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 正文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

2017-01-08 06:27:0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明史·齐泰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果败。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而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可息兵。燕王不听。明年,盛庸捷东昌,帝告庙,命二人任职如故。及夹河之败,复解二人官求罢兵,燕王曰:此缓我也。进益急。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时购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克: 战胜B.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 窜:逃窜C.时购泰急 购:重金收买D.泰从兄弟敬宗等皆坐死 坐:定罪、连坐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B、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C、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D、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泰做官多年都没有过失,有一年,天雷震坏了谨身殿,太祖到寺庙祭祀祷告,让他参与,并赐给他名字为齐泰。B.建文帝素来器重齐泰,在未做皇帝时就看重他,后来即位,就让齐泰与黄子澄共同参与国家政事,不久将他的官职提升为尚书。C.齐泰很有见识,在燕王初造反时,就建议对天下昭示燕王叛贼的身份,因此受到燕王忌恨。燕王直指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求对他们惩办。D.齐泰是一个忠义之士,他被捕后,忠于建文帝,不屈而死,他的亲人受他牵连被判死刑或被流放,儿子因为年幼,没有被处死。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5分)(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5分) 答案:8、B (窜:放逐、流放)9、D10、C (事件的顺序颠倒。燕王直指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求对他们惩办发生在前,齐泰建议对天下昭示燕王叛贼的身份发生在后。且强加因果)11、(1) 燕王朱棣(知道之后)却很高兴地说:昔日汉高祖那样的英才也只能率领十万兵马,李景隆有什么才能,他的人马正好足够成为我的军资。(止将适资每处1分,句意通顺1分)(2)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惜(我)而奉我为王(让我称王),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中不感到有愧吗?(王、独每处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参考译文】齐泰,溧水人,原名德。洪武十七年在应天进行乡试获得第一名。洪武十八年又中进士。后来任礼部、兵部的主事。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明太祖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明太祖前去祭祀,明太祖为他赐名泰。洪武二十

八年,齐泰从兵部郎中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曾经问过边境将领的姓名,齐泰一个不错地说了出来。然后明太祖又询问各种图籍,齐泰拿出袖中的手册给明太祖,简要而详细地说出了各种图集,于是明太祖很重视他,并且皇太孙朱允炆也素来很重视他。建文帝继位之后,命齐泰与黄子澄共同参与国政。很快齐泰就被晋封为兵部尚书。当时明太祖遗诏诸王都要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前去南京奔丧,各藩王所在的王国无论官吏还是平民都要听朝廷的节制。诸王听了之后都说齐泰在矫诏,离间皇族骨肉亲情,都不高兴。之前,建文帝为皇太孙之时,诸王大多都享受很多特权,个个手拥重兵,时间长了必为朝廷的心腹之患。于是建文帝登基之后与齐泰他们秘密谋划削藩。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被削。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为名举兵,指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奸臣。事情传到朝廷之后,齐泰请求建文帝削去燕王的属籍,宣布罪状,并加讨伐。有人诘问齐泰,齐泰说:公开指出朱棣是乱臣贼子,才可以攻克他。于是定下计来大举伐燕,并且布告天下。当时明太祖时期的开国功臣还健在的人非常少,于是建文帝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大军北伐燕军,不料到了真定就被燕军所败。于是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齐泰极力阻止,认为不可。黄子澄不听,最终建文帝还是命李景隆为大将。当时,建文帝派出五十万军队交给李景隆指挥,李景隆信誓旦旦地说燕军指日可灭。燕王朱棣(知道之后)却很高兴地说:昔日汉高祖那样的英才也只能率领十万兵马,李景隆有什么才能,他的人马正好足够成为我的军资!同年冬,李景隆果然被打败。建文帝非常惊惧,适逢燕王朱棣上书诋毁齐泰、黄子澄。于是建文帝解除了齐泰的职务,但是背地里留他们在京师,仍参与密议。李景隆给燕王朱棣书信,说齐泰和黄子澄已经被罢免了,请求朱棣息兵。燕王朱棣不听。建文二年,盛庸在东昌大捷,建文帝祭告祖庙,命齐泰和黄子澄二人任职如故。到了夹河之战失败之后,建文帝又解除了齐泰和黄子澄二人的官职请求燕王罢兵,燕王朱棣说:这是建文帝的缓兵之计啊。于是进攻更加激烈。自从削藩的建议开始出现,建文帝听从了齐泰、黄子澄的进言,说以天下制约燕王一隅之地非常容易。但是燕王起兵之后南军屡屡失败,建文帝非常后悔听从了齐泰等人的削藩之议,因此导致进退为难。等到燕军步步紧逼之后,建文帝又将齐泰召回京师。齐泰还没有回到京师,就已经被燕军攻破了,齐泰逃到了外郡图谋兴复建文帝的基业。当时燕军非常急切地抓捕齐泰。齐泰将白马涂成黑色出逃,走出很远之后,白马出汗导致墨色脱尽。燕军士兵见了之后说:这一定是齐泰的马。于是被擒拿到了皇宫。齐泰同黄子澄、方孝孺不屈被朱棣杀害。齐泰的堂兄弟齐敬宗等人都被连坐诛杀,他的叔父齐时永、齐阳彦等发配边疆。齐泰的儿子仅仅六岁,免死发配,明世宗的时候才被赦免。

篇二:“孟子见齐宣王”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 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篇三:2014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

?

??○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

?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

?1、引婴投江 ?【原文】

线?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

?①过:经过。②见:看见。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⑤善:擅长、善于。⑥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⑦以,用。任:处理。亦:加强语气。悖:荒谬。 ?【知识链接】 订《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

○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A.拉开弓 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 ?? 此其父善游 ( )

?A.交际;交往 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装下游等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

?2、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内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

? ①发:启;打开。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⑦资:○资助,借给。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

??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

?

之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邻居有烛而不逮()

A.捉;捕B.趁;趁着C.逮捕 D.及;达到 ? 衡乃穿壁引其光()

A.穿过 B.凿通 C.穿透,穿破 D.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 释】

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

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 4、滥竽充数①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②。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

①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凑数。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④说:同“悦”,高兴。⑤廪:粮食仓库。廪食:官家供给饭食。以:给。 ⑥湣王立:湣王继位。立:即位。之:代词,指吹竽。 【知识链接】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齐宣王使人吹竽()

A.命令,派B.出使 C.假使 D.使者 ?好一一听之()

A.善,好 B.友好 C.喜欢,喜爱 D.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齐宣王好射① 【原文】

齐宜王好射,说②人之谓己能用疆③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④,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⑤之,中关⑥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⑦能用是⑧?”宜王之情⑨,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⑩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 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壅塞》。②说:通“悦”,喜欢。 ③疆,同“强”,硬。 ④石(dàn):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⑤引:拉。⑥中关:把弓拉弯一半。⑦孰:谁 。 ⑧是:这。⑨情:实情 ⑩终身:一辈子 【知识链接】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六艺”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文学)、数(算数)。 “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商朝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善射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并寄托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所以古代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如“羿射九日”、 “逢蒙学射”、“纪昌学射”。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等。 【阅读练习】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其尝所用( ) (2) 以示左右( )

(3) 左右皆试引之() (4) 终身以为用九石(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3、故事中的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他属下的言行让你联想到安徒生的哪个童话中的类似的人物?

6、人不可以无耻①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

【注 释】

①选自《孟子·尽心上》。②耻:羞耻,羞愧之心。③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④大:重大。⑤机变:伪诈巧变。 ⑥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象。⑦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阅读练习】

1、你觉得“人不可以无耻”和“不耻不若人”两句中的“耻”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耻之于人大矣”。

3、读了这则语录后,你有什么感想?《滥竽充数》【参考答案】 1、(1)A (2)C 2、、齐湣王继位后喜欢听处士们一个一个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3、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因为骗子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参考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齐宣王好射》【参考答案】

1、(1) 曾经 (2) 看 (3) 代词,代指弓 (4) 认为,以为 2、、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3、、齐宣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听奉承的好话而不讲求实际,最后落得被人欺骗。

×××××××××××× 题答许不内线订装 ××××××××××××

?

??○ ?《皇帝的新装》 中的皇帝和大臣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线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真是?可悲啊!

○? 《人不可以无耻》【参考答案】 ?1、不一样。前一个“耻”是名词,“羞耻,羞愧之心”的意思;后一个“耻”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耻辱”的意思。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订3、这则语录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7、齐桓公好服紫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装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④中莫衣紫;三日,境内⑤莫衣紫也。 ? 【注 释】

?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吾甚恶紫之臭: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臭,xiù,○气味气味。③郎中:官名,侍从国君的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④国:都城。⑤?境内:国境内。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呼: 黑色包括:玄、黝、黧、墨、乌、缁、黛;白色包括白、素;?红色包括丹、彤、朱、绯、绛、赤等。从历代的服饰色彩可以窥见严格的封建等级内?制度以及民俗人情,如:夏朝尚黑,商代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汉代尚赤,唐朝服饰?尚黄。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为赤色,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当时还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从历代的服饰色彩演变中不难发现,古代服饰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衣色之纯。 ?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寡人好服紫()

?A.衣裳B.穿衣裳C.顺从 D.信服

○??

?

? 吾甚恶紫之臭()

A.不好,坏B.凶狠 C.讨厌,憎恨D.恶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8、曹彬仁爱 【原文】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①未尝以私喜怒辄戮②一人。”其所居堂屋敝③,子弟请加修葺④,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⑤,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 释】

①然:但是②辄:于是,就。戮:杀 。③敝:破败 ④修葺:修理 ⑤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知识链接】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浙江平湖人,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国人耳熟能详的《送别》的作者。)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A.因为B.用,拿,把 C.在 D.同“已”,已经 ? 时方大冬()

A.方向 B.办法,做法,技巧C.才,刚刚D.正在,正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

9、何晏画圈 【原文】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②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 释】

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知识链接】

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人,汉献帝所封的魏王,是三国时代魏国的

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创立魏国,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在后世的文学著作或史书中,常简称其为“魏武”。著名典故 魏武挥鞭 魏武捉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魏武奇爱之()

A.特别 B.出人意料C.认为??奇怪 D.惊异 ? 人问其故()

A.所以,因此 B.原因C.老,旧,过去的,原来的D.故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3、何晏画地自处其中并说“何氏之庐也。”仅仅只是孩子的游戏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10、刘颇解囊破瓮

渑池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②。属③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④,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⑤数千,罗拥在后⑥,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日:“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⑦,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⑧,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⑨而前。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注 释】

①渑(miǎn)池:地名。②隘(ài)路:险要的路段。隘:险要的地方。 ③属:适逢。④日向暮:天快黑了。⑤铃铎(duó):指车马。⑥罗拥在后:罗列簇拥在后面。⑦囊,一种口袋;缣,细绢。⑧络:缠绕,缠裹。⑨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知识链接】

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有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止—只 食—饲 强—僵;有些从字形上看,具有相同的声符,如:材—才 徧—遍 畔—叛 反—返等。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车中瓮直几钱 ?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悉推瓮于崖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3、面对交通阻塞,刘颇的果断值得人称道,他的处事方法给了你什么有益的启迪?

11、两虎相斗,必有一伤① 【原文】

庄子②欲刺虎,馆竖子③止之,曰:“两虎方且④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⑤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⑥。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 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④方:正。且:将要⑤从:由 ⑥ 立:站立;须:等待。 【知识链接】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馆竖子止之 止:? 卞庄子以为然以为:?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 有顷两虎果斗有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能说出一个近义成语吗?

12、买鸭捉兔 【原文】

昔有人将猎①而不识鹘②,买一凫③而去。原④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⑤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⑥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⑦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ò)⑧得兔否?” 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 释】

①将猎:准备去打猎。②鹘:(hu)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③凫:野鸭。④原:原野。 ⑤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⑥尔:你。⑦以:用法同“而”。 ⑧搦:按下,这里指“持握,捕捉” 。 【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 题答许不内线订装 ××××××××××××

?

??○ ?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买一凫而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 D.到 线?乃鸭耶()

?A.才 B.是C.竟 D.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3、故事用拟人手法通过鸭子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怎样的人? ○? 七年级文言文第五周练习 ?13、泽人网雁 ?【原文】

?具区①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②环巡之。人至则鸣,群订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③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④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⑤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选自宋濂《燕书》) ? 【注 释】

?1具:古湖泊名,即今太湖。2雁奴:雁栖宿时往往千百成群,有雁在周围负责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称为“雁奴”。3爇(ruò):点燃。④沉:此指熄灭。⑤同?“诒”,欺骗;欺诈。 ?? 【知识链接】

?雁和燕在古诗文中不同的文化含义

装雁,是一种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而,在古典诗词中多表达委婉含蓄或者缠绵悲秋的思归情怀。另外,它常和“鸿”?连用,如大家熟悉的“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燕,也是候鸟,喜欢成双成对的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成为美好春天的象征,传达○惜春之情,或者传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它有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世事变迁,?亡国破家感,抒发是人的“黍离”之感。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群雁藉是以瞑 (2)泽人熟其故(3)泽人遽沉其火(4)群雁方寐 内?2、翻译下列句子。

?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 ?3、群雁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

?14、精卫填海 ?【原文】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注 释】

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④其鸣自洨(读作“萧”或“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产生于先秦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中《海经》先有图,后有书,文字内容是对图画的阐释,后来一些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奇奇怪怪,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事件,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等,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曰“精卫” (2)炎帝之少女 (3)西山之木石 (4)以堙于东海 2、翻译下列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都旨在弘扬一种怎样的精神?

15、嫦娥奔月 【原文】

羿①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②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③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淮南子》 【注 释】

①羿(yì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②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③斫(zhuò ):砍。 【知识链接】 月亮的别称

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A.直称:因为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素晖、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缺、清晖等等。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残魄、莹魄、魄宝等

B、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玉鉴、冰镜、宝鉴,玉轮、琼轮、银轮、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3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齐宣王好射》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史·齐泰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