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徐光启简介 正文

徐光启简介

2016-12-15 06:30:1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上海简介

上海市简称沪,市区面积3925平方公里,人口1674万。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位于北纬31度14分, 东经121度 29分。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沿,倚东海之滨,向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与美国的西海岸隔海相望,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靠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境内辖有崇明岛,面积为1041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岛。

上海东西宽100公里,南北长120多公里,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其中外环线以内主城区面积610平方公里。 现有18个区(黄浦区、徐汇区、卢湾区、静安区、长宁区、闸北区、普陀区、杨浦区、虹口区、宝山区、青浦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南汇区、奉贤区)、1个县(崇明县)。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一年中60%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一年四季变化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冬天约有126天,夏天约有110天,春、秋两季相加约130天。全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7、8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约28℃;1月份最低,月平均约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都可旅游,其中春、夏两季是最佳旅游季节。

上海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宋代有了“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71年)置上海县,建城已有710年的历史。1843年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与租界。当然,上海还是一座具有优秀文化传统与人文历史的城市。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活动足迹,现在的市区内,还保留有徐光启、黄道婆、孙中山、宋庆龄、鲁迅等人的故居或纪念地。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均与上海有关,如小刀会起义、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五卅惨案、八一三淞沪抗战等等。外滩长堤,沿江而筑的那一幢幢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具有浓郁欧洲风格的古老建筑,名闻遐迩!她们诉说着上海的过去,也为都市增添了一份浪漫神秘秘的韵致。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党的诞生地,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光彩。上海的现代历史不是很长,但是自1843年开埠,形成了她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上海的新兴的金融证券、期货交易、外汇和技术等全国性市场的建立,确立了上海作为全国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同时也加快了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步伐。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作为新世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迈入21世纪的上海,繁荣与开放在这里播种,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无一不描绘着国际大都市的开阔前景,21世纪的上海,光荣与梦想在这里汇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城市规划馆,无一不张扬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博情怀。新世纪的上海已俨然成为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的标本!

城隍庙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位于方浜中路,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旧校场路。明朝永乐年间(1403- 1424年),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历史上的城隍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城隍庙是1926年修建的。抗战时期,中国商人在租界内另

建一座新城隍庙( 位于连云路金陵西路口,今已改建为多层住宅),老城隍庙与其后面的豫园不仅是游览的名胜,而且是购物的好去处,这儿不仅有小商品、土特产和特色商品市场,而且有大型综合商场和名点小吃。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建筑的门楣部分是最为精彩的部分。这里装饰最为丰富。在早期石库门中,门楣常模仿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形成长方形的花饰,类似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石库门建筑由其“门”而得名。石库门也逐步成了上海传统弄堂住宅的代名词和一种标志。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采纳当时西北奇才于右任先生的建议,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一百多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然而“复旦”二字却深深地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心中。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

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

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即沈阳农业大学);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

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2005年是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

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

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

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东京大学只接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并由该大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到本校就读大学院硕士课程及专业学位课程,给予ADK中国育英基金奖学金,其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培养中国各个领域的下一代领导人材。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

年,原址在南京西

路325号跑马总会,

由此开始了它的发

展之路。1959年10

月迁入河南中路16

号旧中汇大楼,在

此期间,上海博物

馆由小到大,在各

方面都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1992年上

海市政府作出了决

策,拨出市中心人民广场这一黄金地段,建造新的上海博物馆馆舍。上海博物馆是与北京、南京、西安齐名的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明清家具馆等。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少数民族工艺等21个门类,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

上海博物馆所有展品分为12个专馆,即青铜器馆、陶瓷馆、绘画馆、书法馆、雕塑馆、钱币馆、玉器、家具馆、玺印馆、少数民族工艺馆、胡惠春先生捐赠瓷器陈列室、西方艺术馆。

苏州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

平方公里。苏州古城和苏州园

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留园和拙政园)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

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

“似乎也有些烫”。姑苏城外自

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

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

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

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

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

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

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

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

堂”。

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拥有太湖(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四分之三的水域面积。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镇江-历史重要军事重镇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临江近海,东接常州,西邻南京,北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地理座标为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自古襟吴带楚,控南拒北,历为长江下游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重镇。长江流经镇江辖区103.7公里,古运河从京口闸到谏壁闸贯穿新老市区。市区滨长江南岸,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宁镇山脉伸向市区的余脉断续其间。市内诸多山丘林立,遥相呼应,气象非凡。

镇江历史悠久,商代是土著居民荆蛮族聚集之地,是吴文化发源地,六朝重镇(三国东吴创业地之一、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之乡),从隋唐至清朝中期千年漕运的江南枢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会,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新四军茅山抗日根据地。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奋发激越的千古绝唱,“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的李白诗句,是镇江风光的最好写照,曾使多少人为之神往。宽阔的大江江面,繁华的城市,黛绿的诸山群峰,组成不同空间层次,形成镇江丰富的城市自然景观。金、焦、北固三山临江屹立,风姿各异,犹似一幅壮丽的山水长卷;城市南山群峰绿树葱茏,层叠连绵,古木幽深,有鹤林、竹林、招隐等古寺掩映在绿树丛中,环境幽雅静秀,被北宋大书画家米芾誉为“城市山林”;东翼五峰山、圌山矗立江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之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端的茅山胜境,峰峦叠翠,气势雄伟,古称“第一福地、第八洞天”,集道教圣地、革命根据地、旅游胜地于一体;西北端的宝华山,历来是全国佛教传戒的地方,历称“律宗第一山”,自然风景峻秀,故以“林麓之秀、峰岳之奇、烟霞之胜、洞壑之深”称为四大奇秀而引人入胜。镇江独特的“江河交汇”、“城市山林”的自然风貌、城市构图,历来为世人所称颂,梁武帝萧衍赞为“天下第一江山”。

南 京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也曾称建业、建康、石头城等,现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它位于江苏省西部,东依宁镇山脉,地势险固,风景秀丽。诸葛亮曾对南京一带的山川形势评价说:“钟阜龙

蟠,石城虎踞”。

南京是历经苍桑的十代都会。三国

鼎立,她目睹群雄角逐争战;六代兴替,

她阅尽王朝的曲终幕落;明初,她以举

世无双的巍巍城垣显示了泱泱大国之

风;晚清,她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辱;太平

天国,历史在这里风雷激荡;辛亥革命,

潮流在这里奔突迂回;抗日战争,日军

在这里留下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血腥

的一页。今天,当你漫步于石头城下、秦淮河边、明故宫里、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面对斑斑史迹,自会思绪万千,恍若进入了遥远的历史海洋。弯弯秦淮河、繁华的夫子庙、巍巍的中山陵,自然开朗的南京城仍是一派十代都会尊严深厚的历史文化气象。“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西塘古镇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上海西南方向与上海零距离接壤,距上

海市中心80公里,处于长江

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交通极其

方便,沪杭铁路,沪杭高速铁

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

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连

接线,亭枫高速连接线,320

国道,都穿境而过。

西塘古镇位于江浙沪三

省交界处的浙江省嘉善县,古

篇二:(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

他很调皮。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

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

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她是我们纺织的祖师婆,人们都非常尊敬她,在她家乡为她塑了像、造了词。” 徐光启说:“黄道婆真是很了不起呀!”

徐光启爱家乡,爱田园,爱庄稼。课余时间,他常常到田野里帮父亲干农活。他想,父亲做农活太辛苦了。怎么样才能让干农活的人不那么辛苦呢,这是他经常想的一个问题。

有一次,他路过德章爷爷的棉田,看到德章爷爷把棉花的顶芯摘掉了。他便问道:“爷爷,你为什么要把棉花的顶芯摘掉呢?对棉花的生长有什么好处吗?” 德章爷爷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在立秋以后,新长的棉枝不结棉桃了,如果不把顶芯摘掉,它就会疯长,把营养都吸收走了,直接影响棉花桃的成熟。如果把顶芯摘掉,就会控制不结棉桃的枝条的生长,把营养集中到棉花桃上,使得棉花桃长得丰满,收获的棉花就会多。” 德章爷爷一边说一边指着棉花顶芯让徐光启看,让他认识,并教给他怎么把顶芯摘掉。光启把德章爷爷教的一一记在心里。德章爷爷是个种棉花的能手,他经验丰富,听他的没错。因此,徐光启回去后,就照他说的方法去做,开始父亲不相信,一个劲儿阻止他。为此,父子俩还争吵了一番。可

是当徐光启说是德章爷爷教他这样做的,父亲也就无话可说了。

尤其是当看到棉花的长势很好的时候,徐光启的父亲更是心服口服了。到了秋天,徐光启家的棉花长得茁壮,获得了好收成。父亲乐呵呵地说:“摘‘冲天芯’的办法真是很灵的!”

徐光启懂得了种棉花需要知识。于是,找了很多历代的农书,如《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研究起来。

徐光启刻苦学习,终于于1581年他20岁时考中了秀才,1597年又中举人。35岁那年应试时,他的机遇总算来了。据说,他的考卷,开始时被阅卷人扔在一边,注定要“名落孙山外”。但就在放榜的前两天,学问渊博的典试人焦竑偶然翻阅到徐光启的考卷,遂“击节叹赏”,看到第三场,竟拍案叫绝.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 于是,把徐光启拔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这样一来,徐光启顿时“名噪南北”。它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中,为全国秀才们所传诵。此后,又经过七年的努力,他终于在42岁时考取了进士。

徐光启并不像当时许多文人那样,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功成名就,就不再进取了。恰恰相反,他中进士入翰林院之后,求知欲更加强烈了。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籍,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万国舆地图》,引起了他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萌发了借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来提高我国科技水平的热望。

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科技书是和利玛窦合作的《几何原本》。该书原是公元前三世纪时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一直博得各国数学家的称誉并被作为标准教科书在许多国家使用。对于传教士利玛窦来说,口授这本书是很容易的,因为他早已学过。而徐光启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因为不仅需要文笔流畅,特别是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还得斟古酌今,使人看了易于领会。值得庆幸的是,徐光启是个意志非常坚定的学者,仅用两年时间就把《几何原本》一书啃下来了。他的翻译是相当成功的,近代大文豪梁启超赞誉它“字字精全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中文译本的问世,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为清代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所翻译的一套名词术语,有很多至今仍为我国数学界沿用,其中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多边形、平行线、对角线、相似、外切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几何” 二字在汉语中本来是个虚词,经徐光启利用,就成了一个专业名词了。他还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用数学方法把中西测量方法作了比较。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了《崇祯历书》。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崇祯历书》的编写对于我国古代历法的改革是一次飞跃性的突破,它奠定了我国近三百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编历工作为中国天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和技

篇三: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下)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下)已完成 1

以下书籍中,方以智的著作是: ?

?

?

? A、《物理小识》 B、《辩学遗牍》 C、《测量法义》 D、《畸人十篇》

我的答案:A

2

曾担任钦天监监正的职位的是: ?

?

?

? A、利玛窦 B、汤若望 C、杜如预 D、杨弘量

我的答案:B

3

《利玛窦神甫传》称,“真正开始有用而又谦虚的中介人、把西方文明的成就系统引入远东世界的”是: ?

?

?

? A、徐光启 B、裴化行 C、瞿太素 D、杨廷筠

我的答案:C

4

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不包括:

?

?

? A、B、瞿太素 C、李之藻 D、杨廷筠

我的答案:B

5

汤若望出版的《西洋新历法》根据的是: ?

?

?

? A、《西历》 B、《历法渊薮》 C、《崇祯历书》 D、《天主新历》

我的答案:C

6

西学东渐的影响有: ?

?

?

? A、制造红夷大炮 B、天文历算 C、西方科学文化著作被译介中国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7

崇祯二年,徐光启担任礼部侍郎,主持修历法。 我的答案:√

8

金尼阁曾在欧洲收集大量图书,运送到中国。 我的答案:√

9

明末天主教三柱石不包括

?

?

? A、B、李之藻 C、利玛窦 D、杨廷筠

我的答案:C

10

《西洋新历法》是谁出版的 ?

?

?

? A、利玛窦 B、徐光启 C、李之藻 D、汤若望

我的答案:D

11

徐光启在什么时候修订的新历法 ?

?

?

? A、隆庆 B、万历 C、天启 D、崇祯

我的答案:D

12

清朝初年,耶稣会士()修改了崇祯历书。 ?

?

?

? A、哥白尼 B、托勒密 C、汤若望 D、龙华民

我的答案:C

13

崇祯历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欧洲作家()的天文著作 ?

?

?

? A、开普勒 B、哥白尼 C、第谷 D、托勒密

我的答案:C

14

崇祯二年()主持修订历法的工作。 ?

?

?

? A、徐光启 B、李之藻 C、李自成 D、袁崇焕

我的答案:A

15

徐光启和李之藻编写的书名() ?

?

?

? A、中国历书 B、中国历法 C、欧洲历法 D、崇祯历书

我的答案:D

16

西学东渐里天文历算是很重的内容。

我的答案:√

17

曾协助编撰《崇祯历书》的耶稣会士有

?

?

?

? A、汤若望 B、罗亚谷 C、龙华民 D、全部

我的答案:D

18

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

我的答案:√

19

将红夷大炮引进中国的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是 ?

?

?

? A、汤若望 B、利玛窦 C、徐光启 D、罗耀拉

我的答案:A

20

号称明末天主教三柱石的是? ?

?

?

? A、徐光启 沈一贯 瞿太素 B、徐光启 李之藻 杨廷筠 C、徐光启 李之藻 瞿太素 D、利玛窦 徐光启 李之藻

我的答案:B

21

《西洋新历法》的内容早在明朝末期就基本写成。 我的答案:√

22

徐光启和李之藻修订历法的标准是以中国古代历法为基础的。


徐光启简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0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徐光启简介
相关文章
  • 徐光启简介

    上海简介上海市简称沪,市区面积3925平方公里,人口1674万。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