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 正文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

2016-10-20 12:24:2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_李斯的故事

一、起自闾阎游诸侯

李斯本是战国晚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的一介平民。当时的平民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故人称李斯“起自闾阎”。

战国时代社会剧变。礼崩乐坏,后来连挂名的周天子也没有了,各诸侯国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兼并战争。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统治者不得不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从鄙野之士中选拔人才,因此当时出现了许多布衣卿相。这种形势,激发了天下士人多少美妙的憧憬,诱使他们舍弃妻儿,远离家乡,探深涉险,走公室,跑私门,游学仕宦,献策干禄,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任用。

李斯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在他刚成年的时候,在本乡做了个管文书的杂差小吏。地位虽低,但官场上那种强烈的高下尊卑的等级对比却使他不得不考虑许多人生的大问题。一次,他见到官舍厕所里的老鼠,在粪便堆中东嗅西寻,找到一点儿吃食便如获至宝;刚要咬啮,有人或狗走近,又不得不舍弃而惊恐逃窜。再看那官仓中的老鼠,积谷多有,无饥馑之忧;高廊大厦,无风雨之愁,更不见人或狗的惊扰。于是李斯似乎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老鼠处于不同形势和环境,就有不同的遭遇!人也一样,大家本无贤良卑劣之分,一生中能爬到社会上层,就安享荣华;居于人下,就要历经贫贱和磨难!至此,李斯再也不能安于自己一介平民的地位,他决心向上爬,做人上之人。攫取权势提升社会地位的欲火在他的肺腑中燃烧:他要改变自己!

“学而优则仕”,当官的资本就是要通晓治理国家的帝王之术,能够在“主卖爵禄、臣卖智力”的交易中得到君主的赏识。李斯也不得不走当时游学之士共同的道路:先投师受教,再谋求升迁。他选择了那时最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大师荀况为自己的老师,同学的还有韩国贵族韩非和后来汉代的经学大师浮丘伯等人。

荀况是赵国人,五十岁时到齐国游学,曾三次成为战国后期最负盛名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在齐都临淄城的稷门下,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的领袖(祭酒)。后来他又到楚国,曾担任兰陵令,去职后执教著述。他的学说虽然仍以孔子为宗,但又结合战国变化了的形势,对儒学加以发展。形成了一种能够兼顾地主阶级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新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传统儒学的“礼治”思想和战国政治家从富国强兵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法治”思想的结合,二者一文一武,如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荀况的学说形成了当时影响很大的一个思想流派。

李斯到了荀况门下,主要着眼于学习所谓“帝王之术”,即学习那种能够摸透和打动君主心理,能够满足他们的扩张欲望和急功近利致强致富的“法治”学说。聪明的李斯知道,掌握这套东西,同时也是在官场上快速升迁、满足个人荣华富贵的终南捷径。当时与李斯同学的还有韩非,他们二人后来同为战国晚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过李斯偏重于政治实践,韩非则侧重于理论著述。

从《荀子》一篇名为《议兵》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斯和他的老师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荀子坚守儒家的基本立场,主张兴仁义之兵,以礼治国,以道德感召的方法完成天下统一。李斯有一次问荀子说:“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到现在,已经连续四代兵强天下、威行诸侯。它之所以有胜无败,并不是靠的什么仁义,而靠的是用赏罚调动它的人民不怕死,用威势强迫它的人民服从。这一套政策和

方法既实用又便利,我看对统一天下也更有效。难道不是这样吗?”

荀况同答说:“这是你所不了解的。你所说的‘便’。我看是非常的不便;我所说的行以仁义,是最大的‘便’。仁义是用来治理国家的根本,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就亲近君主,乐于为君主效力拼命。所以作为君主之事,凝聚人心好像是树木的根本,领兵打仗是树木的枝叶,一个重一个轻有主次之分。秦国虽然能四代连续打胜仗,但它不得人心,时刻担心天下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摧毁它,这就是没有前途的‘末世之兵’,它没有雄厚的根基。所以当初商汤能够打败夏桀,并不仅仅是在呜条之战时;周武王能够打败商纣,也不仅仪是在牧野之战的那个早晨。他们多年以仁德感召人心,有了深厚的积累才能形成所向无敌的‘仁义之兵’。像你这样看待形势不看根本而只看未叶,这就是天下所以战乱不已的原因呀!”

在荀况看来,当时兼并诸侯统一天下有三种方法:一是“以德兼人”,即别国的老百姓仰慕我的名声,赞美我的道德品质,巴不得立刻成为我的臣民。所以听说我们要来,就打开大门,平整道路,欢迎我们进入他们的国家。借此我们很轻易地就得地兼人,不但百姓安稳,法令畅行,而且我们越来越强大。二是“以力兼人”,别人既非在德行上也非在声誉上喜欢我们,而是害怕我们的兵力,被形势所裹挟而投靠了我们,老百姓有叛离之心但无作乱之胆。这样虽然也能统一,但必须保持强大的威势,军队越养越多,地盘越大越感到兵少,反而越虚弱。三是“以富兼人”,别人既非在德行上也非在声誉上喜欢我们,而是因贫穷而求富,因饥饿求饱腹而投靠了我们。这样我们要打开粮仓接济他们,拿出钱财抚恤他们,派出品德优良的官员去慰劳他们,要经过三年以上,双方才能建立信任关系。这样得地越多越虚,得人越多国越贫。三条道路的结果是,以道德统一天下者可以为王,以霸力统一天下最终必弱,以财富统一天下最终必贫。

荀况认为,在当时,靠兵力的强大兼并一个国家或占有一块土地都不是太难的事情,难的是“凝”,也就是把这种局面巩固稳定下来。比如齐国可以吞并宋国,但后来不能“凝”,结果又被魏国夺去;燕国可以占领齐国也不能“凝”,很快又被齐国故将田单翻盘;韩国的上党之地是一块“肥肉”,韩国把它送给赵国,可是赵国不能“凝”,最终将它夺走的是秦国。荀子的意思是,仅仅依靠军事手段只能建立一个短暂的不稳固的军事联合体,而古代商汤、周武这样的圣人能建立一个绵延久远的王朝,靠的是“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也就是说,打天下可以用战争,但同时还要有收拢人心的思想文化手段,也就是用儒家的德礼诚信抚慰士民,用爱民的仁政让人心服,使之对新的国家有归属感。只有这样做,才能是“大凝”,才能成就真正的“王者之业”。荀子这种以礼治国的思想是很有远见的,点中了即将到来的秦王朝的“命穴”。可惜后来不管是秦朝的统治者还是像李斯这样的辅政大臣都难以认识到这一点(历史上反面的教训往往比正面的经验更能让人汲取),否则中国的古代的历史将被重写。

李斯学成后,便要告别自己的老师。但到哪里去?他本想效力于乡梓故国,又眼看着楚国江河日下,连郢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北纪南城)都被秦国攻占,效力楚王已经难有作为了。其他东方各国,也无不苟延残喘,都不是能让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之地。于是李斯决定西入强秦,一试身手。

在向老师辞行时,李斯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志:“我听说人生的机会稍纵即逝,有了就应该牢牢抓住。今天诸侯争雄,秦王羽翼丰满,极欲吞并天下。这正是布衣游士驰骋伸展的好机会。人生的耻辱莫过于卑贱,一世的悲哀莫过于穷困。有些人自甘于卑贱贫困,毫无作为,

篇二:(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_诸葛亮的故事

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一个中小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的远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阿谀权贵。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与当时的名门贵族袁术和荆州刺史刘表都有过交往。

诸葛亮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各地,大河南北,给东汉政府的腐朽统治以沉重打击。诸葛亮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诸葛亮姐弟五人:哥哥诸葛瑾比他大七岁,弟弟叫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姐弟五人依靠叔父诸葛玄抚养生活。诸葛亮十岁那年,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于是军阀混战不休,中原大地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诸葛亮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便随叔父诸葛玄辗转到了南方。

献帝兴平二年(195),割据淮南的军阀袁术,便委任诸葛玄为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诸葛玄上任不久,东汉王朝又派了一个叫朱皓的人,去取代诸葛玄豫章太守的职务。朱皓从刘繇那里借了一批兵马,动用武力强行上任,因此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来到荆州的首府襄阳,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去了,诸葛亮流寓到荆州时,才十五岁。不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到江东避难去了,后来投奔到孙权那里,做了东吴朝廷的大臣。

荆州地控南北,水陆交通便利,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地区。当时号称“八骏”之一的刘表,徒有名士虚名,他虽有雄兵十万,却没有雄心壮志,只能保境安民,维持暂时的安定。诸葛亮到达荆州后两年,他叔父诸葛玄就病死了,十七岁的诸葛亮从此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图进取,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盖了几问草屋,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平时除参加劳动外,多半在草堂内读书,有时应学友相邀,外出游历,或个人寻访师友。

诸葛亮从建安二年(197)到建安十二年,在隆中隐居了十年。由于他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在襄阳隐居期间,因他叔父的关系,又结识了不少当地以及外地流寓到荆州的名流志士,通过交游、研讨学问、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以及对时局的看法,使他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学识更加渊博,对荆州的重要地位更加了解。他先后结识了沔南名士黄承彦,从颍川迁居襄阳的庞德公和他的侄子庞统,以及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汝南名师酆(音fóng)久和孟公威,颍川的石广元、徐庶,博陵的崔州平等。他们这些人,当时的名气很大,社会影响也很大。而最有名望的庞德公,当时司号徽尊称他为“庞公”,以兄长相待,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坚决地拒绝了。诸葛亮常到他家里拜访,深感庞德公是一位思虑精密、学识渊博的人。诸葛亮在和司马徽的交谈中,深感这位“水镜先生”的雅致情趣,又通过司马徽的介绍,得知汝南灵山的酆久是位熟谙韬略的博学之士,于是诸葛亮就拜他为师,学习兵法阵图、治国安邦之道。在这期问,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也先后分别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大族蒯祺和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诸葛亮则娶了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阿丑虽头发较黄,皮肤较黑,但其才智却堪与诸葛亮相配。有一次,诸葛亮在草堂款待客人。阿丑做饭,只见她用数个木人舂米,一木驴运磨如飞,不一会饭就做好。诸葛亮当即向妻子“求传是术”。据说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发明运送军粮的木牛流马,就是用其妻制作木驴之术而制作成的。诸葛亮娶阿丑的故事,被好事者编成“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的谚语而广泛流传。

经过诸葛亮的努力,终于跻身于荆州社会上流,名声越来越大,并成为其中坚人物,被司马

徽称为“真第一流也”。庞德公深感诸葛亮学识渊博,称其为隐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条“卧龙”,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齐名。

诸葛亮在隆中,常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读书研讨学问,诸葛亮对他们说:“你们三人要做官的话,可以做到郡守、刺史。”他们反问诸葛亮,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诸葛亮胸怀大志,不问自明。诸葛亮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一个霸主之国。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他统率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使齐国几乎灭亡。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仅要求自己具有将相才能,而且还表现他决不苟且许身的抱负。诸葛亮在读书之余,还常常在草堂上抚琴弹奏起《梁父吟》的古曲。此曲流传于山东,不仅抒发了他怀念故乡之情,而且这首古曲的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圈的晏子用“桃杀三十”的故事,以激起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诸葛亮隐居待时,一旦这位“卧龙”先生飞出山林,将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草庐献策,谋划大业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十年中,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建安五年(200)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败袁绍后,从袁绍手中夺取了冀、青、幽、并四州,又于建安十二年(207)平定乌桓,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最终统一了北方。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任贤使能,发展生产,也消灭了盘踞东南的军阀割据势力,占领了江东六郡(吴郡、会稽、庐江、庐陵、豫章、丹阳),地区虽不算大,但地处长江以南,远离中原战场,经济比较发达,不少北方人士迁到这里,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是一个很有实力的集团。在南方除孙权集团外,还有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他们都昏庸无能,政权面临着严重危机。

这时胸怀大志的刘备,虽然是西汉皇室的后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先后被任命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尉、下密(今山东金乡县)丞、高堂(今山东禹城东南)令、平原(今属山东)相、徐州牧等职,职务不断升迁,但军力却十分薄弱,属下仅有兵马数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数人。虽然转战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两次得到徐州,又两次失去徐州。在官渡之战前夕,他见袁绍好谋寡断,志大才疏,决计脱离袁绍,另谋出路。恰在这时,汝南的以龚都为首的一支黄巾军起义响应袁绍,他以联络龚都为名,脱离了袁绍,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刘表对刘备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以上宾相待。因为刘表和刘备都是同宗同族,按辈数论,两人应是兄弟,表面上相处很和睦,实际上刘表很嫉妒刘备,只给他数千兵马,叫他屯驻新野(今属河南),看守荆州的北大门,以抗御曹操。

刘备虽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一时尚无用武之地,连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他屯驻新野后,除白天和关羽、张飞、赵云操练兵马外,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自己戎马半生、屡遭失败的教训,仍然落得个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不禁思绪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有一次,刘备在刘表府中闲坐聊天,刘备愁容满面,不觉落下泪来。刘表十分惊异,便问刘备有何不快之事。刘备答道:“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生肉。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日月如流水,而自己作为皇室宗亲,怎能眼看祖宗基业落入他人之手?功业未建,老之将至,怎能不悲伤呢!不过他并不因为眼下没有自己的地盘就感

篇三:(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_洪承畴的故事

一、出身清贫,学业优异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生,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福建南安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洪承畴的远祖本姓陈,因入赘于洪氏,故改姓洪。洪承畴为当地望族的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这是一户书香门第,然而到了他的曾祖父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曾祖父洪以诜,庠生。祖父洪有秩,贡生,卒于赴考途中。父亲洪启熙是洪有秩的遗腹子,母戴氏,因孝事姑婆,扶孤成长,被朝廷旌表节孝烈女,赠一品夫人。

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也是一名秀才,以致孝远近闻名。其妻傅氏为名门闺秀,有文化教养,具备传统女性优良品德,对三个儿子要求极严。次子承畹早逝,三子承唆的书法极佳,很受人们的喜爱。

洪承畴是启熙夫妇的长子,对他的期望和钟爱更是无可比拟。七岁时,洪承畴进入溪益馆读书。后因家境贫寒;十一岁时便辍学在家,每天帮助母亲做豆干,次日早上再到集镇上出售,如果还有剩余,就在附近乡村走街串巷高声叫卖。这种艰难的生活,给了洪承畴很大的磨炼,也使其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因为接触到大千世界,特别是社会下层的贫苦人民,所以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也给有抱负的洪承畴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未来想要实现的草图。

当时,洪氏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好学、上进的洪承畴,在闲暇的时候,就到学馆外听课,偶尔有的学生不会作对子,他便代其完成,并且还能得到先生的赞扬。久而久之,洪启胤发现洪氏家族还有这样一个天赋极高、抱负不凡的人,就决定收洪承畴为门徒,让他免费读书。

洪承畴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他抓紧时间,刻苦学习,不但出色地完成学馆的课业,而且博览群书,尽量获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启胤先生见洪承畴前途无量,也就更加用心培养,将自己的藏书如《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经典著作借给承畴阅读,对于他所提出的问题,都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洪承畴从小就表现出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对此,洪启胤很是赏识,同时也加以鼓励和正确引导。洪启胤就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章中写下“家驹千里,国石万均”的评语。

五年以后,洪承畴来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二十三岁的洪承畴到省城参加乡试,中乙卯科第十九名举人。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殿试,结果中丙辰科二甲第十四名。洪承畴从此释褐,踏上仕途,并步步高升。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六年中,历员外郎、郎中,成为清吏司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侍郎以下的重要部员。

明天启二年(1622),洪承畴由中央调到地方,为浙江提学佥事。按照明朝规定,该官在三年的任期内,要巡回考试各府、州、县的生员。乡试前负责考定各地教官的等第,以便选聘至省城阅卷。洪承畴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判断力,所选拔的人才皆称俊奇,因而受

到了朝廷的赞扬和赏识。两年后,即迁为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三年任满,又迁陕西督粮参政,成为国家从三品地方大员。

洪承畴从万历四十四年,二十四岁时金榜题名,到天启七年三十五岁时升任陕西督粮参政,短短十二年间便成为一名三品的朝廷命官。由此也可见洪承畴的办事能力,及对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然而此时的洪承畴,只是一个听命于上级的下属官员,并未能发挥个人运筹帷幄的聪明才智,及独当一面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从而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创造奇迹,在同辈中独树一帜。洪承畴只能企盼着机会的到来。

二、剿灭义军,崭露头角

“时势造英雄。”明末社会的动荡不安,为洪承畴施展其才能和谋略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而每次实践的成功,又为他加官晋爵提供了依据。当大权在掌、独当一面的时候,洪承畴的足智多谋便得以充分表露和发挥了。

明朝天启七年(1627),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县民王二,聚众数百人,皆以墨涂面,闯入县城,杀死知县。王二领导的起义,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王二起义的次年,即崇祯元年(1628),陕西许多地方的饥民、失业驿卒和逃亡士兵等便闻风而动,纷纷起义。如府谷县农民王嘉胤率领广大群众起义,王二闻讯即率部来汇合,共拥众五六千人;清涧人王左桂(原名王子顺)更召集骑士万人,反于宜川;汉南人王大梁起义后,有部众数百人,自称大梁王,到崇祯元年十月,又有成县、两当两地的农民三千多人加入,攻克略阳,逼近汉中府;清涧人点灯子(赵四儿、赵胜)也在本县起义;十二月,固原发生兵变;崇祯二年,阶州士兵周大旺率众起义;三年,陕北饥军三千余人在神一元领导下起义。

人民起义的烈火,开始在三秦大地熊熊燃烧,而且越来越旺。这就使刚刚登上皇位的崇祯皇帝惊恐万状。遂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以杨鹤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全力对付起义军。《明通鉴》说:“是时,关中寇炽,廷臣莫肯往,群推鹤。上召鹤问方略,对日:‘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显然杨鹤是把农民起义看作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还提出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策略。

事实上,在对付农民起义的问题上,明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大抵主张剿抚并用,但究竟是以剿为主,还是以抚为主,却往往出现分歧。杨鹤以抚为主的方针,得到了部分廷臣和地方官员的支持,崇祯帝也一度表示认可。在崇祯四年(1631)正月的一次廷对中,他就说:“寇亦我赤子,宜抚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杨鹤的主抚政策以失败告终。四年七月,杨鹤即下刑部狱。

而此时的洪承畴却有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崇祯二年(1629)九月,混天王与王子顺等千余人活动于雒川县曹店村、宜川县龙耳嘴一带,后又掠韩城的龙门渡,守将失利。时为督粮道参政的洪承畴同抚院中军李满仓、都司艾穆、千总费邑宰等击败起义军,起义军走清涧,韩城解围。这一战使得洪承畴名声远扬,也为日后的升迁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崇祯三年(1630)六月,起义军首领王嘉胤杀孤山副将李钊,米脂张献忠聚众响应,起义军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外交家成长故事_李斯的故事一、起自闾阎游诸侯李斯本是战国晚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的一介平民。当时的平民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是里巷的门,故人...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