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2017-05-08 07:01: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

导论

?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广义地理解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地理解,国际政治学即指有关国际政治的学说。

? 国际政治:是指行为主体间围绕权力和利益实施对外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与关系的总称。

?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

马列主义基本观点:

? 1.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体系

? 2.要依据时代性质及其特征来认识世界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条件的政策

? 3.殖民地理论

? 殖民主义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具有双重作用。灾难;积极意义。

? 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 4.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相互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 5.世界各国经济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外国经济的关系

? 6.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的,要用一切力量来维护和平 ? 7.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列宁认为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产生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且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则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见ppt)

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

?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 3.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4.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5.合作共赢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

?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 第二,国际新秩序中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参与协商解决世界事务。

? 第三,各国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不得干涉别国内政,不得把某种特定模式强加给别的国家。

? 第四,国际新秩序应包括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

? 第五,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际政治学学科的发展

(一)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理论(P54①)

90年代确立自己的理论框架(P54②)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论文、专著、教材)

(三)与世界的学术接轨正在进行

? 参加学术会议

? 发表论文

? 刊发国外学者的论文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相互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

?

?

?

?

?

?

?

? (一)整体性 是无政府的,又是统一的整体 (二)联系性 1.经济决定政治 2.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有反作用 3.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相互渗透 (三)不平等性形式上平等、理论上平等 等级性: 国内社会权力决定等级(南非)

?国际社会实力决定等级(联合国)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国际政治格局可以区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 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

? 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

?

?

?

?

?

?

?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4.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 (一)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四)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 (一)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三)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性的运动能够形成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

压力

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1.对外政策是国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集团利益的集中体现

2.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受着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制约

3.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二)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区别

1.对象不同

2. 形式不同

3.制约因素不同

结论:国家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甚至能够对国家的对内政策产生影响和作用。

? (三)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 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 对外政策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为国家的政

治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 1.对外政策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国

家的对外政治经济关系是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 (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国家的对外政策影响着对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 ? ? ? ? ? ? ?

第三章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

? 1.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和行为能力

?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 (一)国家行为主体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

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国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 (一)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 (二)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 暴力手段→对内镇压,对外防御

? 管理机构→对内协调各阶级利益、协调关系 ,对外交往合作

? (三)拥有主权

? 国家最根本的属性。

? 否则是殖民地或者行政区。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如何认识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

? 1.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和国家主权观正受到强烈的冲击 ?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主权不可分割的原则已经受到越来越大的现实挑战。

? 主权被分割(受限)的现象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是常见的:一是国家主权被霸权主义

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二是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三是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 国家主权受限的原因:

? 冷战结束后,主权的内容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量变,表现为行使主权时受到

国际社会公约、条款、规范、惯例和舆论的限制。在主权的四个基本内容(管辖、独立、平等、自卫)中,对内管辖权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 经济上,国际规则越来越多。

?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国家的经济决策权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 一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主权受到市场的制约,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作用减弱。 ? 二是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强,限制了主权的行使。 ? 另外,国家对资源和居民的管辖权也受到新的限制。

? 政治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人道主义干预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原则。 ? 首先,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后,其他大国在安理会的影响力减小,这使得安

理会达成一致决议的机会增加,并能调动足够的军事力量保证决议的执行。

? 其次,发展中国家无法再利用美苏矛盾,抵抗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集体对其干涉的

条件更加不利。

? 最后,建立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多边集体安全合作的呼声增高,要求每一个国家对

集体安全承担义务,自我限制,接受他国监督。

? 2.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的基本属性

? 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 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其依据仍然是现有的

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 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的让渡具备三个基本的属性,

即: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 (P91)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 跨国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

? 1.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

?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性政党(政党)、国际宗教组织(教会)、世界性运动(国际组织机构)等。

? ①按其资本构成的国度,跨国公司一般可以分为由几国资本共同形成的多国公司和

由一国资本形成的跨国公司两大类。

? ②按其资本所属国的经济社会性质,跨国公司也可分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

司、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和区别

? 1.二者的联系

? 跨国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

间相互关系的补充和延伸;

? 跨国行为主体和国家行为主体一样,具备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四大基本要素,即行

为能力、职能作用、实力和组织形态、独立自主性和独立决策权。

? 2.二者的区别

? ①跨国行为主体没有固定的领土和居民

? ②跨国行为主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构和暴力工具

③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来自两个以上的国家

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

?

?

?

?

? 1.行为作用的跨国性 ①跨国行为主体成员构成的多国性 ②跨国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面临和解决的是共同问题) ③跨国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参与方式的间接性 跨国行为主体一般不拥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

要是通过召开国际会议,通过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通过动员世界舆论,通过其成员广泛、积极的活动等途径,对成员国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对国家间的关系起到调解和推进的作用,从而影响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由于行为作用的跨国性、参与方式的间接性两个特点所决定,跨国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能够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4.措施手段的非强制性

跨国行为主体作为若干个国家成员的集合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关和暴力工具。因此,各成员国共同协商做出的决议和规则对成员国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主要还是通过道德和舆论压力的约束。

即使是联合国安理会这样拥有一定强制力的机构,其做出的决议如果没有某些拥有巨大权力的成员国的支持,也往往不能得到执行。 ? ? ? ? ?

第四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一)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 (二)生产力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 (一)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运动

? (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运动

权力的概念

?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

行为的能力。

? 这一定义包含四层含义:

? ?权力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 ?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 ?权力所体现的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篇二:政治学概论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定位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如何定位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以市场为主, 辅之以政府的干预, 将政府职能界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之内, 将政府职 能转化为以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 [关键词] 政府; 职能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10) 0088- 02 12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表明我国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 路上遇到了很多障碍,政治体制方面的 问题尤为突出。这就为我国政府提出了 新的要求, 需要协调许多新矛盾, 如经济 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一些已 施行的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 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队政府职能 的定位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 的职能定位之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革, 政府由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化, 从而起 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对市场进行 引导和调控,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 的政府。 在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职能 或政府干预行为是广泛的、 多方面的, 力 度也是比较大的,在这一时期所应该采 取的是 “国家指导型”“政府主导型” 或 的 干预行为模式, 而不是 “市场导向型” 或 “自由市场型” 模式。 从长期看, 当市场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放 松政府管制, 以市场为主, 辅之以政府的 干预, 从而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 发展中 国家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有必要了解 市场的缺陷,以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程中少走弯路,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市 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这也是发展中国家 发展市场经济的后发优势。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了 市场, 选择了市场经济, 正是因为市场是 一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能够摆 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效率,并能充分 的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 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也有其缺陷, 在应 对公共物品的供给、 经济的周期波动、 通 货膨胀、 外在效应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 就需要由政府来起作用, 但是, 有些市场 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 更可 好, 而且政府干预失败的代价更高、 怕。因此政府干预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范 围之内。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调 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 成, 缺一不可的。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 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行政体制的改 唯物史观认为,市场是社会的基础 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 层建筑, 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 政府的 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 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 筑的职能,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服务。因 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时, 必须 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 化, 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 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 其目的在于 使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促 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一 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 多、 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也 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 性基础。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管理方式、 管理手 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行政到现代行 政的变革。 (一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 ) 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公 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 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社会 发展。当前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 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 系统性、 制度性、 公平性、 可持续性的公 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会公共 需求, 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 社会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实 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 收入分配、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 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 质量、 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用, 因而 完善的公共服务时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 定器。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 需要 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 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 目前, 我国正面临着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 一、 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 的政府职能定位 [作者简介]杨三敏 (1983- ) 女, , 河南汝州人,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88 今日南国 THE S 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 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 民主行政、 依法行政的能 提高科学行政、 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持一人为 本,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服务 型政府, 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 社会福利、 公共医疗、 过完善社会保障、 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 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三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 )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 的作用, 又要发挥政府管理的作用, 使经 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发展 处于关键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 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 式粗放、 经济结构不到位。因此, 必须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 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 求和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 务, 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四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 ) 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 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 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 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得到了明显的 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 由于各种原因, 质量也显著提高。但是, 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 (1 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 错位的问题。 ) 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 (2 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 ) 很好地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 紧, 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 ) (3 错位 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 而 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 导致政企不分、 影响行政效果和经济效益。解决 “三位” 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 做的事情就还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 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 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职能, 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 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我们要把政府的职能界定在一 定的范围之内。 (一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 ) 场经济的需要之内 一般来说, 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 需 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 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政府成为调控 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 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 得政府穷于应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 题。 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 随着我国市 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 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 职能范围开始缩减。 一般来说, 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 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 而且, 政府职能 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干预。 的行驶, 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驶, 必 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 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 都应避免。 (二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 ) 益的范围之内 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 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 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上的共同体 形式, 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社 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 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 现行的政府管理体 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 要求。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利益 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 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因 此,政府职能一改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 的范围之内。 (三 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 ) 平的范围

之内 一般来说, 市场追求效率, 政府要实 现社会公平,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对 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效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有利于 维护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 政府 要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必须统筹社会 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政府职能要 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 四、 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任何政府职能都不可能是一个“理 想” 的固定模式, 政府职能定位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 所以, 政府职能转变是 调整政府的职能。 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循序渐进的 另外, 现实与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差 过程。 距, 不尊重客观现实, 盲目地依据理论要 所以, 求, 确定政府职能, 只能适得其反。 政府职能定位, 必须符合社会现实, 符合 国情、 省情、 市情。政府职能转变要符合 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要符合 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要求,要符合我国 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 政府职能定位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 的客观要求, 要与本国、 本地区的实际相 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吻合。 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 决不能 “循序渐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另外, 我们也要 退” “ 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知道,前进” 因为,前进” “ 要面对很多未知的风险; 而 “倒退” “有理” 因为,倒退” 总会 的, “ 任何 面对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已经熟悉的世 所以, 政府职能定位既是行政体制改 界。 革的关键,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对我们的国家或政府 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予以适当、 合 理的定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 而是做自己 应该做的事。 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已经不能像计划经 资源分配以及 济年代那样, 成为对生产、 产品消费进行事先计划的主宰者, 而是扮 演服务的角色, 建设公共服务型为重点的 政府, 正确地界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小宁.政府经济学[M] .团结出 版社 [2]宋焕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政府干预[J ].辽宁大学学报,2002, (11) [3]池元吉.论市场与政府[J ].经济评 论,2001,(6) [4]郭红玲.市场条件下政府行为缺 陷的原因分析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2002,(1) ECONOMIC RES EARCH 经 济 学 研 究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职能定位的范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 THE S OUTH OF CHINA TODAY 2010.12 今日南国 89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摘 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加快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清楚政府职能的定位,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的范围之内。本文根据职能定位提出政 府经济职能的合理转变,并对如何进行转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定位和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了,表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很 多障碍。特别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对我国当前而言,既有政府垄断资源导致权力经济、寻租腐败等反市场化行为,也有政府放弃自己的 基本职能,将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还有对一些本该 履行的职能,如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失业保障体系,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实施的力度不够。体制转轨 也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协调许多新矛盾,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 些已施行和正在实施的改革效果不尽人意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的定位和转变

作进一步 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 ① 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 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它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也远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认清政府职能的定位,并进行相应的转变。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者社会不愿意提供,或 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政府,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政府。它 突出以人为本,以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中心,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与有利于各 种生产要素竞相迸发的社会理念和文化环境。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是: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人民 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切 出发点和落脚点。 (2)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资源配置等方面,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事业、社会治安等,不断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推行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寓管理于 服务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4)健全公 共政策体系,维护、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当为全社会创造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实现均等化,体现普遍性和公平性。 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行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 行政向现代行政的变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 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 前我国正处于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更 迫切的要求。各级政府只有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社 会公共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为和谐社会奠定稳定的社 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公共服务具有协调收入分 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具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个社会满意度的作 用,因而完善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团结和安定的稳定器。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前,我国正面领着建设惠及十几亿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 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 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 ② ② 吉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276-277 页。 3 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公众信服力。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管理 的作用,使经济发展稳步前行。我国目前的改革

发展处于关键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发展的 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不协 调等。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不到位。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 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 程中,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政府职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 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 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 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解决“三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归位,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还 给市场,企业能做的事情就让企业自己完成,做到各就各位。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 能,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 有的功能。简单地说, 就是一个社会的行政体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简单来说, 政府具有四大职能: (1)政治职能, 也称阶级统治职能, 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 级统治、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能。 这是政府最主要的职能之一。 (2)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 济生活的宏观角度, 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责与功能。它是为了达到一 定目的而采取的组织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组织经济建设, 是政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职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不同方式存在。 它鲜明地体现着上层建筑决定于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特性。 (3) 文化职能, 是指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事业, 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 (4)社会职能,是指政府所 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它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条件下,我们所谈到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政府经济职能。在社会主 4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把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把政府职能限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之内 一般来说,市场涉及的范围越广,需要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就越少。在我国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下, 政府成为调控社会经济的唯一主体,而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没有机会为政府分担责任,这就使得政府穷于应 付大大小小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职能范围极其广泛。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市场机制开始越来越 介入社会经济的调控过程,从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减。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对资源配置只起辅助性作用,政府只有在必须和必要的情况下进行 适当干预。而且,政府职能的行使,尤其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行使,必须以不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前 提,任何与市场机制相冲突的政府行为都应避免。 2、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范围之内 政府作为国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应当看到,政府仅仅是一种法理 上的共同体形式, 不能超越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尽管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利益 冲突的调节者、社会秩序供给者和维护者的地位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这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社会规范 地高效运行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着的一些背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和环节,主要是由于在我国 新旧体制交替、转轨时期,政府外在的制衡机制残缺不全,政府内在自律机制难以有效运作,政府职能被 任意扩张和放大。而政府职能超越了公共利益,就会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因此,

篇三:政治课程论文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刘向阳20134214058

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关键词:科学精神; 诺贝尔奖; 功利主义; 科学文化

自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华人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与华人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不相称,而且他们的工作没有一项是在中国做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本土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有4点原因:(1)科学知识积累不够;(2)科学研究时间不足;(3)缺乏科学家群落;(4)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但除了这四点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缺乏科学精神。

1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所体现的精神,是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体现。亚里士多德[1]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即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这是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认为高级学术并不是一门“制造学术”,“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学术的理想主义科学观。这种“爱智”精神的实质是非实用、非功利的,它显示了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数百年,至今仍是西方理解科学的主导观点,其精髓就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究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自由探索的精神。爱因斯坦把科学家的自由分为两种,即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主要指一是有发表和交流科学思想的自由,二是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精力。内在自由也称为内心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2]。自由探索不仅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执着精神,而且体现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由开放和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2)勇于批判的精神。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任何合理的批判性的评论应当立刻公布于众。这项规范在科学共同体内使证实的程序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

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是明显的”[3]。(3)大胆创新的精神。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这项规范强调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它迫使科学家们要有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的’行为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3]。科学如果失去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理论和假说诞生,科学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需要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明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科学发展过程中凡事皆求证明,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除此,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4]。

2 科学精神失落

中国古代是一个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度,应用科技发达,思辨与逻辑落后。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学”的目的不是把握客观事物本质,而是人的教化。隋末唐初以后,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实行科举制度,它把学校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而优则仕”,做官是学习的唯一目的。1922年,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阐明:教育只有摆脱政党控制,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全部目的,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其潜能,造就自由人格。教育与政治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于政党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一种特殊的群性,抹杀个性;它只求近功,不顾远利,违背教育是百年大计的根本。政权更迭,教育方针随之改变,教育“成果”便化为乌有。中国政治不仅影响教育,还终身束缚科学家的思想自由。中国古代本不存在真正的科学传统,只存在科学萌芽及几千年的“注经式”学术传统,近代隐约可见的一点科学精神也是由早期欧美留学生从西方引进的。

建国后,仅具雏形的科学传统又遭受政治因素影响,对知识分子进行的历次思想改造运动,是两千多年前“以吏为师”的现代翻版,导致科学精神丧失殆尽。我国现代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能融会贯通,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压制。大学科学教育单纯重视科学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精神培养:课堂教学偏重讲解科学原理和概念;实验教学注重按照规范的实验程序验证已有的定律和现象;学业考核侧重知识的再认和重现。贝尔纳曾经指出,科学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基础;二是有效地传授过去和将来用于探索及检验知识的方法。第二方面恰好是我国科学教育最大的失败。我国学校教育强调效率和整齐划一,导致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这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由于上述原因,科学精神从未在中国扎过根,致使科学文化的灵魂从中国飘逝。

3 功利主义在中国

中国科学基本是循依功利主义科学观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是一种很强的工具主义科学观,它注重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并以科学的效用来评价科学。由于科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功利主义科学观在当今社会传播非常广泛并居于支配地位。

将科学的价值仅仅归结为功利价值,正如将艺术价值仅仅归结为商品价值一样,

是相当肤浅的。科学最宝贵的价值是科学精神,它比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物质利益更加宝贵,是科学的生命。

科学是一种高品位的学术活动,有其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的逻辑,外部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正如默顿所说:“特定的发现和发明属于内部科学史的范围,并且大量地独立于非科学的因素”[4]。科学作为一种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非功利的,因为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提出科学思想或科学理论。首先,科学思想或科学理论往往并不能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直接挂钩,它们同实际应用往往存在很大距离;其次,科学理论往往具有超前性,即在眼前看来不一定是“有用的”,只是在几代人之后才有可能导致某种实用结果;再次,有些科学理论的提出和证明其意义甚至只是理论上、认识上或智力上的,也许永远不可能“有用”,因此不能用功利主义观点来评价它们的意义。所以,过分强调科学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研究的忽视,从而影响科学的健康发展。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生于内忧外患之时,兴于改革开放之际,其整个发展过程都因肩负“强国”使命而具有工具理性色彩,在“博学穷理”与“学以致用”之间后者是当然之选,因而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便放在专业教育和应用开发研究上,这不仅使高等教育近乎专业训练,甚至出现了实用性凌驾学术性的不良倾向。中国科教界的功利主义非常严重,从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政策到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的心态,从学校制定的学科与教育发展规划到学生选择专业的倾向,无不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量利而行”、“惟利是图”已成为普遍的行为取向。这种对待科学与教育的功利性态度,不仅使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少、科研后备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等,还彻底侵蚀了科教界应有的学术品格与精神。

中国学术重“术”轻“学”,只从科学的物质成就去了解科学,从根本上忽视了科学精神。功利主义科学观固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中国不缺乏功利主义,强大的外部动力足以促使科学研究主体朝这个方向发展,可是外部动力却难以惠及基础科学研究,公众和社会集团意识不到纯科学的意义,他们只需要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很少关心技术的源泉,因此,在中国大力培育科学精神并无丧失科学功利价值之虞。

4 诺贝尔奖的启示

二十世纪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获得56和36项诺贝尔奖,名列全球之冠。分析这两所大学的成功经验发现,科学精神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剑桥大学的学术渊源是古希腊强调理性训练和人格塑造的自由教育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是教育的唯一和最高目的,反对教育有其它功利主义目的和为某种职业做准备。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发展智力重于获得知识;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强调教育目的的内在性,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反对教育外在的功利目的,重视学术性专业与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知识面宽的博学家而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等。在这种办学理念引导下剑桥大学形成了注重学术深博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自由教育思想及由此而形成的剑桥学术传统熏陶了历代剑桥学子,使他们学术功底深厚,各种能力,尤其是质疑创新力出类拔萃。作为美国的“剑桥学院”,

哈佛大学不仅保留了剑桥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而且美国自由、宽松与务实的环境使其教育更具融通性。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坚持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相融合的办学思想,对哈佛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承认大学的职责是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但同时也坚持外部环境不应迫使大学牺牲其独立性而参与政治斗争,或者要求大学作一些有损于学术公开性和自由的事情,因为公开性和自由是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特性。

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摇篮,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历来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不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独特的自由教育传统,从而使不同学科能够按照内在的逻辑发展相互会通、结合和渗透,逐渐在校内形成了博大恢弘、兼容并蓄、视野广阔、富于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6]。

美国之所以取得诺贝尔奖优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科学家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中国科学家则不敢怀疑权威和书本,因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学理论只是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对客观世界描述出了具有一定精密度的对应,作为某个时期的思想产物,它只是人类漫长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它进行发展、怀疑、批评、纠正以及部分原理的否证等都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整个理论的否证都可能出现。创新就是要标新立异,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钻研,才可能创新。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都属于常态科学研究,有成功的案例可效仿。在常态科学研究中,基本要求科学家“教条”地对待它所依据的范式,这只能产生常态科研成果,但是要产生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仿效性的工作和“教条”地对待科学研究是没有指望的。

科学家的创造活动深受科学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现在要做的不是刻意追求诺贝尔奖,而是培育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创新意识,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总之,诺贝尔奖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杰出成果的体现,科学精神在每位获奖者身上都得到集中反映,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首先必须从遏制功利思想、铸造科学精神开始。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5.

[2]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180.

[3] 约翰·齐曼. 元科学导论[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125-126, 163.

[4] 孟建伟.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44-250, 193.

[5] R K 默顿.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47.

[6] 谷贤林. 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剑桥、哈佛的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00(1): 6-91.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7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相关文章
  • 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导论?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广义地理解包...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