:单一化、政治化;多元化、人性化。(4分)

原因: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6分)

2.(2015·四川资阳三模·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注:不会去享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董仲舒思想的共同点。(4分)指出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2分) 材料二 “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在这一扩张过程中,“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

——裘元伦《欧洲工业化时期劳资关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关于“资本”的观点。(10分)

材料三 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郑永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义利观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3)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的差异,(4分)结合时代背景简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材料四 我们要做同甘共苦、守望相助的好兄弟。“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中国同太平洋岛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2014年11月21日习近平《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你对义、利的认识。(2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价值观念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和“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可知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据材料一“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和“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可知主张重义轻利,据材料一“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可知重视道德教化;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重教化的目的在于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2)本小问论证观点,首先要结合材料二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据材料二“‘欧洲现代经济’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社会”、“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了露骨的体现”、“资本的‘恶’性是它全部能动性的基础”和“但恰恰正是资本的这个‘恶’,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可知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有血腥的一面,但它对利益的追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次论证需要结合相关史实,据材料二“这个‘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张”和“‘恶’作为资本的本性得到

了露骨的体现”并联系相关史实可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内农民土地的掠夺和对工人的压迫剥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源、财富的掠夺表现出极强的血腥性,据材料二“它把劳动力变成商品,把货币变成资本,把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变得比奴隶制和农奴制‘先进’,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利于为未来更高级的新的社会形态创造要素”并联系相关史实可知通过圈地运动、早期殖民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两次工业革命等,创造了近代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经济基础,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一些条件。

(3)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三“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和“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可知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据材料三“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和“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可知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第二小问原因,注意设问要求“结合时代背景”,据材料三“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据材料三“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中心工作。

(4)本小问认识,需要联系材料一、二和三综合思考,据材料一可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的思想认识,材料二是欧洲近代工业化时期的思想认识,材料三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的思想认识,由此可知任何阶段的任何个人、阶级、国家都有自身的义、利或义、利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义”和“利”的存在还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答案】(1)共同:认为好义与欲利是人的天性;主张重义轻利,重视道德教化。(4分) 目的:提高民众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2分)

(2)观点: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有血腥的一面,但它对利益的追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论证: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内农民土地的掠夺和对工人的压迫剥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源、财富的掠夺表现出极强的血腥性。(2分)但通过“圈地运动”、早期殖民掠夺、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两次工业革命等,创造了近代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经济基础,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完善;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创造了一些条件。(6分)

(3)差异:毛泽东:强调义高于利,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2分)

邓小平: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同时要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2分) 原因:毛泽东的义利观形成于民族危机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首要任务;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强国富民是国家中心工作。(4分)

(4)认识:任何阶段的任何个人、阶级、国家都有自身的义、利,但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或义、利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答出一点即可,2分)

3.(2015·山东临沂三模·39)(22分)义利之争始终是一个困扰人类的命题。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儒家之辨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 西哲之议

亚当·斯密曾经设想,上帝创造世界和钟表师傅制造钟表一样,在人类心灵上设计和制造了如钟表的齿轮一样的利己心。钟表一经造好便自行运转,上帝——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经济中那出于私念的利己心的谋利活动,从事最能赚钱的工作,把自己的资本投向最能谋利的地方、行业,而这些地方、行业又正是最需要资金的。这样,就在客观上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达到了他原非出于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增长。

——段治乾《市场经济的制度伦理探析》

材料三 伟人之论

邓小平义利学说主张真正将义与利结合起来,实现辩证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义利合一并不是义利的绝对同一,或简单地把义视为利或把利视为义,而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使道义与功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功利的追求置于道义的宰制与规约之下,使道义的讲求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更大的社会功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义与功利本质上是合一的。

——王泽应《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

篇三: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三农问题主题

三农问题主题

1.(2015·吉林长春高三起点调研·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4分)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3分)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材料三中,后一种“改变组织方式”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新经济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三农问题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主要是经济生产方式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第二小问对农村的影响,政治上受到城市的控制和压迫,经济上受到城市的剥削。

(2)第一小问分别回答农工商政策即可,即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小问评价新经济政策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说明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改变组织方式”即从人民公社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也积累了原料和资金。

答案】(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和寄生性。(2分)

影响: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4分)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3分)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3)影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积累了所需的原料、资金。(4分)

2.(2015·安徽黄山二模·36)(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币值:1936年元)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

决议指出: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要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

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11分)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新航路的开辟;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农问题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一图片中的图示和分布区域的变化,从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等具体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教材所学,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常规思维出发,考虑到政治、经济、内因、外因等各方面,适当总结即可。

(3)第一小问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弱的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从建国初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等角度思考;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教材所学从生产关系的改造、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概括即可;第三小问启示,在归纳上述材料信息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生产关系调整等角度思考表达。

【答案】(1)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外来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4分)

原因: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6分)

(2)特征: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及其缓慢。(3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捐税沉重、近代工业滞后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提高等。(三点即得6分)

(3)必要性: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3分)

影响: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4分)

启示: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土地的流转,发挥规模效应。(4分)

3.(2015·贵州黔东南州高三模拟·40)(25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纵观古

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不准买卖。

——节选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和《魏书·食货志》

自此便出现了如北魏·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该土地制度推行的背景及其历史作用。(9分)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4分)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2分)

(3)请分别说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及前苏联国家工业化时期的农业政策并分析积极作用。(10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农问题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联系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的时代特征即可得出结论;第二小问作用从材料一中“均给天下民田”“不准买卖”和杨炫之所述“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等信息作答。

(2)第一小问民生主义中提倡“平均地权”并未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辛亥革命影响力有限;第二小问革命时期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孙中山先生对民生主义进一步阐发。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的农业过剩问题,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苏联工业化时期为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形成“斯大林模式”走农业集体化道路。

【答案】(1)背景:分裂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3分)

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6分,每个要点2分,任意答出其中3个要点即给6分)

(2)原因:民生主义中提倡的“平均地权”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并未解决农民的最大愿望——对土地的需求,因此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极为有限。(4分)

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2分)

(3)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前苏联:斯大林模式,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10分,答出一个政策及积极作用给3分,答出两个政策及积极作用给7分,答出三个政策及对应的积极作用给10分,只要答出政策并言之有理的进行评价即可给分)

4.(2015·广东湛江二模·38)(26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笼罩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


全国各地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主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6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全国各地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

    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地方管理主题地方管理主题1.(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