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正文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2017-01-08 06:22: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4年华附语文高考备考训练题(5-11题)

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临门一脚训练材料

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

①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

檄皆出其手。 .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

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

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

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

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兵久顿大名 顿:驻扎B.孝孺被执下狱 执:执行 ..

C.成祖颔之 颔:点头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效法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吴沉、揭枢荐 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

B.此庄士,当老其才 诏檄皆出其手 ..

C.进而蹴之,不难矣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 ..

D.宜且与报书 且哭且骂曰 ..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4分)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文言文阅读(一)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B(执:逮捕。)

6.【文言虚词】B(他的,代词。A.因为,介词;把,拿,介词。C.表承接,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D.暂且,副词;一边??一边??,连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4分,“末视”“明”“致”各1分,大意1分。]

②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3分,“济”“死”各1分,大意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②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③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方可给分。]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

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文言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

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

①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

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臵厨爨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

②架,臵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

③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呼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

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

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

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清·管同《抱膝轩记》,有删节)

【注】①僦(jiù)宅:租房。②市廛:商店集中的地方。③喧阗(tián):哄闹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有水穴城来会 穴:穿过 B.家凡六徙 凡:总共 ..

C.意尚阙然 阙:残缺 D.予之名轩 名:命名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 殆无异于郊外 ..

B.而会是三水 抱膝而吟《梁甫》 ..

C.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 时人问其志 ..

D.岂敢以武侯自命予将何以答之耶 ..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B.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C.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D.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本文是一篇书斋记,文中详细叙述了抱膝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B.由于租住的老屋破旧,环境恶劣,作者很不满意,于是在屋外另建了抱膝轩。

C.抱膝轩处在四面喧闹的环境中,但作者身处其中却能像陶渊明一样悠然自得。

D.作者描写抱膝轩以及其中的生活情景,意在表达安贫乐道、不慕功名的志趣。

9.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然予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4分)

②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3分)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作者在抱膝轩中的“一时之兴”?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文言文阅读(二)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C(缺:缺憾。)

6.【文言虚词】D(A.在,介词;跟,同,介词。B.然而,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C.我的,代词;他的,指诸葛亮,代词。D.用,拿,介词。)

7.【文意理解】A

8.【内容归纳】B(作者并没有很不满意,抱膝轩也不是在屋外另建的。)

9.(10分)

(1)【文言翻译】(7分)

①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

[4分。答对“厌薄”“汲汲然”“讽”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②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

[3分。答对“明年”“恒”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

(2)【信息筛选】(3分)

①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 (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

②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

(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

③当我高声朗诵的时候,那些嘈杂的声音,常常被我的读书声盖住。

(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

[3分。答对1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例句要能体现作者“一时之兴”,方可给分。]

【参考译文】

自从明太祖定都江宁,杨吴城濠就被围在了城内,它的水流一天天变小。它在向东流到竹桥的时候,有条河穿过城与它会合,就是古人所说青溪中的一条。它转过弯向南流,到柏川桥,又和钟山的山溪会合。又渐渐向南流,经过大中桥,就看到秦淮河流过东关,与它流到一起,杨吴城濠虽然变得狭小了,可是会合了这三条河,半里长的河道之内,水势仍然显得很大。此外,这个地方向北可以望见鸡笼山,向东北可以望见钟山。它的东岸大致是一些果园和菜圃,里面交错种植着桃树、杏树、韭菜和菘菜这些果蔬,山林和河水相映衬,船只穿梭往来。(令人感到)这里虽然处在城中,几乎和郊外没有区别。

我自从回到江宁,总共搬过六次家。最近一次就在这条河的西岸租房居住。(我租的)老屋有一百多年了,(屋顶常有)尘土渗漏下来。每到夏天,阳光猛烈地照射,阴雨连绵,睡炕被热气蒸着,雨水淋着,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逃避。(可是)我住在这里未曾感到不舒适。唯独它只有四间屋,

在奉养母亲、安顿妻子儿女和安排厨房之外,一点都没有安静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感到有点缺憾。嘉庆十五年我从山东回来,才在靠近第二间房后面一间屋大的地方,建成一间小屋,门上匾额题为“抱膝”。(小屋里)积存的书籍堆满了书架,我放了一张床,悠然自得,长啸吟唱,就有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可是它所在的地方,前面靠近市场,后面连着内室,左边与邻居家相连;(由于)没有隔墙,凡夫俗子、行人旅客的歌唱声,妇女的呼叫声,孩子的啼哭声,鸡狗的鸣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无时无刻没有。当我神情专注,心意满足的时候,就高声朗诵,家里人常常笑话我声音大吵人。(前面所说的)那三种声音,常常被我的声音盖住。以前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抱着膝盖吟唱《梁甫》。当时的人们询问他的志向,他只是笑着不说话。我给这个轩命名,怎么敢拿诸葛武侯来自称,也只是(表达)像陶公所说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罢了。可是我既厌恶又鄙视写文章,又不急于立志追求功名,(只愿)在一间小屋里,读书不停。(如果)有人问我(志向在哪里),我将拿什么来回答呢?抱膝轩建好之后,我在那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人延请(外出做事),不常在家,于是抱膝轩就废弃了。可是那一时的兴致,不能忘怀,所以就将它补记下来。

文言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

望之颓然①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

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②在堂,既应他..

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

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

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

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 ①颓然:恭顺的样子。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竞以谷帛遗之 遗:赠送 .

B.骏于是表之表:表彰 .

C.优诏遂其高志 遂:成全 .

D.冏奇之 奇:认为奇异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时人嘉其至性 ②汝其谨事之 ..

B.①清而不介②聪奇其才而擢任之 ..

C.①皆以供养无主 ②殷以母老固辞 ..

D.①有晋之栋楹也 ②不凭之,岂能立乎! ..

篇二:方孝孺“指喻”阅读试题及答案 (附翻译)

完成4-7题。指 喻(明)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

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

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

痛,若剟①刺状,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

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

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

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

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

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

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

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

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

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

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

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文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

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武辛酉

九月二十六日述。(选自《逊志斋集》)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色渥然 渥然:红润的样子。B.以示人 示:告诉。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 D.岂特疮痏之于指乎特:只。5.下列各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今疾且成 彼且奚适哉 B.而终为大患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而寓于不可见之初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则宜以拇病为戒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层次清晰,构思谨严。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阐发道理,叙事贵在简练而又生

动,哲理则富有警策,有独到之见。同时两者间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B.本文取譬

设喻,借喻立论。文章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阐明“防微杜渐”的道理:天下之事,常发生

在至微之处,因为忽略轻视,终成大患。 C.本文不以文采词藻炫耀,不发空泛的议

论,而是从实际出发,同时又有因小见大的深度发掘。从小事发端,深意在于治国,文意深

远。 D.本文含有针砭时弊的意味。国家处在“疲敝之余”,官吏又“戕摩剥削”,更

加速了小患的发展,这样的问题只能是“幸其未发”。对于这一切,作者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

家的最高统治者。7.翻译(10分) 1.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

如此指者多矣。 2.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参考答案:4.B

示:给??看)5.D(表承接,就,那么;表转折,却。A将,将要; B表转折,却;C在,

介词)6.D(文章是给筹谋治国大计的人的提醒与警戒,但“把针对的矛头直指国家的最高

统治者”无中生有,属过度解说。)7,见文言译文参考译文:指喻浦阳县有位青年

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有一天,左手的大拇指

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

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

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象割刺

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

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

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

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药草才可。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篇三:寒假作业答案汪国良

寒假作业答案汪国良

1.解析 执:逮捕。

答案 B

2. 答案 A

3. 解析 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答案 B

4.答案 (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

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

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他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

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5.答案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6.答案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以上五个方面的答案,只要能正确回答两个方面,并能结合诗句正确分析,就给5分)

7.解析 “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指失势以后重新恢复地位。“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

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答案 C

8.解析 B.“突然猝死”,成分赘余;C.“措施”和“提高”搭配不当;D.“即使”和“但”关联词不搭配。

答案 A

9.解析 此话题为学前教育,所以相比较而言②比较适合作为开头句,④⑤构成因果关系,⑤③中“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

答案 B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1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阅读

    2014年华附语文高考备考训练题(5-11题)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临门一脚训练材料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