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2016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正文

2016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2016-11-04 13:42:0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坐下”三例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1、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2、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3、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

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参考答案: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就耐心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冷言冷语,甚至讽刺挖苦。

第三种方式最好。

(案例7)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在用教具—天平来称粉笔时,忘了拆下天平物盘下的胶垫,出现了第一次称一支粉笔为100克,第二次称一支粉笔为10克。而该老师把两次测量10倍之差向学生解释是天平这种测量工具的误差。请你评价一下这位老师处理错误的方法。问题: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参考答案: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如何对待和处理的问题。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并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前面例举的那位老师,当发现这个“天平”称一支粉笔会相差10倍的错误问题时,假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怪球”踢给学生,则能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就不仅会发现问题的拆下天平的胶垫,还能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从而获得认识天平、使用天平的经验。 (案例8)

会了,可以“不听”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问题:当学生不愿听时,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学生不愿意听就不能强行他去听。

(案例9)

欣赏“每一个”学生

花园里,同学们都纷纷说了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李刚发话了:“老师,我最喜欢的是仙人掌,它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驳。“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同学们都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刺中有花!刺中有花!”调皮大王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我激动地走到李刚身边,搂着他的肩对同学们说:“李刚说得对。仙人掌声虽然浑身是刺,但是他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更不能因为它刺多就不喜欢它的花。我们对待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待他身上的潜在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李刚的肩,我的话蠃得了一片掌声,李刚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问题:(1)读了《刺中有花》一文,你能否就“刺”与“花”进一步谈谈与之相关的教育

观点?(2)您认为对个别学生的转化,应从哪能方面着手?

参考答案:(1)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刺与花都有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进而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刺丛中的花,应该说他的认识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很有启发的。他便使教师认识到面对仙人掌刺中的花,首先应该去发现它,其次应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它,辩证地去看待刺与花。其实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也应该像赏花一样,去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进而去放大其闪光点。且不可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的闪光处。学生生活在群体里,自然各有长短,对个别学生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因为自尊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

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走近人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然后发掘闪光点,放大闪光点,让激励唤起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教育中要注意谈话艺术。其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要抓住反复点,促其飞跃。

(案例10)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说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答案: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王老师“身教”不利,没有“身教”,“言教”就显得苍白无力。“身教”即可以增加“言教”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还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把自己置身于“榜样”和“镜子”的位置,事事从自我做起,才能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第二是言教不服。“言教”必须以理服人,否则无教育可言。学生中出现问题,一味的“管、卡、压”,固然不行,只有言之以理,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否则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第三是心教不诚。教育不过是为了不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怎样去改正,而不应该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给学生的理由。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对教师产生戒备和反感,甚至会“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是爱你,才教育你”。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才会有效 (案例11)

《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200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

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案例13)

“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1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15)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

帮助三毛?

参考答案: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案例16)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参考答案:陈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餐,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并在运用中“活化”了原则,以及运用了自我修养法,品德评价法等德育方法。

(案例17)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办及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案例18)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篇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

案例一:

1、一个女教师,在教学估算时的一些片断,更多的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在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是被动式学习······

2、另一个教师在教学包装方法中表现新理念······

分 析:

1、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完全接受和模仿教材所写的、教师所说的,他们应当“自主、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也不应当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数学学习行为,而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等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

上面的案例中,前者,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估算的学习,看上去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后者,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完全由学生自已动手去解决问题。两相对比,前者属于牵引式教学,后者是学生主动、自发地完成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宗旨。

案例二:

两个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学对于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表述,然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再说出自己的观点······

体现的是学生要学,学生在自己通过猜测、验证,获得知识····

分 析:

从设计意图来看,这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同样是采用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分析其中原因,应当是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是能够找到答案,也能够证明这个关系。而教师A无礼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己预设教学活动;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B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状,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已知的思辨。学生为了证明知识的观点,认真的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这样的操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达到有效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正确的定位。在设计操作活动时,不能为了操作而设计操作,而应根据学生内容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

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1)

小容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 ,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原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教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根据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理论,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1、在目标定向上,小容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确定,“暗自发誓要靠出好成

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没有一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够很好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其学习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2、在学习信念上,小容的引起学习方法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差,久而久之。导致习得性无助,即防御性悲观。“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这样,小容需要成功体验,及其他学习的自信心。

3、在情绪状态,小容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小容应端正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 。”这样是不会学习好的。

4、在教师变量这个因素上,教师可以对其关注,给一定的教师期望。利用教师的效能使可变的有趣,增强其自信。

5、任务变量,为了让其体验成功,学习任务应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 总之,学习是复杂的活动,影响因素很多,彼此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以要把握好自己,即个人因素。这是主要的。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

篇三:教育学与心理学2016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与心理学2016年备考题库

一、教育学 (共69题)

1. 我国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A.《学记》 B.《中庸》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论语》

2. 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主张的是(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第斯多惠 D.卢梭

3. 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4. “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洛克

5.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6.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家是( )。

A.皮亚杰B.赞科夫 C.维果茨基D.苏霍姆林斯基

7. 古代教育专著《师说》的作者是( )。

A..韩愈B.王守仁 C.董仲舒 D.朱熹

8. 夸美纽斯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爱弥儿》

9. 在教学方法中,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0.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论》 C.《爱弥尔》 D.《教育漫话》

11.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化名出版的( )。

A.《普通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教育学》 D.《教育原理》

12.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

A.《爱弥尔》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3. 19世纪末以来在德国出现了一种精神科学教育学,又称( )。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14. 在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用人的力量去矫正人的恶性,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孔子D.老子

15.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的首创者是教育家( )。

A.根舍因 B.赞科夫 C.皮亚杰D.巴拉诺夫

16. 古代《四书集注》的作者是( )。

A.韩愈 B.王守仁 C.董仲舒 D.朱熹

17. 《德国教师指南》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B.第斯多惠C.培根D.亚里士多德

18.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育理论是( )。

A.学生的“一般发展” B.“结构主义” C.“最近发展区”D.“合作教育学”

19. 俄国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代表作是( )。

A.《教育诗》 B.《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学》

20.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的作者是( )。

A.根舍因 B.布鲁纳C.维果茨基 D.巴班斯基

21. 将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成分的教育家是( )。

A.布鲁纳 B.赞科夫 C.阿莫纳什维利D.巴班斯基

2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在人的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主观能动性

23.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生物本能 C.心理模仿D.活动与交往

24.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生物本能 C.心理模仿D.活动与交往

25.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生理前提因素是( )。

A.遗传 B.身体素质 C.生理成熟度 D.个体活动

26. 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27. 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其中“二馆”是( )。

A.教馆和学馆 B.崇文馆和弘文馆 C.文馆和武馆 D.书学馆和算学馆

28. 孟子的人性观是( )。

A.性善论B.性恶论 C.善恶兼有论D.神学论

29. 在我国5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指标具有差异,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阶段性 C.差异性 D.可变性

30.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永恒性

C.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D.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31. 孔子施教的主要教育内容是( )。

A.“四艺”B.“五艺” C.“六艺” D.“七艺”

32. 儿童的视听觉器官在4-5岁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而性成熟则要到13、14岁以后,这说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可变性

33. 在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的“七艺”分为“三科”、“四学”,其中“四学”是指( )。

A.文法、音乐、天文、几何 B.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

C.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D.天文、修辞、辩证法、文法

34. 在中国近代史上,美育曾两次列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次是在( )年,由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的。

A.1911 B.1912C.1919D.1922

35. 1958年,党中央颁布了“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必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36. 最早提出并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C.洛克D.席勒

37.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 )的教育方针。”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38.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年。

A.1949 B.1950C.1951 D.1958

39.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 )。

A.1951年B.1949年 C.1950年 D.1952年

40.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是( )学制。

A.壬寅 B.癸卯C.壬子癸丑 D.壬戌

41.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的特点。

A.复杂性B.主动性 C.创造性 D.针对性

42.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共性,又要注意个性,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意味着教师的劳动具有( )的特点。

A.复杂性B.创造性 C.主动性 D.针对性

43. 课程的类型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划分为( )。

A.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4. 课程的类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 )。

A.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5. 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实习法 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46. 班级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是( )。

A.班级授课制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 D.复式教学

47.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实习作业法C.练习法 D.实践活动法

48.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正原理、概念、公式的教学方法,称为( )。

A.讲解法 B.讲读法 C.讲演法 D.讲述法

49. 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称为( )。

A.教学原理B.教学规律 C.教学原则D.教学要求

50. 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 )。

A.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B.教学科研两中心

C.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D.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四结合

51. “双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和( )。

A.基本技术B.基本智力C.基本素养 D.基本技能

52.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试图解决问题或得出某种结论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提问法 D.访问法

53.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倡导的教学方法是()。

A.合作教学法B.“掌握学习”教学法 C.“纲要信号”教学法 D.启发式教学法

54. 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侧重于过程管理的教学评价,称为( )。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5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称为( )。

A.探究法 B.欣赏教学法C.情景教学法 D.实践活动法

56.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开始实行是在( )。

A.1840年 B.1862年 C.1912年 D.1922年

57. 根据评价的性质和作用,旨在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上的证明的评价类型是( )。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58. 在教学过程中,为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自评、他评

59. 《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指在教学中要贯彻( )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60.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这一程序是采用了( )。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61. “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

A.《论语》、 B.《学记》C.《孟子》 D.《道德经》 .

62.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为( )。

A.讲授法 B.谈话法C.讨论法 D.讲述法

63.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 “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这一程序是采用了( )。

A.传递—接受教学模式B.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C.探究教学模式 D.陶冶教学模式

64. 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 )。

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65. 教学评价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以作用为依据可划分为(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C.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教学质量评价

D.自评、他评

66.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自我修养法B.品德评价法C.说服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67. ( )是社会现象,是社会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而不依赖个体人存在。

A.道德 B.品德 C.思想D.信仰

68. 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C.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9. 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 )。

A.校外教育B.课外教育C.课外辅导 D.学科活动

二、心理学 (共67题)


2016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23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6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案例1)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