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童年的朋友》课时作业(1)(新版)语文版
第1课 童年的朋友 课时作业 1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拼音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颤动 噗噗咕哝露出发绺
2.根据拼音,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
(yìnɡ)付(zǔ zhòu)丰(rùn)(chénɡ)罚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
A.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B.学院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暑假到西部支教,同学们纷纷响应,无独有偶,她也报了名。
C.新出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各学科的名词术语,分条编排,详加解说,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D.多年前,妈妈为她织了件漂亮的毛衣,直到现在她都没舍得穿一次,真可谓敝帚自珍哪!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
A.她的头发很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膝、两肩、胸脯,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B.她的头发很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C.她的头发很出奇,密密地盖着胸脯、两膝、两肩,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D.她的头发很出奇,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
5.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B.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
C.“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
D.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6.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店老板:“你们这儿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是你每星期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道:“什么办法?”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
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7. 公园草坪上的警示牌,表述不大好的一项是 ( )。
A.我送大家一片绿,大家给我一份爱。 B.小草青青,足下留青。
C.我在朝你微笑呢;你为什么还踩我? D.小草有情,罚之无情。
8.《童年》的作者是谁?你还知道他写的哪些作品?
二、巩固阅读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外祖母的话“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
3.这段文字中主要采用了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
5.为什么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三、推荐阅读
贝多芬的童年
罗曼?罗兰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一七七O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尔德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
的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篷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勃罗宁一家。可爱的爱莱奥诺?特?勃罗宁比他小二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爱莱奥诺嫁了韦该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该勒、爱莱奥诺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青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不得不离开篷恩、几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壮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几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篷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在此,贝多芬消磨了他最初的二十年;在此,形成了他少年心中的梦境,——慵懒地拂着水面的草原上,雾雰笼罩着的白杨,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在静寂而湍急的水流里,——还有是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远里,蓝色的七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圮的古堡,显出一些瘦削而古怪的轮廓。他的心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1.“再加比病魔残酷的忧郁”是指的什么?
2.“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一句中的“可悲的事实”是指的什么?
3.文章中关于贝多芬家乡的景物的描写,与文中哪段话是相互照应的?
4.“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一句话中的“悲惨而残暴”应如何理解?
5.“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而不能如愿”突出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练笔 与外祖母一起生活,受到她的关心,得到她的教育,使“我”感到莫大安慰和鼓舞。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不少令你感动的人和事,请选取其中一个片段,把它记述下来。马上动手吧!(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
一、1.略 2.略 3.C 4.B 5.D 6.讽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7.C 8.高尔基 《海燕》《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1. 第一自然段:我从外祖母的谈吐和脸部表情中感受到她的和蔼可亲和温柔慈祥。 第二自然段: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朋友。 2. 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突出了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对我的亲切、温暖的关爱与体贴。3.外貌描写 这样的外貌描写是对外祖母人性的赞美,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4. 不能。因为“睁”是描写外祖母微笑时的神态,如果改为“瞪”,就与“微笑”的神态相矛盾了。5. “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三、1.他在1816年时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从15岁上已经知道。”可见指的是死亡,他总以为自己也染上了和母亲同样的病,将不久于人世。 2.指的是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要贝多芬去领父亲的养老俸。
3.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4.①过早失去了母亲。②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 5.极其热爱和眷恋自己的家乡。
篇二:《童年的朋友》达标练习
《童年的朋友》积累
一、字词积累:
颤动( ) 打颤( ) 颤栗( ) pūpū( )( ) ...
shū头( ) gū nong( )( ) 胸脯( ) 果脯( ) ..
两xī( ) 发liǔ( ) qiāng调( ) 惩罚( ) .
马zōng( ) 诅咒( ) biàn子( ) 弦( ) .
yīng桃( ) 两jiá( )xiāng嵌( )Xiu烟草( ) xi灭( ) 心宽体胖( ) 露馅( )暴露( ) ...
二、文学常识:
1、高尔基,(国别)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 , 长篇小说 ,剧本 ,散文诗。
2、本文选自 ,体裁 。
3、本文运用细腻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的性格,对“我”的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 。
三、课文内容:
1、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对外祖母的描述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3、为什么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我最知心、最了解、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四、默写:
1、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
2、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 , 、
3、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 。
篇三: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教案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 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 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朋友是一杯酒,越能是困难的时候,越能品味到他的真诚;朋友是一盏灯,在我们最黑暗的时候,是他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走出困境;朋友是冬日的暖阳,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是他们处处为我们驱散阴霾。真的,真挚的朋友给我们鼓励,给我们力量。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是朋友帮助我们登上成功的顶峰,到达理想的彼岸。童年的高尔基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是他的外祖母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今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童年》中的《童年的朋友》。
2、文学常识:
(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
高尔基生于1868年,于1936年去世。是俄国大文学家。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就为生活所迫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工,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探索改造现实的途径,写了许多表现劳动者的文章。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革命者搏击风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是一篇革命的战斗的檄文与颂歌。他还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高尔基还有许多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艰苦和挫折是人生的老师。有的人在挫折面前倒下去,有的人退缩;而有的人,冲了上去,战胜了困难,征服了挫折。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
3、《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高尔基从三岁到十岁的这段生活。父亲去世后,阿列克塞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家庭,亲人们之间没有一点温情,为了利益争吵不休,直至大打出手,最后他们分了家,母亲也离家出走。在这个家里只有外祖母疼爱他。阿列克塞在外祖父家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但他们也都相继离去了。后来,母亲回到家中,准备结婚。姥爷卖掉了房子做她的嫁妆,从此阿列克塞开始了颠沛的生活。继父输光了财产,整天不务正业,甚至毒打母亲,还到学校造谣说阿列克塞是小偷。在贫病交加中,母亲去世了。从此,阿列克塞告别了童年。
4、《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者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5、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艰苦的生活逼迫他不的不日夜奔波操劳。在沙俄军队大杂院里,在船上,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作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社会大学里,他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战士。
6、代表作:《母亲》
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7、词的音、形、义
二、整体感悟文章的两种方法
(一)“倒吃甘蔗”理思路
1、 朗读结尾段,找出关键词——“最”。
2、 阅读前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外祖母是“我”“最知心”“最了角”“最珍贵”的人? 参考:
①、“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抬梳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可见祖孙关系密切,是“我”最了解的人。
②、因其密切,“我”对外祖母的一颦一笑都了如指掌,从第1、6两段由粗到细的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
③因其密切,外祖母总是用“温暖而柔和”的腔调与“我”对话,她也因此而成为我“最知心”的人。
④当“我”孤独无助时,外祖母出现了,她仿佛是一盏明灯,给我光明,带我前行。她又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人。
(二)从开头结尾的句子中理解
浏览开头与结尾句“我醒来时,……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从开头的“醒来”即能看到外祖母,到结尾,外祖母对我的“叫醒”,可 出外祖母非但是“我”生活的伙伴,也是我精神的伴侣,甚至引导人。
朗读1、6段,透过语言文字,说说外祖母是什么样的人?
参考:她是一个最温柔、最善良、最无私的人。
她充满爱心,慈爱和蔼,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坚强、乐观。
(三)小结:文章的思路是“我”从睡梦中“醒来”,来到现实生活中,见证了外祖母与众不同
的外貌特征与个性特点,这样一位独特的外祖母非但唤醒梦中的“我”,也唤醒了精神中的“我”。全文正是这样由浅入深式地把外祖母一点一点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三、合作探究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 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 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 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拓展与运用
(一)巧选角度出佳篇
1、 描写一人一物,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进行,但唯有某一个角度对于此人是最为贴切与合适的。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作者选取林黛玉这个独特的人物视角,来全方位地介绍贾府上下,别具一格。一是林黛玉初来乍到,对贾府一切充满好奇,当然也就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把贾府看了一个遍。二是黛玉出自名门望府,对贵府中的一应器具,均能叫出名来,换用其他角度的人万万不能的。三是从黛玉的视角来观照贾府一应人等,真实、自然、全面。所以,以林黛玉为视角来写整个贾府是再巧妙不过了!
2、 看看文章是以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好处?
参考:文章以“我”,即一个孩子的角度,来静观外祖母的一言一行,自然,真实,从这个角度,更能体现出外祖母虽然经济不富裕,生活不顺心,但是依然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我”!而“我”作为一个孩子,在没有其他亲人关顾的情况下,内心的空白特别需要有人来填补,孩子的心灵又是细腻的,他最善于捕捉到对方的微妙而复杂的变化。“我”,对于一个善良,纯正而无私的外祖母来说,是一个最好的角度。
3、朗读2-5段,体会这种好处。
4、小结:角度选得巧,利于故事展开,便于塑造人物。
(二)改换角度创新篇?
1、 让我们尝试从外祖父、母亲或舅舅的角度来写外祖母,要求着重写是外貌、动作,突出不同人眼中的祖母形象。
2、 尝试的外祖母的角度来描写外孙的一个故事,穿插写其外貌,动作或语言,突出外孙的
无忧、单纯、调皮。
3、 朗读改写的文章,与原文比较,明确恰当的角度对于表现人物的好处。
(三)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四)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五)你学过本文后,你学到了什么?
(主要从人物描写手法,侧面烘托,语音、修辞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文章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四、课后作业:
1、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2、推荐阅读《童年》
《2016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童年的朋友课时练习题,综合检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17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