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 正文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

2017-01-08 06:28: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与高司谏书》教案(语文版必修4)

《与高司谏书》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继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三、感受作者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学习借鉴中国古代正直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胆识。

四、学习本文观点鲜明、析理透彻、语言简洁有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接、厕、卓卓、黜、逮、诛;固、以、其。

二、着重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刚正的性情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章的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个别句子的翻译理解。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自学、点拨提示、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醉翁亭记》,了解了欧阳修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书信体散文《与高司谏书》,领会他析理透辟、言辞犀利的另一种风格,感受他疾恶如仇、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高风亮节和胸怀胆识。

二、题解。

这封信写于北宋景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高若讷(音nè),字敏之,时任左司谏。

三、阅读理解。

1教师范读全文(有条件可听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同时正音。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可采取自读、齐读、默读等多种方式。

第1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家随州:家,用作动词,可译"家住"。

未与人接:接,交往。

厕其间:置身其间,列名其间,厕,夹杂。

卓卓:出众、突出的样子。

予固疑足下:固,本来。

侃然正色:侃然,耿直刚正的样子;正色,态度严肃。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决,断定。

归纳:本段通过"三疑",断定高若讷非君子。

第2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诋诮:诋毁

非辜:无罪。

以为当黜:黜,贬黜。

乃愚者之不逮:逮,及。

归纳:本段指责高若讷在范仲淹被贬时不但不救,反而诋毁其为人的拙劣表现,怒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

第3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骤,屡次。

归纳:本段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

第4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计其当时之议:计,估计,料想。

归纳:本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

第5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便当去之:去,离开。

堪其任者:堪,能胜任。

归纳:本段以天子之圣明,斥责高若讷的失职。

第6段重点词语和主要内容:

使正予罪而诛之:诛,惩罚。

释然:解除疑虑。

归纳:本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慨然正气。

第7段主要内容:

本段说明写信缘由。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完成练习二、三、四、五。

2自学"相关链接",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

采取齐读和指定个人朗读的方式,了解学生读书情况,并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难句的翻译,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二、课文研读探究。

研讨1: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小结: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

本文语言犀利,气势逼人,言辞激愤,读来令人有痛快淋漓之感。如:"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今足下有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等等,直言指斥,毫不隐晦,显现出刚直凛然之气。

研讨2:首先检查学生完成练习五("安世仪状魁硕")的情况,然后提出研讨题:本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结合课后的几段短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归纳小结: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看法不必强求一致,对片面的不恰当的说法教师可适当引导。)

三、检查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着重掌握几个文言常用词的多个意义和用法。

四、作业。

1在作业本上总结归纳本课重点词语的意义,自己归纳"其""以"的用法。

2将"安世"一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作业本上。

[附]

1"其"的用法

足下厕其间:其,人称代词,他们。

其后更十一年:指示代词,那。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人称代词,你的。

其立朝有本末:人称代词,他。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人称代词,他。

以智文其过:自己的。

2"以"的用法

以文学大有名:介词,因为。

以不屈之节:介词,凭。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介词,因为。

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连词,而,因而。

以智文其过:介词,用。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介词,把。

篇二:与高司谏书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一、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继续学习翻译文言文

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接、厕、卓卓、黜、逮、诛;固、以、其。

二、难点:文章的结构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个别句子的翻译理解。 【学习方法】

反复阅读、自学、点拨提示、研讨探究。

一、知识链接

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

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

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

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

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

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

《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

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谪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

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

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2、 这封信写于北宋景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

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

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

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

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

高若讷(音nè),字敏之,时任左司谏。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A级)

侃.然( )诋诮.()罢黜.()

未暇( )谬说()利禄() ...

擢用( )当诛()忤 () ...殁 () 闵() 辄 () ...

更十一年() 班行( ) ..

更加( ) 行走(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

家随州: .

未与人接: .

厕其间: . . 卓卓:

予固疑足下: .

侃然正色: .... 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

归纳:本段通过“三疑”,断定高若讷非君子。

第2段:

诋.诮: 非辜: ..

以为当黜: .

乃愚者之不逮: . 归纳:本段指责高若讷在范仲淹被贬时不但不救,反而诋毁其为人的拙劣表现,怒斥高若讷是“君子之贼”。

第3段:

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 .

归纳:本段以范仲淹曾被器重的事实,运用两难推理,论证无论范仲淹贤与不贤,高若讷的“默默”都是失职。

第4段:

计其当时之议:计,估计,料想。

归纳:本段引用史实,说明贤与不贤自有公论,世人是不可欺的。

第5段:

便当去之: .

堪其任者: . 归纳:本段以天子之圣明,斥责高若讷的失职。

第6段:

使正予罪而诛之: 释然: . 归纳:本段以安道、师鲁的直言敢谏与高若讷的“默默”作比较,痛斥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表现出作者无私无畏的慨然正气。

第7段主要内容:

本段说明写信缘由。

三、当堂检测(B级)

1.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足下厕其间:

其后更十一年: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

其立朝有本末:

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

以智文其过: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以文学大有名:

以不屈之节:

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

以智文其过:

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B.使正予罪而诛之。.

C.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

D.乃是朋邪之人尔。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完成练习二、三、四、五。

2【拓展阅读】自学“相关链接”,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欧阳修与滁州的不解之缘

欧阳修知滁,于庆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庆历八年闰正月朝廷诏徙知扬州,二月离开滁州,前后在滁州计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滁州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给滁州留下了许多建设遗迹,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诗文,留下了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他留下的建设遗迹和诗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留下的与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为滁州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

承继前人开发滁州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琅琊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都远近闻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点是醉翁亭,被誉为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名扬海内外。与醉翁亭隔山相望的丰乐亭,也是令许多探幽访古之士向往的胜迹,与醉翁亭一起被称为“姊妹亭”。丰乐亭下的“紫薇泉”,则与醉翁亭的让泉合称为“姊妹泉”。这些,都是欧阳修知滁时开发、建设而遗留下来的。正是这些建筑,加上他亲自撰写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声大震起来。

追溯琅琊山之名,应自东晋始。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其主峰当地人称摩陀岭,其他都是些小山头。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乃至整个东晋时代,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直到唐代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兴建宝应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历史的沉寂,开始起步向着繁荣与发展迈进;琅琊山这个名称也是这个时候才叫起来的。而这从司马睿驻跸山间时算起来,已经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宝应寺的兴建,改变了琅琊山多年寂静的状况,但只是个开始,而且仅限于琅琊寺这一块,影响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鹊起,是在它又经历了200多年以后,北宋的著名文士欧阳修知滁开始的。

“宽简”知滁政绩斐然

欧阳修知滁的第二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过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他很快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泉取名“幽谷泉”,亭取名为“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醉翁亭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文字,精美的语言,为滁州展示了一幅风光绚丽的大自然画面;又因为文章中深邃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怡然情怀,一时震动整个学界。文章一出,远近争传,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此后,琅琊山、丰乐亭、醉翁亭,各景区陆续扩展,内容逐渐丰富,虽经历史沧桑,但屡废屡兴,久而不衰,终成今日之规模。追本求源,都是欧阳修打下的基础。欧阳修是唐代李幼卿之后开发滁州琅琊山最有力的奠基人,可以说,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

琅琊山之今日。

欧阳修在滁州时,除了开发幽谷泉,兴建丰乐亭及醉翁亭以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建设,如在丰乐亭景区建设了醒心亭,特请曾巩作《醒心亭记》;在丰乐亭附近辟建练兵场,作训练民兵之用,以保卫地方;又维修损毁严重的滁城,使滁州之城更加坚固和壮观。有人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是处于不问政事的消沉状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欧阳修在滁州,对于政事实行的是“宽简”政策。所谓宽简,顾名思义就是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搏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了。这是他一生为政的风格。他后来曾权知开封府,前任是有名的“铁面老包”,即包拯,威严得很;而他则持以宽简,办事往往不动声色,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清朝时,有人曾将他与包拯相比较,在开封府衙东西侧各树一座牌坊,一边写着“包严”,一边写着“欧宽”。

文学名篇名扬天下

欧阳修知滁时,已在文学上卓有成就,是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虽然做了官,并且在仕途上屡历坎坷,但始终未忘文学,写诗作文仍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滁州时期,写出许多文字生动、情景交融的作品,其中直接写滁州的,除了著名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菱溪石记》以外,还有大量的诗篇及短文。仅描写琅琊山自然景色及名胜景点的诗,不完全统计就有30多首,如《永阳大雪》、《题滁州醉翁亭》、《琅琊山六题》等。 欧阳修所写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如在《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以“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概括,同时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了琅琊山早晚和四时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清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他在《丰乐亭记》中则写道:“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他的许多诗,写景寄情,语言精美,读后同样令人留连。如他在《题滁州醉翁亭》中写道:“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人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真是美不胜收!因此,后人在醉翁亭不远处建了听泉亭,让人们不断体会这美好的诗意。又如他的《琅琊山六题》,对琅琊山归云洞、琅琊溪、庶子泉等各个景点都作了生动的描绘。虽然每首诗只有四句,但尽用了点晴之笔,字字珠玑。他是用对滁州山水的真爱之情写作出来的。

欧阳修描写滁州及琅琊山的诗文,以其诗文的质量及其个人的人品、地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竞来滁州探幽访胜。欧阳修在滁时,有的是直奔欧阳修而来;欧阳修离滁后,则以欧公之诗文以及欧公之遗迹而来。他们在这里,不仅留下足迹,也留下墨迹,日积月累,描写琅琊山及滁州的诗文已难以计数。1988年《琅琊山志》选录欧阳修及其以后的各代诗篇150余首(包括部分当代诗歌),依然只是全部琅琊山诗文的一部分。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现代词汇来说,欧阳修无论从哪一方面,都给滁州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知滁两年结下不解缘

欧阳修在滁州两年多的时间,不仅给滁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产,也与滁州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滁州这块古老的地方,与他结下了一生不解之缘。

欧阳修离开滁州之后,再也没有来过滁州,但他的心中却时刻想念着滁州。

《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作于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这年他已64岁,离开滁州22年了,依然念念不忘他在滁州的一段生活。诗一开头便写道:“丰乐山前一醉翁,馀龄有几百忧攻。”始终把自己和滁州联系在一起。

如今,欧阳修离开我们已经一千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仍然时刻与滁州紧紧地相连着。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琅琊山的响亮名声,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醉翁亭自欧阳修知滁时建成后,历经沧桑,但屡废屡兴,数百年不败。醉翁亭大门原有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联中的“翁”即指欧阳修。当时制作这个大门及其对联的时间,是清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离欧阳修知滁已经800多年,人们没有忘记他。至今日则已900多年,人们依然没有忘记他,今后也永远不会忘记他。1998年新编《滁州市志》(原县级市)的《人物传》中,所列第一人便是欧阳修,俨然把他当作了滁州人。

【反思一下】

篇三:【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4.13 与高司谏书(语文版必修4) Word版含答案]

与高司谏书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实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再:又。

B.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暇:空闲。

C.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接:交往。

D.《春秋》之法,责.贤者备责:要求。

解析 再:两次。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某年十七时,家.随州

B.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C.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廷

D.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

解析 A.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B.非,意动用法,以

用作动词,张榜公告。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A.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

B.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C.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

D.以.智文过,此君子之贼也

解析 都是介词,凭借。

( )(3分) ( )(3分) ??为非。C.名词( )(3分)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A.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

B.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 .

C.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言者 .

D.宋,何罪之有 .

解析 A、C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AC

5.下列各句中,“见”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3分)

A.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 .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C.时变节乃见 .

D.冀君实或见恕也 .

解析 B、D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答案 B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6~9题。(23分)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

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4分)

①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足下幸生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昨日安道贬官: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④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答案 ①认为 ②对对方的尊称 ③被贬 ④谦称自己的心意

7.从文段找出3个文言特殊句式,并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 ①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省略句、被动句)

②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省略句,句前省略“榜”)

③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定语后置句)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①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

译文:③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①您幸运地生在当世,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

②您在谏官的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碍胜任谏官之职的其他人。 ③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断交、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

9.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欧阳修怎样的品格和胸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表现欧阳修嫉恶如仇、追求正义、胸怀坦荡的高贵品质和宽广胸怀。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22分)

梅圣俞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

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

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而写人情之难言..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解析 穷人:处境困厄的人。

答案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B.殆穷者而后工也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

C.不得奋见于事业 .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

D.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

解析 C.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A.均为连词,相当于“来”。B.皆为副词,大概。D.皆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 )(4分)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人情:人的情感。 有司:官府的通称。 歌咏:歌颂、颂扬。 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B.①⑤⑥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42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阅读答案翻译

    《与高司谏书》教案(语文版必修4)《与高司谏书》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掌握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继续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