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冯小刚个人资料 正文

冯小刚个人资料

2016-12-16 08:34:0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

徐帆带着女儿面见媒体

冯小刚与徐帆有一个养女已经不是秘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从没有让孩子在媒体上曝光。拍摄《唐山大地震》后,特别是徐帆的心灵受到了洗涤,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徐帆扮演了一个做了“艰难抉择”的妈妈,她感觉灾难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加上和灾区儿童、孤残儿童的接触,让她意识到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迫切的事。于是徐帆发起了“M计划”呼吁公众关注儿童心理健康,M(Mother)是指母爱如山的意思。

冯小刚徐帆夫妇

在昨天的“M计划”启动仪式上,徐帆主动带女儿走近媒体,意是为推广这个活动,为推广该计划,徐帆邀来翁虹、王艳、买红妹、刘蓓、孔维、刘莉莉六位明星妈妈带宝宝出镜。

曾被人偷拍到的冯小刚徐帆的养女

此外,徐帆还通过冯小刚邀来张和平、赵季平创作“M计划”主题曲《妈妈》,自己亲自演唱并主演MV。徐帆透露,今年“M计划”的活动之一是举行主题儿童心理图画展。她说:“家长应该看看这些画,了解孩子们在想什么,这样才能和孩子们好好沟通。”

篇二: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冯小刚电影的艺术风格

在今天的中国谈到导演,大家总会想起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与前两位获过国际奖项无数的第五代导演先驱者来说,冯小刚的个人奖项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身份是定位于一个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的以民众口碑建立的导演。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同样也是唯一一直在拍商业片的导演。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走进电影院。

冯小刚1958年8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普通家庭,因父母离异和母亲姐姐生活在一起。冯小刚的母亲是个有着坚强生活精神的好妈妈,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冯妈妈四十多岁时就开始与病魔做斗争,五十多岁起身患重病瘫痪在床,尽管冯妈妈的身体很不好,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幼喜爱美术、文学。高中毕业后首先投身了军营生活,在北京相关装甲部队从事基本宣传工作,涉足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生活。并通过刻苦努力,很快正式踏进北京军区文化单位,随后作为部队文职人员获得提干而具备美术职称和部队军级。1984年参军转业到地方后,经过思考和选择进入北京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担任工会文体干事,从事文化宣传工作。1985年,调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他先后在《大林莽》、《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电视剧中担任美术设计。当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仅有几年的基础,但是其中朝气蓬勃的业务人员成分,以及思想意识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使得没有科班学历的冯小刚,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奠定了后来拼搏腾飞的坚实基础。还曾担任小品等舞台剧的编剧,导演。《遭遇激情》是他与郑晓龙联合编导的第一部作品,后被夏刚拍成电影,影片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等四项提名,他与王朔、马未都联合编剧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92年,他再次与郑晓龙合作写了电影剧本《大撒把》,搬上银幕后,又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五项提名。1994年,他又干起导演,处女作是《永失我爱》,这也是一部城市题材的影片,冯小刚还兼做美工。1997年,冯小刚他推出电视剧《月亮背面》。

下面来分析一下冯小刚贺岁喜剧的创作特色:

(1)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

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他是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导演,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自幼喜欢文学和美术,20岁进入北京文工团,再后来到电视台做美工,他的生活给了他创造力,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参与了剧本的编写。他的早期喜剧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没有固定的工作,甲方乙方的姚远,不见不散里的刘元,大腕里的尤优和没完没了里的韩冬。姚远是一个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员工,说员工已经很正式,其实就是四人组的一员。刘元是一个在美国混日子的移民中国人,尤优则是一个彻底的下岗工人,在电影开篇就表明了他的身份。韩东是一个跑运输的司机。这些可以说都不是上层人物,但这是这些人物的现实与荒诞中的游离感吸引了观众,毕竟当下的生活才是最接近我们的。除去《夜宴》,后来的几部电影他的镜头仍然是对准了特殊身份的小人物,《手机》中的严守一是《有一说一》的节目主持人,还有了婚外恋。《天下无贼》的王薄王丽则是小贼,

因为被傻根儿感动走上保护他的路程,同时又启动了人性的回归之路。甚至《集结号》里的谷子地也只是战场上一个曾经被遗忘的九连连长。《非诚勿扰》里的秦奋则是靠着一些不靠谱的发明而致富的学无所成的海归。中国人之所以喜欢这些小人物,不仅是他们身上的喜剧性和俏皮话,还因为他们具有平民性,冯小刚最初的电影起家也是小成本获得大票房,演员也是找葛优这种没有一般人定义的男主角气质的,虽然外表上输了底子,但是都是不输才气的,个个有着小人物英雄梦的豪情,也就是讲义气。这些小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物在影片最初通常以让人鄙视的姿态出现,包括王博薄王丽他们是小偷,秦奋则完全是靠着嘴皮子耍赖卖了他的分歧终端机,但是他们以后的行为可以用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来概括。像王薄夫妇要还原傻根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这些不像是一个有着多年偷盗经验的小偷会去做的。秦奋选择已经坐在轮椅上的梁笑笑,刘小云回到中国找韩冬和他一起照顾成为植物人的姐姐看上去也很幸福浪漫。所以冯小刚所传达的并不是一般电影中才子配佳人的典范模式,传达出只要一个人实诚,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对生存、生命的反思

(2)假定式的游戏情节

应该说冯小刚的贺岁系列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虐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语言都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建构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故事。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是一个关于智力的游戏,手机则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3)沉重却不失深刻的主题

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对人性的反思和人的卑微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在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贺岁片戏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同时有紧贴时代的主题和节奏,这就好比是畅销书一样,在当下时代特别能引起共鸣。像《不见不散》里的李清一直梦想在美国这个淘金的土地上发挥自己再国内所学的本领并且赚得大钱,这正是90年代末许多中国人梦想,冯小刚的摄像机也让很多出国未果中国人从刘元的车房中感受到了洛杉矶,李清在美国由于不会讲英语遭遇警察的尴尬,生活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事例。《大腕》中导演泰勒葬礼广告拍卖的那一段,放在今天其实更加深刻,我们的电视广告已经泛滥,甚至春晚都有广告植入,而尤优对泰勒遗体的处理更是令人咂舌,一些盗版侵权山寨放在现在都是一个普遍的话题这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手机》中严守一表演接听婚外恋对象手机的那一段更是神来之笔一般,手机也成为当下的一个谎言连接器。《非诚勿扰》中秦奋相亲也反映了中国一个剩男剩女的问题,这个拼接式的故事模式从每一个相亲对象都可以看出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他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一个同性恋,后来有爱上有妇之夫,有的是未婚先孕的,这些人物一个个出场来造就的效果其实非常具有生活质感,以及中国当今社会暴露的一些问题,风冯氏调侃最终放在这些有代表性的普通人中。观众在看这些影片的时候,看到的不仅是秦奋,韩冬他们的故事,其实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人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归属感,当冯小刚把故事以现实手法呈现出来的时候,他或许只是想折射当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以一种让人觉得是荒诞虚构的手法来表现令人捧腹的场面。或许是他在规避现实,但也许正如他所说的“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冯小刚的电影有时候的确没有像第五代导演那样来叙述一个故事反映一个主题,有时候他的电影很商业化,但是人物的话语中透露出的精炼观点本质上也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主旋律。《甲方乙方》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没有房子的婚姻更是不幸福的”。《不见不散》中刘元教训李清时说“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

步的前进”。这些话放在今天也是很有这里的。过多的细小谩骂其实掩饰的是一种本质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个人的而是一种无可避免的无奈,最后只能付之一笑。

(4)京味儿语言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不像早期的欧美喜剧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特有的喜感,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又值得品味的语言来叙述,叙述主人公往往是一本正经的表出,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不见不散》中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他的电影语言都是带有京味儿的特别能侃的本事。中国观众对于接受哲学思考有些难度,但是对于这些世俗化的语言中国老百姓很喜欢,甚至成了日常语。冯小刚的电影很多台词看似胡诌,但就是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并且一度流行,像“做人要厚道”“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二十一世纪最缺的事什么?人才。”

篇三: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电影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也许,说是拍给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的确,他导的电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每年12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12月份。是观众掏自己兜里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可是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还是掩饰不了的。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端。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1、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创作的初衷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观众的心。所谓类型电影,无非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惊险片、幻想片等。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20世纪20年代末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可是好莱坞的编导者们却独具慧眼,他们制造出了大量的逃避现实的电影童话,来麻痹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们。在这点上,好莱坞电影赢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效益。

冯小刚加盟“贺岁片”之初,就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他曾经说过:“好莱坞本身把电影当生意来做,这是文化产业,它坚定不移,不犹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们现在还在讨论呢。人家想好这是商品,都已经一百多年。”冯小刚正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商品来做。“贺岁片”就象是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不在于好与不好,关键还在一个热闹、一份喜庆。所以,就象人们每到岁尾就会期待大年夜一样,到了春节,文化上的期待自然就少不得“贺岁片”,正是出于这样的创作初衷,冯小刚拍“贺岁片”也就少不了欢乐和搞笑的成分,但是,插科打诨毕竟不是电影唯一的任务,相声和小品在这方面比电影更有优势。电影毕竟还有着更为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为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将东方式的喜剧原汁原味地奉献到观众的节日餐桌就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追求。正如,香港影星关之琳所言:冯小刚“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幽默搬到银幕上的人。”一言中的,关键就在冯小刚生产的快乐不仅仅是获取人们一点廉价的笑声,更有让人们面对银幕,如同面对着一面镜子,将自己的苦乐相伴的生活又在脑海中回味一回,如此贺岁片就又变得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终总结”的意味。因此,冯导电影将票房放在首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创造的快乐不是类似《男妇女主任》那样有着悖逆、变形生活的幽默,而是逼近完全的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在虚假和欺瞒随处可见的当今社会,无疑和人们内心深处对真诚和真实的渴求正相契合,因此,火起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传统电影观的一个挑战,优秀的电影在表现生活的真实的同时,更要表现出生活的深度,而这往往又是习惯于“有钱没钱过个好年”的中国人所不愿意

看到的,人们希望在节假日能有个身心的彻底放松。这就带来了“贺岁片”创作的两难,这也是冯小刚电影在票房和获奖之间倾斜的重要原因,很值得重视和研究。

2、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冯小刚说,电影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拿来研究的,对人性有新的认识价值的;一类是有娱乐价值的。“并不是说有认识价值的电影排斥娱乐性,它也需要有好的包装;有娱乐性的电影也不能说这部电影里就没有认识价值,但它们是两个方向,要看你的脚踩在哪个方向上,这不能含糊。而我是坚定地踩在娱乐这个方向上,但力争使我们这个电影在娱乐之余,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冯小刚导演电影的艺术立足点,那就是票房,这似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给电影最现实的冲击。要有票房就要有卖点,要有商业的“炒作”,而这在历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电影界,芬芳自有人知,就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低俗意味,让同行们看不上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认为,冯小刚在经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没完没了》《一声叹息》甚至刚刚上市的《大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把它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下面一一论述:

(一)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

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取材于都市生活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甲方乙方》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后,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不见不散》则将视点放在了异国他乡中国的小人物艰难的现实生存以及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没完没了》关注的是现今商业社会司空见惯的债务问题;而婚外恋这个现代都市人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话题,正是影片《一声叹息》所要演绎的故事;最近,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冯小刚的电影《大腕》,将目光投向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这些都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是一般的城市居民,这就使冯小刚的电影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不可替代的亲和力。贴近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贴近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这也就为影片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

(二)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

尽管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性是很强的,但是他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连贯和首尾圆合,他似乎更愿意把电影做成具有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用一根主线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这就使影片显得很有些立体感,而非人们熟识的流线型结构。就拿《一声叹息》来说,所谓“风流不下流”的男主人翁张国立的爱情是全片的中心,可是他的叙事却基本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海边邂逅(婚外情的开端)、小屋激情(婚外情的进行)、返回城市(婚外情的考验)、布置新家(婚外情的终结)??,在一个个风格鲜明、抒情指向明确的板块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间离,使观众的审美印象变得细腻、丰富,在片段的审美基础上完整,这就使得影片有了线形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魅力。

(三)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

有人说,冯小刚的电影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葛优那张极富戏剧性的脸。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就是在葛优成就冯小刚电影的同时,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使葛优的艺术生涯变得更有色彩,这当然要归功于冯小刚电影对葛优演员表演风格的把握,如此才能做到所谓“量体裁衣”。重视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效应,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不仅强化了电影表现生活的力度,更主要的是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正是冯小刚电影的追求,启用明星就无可厚非了。他自己也说:“葛优对贺岁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

还不仅仅是在贺岁片上,我觉得中国观众产生想进电影院的愿望、想花钱买票,都和葛优这个演员的魅力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贺岁片也确实借了葛优很大的势。反过来呢,我们也没有给葛优拖后腿。也是不断地在一年又一年地做出不同的东西来,对葛优也是有好处的,这是互利的。”冯小刚类型电影塑造了一组具有相对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有着中国传统的江湖义气,心地善良、生活处境却较艰难、性格深沉、生活态度乐观、乐于助人、语言幽默、爱贫嘴会贫嘴,是有着我们十分熟悉的小聪明的市民阶层的代表,比如宋元(《不见不散》)、刘亚洲(《一声叹息》),这些人物形象本身脱不了艺术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作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立足点扎在了中国普通百姓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普通观众们熟悉和亲身感受的,接受他们似乎就等同于接受生活本身,因此要观众接纳其电影就不再是艰难的事情。

(四)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

冯小刚电影得到观众认同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独特的幽默、喜剧风格。他自己曾经说,不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武打片,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幽默,他认为他的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普通人幽默风格的。说白了,就是将生活中的平凡的点点滴滴转化成幽默的源头,他不再将幽默的目光放在巧合和夸张上,而是将笑料放在人物的语言中,用人物那极具京腔的声调来演绎贴近生活的精言妙语,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耍贫嘴”来制造包袱和笑料。不管人们对这种幽默的方式是否认同,它都以它和生活的接近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不过,现在冯小刚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将这样一种幽默方式作为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向国门以外,但是语言的障碍和欣赏习惯的差异肯定是要使效果打上折扣的。

(五)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

冯小刚电影对生活的贴近是显而易见的,它抓住了都市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试图从生活本身去逼近某种现实的真实,从而传达出编导者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反思。《甲方乙方》反思的是现代物质文明发达的背后,都市人们心灵的空虚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不见不散》则对异域他乡普通中国小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没完没了》则将视点放在困绕人们的债务问题;《一声叹息》的主人翁是一个所谓的“风流不下流”的中年有妇之夫,折射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婚外恋”问题??,这些视点都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关乎着千家万户,冯小刚的电影关注它们,也就等于关注了百姓,只是这些影片的主要出发点不在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或社会背景,也无意要寻找其中的答案和对策,而仅仅是一个揭示而已,所以其反思的视点也就显得有些浅、有些浮于表面。而这就和中国传统的大椽之作揭示生活和人性中的本质有了一定的差距,得不到专家的喝彩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六)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行为必然导致电影文化背景的虚化,因为他不要求自己的电影涵盖太多的意义色彩,也不想要它承载拯救社会、人生的目的,而仅仅是以票房作为他艺术追求的首要出发点,那就没有必要给电影附加更多的所谓社会历史的责任,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为了有人看,因此淡化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似乎也是都市发展的一个趋势,不过,对于习惯于给电影附加政治或哲学诠释的中国电影来说,就有些不和时宜了,难免让人感觉非为正宗,同时表现生活的层面和力度也就显得小了许多。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丰盈也就很难承载,于是即便是大制作、大投入往往可能达不到所谓的大片的深度。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大腕》,尽管冯小刚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评论界的关注却是寥寥无几。

(七)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

冯小刚电影习惯用长镜头,摇拉的过程中似乎想要传达某种情绪,就拿《一声叹息》来说,影片一开头,我们就看见了一组十分快速的镜头,画面的主角男、女主人翁在沙滩上尽情享受大自然,除此之外,我们

看不到更抒情的意味,它似乎只是要解释片头的那一段话:“对于一个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话说得似乎很有些历史的沧桑,但是镜头的快速变换并没有带来太多的意义,而仅仅是要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而对人物性格、情节推进、故事展开似乎没有太多的关系。这种情况在冯小刚电影中不在少数,比如《甲方乙方》,为了增加电影的喜剧效果以及和现实生活的贴近,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在电影界人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蒙太奇语言的1+1≠2的效果,显然,这对电影语言规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使用镜头语言的经济而有意义。冯小刚电影似乎并不十分严格地执行这一规则,很多的时候,它似乎更看重对一种现代人情感的渲染和冲击,更关注观众的审美和情趣,而非电影表现本身,这也就使得冯小刚电影和传统的中国式的镜头语言有了一定的隔阂,所以难以得到圈子里的褒扬也就在所难免。

3、冯小刚类型电影票房的基础

不管人们对冯小刚电影的艺术成就褒贬如何,它都实实在在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纪录,这是以往许多的类型电影都没有达到过的。即便是象张艺谋这样的享誉海内外的大导演,把个明星巩俐装扮成中国最最地道的农村孕妇形象依然卖座,把“魏敏芝”这样的普通中学生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幕依然喝彩声四起,他的电影的票房和冯小刚比,就又差了不是一点两点,这就难免要引发人们的一点思考,那就是冯小刚电影高票房的秘诀究竟在哪。当然,这自然少不了舆论宣传和媒体的功劳,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看过许多将十几个大牌明星象搭积木似地堆在一部电影中,最终召来一片骂声的先例;更不乏雷声震耳,雨点却稀稀拉拉的状况??,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迫使我们要好好地研究冯小刚电影。他说:“实际生活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一种智慧,我觉得是电影最有价值的地方。”

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一书中,将路易?德吕克的观点,“电影也是一种企业,并且带有许多别的东西。”深化为,“这种企业又是与整个社会、社会的经济和技术状况分不开的。”冯小刚电影票房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它也有它成功的独到之处,我认为抛开大的背景不说,它的成功至少有下列这些因素:

首先,是它的平民视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葛优扮演的人物总不是什么英雄,却常常带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小缺点:自私、功利、爱贫嘴等等,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呈现出善良真诚的一面,不由让人爱恨交加。”不将艺术的关注点停留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关注市场经济大潮下躁动不安的普通人的生活,是它让观众产生亲和的法宝。

其次,是它的娱乐视点。以往,我们的电影强调寓教于乐,习惯于给电影附着许多的使命和教化功能,可是冯小刚电影却漠视这些,它所有的创作都围绕的是“好看”、“热闹”,而非意义,这无疑和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及竞争面前变得日渐疲惫的当代人的渴望放松、渴望逃避的心理不谋而合,卖座是必然的。 再则,是它的喜剧视点,这和上一点是一脉相承的。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也带来了人们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安康,也同样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冯小刚电影将一种源于现实生活的轻松、幽默和平静带进了银幕,这自然迎合了信奉“笑一笑,十年少”的普通中国大众的审美心态,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最后,是它的京腔口语视点。最有中国味的地方方言当属京腔,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京剧唱腔的繁杂和冗长,又使得惜时如金的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驻足。冯小刚电影吸收了京腔

中幽默、诙谐和调侃的长处,同时摈弃了其中有些饶舌的儿化音,吸收南方方言的暧昧和温和,融合成现在这样具有浓郁的口头语言特色和流行风格的语言风格,颇受喜欢“侃大山”的各界观众的欢迎,而且,迅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

4、冯小刚类型电影的艺术缺陷

当然,票房和艺术成就毕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冯小刚电影卖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它的艺术局限。它的缺陷和它的成就几乎是一样的明显,笔者将它概括为下面几点:

(1)淡漠崇高、远离英雄。

这几乎是冯小刚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走向,也是他热衷的王朔的一贯追求。《甲方乙方》我们看到了贵族们在贫困面前的窘迫、在战争面前的狼狈、在严刑逼供面前的变节??,《没完没了》,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黄世仁”和“杨白劳”之间的一场闹剧;《一声叹息》,我们看到了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肮脏的内心世界;《大腕》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委琐的生活状况??,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对“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的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和悲壮进行消解,着眼的是“生存本身的平凡和单调”,只有人们现实生存的窘迫才是永恒的。这无疑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悖逆,是对意义的消解,这势必影响它的主题内涵的纯正与深刻。

(二)人物形象雷同,性格缺乏变化。

到目前为止,冯小刚的贺岁片中的主角除一部《一声叹息》外都是由葛优主演的,大概是因为量体裁衣的原因,主要人物尤其是男主人翁形象的模式化和套路化是相当明显的。作品中的人物无疑都和英雄不沾边,他们都是无法改变历史和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还原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窘迫、喧哗和躁动不安是他一贯的追求,迷乱、无奈、失落、自嘲、奇遇、误会、善良,外在的冷漠包裹着的是内心火热的赤忱,还原小人物的现实生存状况,写出他们生命的艰辛背后的欢乐,个性阴暗背后的光明??,于是,一个个人物的长廊,只不过是一个个人物的简单重复,缺少应有的变化。女主人翁的塑造相对更为苍白,宋小英、李小丹之流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男主人翁生活中的一个陪衬和参照系,写她们是为了反衬他们的内心温存和人情的一面,因而没有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过份追求喜剧效果,肆意调侃。

冯小刚说,中国不光有武打片,还有很好的幽默感。他甚至认为,把中国的喜剧电影推向世界比把以成龙为代表的动作片推出去意义更大。正以为这样,他的影片中追求的一种轻喜剧的效果,确实为他赢得了“地道的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的赞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的影片中幽默的编排倾向。冯小刚说过,中国幽默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影片中将喜剧定位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状态下创造类似相声小品的喜剧效果,这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比如,在《一声叹息》中,家喻户晓的那句“我摸着你的腿像摸自己的腿,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腿锯掉也跟锯我的腿一样疼??”,感觉很有些生活的哲理之外,恐怕那段关于“贼心贼胆”的论述就过于直白和粗俗了。将底层生活的艰辛编排出乐观的随遇而安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就将煽情、贫嘴和调侃甚至是人体的某些正常需求作为味精和胡椒面肆意乱洒,难免有低俗之感。

(四)表现形式单一,艺术张力不足。

几乎所有看过冯小刚电影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影片中令人回味的东西太少了,笑过了,热闹完了,就过去了,引发不了人们心灵上的颤动,这当然和他的艺术追求及主旨传达有关,更在于它艺术表现形式的单一。《泰坦尼克》创造了一个艺术形式的神话,它将电影界悲观的理论“自莎士比亚之后,没有了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做了最完美的诠释,同时更显示出艺术创造的巨大艺术潜力和魅力。


冯小刚个人资料》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7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冯小刚个人资料
相关文章
  • 冯小刚个人资料

    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冯小刚徐帆养女照片曝光徐帆带着女儿面见媒体冯小刚与徐帆有一个养女已经不是秘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从没有让孩子在媒体上曝光。拍摄《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