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正文 本文移动端: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2017-05-02 05:45:5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5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1h=60min

1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 t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

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

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也停止。听觉频率在20-20000次/秒之间。

2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固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

2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度,沸水的温度为

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 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3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

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

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58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2、球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应用:汽车后视镜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篇二:2016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提纲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其他单位有:。

1nm=m

1km=m;1dm=m;1cm=m;1mm=m;1μm=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的使用方

法:

①测量前注意刻度标尺的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 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正对刻度线,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3、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

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

(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交通运输中常用做速度的单位, 1m/s=km/h。

2、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

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 明。听觉频率在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波到

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声音在 15 ℃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 ,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

、回声是由于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

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

调,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

越;频率越低音调越。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3、响度:。响度跟和距有关。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 4

三、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回声定位、声呐探测、超声诊断);

声音可以(清洗精细机械、超声碎结石、电动牙刷除牙渍)。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

3、减弱噪声的方法: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为 0度, 的温度为 100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叫熔化。

晶体物质: 非晶体物质:

熔化图象: 凝固图像:

熔化特点:

凝固特点:

熔点:

熔化的条件:(1)。(2)。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叫汽化。

定义:叫蒸发。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2);(3)。

定义:。 沸点:。

沸腾条件:(1)。(2)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②液化:

定义: 叫液化。方法:

(1)(2)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 升华的例子: ②凝华:定义:。 凝华的例子:

第四部分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

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

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

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

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

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

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

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

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

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

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

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

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

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透镜及其应用 复习提纲二、透镜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 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五部分质量 密度 复习提纲 一、

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

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

篇三:2015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21h=60min

1min=60s。

3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

2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 tv

2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

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也停止。听觉频率在20-20000次/秒之间。

2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固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不能传声。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

2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摄氏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

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 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3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

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

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58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

是可逆的。本身不发光物体把漫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2、球面镜: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

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折射的现象: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

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6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

    2015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