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解《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解《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黄安齐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和其身世的自述后,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在这句诗中,在许多参考书中都把“相逢”理解为相遇或偶然相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但是,我认为这样理解有欠妥的地方,如果这里作“相遇”或“偶然相识”讲,则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深意。试想如果两个陌生人在街上察肩而过,也可称为“相遇”,同船共渡的人也可称为“相识”那么这种情况是否也可以说是“相逢何必曾相识”了呢?当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相逢”作“相遇”或“相识”讲就淡化了诗歌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我认为在此“相逢”理解为“相知”更为准确。正如伯牙与子期的关系一样,伯牙为何视子期为知音,因为只有子期能听出他音乐深处所传达出的那份情感。而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一次次的领悟出琵琶女内心深处的伤感与忧郁之情。琵琶女第二次演奏之前,进行了调音这一动作,而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就感悟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否显得有些荒诞,别人才“转弦拨轴”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弹奏,这简直就是噪音。但诗人却听出了其中的情。在接下来的演奏中,诗人更是听出了“似诉平生不的志”的哀怨之情。在这里“诉平生不得志”并不是音乐本声能够表现出来的,从一个“似”字我们可以
知道是作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用心去体会,去领悟后获得的一种感受。诗人的这种感受是否准确呢?在诗歌的第三段中,琵琶女对自身的遭遇进行了一翻叙述之后,我们从曾经的“名属教坊第一人”到现在的“委身嫁着商人妇”;再从“五棱年少争缠头”到“门前冷落鞍马稀”等了解到琵琶女人生的坎坷与不幸。证明了诗人前期对琵琶女音乐情感领悟的准确性。由此可以看出,诗人与琵琶女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识了,而达到了相知的程度。所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的“相逢”理解为“相知”更为准确。
作者简介:黄安齐(1980-),男(汉族),贵州遵义人,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麻园艺院巷10# 邮编:650101
电子邮箱:haq18@163.com
电话:18788127596
篇二: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细说“同是天涯沦落人”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作,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倡女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何会这样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一看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就不禁会想:谁是天涯沦落人?是怎么样沦落的?“同”在何处?为什么会沦落?”如果认真阅读了课文,就不难回答这些问题。天涯沦落人是谁?一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琵琶女和白居易,但“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那些本准备出发的客人为何却不发呢?有人说是被琵琶声吸引住了,为何琵琶声有如此魅力?是不是也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某种情感?仔细一想,这些“不发之客”也很可能是“天涯沦落人”。何谓之“沦落”?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流落、没落、衰落、沉沦,多指陷入不好或不利的境地。琵琶女和白居易是怎么样沦落的?只要前后一比较就一目了然。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现在“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曾经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欢乐奢华;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孤苦寂寞。白居易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才华横溢。但却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都过着冷落凄清的生活。此非“沦落”,何谓“沦落”?为什么会沦落呢?这很有必要说一下。琵琶女是一个艺人,艺人最重要的是拥有高超的技艺,年长技也高。可她却因年长而被人遗忘,其中的缘由,应该与技艺关系不大,那就说明当时的人欣赏的是人之色而非人之技,是重色轻技。而这对于一个女艺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加上当时社会动乱,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她弟弟就是因战争而从军。白居易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必然也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相同的时代,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发相似的情感。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此时此刻,倡女与诗人便成为了知己。于是,诗人要琵琶女“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 “感我此言良久立”是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就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收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效果。“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之所以能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是因为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使他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
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由此可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像一根彩线,穿起了散落在文中的颗颗“泪珠”,从结构看,它是全诗两条线索的结合点,是全诗的纲要;从内容看,它是两人情感的共鸣点,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因此,这两句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愤怒、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这样的佳句,难道不应该千古流传吗?
篇三:题目3f7ada1fb7360b4c2e3f648a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5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