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 正文 本文移动端: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

2017-05-07 06:37:0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1]

《老子》第一章

dàokědàofēichánɡdàomínɡkěmínɡfēi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chánɡmínɡ

常 名 。

wúmínɡtiāndìzhīshǐyǒumínɡwànwùzhīmǔ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ɡùchánɡwúyùyǐɡuānqímiàochánɡyǒuyùyǐɡuān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qíjiǎocǐliǎnɡzhět?nɡchū?ryìmín 其 徼 . 此 两 者 ,ɡ 同 出 而 异 名 ,

t?nɡwaizhī

同 谓 之 xuánxuánzhīy?uxuánzh?nɡmiàozh 玄 . 玄 之 又 玄 ,īm?n

众 妙 之 门

.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

tiānxiàjiēzhīměizhīw?iměisīayǐ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jiēzhīshànzhīw?ishànsībúshànyǐ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yǒuwúxiānɡshēnɡnányìxiānɡch?nɡchánɡduǎnxiānɡ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xínɡɡāoxiàxiānɡyínɡyīnshēnɡxiānɡh?qián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h?uxiānɡsuíh?nɡyě

后 相 随 。 恒 也 。

shìyǐshanɡr?nchùwúw?izhīshìxínɡbùyánz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jiàowànwùzu??rfúshǐshēnɡ?rfúyǒuw?i?r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fúshìɡōnɡch?nɡ?rbùjūfūw?ifújūs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yǐbùqù

以 不 去 。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 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老子》第三章

bùshànɡxiánshǐmínbúzhēnɡbùɡuìnánd?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 不 贵 难 得 zhīhu?shǐmínbùw?idàobújiànkěyù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shǐmínxīnbùluàn

, 使 民 心 不 乱 。

shìyǐshanɡr?nzhīzhìxūqíxīnshíqí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fùru?qízhìqiánɡqíɡǔchánɡshǐmín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wúzhīwúyùshǐfūzhìzhěbùɡǎnw?iyě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w?iwúw?iz?wúbùzhì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老子》第五章

tiāndìbùr?nyǐwànwùw?ichúɡǒushanɡ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r?nbùr?nyǐbǎixìnɡw?ichúɡǒu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tiāndìzhījiānqíy?utu?yuahūxū?rbù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龠 乎 ?

虚 而 不 qūd?nɡ?ry 屈 ,ùchū 动 而 愈 出

. duōyánshùqi?nɡbùrúshǒuzhōnɡ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老子》第七章

tiānchánɡdìjiǔtiāndìsuǒyǐn?nɡchánɡqiějiǔ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zhěyǐqíbùzìshēnɡɡùn?nɡchánɡshēnɡ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shìyǐshanɡr?nh?uqíshēn?rshēnxiānwàiqí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shēn?rshēncúnfēiyǐqíwúsīxi?ɡù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n?nɡch?nɡqísī

能 成 其 私 。

【解释】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这不正是它不自私吗?所以能达到自私的目的。《老子》第八章

shànɡshàu?shuǐshuǐshànlìwànwù?rbúzhēnɡ 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chùzh?nɡr?nzhīsuǒaɡùjǐyúdào

,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jūshàndìxīnshànyuānyǔshà?nyán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 言 shànxìnzhanɡshànzhìshìshànn?nɡd?nɡshàn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 动 善 shífūw?ibúzhēnɡɡùwúy?u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 《老子》第九章

chí?ryínɡzhī 持 而 盈 之 ,bùrúqíyǐchuāi?rruìzhībù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kěchánɡbǎo

可 长 保 。

jīnyùmǎntánɡm?zhīn?nɡshǒufùɡuì?r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jiāozìyíqíjiùɡōnɡsuìshēntuìtiān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zhīdàoyě

之 道 也 。

【解释】 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老子》第十二章

wǔsalìnɡr?nmùmánɡwǔyīnlìnɡr?něrl?nɡ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wǔwailìnɡr?nkǒushuǎnɡchíchěnɡtiánlia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lìnɡr?nxīnfākuánɡnánd?zhīhu?lìnɡr?n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xínɡfánɡ

行 妨 。

shìyǐshanɡr?nw?ifùbùw?imùɡùqùbǐ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qǔcǐ

取 此 。

【解释】 五光十色,使人眼花;过多的乐声是人耳聋;过多的美味使人口伤;纵情的起马打猎,是人心放荡发狂;保存珍贵的东西使人提心吊胆。因此圣人只为吃饱,不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抛弃那些取得这些。 《老子》第十八章

dàdàofaiyǒur?nyìzhìhuìchūyǒu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dàwěiliùqīnbùh?yǒuxiàocíɡu?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jiāhūnluànyǒuzhōnɡch?n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解释】 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老子》第十九章

ju?shanɡqìzhìmínlìbǎibaiju?r?nqìyìm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ín

民 fùxiàocíju?qiǎoqìlìdàoz?iwúyǒucǐsān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zhěyǐw?iw?nbùzúɡùlìnɡyǒusuǒshǔjiànsù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bàopǔ 抱 朴 ,shǎosīɡuǎyù 少 思 寡 欲 ,ju?xu?wúyōu

绝 学 无 忧

.

【解释】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 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了巧和利,盗贼就能自然消灭。这三条作为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认识有所从属:保持朴素,减少私欲。《老子》第二十二章

qǔz?quánwǎnɡz?zhíwāz?yínɡbìz?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xīnshǎoz?duōduōz?hu?shìyǐshanɡr?nbàoy 新 , 少 则 多 , 多 则 惑 .ī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w?itiānxiàshìbùzìjiànɡùmínɡbùz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ì

不 自 shìɡùzhānɡbùzìfáɡùyǒuɡōnɡbùz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ì

不 自 jīnɡùchánɡfūw?ibúzhēnɡɡùtiānxiàm?n?n 矜 , 故 长 .ɡ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yǔzhīzhēnɡɡǔzhīsuǒwaiqǔz?quán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zhěqǐxūyánzāich?nɡquán?rɡuīzhī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解释】 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获,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执己见,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 耀才显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他。古时所说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话,怎么能是空话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老子》第二十四章

qǐzhěbùlìkuàzhěbùxínɡzìjiànzhě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bùmínɡzìshìzhěbùzhānɡzìfázhěwú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ɡōnɡzìjīnzhěbùchánɡqízàidàoyě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yuēyúshízhuìxínɡwùhu?azhīɡù 曰 : 馀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yǒudàozhěbùchù

有 道 者 不 处 。

【解释】 掂起脚跟是站不稳当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远的;固执己见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长久的。从道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是剩饭赘瘤。谁都厌恶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老子》第二十五章

yǒuwùhùnch?nɡxiāntiāndìshēnɡ 有 物 混 成 ,

jìxīliáoxī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dúlì?rbùɡǎizhōuxínɡ?rbùdài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kěyǐw?itiāndìmǔwúbùzhīqímínɡ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qiánɡzìzhīyuēdàoqiánɡw?izhīmínɡyuēdà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dàyuēshìshìyuēyuǎnyuǎnyuēfǎnɡù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dàodàtiāndàdìdàr?nyìdà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yùzhōnɡyǒusìdà?rr?njūqíyīyān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r?nfǎdìdìfǎtiāntiānfǎdàodào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fǎzìrán

法 自 然 。

【解释】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出生在天地之前。无声啊,无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远存在。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大到无边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遥远,遥远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老子》第二十六章

zh?nɡw?iqīnɡɡēnjìnɡw?izàojūnshìyǐjūn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zǐzhōnɡrìxínɡbùlízīzh?nɡsuīyǒur?nɡɡuān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yànchùchāoránnàih?wànch?nɡzhīzhǔ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ryǐshēnqīnɡtiānxiàqīnɡz?shīɡēnzào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z?shījūn

则 失 君 。

【解释】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老子》第三十三章

zhīr?nzhězhìzìzhīzhěmínɡshanɡr?nzhě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yǒulìzìshanɡzhěqiánɡzhīzúzhěfù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qiánɡxínɡzhěyǒuzhìbùshīqísuǒzhějiǔ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sǐ?rbùwánɡzhěsh?u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解释】 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明。能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能战胜自己缺点的叫做刚强。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老子》第三十四章

dàdàofànxīqíkězuǒy?uwànwùshì

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 万 物 恃 zhīyǐshēnɡ?rbùcíɡōnɡch?nɡ?rbùyǒu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yīyǎnɡwànwù?rbùw?izhǔkěmínɡyúxiǎo 衣 养 万 物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于 小 wànwùɡuīyān?rbùw?izhǔkěmínɡw?i ; 万 物 归 焉 而 不 为 主 , 可 名 为 dàyǐqízhōnɡbùzìw?idàɡùn?nɡch?nɡ 大 。 以 其 终 不 自 为 大 , 故 能 成 qídà

其 大 。

【解释】 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从不说什么,成功了它不据为己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经常没有欲望,可称为渺小;万物想它归附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之为伟大。因为它到底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为伟大。《老子》第三十六章

jiānɡyùxīzhībìɡùzhānɡzhījiān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ɡyùru?zhī 将 欲 弱 之 ,

必 ɡùqiánɡzhījiānɡyùfaizhībìɡùxìnɡzhījiānɡy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

ù

将 欲 qǔzhībìɡùyǔzhīshìwaiwēimínɡr?uru?shanɡ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是 谓 微 明 .

柔 弱 胜 ɡānɡqiánɡyúbùkětuōyúyuānɡu?zhīlìq 刚 强 . 鱼 不 可 脱 于 渊 ,

ìbù

国 之 利 器 不 kěyǐshìr?n

可 以 示 人

.

【解释】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增强它;想要废弃它,必先兴盛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叫做精深的预见,柔弱会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好武器不能拿出来给人看。《老子》第四十章

fǎnzhědàozhīd?nɡru?zhědàozhīy?nɡtiān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 天 xiàwànwùshēnɡyúyǒuyǒushēnɡyúwú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解释】 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示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生于看不见的“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shànɡshìw?ndàoqín?rxínɡzhīzhōnɡshìw?n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dàoru?cúu?wánɡxiàshìw?ndàodà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大 xiàozhībùxiàobùzúyǐw?idàoɡùjiàn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为 道 。 故 建 yányǒuzhīmínɡdàoru?maijìndàoru?tuì 言 有 之 : 明 道 若 昧 ; 进 道 若 退 yídàoru?laishànɡd?ru?ɡǔɡuǎnɡd? ; 夷 道 若 颣 ; 上 德 若 谷 ; 广 德

ru?bùzújiànd?ru?tōuzhìzhēu?yú 若 不 足 ; 建 德 若 偷 ; 质 真 若 渝 dàbáiru?rǔdàfānɡwúyúdàqì ; 大 白 若 辱 ; 大 方 无 隅 ; 大 器 wǎnch?nɡdàyīnxīshēnɡdàxiànɡwúxínɡ 晚 成 ; 大 音 希 声 ; 大 象 无 形 ; dàoyǐnwúmínɡfūw?idàoshàndàiqiěch?nɡ 道 隐 无 名 。 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解释】 上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努力去实践;中士听了道的道理,觉得好象是有道理又好象没道理;下士听了道的道理,就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人说过:明显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 好像高低不平,崇高的“德”好像低洼的川谷,洁白好象污垢,广大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是怠惰,质地纯净好像是浑浊。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边角,重大的器具往往制成得很晚,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道”幽隐而无名,只有“道”,才善于使万物得以完成。 《老子》第四十二章

dàoshēnɡyīyìshēnɡararshēnɡsānsān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shēnɡwànwùwànwùfùyīn?rbàoyánɡchōnɡ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qìyǐw?ih?r?nzhīsuǒaw?iɡū 气 以 为 和 。 人 之 所 恶 , 唯 孤 、 ɡuǎbùɡǔ?rwánɡɡōnɡyǐw?ichēnɡɡù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为 称 。 故 wùhu?sǔnzhī?ryìhu?yìzhī?rsǔn 物 或 损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损 。 r?nzhīsuǒjiàowǒyìjiàozhīqiánɡliánɡzhě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 强 梁 者 bùd?qísǐwújiānɡyǐw?ijiàofù

不 得 其 死 , 吾 将 以 为 教 父 。

篇二: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译文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道德经》之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明白美好是最值得称道的,这是由于有丑恶的区分和存在;都明了善良是最珍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和存在。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等,这些对立关系正是自然法则的再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永恒的真理。因此,圣人为了实现有为的理想,采取无为的方式来看待当前的事业,推行一些道的教育 。万物生长不会逆向发展,生长过程总是不断变化的。取得成就的人也总是不会停留在已有的功劳上。只有不甘于已有的功劳,才会有新的成就。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对立的运动形式。这里的“无为”是觉得眼下无为,属于君子自强不息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新的成就。

《道德经》之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对国家的统治而言,要让国家安定,就得让民心纯朴,要使民心纯朴,就得让民众不崇尚才智和地位,才会使民众不至于形成争强好胜之心。也不要让民众向往珍物稀宝,社会上才不会出现偷扒现象。更不要让民众产生贪欲之念,才不犯上作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方针就是:让国民思想空虚而能填饱肚子,淡化民众的理想而又能使身体强壮。总之,经常让民众保持既无知识又无欲望的状态,而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又不敢不替国家效力 ,这样的话, 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好。

——从国家的稳定认识,要一切听从我的意志,才好治理,于是后来就有了法律。可老子将这种认识扩大了,没有注意领域的区分。

《道德经》之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以对立形式产生作用的, 它混沌的充满天体万物之中,取之不竭;不去利用,也不会过剩。它深奥莫测,最难领会把握 。然而,它好像是万物形成的根本所在。它能缓和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明暗,容纳污垢 。它是最公正的,也是清澈明静的。它有时好像又有客观的实在,我不知道她是从何而来,它的形成好像还在“帝”的前面。

——有天体的运动,就有“道”的的存在,现在称之为环境对局部事物的影响,老子将环境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抽象认识,这也是一切科学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不过,他对这种认识还比较朦胧。至于“挫其锐,解其纷”,属于“德”的范畴,属于运动中的自然调节。

《道德经》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睬;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不闻不问。 天地之间就如同一个容器,里面越空虚,所盛东西就越不会出来(屈与出相呼应) , 若是经常去搬弄它,即便没有多少东西,也很容易让其中东西掉出来。 百姓一旦见多识广,君主对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少,不如让百姓安守现状,君主也安守现状,就能使国家太平。

——自然界无所谓感情,你这能顺应自然,圣人所操劳的是天下大事,对百姓

的个别事务没有精力去关注,圣人追求的是大仁大义。第二层意思与“烹小鲜”的意思是相同的。这一章实际是告诉人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要顾及小事,不要事事操劳,用一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这个意思。

《道德经》之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渊深的神道,它与天地共生存,不存在生死问题,这即是所谓玄妙的阴道运行。这些道学理论是研究天地的根本所在,它绵绵不绝,似有似无。即便得此法之人,用起来还是不能娴熟 。

——神与道事密切相连,都属于抽象的运动形式,所谓变化莫测之谓神,表明同属一种抽象的运动。可见图像对神的描述

http://az.h52.com/userpage/1443/image/14432005623195025.jpg

《道德经》之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永存于世,就在于它不顾及自我的生存。正是由于大智慧的圣人也能做到这一点,对自身顾及得少,反而有利于自己,考虑身心以外事多,反而能使生命达到长久。正因为他们具备无私的品德,所以能在客观上成就自己。

——天地不能同人类比,就像石头不能与昆虫比一样。其实,人的价值越大,自我圈就越大。正由于他们不注重“小我”,故能成就“大我”。

《道德经》之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级的慈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众人追求的是自我小利益,有能力者,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平时善

于注重信誉,注重团结他人,不入俗气,生活中,“让”的概率是较大的。但他们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来发展事业,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味地强调“不争”,也是错误的。“争”需要协调,没有协调的争,就会国将不国。

《道德经》之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当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丰富了,就不要贪得无厌,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地位多了,别人就会眼红,终究是不能“长保” 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往往会骄傲自大,这样反给自己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成功,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法则。

——平时所说“树大招风”就是这个道理。这其实是安全与名望的对立性。越有名望,越不自由,因为他的安全系数差。老子强调的是知足,这有一个对自身能力的理智认识问题,超越了能力范围,才是“盈”,这时,只有“功遂身退”,才是理智的选择。

《道德经》之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总是承载在一起的(先天的元神和后天的精神相连),二者又可能分离,这是因为现实行为与思维有时总是会背道而驰。一味崇尚阴柔,也不可像婴儿一样软弱。即便人类的理论成果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现实中还是可能出现问题。爱民与治国的关系要处理好需要智慧。自然之理就在于一开一合的对立之中,不能光强调“阴”的一个方面。要深谙这些道理,就需要知识与智慧。要根据这些道理生发出应对方略,不断地积累经验,所生发出的应对方略不是照搬前人和别人现成的经验。一旦成为经验,它可以长久应用,但也不能一成不变。 这就是与自然相呼应的深奥的智慧学问。

《道德经》之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围绕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 ,它亳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

显现它的价值。就是摆在一边的门和窗,不将它们用于房屋建造,也是废物一堆。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

《道德经》之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缤纷的色彩能使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乐能使人沉迷,美味佳肴能使人对食物越来越挑剔,驰骋狩猎等娱乐活动能使人放荡不羁,让世人追求奢华,就会妨碍正常的管理。总之,有得必有失。因此,圣人重在心灵的感悟,不去追求表面的奢华。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取与舍的关系,得到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

《道德经》之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和受辱都好象会让你震惊,对待遭受患难的态度,贵在对你自身范畴的理解。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呢?宠总是在你原有地位较为低下的情况下得到的,得到提升自然会惊喜,当遭受贬斥、地位降低又会惊慌失措。这即是宠辱若惊的含义。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遭受大的灾祸,就在于我们存在自身的观念,如若达到忘我的程度,就无所谓灾难可言。因此,最高的境界是将自身融于天下之中,也好像可以将自身寄托于天下,总之,要懂得超越自我,关爱自我,就得以天下为本,自身也好像可以寄托于天下。

《道德经》之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这个东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这就称之为“微” ,你好象听得到,又好象听不到,这就称之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这就称之为"夷" 。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论证,它们是融为一

篇三: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抬头仰望星空,星河灿烂明月其中;再观苍穹,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观人之道,众人各有所归;观天之道,行事尽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众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从何处而来?我们的生命又从何处而来?万物是由谁在主宰?何谓真理?真理在何处?

对于这种全人类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决的。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那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如此高深问题的人,悟道能力绝对的强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学家——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开创人,是道法自然哲学的祖师。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见性。老子所著之书之所以叫《道德经》是因为阐明了自然规律人之道的运作,是一部世出世间法的经典。只有通达了世出世间法,境界达到了明心见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经》所阐述的大道内理,即可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万物是由本原所产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从本原所产生出来的相用一个字来统称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归真的大道上运作,能够坚定不移的在归真返璞的大道上运作就是“德”。而经是指万物之灵所写的著作,并能够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其实《道德经》并非是老子的个人主义思想。以心性之道观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观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学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质与众不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境界从感悟修到渐悟,从渐悟再修到明悟,从明悟然后又修到了明心悟性,从明心悟性最后修到了明心见性,通达了世出世间法,精通大道内理。老子者,心神复归于大道,本命复归于大道。在大道中观察大道内理,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就成了《道德经》。相之道:老子见多识广所以知识丰富,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创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义,《道德经》是老子如何所认为。心性之道为真?还是相之道为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东方而落西方。”而他人闻之示于众曰:“老子他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难道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认为?对于同样的自然运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达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说:“日出东方而落西方。”有人说:“红日东升西落。”有人说:“日照大地,升于东而止于西。”所以觉悟的智者们都说:“我没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是一部阐述宇宙万物如何运作的经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道,回归自性的经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纵然有仁人志士者们自我牺牲,自我奉献,那也是为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长寿的。《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然为根本。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这一性质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学是实用主义之最,因为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过于人的生命还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

前言

第2章世界观???????????????????6

第3章治国????????????????????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态???????????????????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观???????????????????11

第8章处世????????????????????11

第9章观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养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论道?????????????????????15

第15章论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义示现之道?????????????????18

第19章治国?????????????????????19

第20章述觉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处世之道???????????????????22

第24章处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学为人师行为示范???????????????26

第28章以正为天下??????????????????27

第29章尊国贵民取天下????????????????28

第30章议兵?????????????????????28

第31章议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处世?????????????????????32

第37章述无为????????????????????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万法归一???????????????????35

第40章述道规????????????????????35

第41章述层次????????????????????36

第42章述过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6章述祸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无为????????????????????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养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举???????????????????47

第57章治国之道???????????????????48

第58章长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国?????????????????????50

第61章处国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处世?????????????????????52

第64章处世之道???????????????????53

第65章治国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层次????????????????????57

第71章处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论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炼????????????????????62

第79章处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处世之道???????????????????64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54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
相关文章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1]《老子》第一章dàokědàofēichánɡdàomínɡkěmínɡfēi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chánɡmínɡ常名。wúmínɡtiāndìzhīshǐyǒu...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