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12-12 07:17:4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龙源期刊网 .cn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作者:宋慧菊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

摘 要:对《寻隐者不遇》进行了三点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形式;生活

我在《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中,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感同身受

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自己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此作为自己了解其他类似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在上课伊始,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兴冲冲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没能找到朋友的经历,当时心情怎样?”这一话题,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像这样调动学生的类似于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生活经历,会很快引起他们与诗人思想上的共鸣,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学习阵地,学生主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他们才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所以,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并没有将字、词、句的意思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改死记硬背为引导他们调动小组的力量,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探究,合作完成。通过主动地学习与探究,哪怕只学会了一个词语,只理解了一句话,那也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树立起来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灵活,激发创新

本首诗的体裁很特殊,属于问答体诗,有问有答或有答无问,问题隐去。有些学生缺乏想象、联想的能力,使其对诗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诗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没下句,前言不搭后语。如果能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丰富古诗内容,展现寻访的经过,不仅使那一部分学生明白诗意了,体会诗境了,也使那些活跃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谓一举多得。果不其然,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实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愿望,表演让那些对诗意一知半解,如坠云雾的学生豁然开朗,兴奋不已,表演让那些对诗意已有些许理解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慨叹: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学中,对于新理念的解读还有一定的偏差,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农村学生的课堂同样也能大放光彩。

篇二: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 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童子回答: 诗人问:童子回答诗人问: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 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童子回答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

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 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 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 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 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 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 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

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

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

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

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 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见到了什么?虽然我们到最

后也不知道隐者的名与姓,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在红尘俗,在京城朝野中见得到吗?那诗人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 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寻,采)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仿佛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 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药

松下山中 云深处

再补一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我觉得很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完成预订的环节,或者说,这堂课我希望中的目标,没有协助学生达成。

这堂公开课,原本是根据进度随意选的,但是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我开始感觉到,这堂课并不好上。这篇课文应该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了不少时间了,但是,好像至今没有一个大师级的名师上过。为什么?我觉得在于文本。窦老师上过一篇类似的《游园不值》,那首,窦老师挖得很深,也很广,但我感觉,那首诗本身的意味,可能还是不如这首诗。这首诗字面意思极其浅,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以自学完成,但是背后的意思却极其深,极其广,可以说,是一首近乎完美的诗,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完美,这两者的落差实在不好把握。如果按常规的讲,太过浅薄,这也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带着自我挑战的心态来上这一课的,但是事实让我很是失望。

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我比较理想化了一点,可能过于沉醉在自己对诗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或者说,我忘记了学生才是我要面对的主要对象,而诗,不过是一个教学的载体。我本末到置了。我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个大的落差,这也让我意识到,一次到位的课文预习,对老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这堂课,至少让我明白了今后的几个主攻方向。

1、 加强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这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督促机制。不仅要靠学生自己,需要我给出一套明确的,有具体目标,并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方案。而且还要

利用整个班级的力量,包括各自家长的力量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2、 加强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同学发言很踊跃,但似乎

总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回徘徊,没有形成有效的突破,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一声不吭。那些踊跃发方言的同学,如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问题。那些一声不吭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开始思考,并有思考的兴趣,这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3、 逐步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后面预设的环节,没有突破,自己的导是主要原因,

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四两拔千斤的太极功夫,真是一门学问,在观摩名师上课的时候,可能仅仅去注意他们精致的环节,动人的语言了,而忽略了一些类似于“家常话”的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说的一点没错。

4、 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学生现在的语言还不是很规范,

缺乏对事物的形容描绘能力。如让学生想像一下当时山中的美景,学生的语言极其简单,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力求让学生能说一段较为完整的话。

这么美的诗,这么富有意境的诗,没能让学生去体会到,真是一种遗憾。希望有一天,我能带领我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深入到诗歌这片桃花源,而不是总在洞口徘徊。

篇三: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并能说出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读通古诗)

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

3.同桌之间检查读诗。

4、抽三个组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读诗。

5、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6、 师点拨: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

7、请“读书明星”读诗。

三、解。(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2大班交流。

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

3 、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4、引导将诗句变成对话。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板书:解)

(板书:平白如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4.感悟诗人内心的想法。

6.完成填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7、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的改写成一个故事。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 平白如话 读

言师采药去。(失望) 解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悟

云深不知处。(无奈)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39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文章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及反思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龙源期刊网 cn《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作者:宋慧菊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12期摘要:对《寻隐者不遇》进行了三点反思。关键词:教学反思;形式;...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