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课件设计 > 百度一下题西林壁的课件 正文

百度一下题西林壁的课件

2016-11-08 09:43:5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题西林壁课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窑坪中心小学 黄晓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师自我介绍,了解假期生活。观赏并简要介绍庐山,(江西省北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山、江、湖浑然一体,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旅游胜迹: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po口景致数不胜数,并以白鹿洞最为著名)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朗读并解释课题并板书,导入诗文教学。

2、谁了解苏轼呢?(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古代形成的一种风气,原因是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

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今天又没有这种现象呢?网络歌手、刻字一游)了解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阅读,初步感知。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结合注释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和“峰”(奇峰陡峭),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先让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远:隐天蔽日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近:危崖险岩,高:深沟幽壑深沟或大水坑,低: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数学中的观察物体。(所见)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

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用举例。(所感)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标注、停顿分隔、延长)?注重多种方式的读:视频、示范、共同读、自由读,齐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通过同学们欣赏、理解、和读,你认为庐山怎样?诗中那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早晨的雾真大,一切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小草,小花。。。。。被笼罩在无边的罩子里。我推开窗子一看,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3、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4、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采取共同背、齐背、分组背、展示背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弟苏辙合

称“三苏”。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一生坎坷,屡遭贬谪zhe,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你还知道哪些苏东坡的名诗佳句。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区别“官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公仆”为人民服务)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一、二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以自己的方式——动作、形态、语言、表情可选学生表演)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

3、集体交流。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积累两首苏轼的诗词。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观察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篇二:题西林壁课件

《题西林壁》的教学课件

景东民族小学 27勤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播放)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谁写的?写在哪儿?你对苏轼了解多少?你知道著名的风景区庐山吗?”学生先说,老师出示资料。

一、检查学生预习时,朗读古诗的水平

1、打擂台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点三名同学朗读展示,其它同学专心校对,当好评委,要求从音准、音色,情感方面评价。(激励语言:谁先来试试?谁敢挑战他?为你们小组争光的机会只有三次。)

2、男女生比赛朗读。老师评价。

二、检查学生背诵古诗的水平

1、有奖比赛,谁的背诵最好。(激励语言:为小组争光的机会只同样只有三次)

2、抽取两个运气小组上台比赛背诵。

三、检查理解诗句的水平,交流学习诗句的体会。

激励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听听大家对诗句的理解,愿意满足老师心愿的请举手告诉老师。说错了,老师不会责怪你的。”

1、指名一两个举手的学生回答“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播放)

2、评价学生理解的水平,指导理解诗句的方法[⑴、弄清什么是岭和峰?⑵、查词语手册学习表达语句,⑶、问问他人。]正确的答案什么呢?请同学们闭眼想象??“你看到什么样的庐山啊?跟这个一样吗?”老师出示庐山的图片:看完图片再回答诗句的意思。图一是(?)看的。

图二是( ?)看的。

图三是( ? )看的。

图四是( ?)看的

老师:横看,竖看,远看,近看,看到的山的景象一样吗?为什么?答:不一样。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此时你联想到什么事例了?比如:看一个人,一件事??

1、 四人小组讨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意思。

2、 提问:什么是真面目?“缘”是什么意思?“身”指什么?

3、 提问:整句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

因为自身所处在庐中。比喻所见受到限制。播放)

4、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举例说说。

四、课外作业:有这样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写一遍观察日记。

篇三:题西林壁_公开课实录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大意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3分钟)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庐山,这座风景优美的名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

老师也找到一些关于庐山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请同学们用心看,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表达一下你心中的感受。

高山流水配乐放映庐山图片。指名说

作者苏轼也把他眼中的庐山写了下来,写到了哪里?大家请看。

(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学习课文(约32分钟)

1.解题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2、 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3.初读诗歌,读通读顺(5分钟)

(1)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并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30秒钟标记完)

师:都标记完了吗?那你们对照一下,你们的停顿划得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出示课件)

根据停顿,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3)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的感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到的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细读全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苏轼笔下的庐山。

(4)自由朗读第一、二句(可以前后桌读、默读、轮读等)

边读边思考:①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来。这是三组什么词?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分别出示表示“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观赏角度的庐山图片,并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见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反义词——由此引出,“横”的意思与“侧”相对,是“正面”的意思)

②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岭,山峰)

③看图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提醒学生关注两幅图的差异。“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用动作表示一下。)

师: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二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第一、二句主要写作者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庐山,我们齐读第一、二句,要读出那种不一样的感觉。

(5)自由朗读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样子) 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体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用关联词说“之所以〃〃〃〃〃〃是因为〃〃〃〃〃〃”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反过来试试“因为〃〃〃〃〃〃所以〃〃〃〃〃〃”)

③诗人从多个角度看庐山,都没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不管从正面、侧面、远处、低处、高处、近处看庐山,都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面。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们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所以这句话也正是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要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因此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读读。

总结:有时候我们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就说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说这是擀面杖。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不轻易下定论。

(三)拓展延伸

试着读一读苏轼其他的诗歌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四)测一测

1.请同学们画一画庐山。(不一样的)

2.你从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你自身说一说。

不识_____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__________中。比如母爱、学校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百度一下题西林壁的课件》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02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百度一下题西林壁的课件
相关文章
  • 百度一下题西林壁的课件

    题西林壁课件《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窑坪中心小学黄晓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