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矛盾论》解读 正文

《矛盾论》解读

2017-02-12 06:46:4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毛泽东矛盾论解读

毛泽东《矛盾论》解读

一、《矛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

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列宁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运动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列宁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一未完成的工作由毛泽东来完成了。二是受前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矛盾论》正文解读

序言

矛盾法则(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辨证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法则最根本的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既斗争又同一,由此决定了事物运动的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德波林(1883-1963)前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二十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了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斯大林称它是一种“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

最后毛又提了一句,指出了当时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扫除教条主义思想。

第一节:两种宇宙观

主要内容: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

(一)、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虽然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承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三)、重点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是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

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除了内因外,总是有外因,内因和外因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内因,无所谓外因,没有外因,也无所谓内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温度使鸡蛋变成小鸡,是通过鸡蛋的内因起作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各国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是通过各国内部的规律起作用的,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总之,外因对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

主要内容:论述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出了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

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这是重点论述之处)

这里,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通过引论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战争思想发展和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

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这里,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矛盾贯穿于事物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

如何理解:差异就是矛盾?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一、任何差异都是矛盾,这里所说的差异指有联系的差别和对立,时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不是两种毫无联系不相干的东西。

第二、差异往往是指矛盾的初始阶段,即没有激化的矛盾,是矛盾的量变阶段,还不是解决阶段,差异指矛盾的差别性,而不是指矛盾的有无问题。

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内容:论述矛盾特殊性即及其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

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一) 矛盾的特殊性的第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矛盾特殊性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是五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因为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矛盾特殊性。

(二)矛盾特殊性的第二种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两个不同的革命过程,个有其特殊性。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三)、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

(四)矛盾特殊性的第四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通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为帝国主义阶段,又通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分析,说明认识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五)、矛盾特殊性的第五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毛以民主革命阶段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特点,最后指出,如果不研究这些矛盾各个方面的特点,就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自和其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结论: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

毛泽东分析了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在一定特殊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以分析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例,说明斯大林提供了分析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典范。

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如何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要理解共性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首先必须理解它们的辩证关系。

第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任何矛盾自身固有的两重属性。。

第二、.共性个性绝对性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第三、.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为什么: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从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关系在矛盾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第二、从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认识、分析矛盾问题中的作用来理解。

第三、从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来理解。

马列主义理论要同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

则,只有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所以,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四节: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内容: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毛泽东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以外的其它非主要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非常复杂的情况。

毛泽东指出了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号首长)为什么?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呢?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要正确地理解这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要正确地认识主要矛盾和其它矛盾的相互关系。

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

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于事物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程度。

毛泽东指出了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

毛泽东指出了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当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封建社会就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资本主义社会就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当旧中国的人民群众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旧中国就转化为新中国。

毛泽东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

篇二:浅谈矛盾论读后感

浅谈《矛盾论》对我们的意义

我在准备写读后感前,仔细地反复读了几次,在我接触之初,我觉得《矛盾论》是极其复杂的。它当中明确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运动的、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具有矛盾的。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做到理解部分,但是我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具有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细细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求我们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理性的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当我们决定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每一个人务必重视的问题。

在我们现阶段,必须要提自己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善于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正确灵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任何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篇三: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从矛盾分析法看中国道路的胜利

——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2013年4月22日上午,党校的高斌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案例,为我们讲述了《矛盾论》的主要理论,下午任大立老师又通过讲述中共共产党领导人与中国道路的抉择,给我们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这其中都充分地体现了矛盾分析法在中国道路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对此有几点体会如下:

一、《矛盾论》结构完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实践保障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极力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互结合,根本抛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去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要求全党必须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长期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在抗大上课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统一法则》,1952年4月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时题目为《矛盾论》。

《矛盾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内容形象生动,结构完整科学。《矛盾论》分八个部分,引言、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你刚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其最为精彩,也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

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毛泽东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循这个原则,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去照搬硬套,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中国革命的道路,只有把握准中国革命的实际和特殊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互结合,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才有可能在面对空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作出全新的判断,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指明了中国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抓住重点和主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社会发展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

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相统一的。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一。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三、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一系列中央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指导实践,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先后经过了多次的摸索和经验积累,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结合的道路,实现了第一次理论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定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的政策,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在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一系列问题中,成功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如实地揭露矛盾;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从全局上把握

矛盾;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地分析矛盾;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妥善地解决矛盾。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矛盾分析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的提出是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胜利召开,新一届领导集体带领提出了美丽中国梦,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最根本是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做到对党的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坚持矛盾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根本前提。要坚持全面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把中国国情放在发展的地球村中去分析看待,是坚持矛盾论方法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根本前提。


《矛盾论》解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850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矛盾论》解读
相关文章
  • 《矛盾论》解读

    毛泽东矛盾论解读毛泽东《矛盾论》解读一、《矛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