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原型系列沙具简介之“ 伏羲女娲”
原型系列沙具简介之“ 伏羲女娲”
故事原型:
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伏羲氏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有一说伏羲氏即太嗥。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自于他的制作。在甘肃的天水市有卦台山和伏羲庙,每年都举行十分隆重的人类始祖伏羲氏公祭活动。
女娲氏,伏羲氏之妹,相传为夏禹妃,涂山氏之女。传说女娲氏曾用黄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
上图为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绢质画,以白、红、黄、黑四色描绘,人首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持规。二人上体相拥,下体相缠,是中国传说中的始祖神。汉代的石刻画像与墙画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这些画像里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通做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偶有作龙躯的),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地缠绕着。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的手里拿了曲尺,女的手里拿了圆规。或者是男的手捧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的手捧月亮,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有的画像还饰以云景,空中有生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天使们翱翔。有的画像更在中间有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儿,双足卷走,手拉两人的衣袖,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家庭行乐图。 相关象征:
伏羲女娲作为炎黄子孙的始祖,而且多以合体形式出现,可以象征雌雄合体的完整,同时,有神性的力量。
篇二:伏羲历
伏羲历简介
伏羲历也称“上元历”、“太初历”,或者“甲历”。
“上元”指的是“上古纪元”,也是华夏民族的初始纪元。它是以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中的一次特异的天文现象为起点的纪元。
史料记录:“太初上元甲子,适逢夜半朔旦冬至时,七曜皆会聚斗牵牛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因为,甲子为天干地支的起点;夜半为1天的起点(子时);朔旦为1月的起点;冬至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也就是说:太初历的上元是选在甲子日夜半子时,又正是冬至、朔日;而且日月五星(七曜)皆会聚于斗(十二星宿之一)与牵牛之间的分度处,夜尽时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1
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法计算了太初历的上元甲子的起始点:发现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西元463年)已经过了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当代学者,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左铨如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A0224013)中,用秦-左表求乘率,用现代数学方法,改进了大衍求一术的古法,通过解不定方程组,再次证明了该结论2。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云:“太昊(即‘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孙五十九,传世五万余岁”。南宋谢守灏所撰《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中也说:“伏羲木德??子孙相承四万五千六百年”。皆与数理计算的结果相差不多。当代学者阎朝科通过考古与文物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时间点的可考性。(参见《连山神农炎帝故里八铁证》。)
此外,伏羲又名疱牺氏,在华夏传说中,也是教导人们烹饪和畜牧的祖先,同时也是教导人们天文历法的祖先,而考古学发现,人类开始畜牧和关注天文的时代,恰好在距今五万年这一时段,因此说,伏羲纪年是有据可依的3。
具体说来:伏羲历与西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伏羲历纪年=西历纪年+51477(年)。
举例而言,西历的1984年,正是甲子年,这一年正好是伏羲53461年。伏羲历以六十年为一甲子,因此甲子年的伏羲纪年一定是:
某甲子年数=N×60+1
而:53461=891×60+1
1注意,这里的太初,是最初之意,在本文指是华夏先祖伏羲治世时期,也是后来祖冲之用大衍求一术所计算的“太初”,并非指汉朝的“太初”。
《祖冲之大衍法新解》,作者:左铨如,朱家生。发表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3卷第3期,2010年8月,P12-45。
据科学家考查,五万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一系列的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人造心脏,以及外星的求救信号。
23
本书所采用的伏羲历是一种纯阳历,这种纯阳历也是干支历的原型,均为华夏上古圣人伏羲所制。
伏羲历以太阳回归年中的包含节气冬至4的一天(以下简称冬至日)为正月初一5,而月份与日期的计算采用均气纪法。均气法的具体方法是:
设每年有十二气月(简称“月”6),临近近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9月为润月。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定气法下的节气为基础,在节气变更的基础上将每月做一个平均简化,因此称为“均气法”。
应当说,本书采用伏羲历相较于人类已有的其它历法(比如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以及西方纪元法,也就通常所说的“西元”)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伏羲元年距今已有五万多年,而这五万多年正是新人类形成的时期。人类的文明大多是在这五万年间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进展缓慢,所以采用伏羲纪年可以很顺畅的记录人类的文明史,基本不需要考虑“伏羲前”之类的问题,因而避免了人类文明史上时间换算的不便。
其次,伏羲历的以冬至日岁首具有最显著的天文含义,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岁首没有天文含义。因此伏羲历可与太阳回归年永远保持一致,而格里高利历却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现有纪年的确定都是以太阳回归为基准的,即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或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冬至点到冬至点所经历的时间,天文上的太阳回归年可以很好的反应地球上的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对指导人们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地球人制定年份的基础依据。然而,自地球出现以来,一太阳回归年所包含的天数就一直在变化。虽然目前地球公转一周约365天余,但是
4节气是个时间点而不是一天。所以说以包括冬至的那天为正月初一,而不是以冬至为正月初一。
北半球的冬至在最好测定,所以我国古代每年历日的推算和安排,冬至日一直是历法测算的关键点,总是先算定冬至,才推及其余。我国在有史料记载的,周朝便是以冬至为岁首,天子在这天带领群臣祭天。因为华夏信仰以天道为尊,所以本书也定以冬至为岁首。 气月,是阳历下的月份,区别于阴历“月”。“气月”不以月亮的朔望为依据,而是来自于“十二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我国传统的农历,一月之中必须包括一个中气,若某月无中气,则在其后加一润月,形成双月,以保证该月必有一中气,这也是农历润月的法则。
56
在远古,一次太阳回归(以下将“一次太阳回归”简称“一年”7)伴随着四五百次昼夜更替(以下将昼夜更替称为“天”)的现象也曾出现过。比如:在距今约十三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每年大约有五百天;在距今五亿七千万年前的古生代初期,一年大约为421天;在距今四亿年前到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一年大约有400天;在距今三亿五千万年前到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一年大约为395天;到了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一年大约为385天;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初期,一年是376天左右;直到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初期,一年又变成了370天左右。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了“岁实古大今小”(岁实即今人所神的“回归年”)现象。而我国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却采用的一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8的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太阳年内的天数变化,所以该历的纪年与地球的四季更替的步调并不一致,因而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由此可见,格里高利历的纪年方式与并不能正确反应地球的运转以及地球上的季节变换。为了较正这种偏差,近年来,该历法只能采用四年一润、百年不润、四百年再润的复杂计算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依然比当前的太阳年长了26秒,因此每隔三千年就会出现一天的误差。然而,由于回归年所包含天数的减少,这种三千多年一天的误差仅是理论上的,因此使用格历倒推古代日期,其实际误差要大于这一理论值。因此,近年来,改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9。而本书所提倡的伏羲历使用的是均气历法,其正月初一总是包含“冬至”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冬至是一年的时间校正点,而这个校正点总是非常确定的,无关地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也无关岁差与章动10,因此不论从太阳回归一次需要多少天,伏羲历将永远与之保持一致。而不会出现多算一个天或少算一天的情况。
第三、在记录古代日期之时,伏羲历比西历更为简便实用,且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
目前常用的西历纪年,使用的并不是同一种历法,而是在西历1582后使用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在西历1582之前却是使用儒略历标识日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元前43年,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恺撒在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定了儒略历。在儒略历中,一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这种历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
7“太阳年”也称“回归年”指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
即使地球的公转周期不改变,这种计算方法也比回归年长了26秒,三千年也会出现一天的误差。因此说,格里高历利并不精确。
2028年就应减闰,宣传128年减1闰具有科学性紧迫性和前瞻性--作者:周书先,四川省仁寿县科协华夏历法研究会。
岁差与章动等因素其实还是影响实际回归时间的,但影响非常小,变化缓慢,而且由于均气历的一年的起始时间只要求精确到天,因此这些因素在实际实行过程中并不影响对冬至日的计算。
8910
着时间越来越大,所以在西元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其具体方法是,将西元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定为10月15日。而此后的西历,一般采用1582年后以格里高利历标识日期,1582年前以儒略历标识日期的方法。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历法并不是连贯一致的,而是双轨制的,没有1582年10月5日至14日这几天的。这种历法双轨制不仅计算麻烦、换算不便,而且传播困难,也非常容易给人带来误解。因此,使用西历描述历史时间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比如,我们知道,冬至是研究天文、确定历史日期的最重要的关键点。现在的冬至日(太阳在到达地球南回归线的那一天)大约在西元的12月21到23日之间。然而由于这种历法双轨制的存在,平常人对于冬至的认知在西元1582年前便行不通了。因为,按照西历的纪日方法,西元1280年,冬至应当是12月14日,而在西元前883年,冬至是12月28日11。在西元前4375年,冬至又到了1月22日12。而对于没有专门研究过历法的普通人而言,如果仅仅通过史料上标注的时间,是无法准确判断当时的所处的季节。
出现这一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然而,历史原因背后的更深层次原因却是:西方历法在制订之初,便与缺少与地球客观现象的内在的联系。因此只要时日稍长,该历法在就会出现偏差,不得不加以修正。而修正的结果,使得这个历法象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不仅难看,而且容易漏风。而伏羲历总是以冬至之日为岁首,以冬至到冬至为一年,这种纪年方法实际采用的是“回归年的定义”来定义“日历中的年”,因此一定是正确的,真正实现了纪年0误差,只要不出现地轴躺到、地球平转的现象,这一标定年份的方法便可以一直使用。即使地球公转加快、自转减慢,也不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标定,可以一直推算到地球形成之日与终结之时,所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四、伏羲历的均气纪法比格里高利历法更能反应地球物候的变化。我们知道格里高利历小月最少二十八天,大月三十一天,排列即不整齐,也没有规律。而均气纪法则不同,它在纪月方面采用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前面讲过,均气法安排日月的方法是,将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气月,临近远日点的月份,每月的天数为一年总天数的十二分之一再取整再加一。然后用此方法将一年的天数进行分配尽,即可得到每月天数。也就是说,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5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9、10、11、12每月三十天。4、5、6、7、8每月31天,若:冬至日到冬至日包含366日,近日点在冬至与小寒之间,则1、2、3、10、11、12每月有三十天,4、5、6、7、8、9每月31天。
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的特性。根据开普勒第二
11参见《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作者:陈美东,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2卷第01期。
12参见《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作者:赵永恒、王先胜。
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它与太阳的连线最长,为了使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线速度必然减慢。所以,当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到达远日点时,速度最慢,目前地球的近日点正好在冬至附近。所以地球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的日数约为186天,而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的日数约为179天,而天文学家发现,地球这种非均速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是农业生产、物候研究、气候研究、以及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领域的重要根据,因此不应忽略。目前,格里高利历对此现象并无反应,而对这种现象规划最精确的历法是我国的干支历。干支历以节气为纪月的基础,节气的划定以地球在黄经的角度为依据,具体操作是:以春分时刻的黄经为0度,再将黄经的角度进行二十四等分,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节气与中气相间分布。干支历的一个月一定包括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每月的第一天即为节气所在之日。如果地球公转是速度的均匀的,那么,干支纪月法中的每个月都应当是一样长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完美,由于地球转速的不均衡性,以至于若严格的按干支历纪月,就可能会出现冬一月28天,夏七月32的情况,而且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不固定的,难以记忆。考虑到这种情况,均气法将这些月份做了适当的平均,将近日点附近的月份设为每月30天,而将近远日点附件的月份设为31天。正好种以节气为依据的均简纪月设计,即能反应地球季节与物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日历设计删繁就简的实用原则,因此更加符合日常生产生活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需要。
第五,均气历比现有的历法具有更加美观整齐的日历形式。
日历的美观整齐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历史上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西历由于是以七日为作息争取,因此人们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这一理想。而均气历以五日为一候,十日为一旬,一月三旬六候,每候第五日为休沐之期,每个月都可以排成5*6的形式,大月的31日并入该月的尾候,作为休沐日。这种日历,不仅排列非常整齐,而且非常简便。普通人即使不经过学习,也可以通过日历上的日期迅速了解某日是否该休沐。而这一点,是西历的星期所做不到的。此外,节气在均气历中,必在每月的初一与十六日附近,因此,即使没有日历在手,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日期可以了解当时的节气,进而了解当时的气候。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不应被后人遗望,因此在制作日历过程中,均气历日期只是日历的主表部分,用以替代现行的格里高利历,给大众一个更为科学和简单易行的日从时间依据。为了更加精确的指导生产生活与学术研究,在制作日历时还应当增加一些的副历。比如:月的阴晴圆缺对潮夕具有重大的影响,而且我国自古以来对于月的崇拜由来已久,月象的变化也是我们开展民俗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不应丢弃,所以,可以将每月的朔望晦等月历现象作为日历的副表列出,或以旧有农历的方式
篇三:伏羲
伏羲
史传伏羲是“三皇”之一,他曾经画过八卦,用各种符号带代表天、地、水、火、山、风、泽。当时的古人就用这些符号记载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传说人工取火、用鱼网打鱼都是伏羲发明的。
在我国,许多传说人物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那伏羲有着怎样的经历纳? 感应而生
《列子》里说,在中国的西北方有一个神仙国度,名叫“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非常遥远,不管你走路去也好,乘车去也好,一辈子都无法到达。华胥氏之国的国民都没有欲望和嗜好,一切听任自然,不知生的乐趣,不知死的可怕,因此寿命很长,生活美满而安宁。他们甚至走进水里而不被淹死,踏过大火不会被烧伤,能在天空中往来,如履平地,云雾无法遮挡他们的视线,雷霆也扰乱不了他们的听觉。他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这则神话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但华胥之国据说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的母亲没有名字,习惯称她为“华胥氏之女”,据说她某次到东方一个名为“雷泽”的地方去游玩,看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就用脚去踩了踩。这一踩不要紧,她立刻觉得身体发生了变化,回来后不久就怀孕了,生下个儿子就是伏羲。
先民习惯说他们的英雄不是正常生养的,是因为获得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感应而生的,所以与众不同。几乎每位蛮荒时代的英雄都被赋予了类似感应生人的传说。伏羲也不例外,他是其母感巨大的脚印而生的,那么这个巨大的脚印是谁留下的呢?雷泽的主神,据说是雷神,那么这个脚印的主人也有可能是雷神,他是一个人头龙身的天神。
在伏羲、女娲兄妹相配的故事中,也有雷神出场,可以说这两个神话有着共同的源头。 结网捕鱼
很多古人都想把纷繁复杂的上古神话梳理得系统有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他们不了解这些神话的来源各异,互相又有影响和渗透,早就不是最初的样子了,因此这一项工程始终未能完成。不过,因此也产生出不少副作用,那就是很多神话更为复杂而含混地被揉和在了一起。
因此有一种说法,说伏羲就是太皞氏,是东方的天帝,辅佐他的是木神句芒,他手持一个圆规,与伏羲共同管理春天。还有一个传说,说伏羲有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宓妃,渡洛水时不幸溺死,成了洛水的女神。大诗人曹植所作的《洛神赋》,所写的就是宓妃。
伏羲本人的贡献,很重要的一条是教会人们结网捕鱼。如果他确实是东方的天帝太皞氏,居住在东方沿海地区,那么他的子民都应该是靠渔猎为生。但是人们最早的捕鱼方式是用手抓,或者用鱼叉去叉,费时又费力。伏羲就想发明一种工具,使捕鱼更为方便快捷。 传说有一天,伏羲突然想到了蜘蛛结网捕虫,于是灵机一动,“如果用类似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捕鱼呢?”于是他尝试着把绳子交叉连接起来,编成鱼网,作为捕鱼的工具,并教会了人们捕鱼的技巧,大大提高了捕鱼的效率。据说他的臣子芒氏(可能就是句芒)又仿照鱼网编成了鸟网,教会人们捕鸟。这两项发明,都是划时代的,对人们的生产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创制八卦
很多民族在没有文字之前,都是靠结绳记事,即用不同的绳结来代表不同的含义,把
重大事情记录下来传给后人。伏羲和芒氏已经想到用绳子结成网来捕鱼或者捕鸟,或许那个时候结绳记事的习惯就已经存在了。
据说是伏羲发明了八卦,而八卦的形状很想是一条条有结的绳子和无结的绳子交错排列,八卦据说也可以代表世间万事万物,有记录事情的功用。八卦中的乾( ),代表天;坤( ),代表地;坎( ),代表水;离( ),代表火;巽( ),代表风;震( ),代表雷;艮( ),代表山;兑( ),代表泽(水积聚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其他伟大的贡献
和前面兄妹通婚生下肉球的神话传说相联系,或许伏羲受到教训,据说他规定了婚姻制度,不允许兄妹通婚,同族男女也不允许随意野合,制定了严格的婚娶之礼。从此,男婚女嫁的习俗便世代流传下来,人类也由古老的族外婚过渡到对偶婚,这样的后代发育更好,身体更强壮,智力更发达。无疑,伏羲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说伏羲还发明和推广了养殖业。先民最早是靠渔猎、采集为生,完全靠天吃饭,一旦猎物和采集物因季节、天气等因素变少,大家就都要饿肚子。于是伏羲就想,如果能把暂时吃不完的活的野兽留下来,养到需要食物的时候再吃,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饥荒问题了。他经过反复研究,教人们用树枝、杂草、木头等材料围成栅栏,然后把捕到的活的野兽放在里面饲养,用采集到的植物、野果等喂养它们。时间一长,这些野兽就不会再逃跑,性情也变得温顺了许多,不会再袭击人,还可以不断地繁殖下去——这就是最早的养殖业。
此外,据说伏羲还制定历法、按节气种植谷物,和妹妹女娲共同发明了琴瑟等音乐,创作歌曲。然而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采集天然的火种,教大家烧烤食物,这样人们就不用再吃生冷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伏羲的名字也写作“庖羲”或者“炮牺”,可能是古代同音异写,也可以就字面上解释为“烧动物肉”。
繁衍人类
民间流传着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的故事。
一种为“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一天,天降洪水,兄妹俩爬进一个大葫芦里,躲过了劫难,然后兄妹结婚,繁衍了人类。”
在唐末李元的《独异志》中记载最祥细“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既合,其妹即来就兄。”在河南唐河出土的汉画像石壁上的伏羲女娲像,多作交尾状。将伏羲画成鳞身,将女娲画成蛇躯。把他们比喻成人格化的蛇神和女神。有的汉画石上的伏羲和女娲分别手捧着太阳和月亮,意为伏羲是太阳神,是阳精;女娲是月亮神,是阴精;取阳光雨露滋育着万物生长。
在陕西省临潼骊山有一座人祖庙,庙里面仍供奉着女娲。这里每年要举行两次祭祀,一次在农历三月初三,一次在农历六月十五。当地的人们又把这两次庙会称为“单子会”。很多不孕的妇女往往趁庙会之时,夹着布娃娃,先到骊山的人祖庙给女娲烧香许愿,然后再偷偷地夜宿附近的 树林中。附近各村的青壮年男子,在晚饭后也多上山,遇到这些不孕的妇女,便可就地同居。次日清晨,这些妇女回村时,只能低头走路,不可回顾,否则会“冲喜”。
这种奇异的“野合”风俗,恐怕也是从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的传说中遗传下来的。还有一种说法。
在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他把雷公关在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引发了那对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灶上的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旦的到了水,立刻爆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紧那去种在土里,如果遇到灾难,就藏身在它所结的果实中。”
武则天
事迹简介
武则天(624~705),名曌(同照),并州文水人(今山西)人。其父武士彠(获),隋末为武官,从李渊进入长安。唐初,官至工部尚书。武则天自由聪慧机敏,兼通文史。太宗是入宫为才人,时年十四。太宗死,她削发为尼。
高宗继位,召入宫为妃。永徽六年(655),废王皇后,立她为后。武则天自入皇宫后,因高宗长期生病,她即参预国政,逐步显露治国才华,不久又掌握大权,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高宗死,立第七子(武则天所生)李显为帝,是为睿宗,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垂帘听政。这时,一些失意官僚以徐敬业为首,打出拥护唐朝李氏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掌权,叛军众至十余万人,一度攻下润州(今江苏镇江)。武则天决议武力镇压,当年即将叛乱平定。永昌元年(690),武则天又废睿宗,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名名副其实的女皇帝。 武则天自入宫为妃掌权,到自立为皇帝,共主政五十余年。旧史骂她
《伏羲氏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7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