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慷慨淋漓 正文

慷慨淋漓

2016-12-15 06:31:5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成语 病句

1、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人声鼎沸.... 。

B.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

C.一篇文章,最忌杂乱无章.... 。

D.多少年来,弟弟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真是望闻问切.... 。

2、下面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真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就头痛的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让人刮目..相看.. 了。

B.这是一条人迹罕至.... 的山间小溪,两岸荆棘丛生。

C.案情扑朔迷离....,几个老公安研究了几昼夜也没研究出个眉目。

D.这对于一个见.贤思齐... 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B、不少学者认为,《襄阳好风日》地方教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C、学校合唱团的同学们正严阵以待....,迎接“红歌传唱”大赛的到来。

D、我国多位外交官临危受命....,奔赴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成功解救了我国在利公民。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一崇高评价,小平同志当之无...愧. 。

B、全校涌现四个先进班级,一百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C、他工作非常勤奋,夜以继日,兀兀穷年.... 。

D、听到李登辉说钓鱼岛属日本领土,大家无不义愤填膺....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群众大会上,闻先生慷慨淋漓....指骂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 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倍功半....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能应付自如....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么多树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 ,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的供养。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

C、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

D、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只有坚持不懈.... 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 的程度。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战士们虎视眈眈.... 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靠我们持久奋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C、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

D、金庸的武打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吸引了广大读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贪官,大言不惭....地收受了很多不义之财,遭到法律的严惩,是罪有应得。

B、黄山的层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C、他下岗后,逆来顺受.... ,自谋职业,开了一个小吃店。

D、篮球场上人声鼎沸....,四方让情绪激动的群众完全包围,盛况空前,犹如古罗马竞技场。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对于分裂分子的种种行为,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

B、地震救援过程中,许多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的争执中锋芒毕露....。

D、救援工作人员有锲而不舍.... 的精神。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车在他前面戛然而止.... ,他大吃一惊。

B、邓稼先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 。

C、世博会各场馆设计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

D、莫泊桑是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成了家喻户晓.... 的人物。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年轻人工作兢兢业业,又德高望重....,一直受到好评。

B、他一向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他总是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

C、小明同学主动帮助他人,他的事迹可歌可泣....。

D、一谈到名人,他总是津津乐道。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看到有人落水,他忘乎所以.... 跳进了水中。

C、姚明来到某校参加活动,在一群小孩子中间鹤立鸡群....。

D、志愿者支援灾区,慷慨以赴....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事迹引起了轰动,鲜为人知.... 。

B、一看到那个小品,他总是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A队以3;0战胜B队,略胜一筹....。

D、态度决定一切,这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答案: 1.(1)E (2)F (3)A (4)E (5)F (6)B (7)C 2.A(B“困难”应为“困扰”,C缺宾语中心语,D前后不一致) 3.C(前后矛盾) 4.A(B句式杂糅,C搭配不当,D搭配不当) 5.A(B用词不当,C主谓搭配不当,D“目前”与“当务”语意重复) 6.C(A“节假日”包括“星期天”,B“我”放在“自从”之后,D“这”应为“否则”) 7.A(“就”应为“才”) 8.(1)他的作文不但在全班冒尖,而且常常居全校之冠 (2)去掉“由于”“使”(3)去掉“不敢”(4)去掉“人”(5)去掉“共青团员”

(6)去掉“尽快”或“早日”(7)去掉“是否”(8)去掉“天文学”或“科学”(9)在“坚持”前加“不”(10)“尽管”去掉,“却”改为“都”(11)去掉“因为”“所以”“就”(12)“而且”改为“但是”(13)去掉“通过”(14)“许多国家”改为“国家许多”(15)句末加“的毛病”

篇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

(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2)内容上: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如《涉江采芙蓉》。它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3)艺术特色:其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富,即善于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

(4)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2.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它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2)建安风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词壮,文笔华丽健美。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互见法

(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纂历史的方法。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在各篇章中,互相参见,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2)互见法在《史记》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直接明示,其二是不明示。如要了解项羽其人,只通过《项羽本纪》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高祖本纪》等,才能完整地理解。

4、《七发》

(1)《七发》是由枚乘所作,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全文假设楚太子生病,吴客探问,陈说七事(即音乐,饮食,车马,宫苑,巡游,畋猎,观涛等)以启发太子,故称"七发"。

(2)本文恣意铺陈,大量用典,规模宏大,物象繁复,描写细腻,词彩华丽。其妙装饰物之精细,福利和生动前所未有。

5、建安七子

(1)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3)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和曹植的《洛神赋》并为双美。

6、《咏怀》诗

(1)《咏怀诗》八十二首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一地所作。综观《咏怀》全诗,实为阮籍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2)内容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3)风格:隐晦含蓄、清隽艰深、委婉曲折而又言近旨远。

7、乐府

(1)"乐府"的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扥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8、郭璞《游仙》诗

(1)郭璞,代表作《游仙诗》,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2)他的游仙诗借游仙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如第一首说:"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表示了对朱门的轻蔑与否定。郭璞游仙诗的另一特色是富于形象性。如第三首说:"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写想象中的神仙居处和生活情态,形象鲜明而生动。不过《游仙诗》的主旨毕竟在歌咏高蹈遗世,所以消极性仍是很大的。

(3)《游仙》写仙境"构思险怪",意象鲜明,幻而似真,笔势跌宕,造语新奇,"神理俊爽。

9、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10、骈文

(1)骈文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2)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

(3)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繁复、声律、辞藻华美。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11、宫体诗

宫体诗是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其内容以"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亦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的特点。萧衍,萧纲,徐擒,徐陵,庾肩吾,庾信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12.《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所作,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尤详于东晋。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1)该句话是刘勰在评价玄言诗赋时说的。"柱下"指老子,"漆园"指庄子。

(2)刘勰指玄言诗不脱离道家思想,不外乎是对老庄思想的解释和发挥。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玄学思想侵入文学领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玄言诗的代表孙绰、许询并称"孙许"。

(3)玄言诗作品,大多是空言玄理而徒具诗,如《答许询诗》。诗以老、庄思想为指归,枯淡寡味,无形象感。同时,玄言诗也有少数诗篇比较清新淡泊,有一定真情实感,如《秋月》,颇流杨生动。

2、 怎样理解史记强烈的抒情性

(1)从创作动机来看:司马迁的创作动机之一发愤著书。想探究天道于人世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言.它所以能强烈地震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

(2)行文特点来看: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史记》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

a《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b《史记》往往在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中,最悲壮的一句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出显示了荆轲置生死于度外的悲壮行为。

c《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太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d《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述那些悲剧英雄人物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增添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如《项羽本纪》等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

3、汉代赋体文学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是骚体赋的时代。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骚体赋几乎成了汉代文人最主要的文学抒情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等人,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为赋吊屈原,实是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2)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散体赋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因素的综合性文体。散体赋的初具规模之作是宋玉的《高唐赋》,奠基之作是枚乘的《七发》,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东汉中后期,赋家诗人化与赋的诗艺化、诗境化的结果,使赋的表现功能向诗歌靠拢,这才完成了汉赋走向小品化、抒情化的转化。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等人。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归天赋》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之作。

4、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也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今存九十余首诗,居建安诗人之冠。

(1)内容方面:其诗不仅内容丰富充实,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后期的作品多是

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他的作品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诗中开始出现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钟嵘在其《诗品》中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即是称颂其诗既内容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上生动形象、词彩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讲究谋篇布局,结构精致,很少铺平直叙,开头常以警句开头,代替客观事物的描写,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高峰。诗歌语言华美,这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其《盘石篇》中再现大海的宏阔气象,大异于两汉乐府诗的天然古质,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3) 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每一个成熟的作者的艺术创作,由于其思想、经历、个性等等的差异,他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意厚词瞻、气势雄浑鲜明的个性特色.。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古体诗到近体诗,民歌到文人诗,推动了文人诗的发展,成为乐府诗人文人化的标志。曹植也博得了极高评价,所谓"才高八斗"、"卓尔不群"、"建安之杰"等,曹植都当之无愧。

:rmH!MU3F U%e5、谈谈左思咏史诗的成就

左思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咏史》,实为咏物。强烈的色彩是左思《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咏史》诗共8首。

(1)左思《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诗歌中书写了作者的志向抱负、失望愤懑、安贫乐道、高蹈遗事,无不气势雄健,慷慨淋漓。左思也写得诗歌气象阔大,笔力雄厚,感情真挚而强烈,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这种风格被溢为"左思风力",主要指他在引用历史典故以抒发时愤,刚健有力。

(2)左思的《咏史诗》的出现,不独是文人在专制时代讽喻现实的一种可行的手段,更表现了作者已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作为普遍的历史现象来加以认识。成功的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之中,感情激烈深切,使《咏史诗》的创作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由于产生的时代与地域的不同,故使南北朝民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内容上: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

艺术特点上:

(1)南朝乐府民歌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2)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如《春歌》不但再现了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之美,而且也表现了南方女子的浪漫情怀 。

北朝乐府诗歌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7鲍照对七言诗的影响

(1)鲍照是七言体诗的创制者,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七言诗的发展,从东汉的七言民谣,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七言诗一直未被文人所重视,鲍照对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一首诗中数次自由换韵。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音节错综变化,节奏缓急相间、顿挫抑扬,显示出豪放的风格,新奇有力。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诗。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荣,鲍照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盛,为七言诗逐渐获得与五言诗一样的主流诗体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七言诗尤其对后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这种诗体更加便于抒发思想感情,直接推动了唐代歌行体的发展。李白的歌行体,句法长短兼施,首句喜用"君不见",诗风飘逸潇洒,感情奔放强烈,明显受到了鲍照的影响,例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8曹丕所作典论论文的内容

(1)《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2)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4)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5)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9曹操文学成就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个乱世英雄,他鞍马间为文,将统一天下一步雄心及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慨叹,都交织在诗歌之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所传乐府诗,即采用乐府古题,记汉末事实,如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蒿里行》,生动地再现了汉末社会动乱、民生凋弊的苦难现实,遂成为"汉末实录"。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材自作新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群起仿效。这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传统,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新题乐府诗歌的创作。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如其《短歌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既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君临天下的不凡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不变信念,又有功业难成、人生苦短的慨叹,语言质朴本色,感情真切浓烈,高远阔大,昂扬奋发,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确有开建安一代诗风之功。

10玄言诗特点

(1)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和僧人支遁。作品大多反映封建文人回避矛盾、苟全性命的颓废空虚的精神状态,掩饰统治阶级荒淫糜烂的生活。由于玄言诗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因此 ,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

(2)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既没有真情实感,也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诗意可言,正如钟嵘《诗品》所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但东晋诗人也偶有形象性强的佳作。如孙绰的《秋日诗》、《情人碧玉歌》二首观此诗风格,实夺胎于南方民歌,作为玄言诗人能写处这样通俗、纯情的作品又可见其心境并不总是空虚。

11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内容上:多方面地描写和歌颂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和农业劳动,表达了鄙夷功名利禄的思想、热爱大自然的志趣和守志不移的情操,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比如说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例如《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

(2)艺术风格上:陶诗平淡而隽永,真淳而醇美,质朴而幽深,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后世。

12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点(两种答题思路)

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之美是移步换景式游览。游览则寻幽览胜耳目为声色所感便成画境。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

(2)其山水诗往往"抒情缀景,畅达理旨"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例如《登池上楼》。

(3) 摹景状物,工于字句锤炼,不重视情感的抒发。精工绮丽,深色厚重, 成为谢灵运诗歌的一大特点。例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变鸣禽"。

(4)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谢灵运诗山水诗派的开山作家,对扭转玄言诗风有重要作用。钟嵘称其为"元嘉之雄"。

论述题

1史记的文学成就

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史记》的文学成就只要在于它比前此的《左传》、《战国策》诸书更注重于人物描写,写出了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因而《史记》既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宏观的历史,也是表现人物的生平际遇、思想品质、性格情感以及行

为方式的微观的历史。个别人物的精神世界、实践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包含共性又富含个性。《史记·吴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

(2)《史记》于个别人物的纪传而外,又首创了合传与类传。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3)司马迁成功的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互见法的运用,既使《史记》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使《史记》避免流为见事不见人的概念化的史书,而成为由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与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融汇而成为史学而兼文学的名著。例如"鸿门宴"一事的记载。

(4)《史记》又善于构造与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为生动,此以"鸿门宴"最为典型。将众多的人物置于紧张冲突中,使矛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5)《史记》的语言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无韵之离骚"。

2鲁迅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艺术与人格高度统一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曾使无数读者为之陶醉;而他的人格,自古至今,也一直受人们所敬仰和羡慕。

(1)在东晋上层社会崇尚浮华奢侈、人欲横流的情况下,陶渊明"居无仆妾",生活极其严谨端庄。全观其作品,除《闲情赋》外,没有一句说到了男女之事,这在中国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历数自己辞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情。他的诗是他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却又始终透散出异乎寻常的力量,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能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2)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具有凡俗性,他不像孔子、老子那样具有难以攀附的"神圣"性,他能让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为之感到亲切熟稔;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也注定了他人格的悲性,他是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缩影。无论从政治思想、仕途经历来看,还是从物质生活、诗文作品来看,他的人格都蕴含着深刻地悲剧意义。透过他的"静穆",透过他的忧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完美人格而又受苦受难的陶渊明。

(3)然而人既不能完全否定昨日之我,也不能彻底无视身外的世界。少年时的济世心肠,田园外的社会离乱,常常令隐者平和的心境掀起波澜。陶渊明归隐后的咏史诗、咏怀诗往往展示了诗人心灵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杂诗》第二首,诗人有秋夜的凄清,斗室的孤寂,写到自己的辗转无寐。自然的气氛、诗人的活动、情感,无不笼罩着一层惆怅、悲凉和愤懑。可见诗人在失望之余,理想并不因此泯灭,冲淡平和之中,藏有炽热的爱和恨。

古代文人的教育传统、价值取向和生存环境,是根本无法造就出"浑身是静穆"的隐者,陶潜是一个伟大的人。

3魏晋风度"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评。

(1)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日本汉学家首倡,后来又由鲁迅先生进一步阐发和标举的,其影响所及,远非止于文学研究的领域。所谓自觉是指文学从学术中独立,文学自身的价值的发现与重视。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 政治的角度看,门阀制度使得大批怀有胸襟抱负的寒门学子通过歌来抒发自身的不行,或心有寄托。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

(2)文学体裁的分类细致化,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指出充分联系文体风格来论术文体。《文心雕龙》分三十三体,追述起源、叙述演变、加以评论,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七百馀篇作品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

(3)创作上的个性化以及创作个性的认识,"文以气为主"。 魏晋之前,文人的作品很少有个性的创作。自魏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文人注重个性的发挥,使得诗作呈现更多的特色。

(4)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4比较大小谢诗歌的艺术特点

谢眺诗歌大体继承了谢灵运的优秀之处,在某些方面二者均有偏颇的之处。

(1)谢灵运与谢脁同为中国山水诗的代表诗人。谢灵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谢朓继之于

篇三: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明清文学的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恶劣自然条件有关,其主要保存在出土资料和《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文献著作中,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包括着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这强烈反映出中华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以及先民的反抗精神,而其在文学上所运用的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以及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等文学表现手法,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发展影响颇大。

笙诗:是指小雅中的《南陔》、《白华》、《由庚》、《崇丘》、《由仪》。这六篇诗歌皆有目无辞。学界普遍认为,笙诗是《诗经》中有声无词的笙曲。

三家诗:三家诗是指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所出现的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但最后终因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在民间广泛流传,皆先后亡佚。

说明:古文与今文是因书写《诗经》字体以及版本的不同而形成的学派。 周族史诗:是指《诗经》中的《生民》(始祖后稷的审议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公刘率周人由邰迁徙到豳的历史)、《绵》(古公亶父率周族由豳迁徙到岐之周原的历史,并叙及文王的事)、《皇矣》(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大明》(叙王季娶大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牧野大战。)等五篇诗歌作品。

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齐风等。“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大多为西周晚期的作品,少数篇目为东周时期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文学表现手法,其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简而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及诗人吧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及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其书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并且《春秋》作为“礼仪之大宗”,倾注了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这种创作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后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了《楚辞》一书。具体而言,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额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以屈原、宋玉等人为代表人物,其诗歌有着瑰丽浪漫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由于其与南方的巫风文化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其诗歌在兼容《诗经》以及南方文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象征和意境的浪漫文学风格。这使其与《诗经》成为了传统诗歌的文学发展渊源之一。

两汉文学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此书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由于其出自于秦国宰相吕不韦门客之手,故名。全书有着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加上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编者在兼收并蓄中颇具匠心,其中所表现的文学观念超出了先秦诸子。

石刻文:石刻文是指秦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多次巡游各地中刻石以表功。现存刻石共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其中除琅琊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石刻等篇皆三句一韵,文词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汉大赋(新体赋):汉大赋是汉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大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了新的文学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散文的叙事手法,并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大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作品代表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大赋的两篇力作。

楚辞体(骚体赋):由于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这一风尚影响到文人群体,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即楚辞体。其作品与汉大赋正面的赞颂讽谕不同,其大都依傍于屈原,重在咏物抒情,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

骚》相近。这种赋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汉大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故而此类作品被称为骚体赋。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及淮南小山《招隐赋》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淮南子》:原称为《淮南鸿烈》,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的,共21篇,十几万字,是西汉初年一部大著述。“鸿”为广大之意,“烈”为光明之意。作者自认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集序,此书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起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在文学上又以《易》与《庄子》为渊源,连类喻义,奇伟宏富,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对后代骈文有一定的影响。

梁园文学群体:梁园文学群体是指以梁孝王刘武的梁园为中心,形成的极有影响的文学群体。其中以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人文学创作最为突出。梁园文学群体对于汉初文学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推动。

扬雄“四赋”:扬雄“四赋”是指扬雄的四篇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赋创作目的在于歌颂盛世同时,重在讽谏之意。但在具体创作中,扬雄有意地渗入较多的主管想象,这使得其赋带上了虚无缥缈的色彩,留给人充分的想象余地,并且他的这四篇赋因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在典丽深湛、词语蕴藉之中,表现出另一类汉大赋文学艺术风貌。

京都赋:京都赋的形成过程中,扬雄的《蜀都赋》实开京都赋的先河。但伴随着东汉王朝京都之争,以杜笃的《论都赋》为起点,东汉的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为代表,以都雍(即长安)、都洛为主要题材,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此类作品规模宏大、在吸收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一改传统赋体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重在以汪洋恣肆、平正典实、大量对偶,以渲染帝国文物规制,以及帝国强盛的礼治成就。

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又称抒情赋,其主要包括纪行赋和述志赋。它的兴盛于汉王朝的衰落密切相关。由于社会黑暗和动荡以及政治环境恶劣,文人的忧惧与愤懑使得抒情文学开始复苏,辞赋亦随之走上抒情化的道路。赋家的诗人化和赋的诗化,是赋风转变的又一重要原因。汉末赋家大多兼具诗人的身份,他们写作辞赋,不仅注意吸取与融合诗的语言艺术、诗的意境创造,而且更注重开掘和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辞赋在功能上趋向于诗歌,最终完成了赋体向抒情化和小品化方面的转变。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为蔡邕、张衡、祢衡、赵壹等人。此类赋

体在魏晋六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辑入《文选》,泛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抒情文学复苏的产物,代表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汉末文人由于时代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他们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深刻、更为直接的感情联系,故而其诗作也以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死生新故、物候节气等众多题材密切相关。在文学创作上,其诗作因事命意、触物起情,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且其语言平淡自然、不刻意求工求深,具有深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这对于传统五言诗的发展影响极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风骨:风是指创作主体的情感与艺术风格,骨则指文学表现形式。所谓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文学艺术风貌(包括诗文),因汉献帝建安年号,故名。当时诸家诗作,虽风貌各异,或偏于古质,或注重词藻,但总的说来,都具有风骨健举的特点。不论是反映社会动乱,倾吐建功立业壮志,还是叙游宴之乐,抒恩荣之感,都往往直抒胸臆,情思慷慨。虽已开始追求词采华茂,但并不过分,不显得小巧纤密,而具有明朗爽健、气扬采飞之概。红偶人对此种风格评价极高。其不仅成了后世文学创作竞相效仿的文学艺术典范,也成为了古代文学批评一个重要风标。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指建安时期七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分别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其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尽管七人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特色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总体上呈现出慷慨悲歌,沉郁悲凉的文学风格。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建安七子”中应有曹植,而无孔融。

△柏梁体:七言诗体的一种,每句押韵,全篇不换韵。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作七言诗,每人一句,故名。魏晋七言诗如曹丕《燕歌行》、《白紵歌舞辞》等均此体。南朝宋以后始形成隔句押韵的七言诗。

※正始体:是指三国曹魏后期诗歌的一种艺术风貌。因其始于齐王曹芳正始(240-249)年间,故名。由于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故文人群体多有忧生畏祸之嗟,加之《老》《庄》玄学风行。具体到诗歌创作而言,正始体常表现出宅心玄远高蹈风尘,形成了所谓“诗杂仙心”的倾向;又由于他们的诗作多以《老》《庄》语入诗,所以正始体普遍呈现出篇体轻淡的诗风。但在阮籍、嵇康诗作中仍可见建安文学情思慷慨的一面。在此类诗体中,尤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竹林七贤:三国魏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齐人曾共居河内山阳,相与友善,世称竹林七贤。七人中,以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其诗为正始诗歌代表,嵇康又长于写作论说文。

太康体:出现于西晋武帝太康时期一种诗歌风格。当时著名诗人有潘岳、陆机、张协、张华、傅玄、左思等,其中以陆机、潘岳的成就最高。其诗体总的倾向是注重语言华美,多用对偶,辞藻富丽,而慷慨淋漓的情感力量则稍逊。相对于前代诗歌而言,由于太康体过分模拟前人诗作,追求文学形式美,渐失浑厚之气,而多注重雕琢,其锤炼之工或欠工稳,又失之于板拙冗慢。

游仙诗: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游仙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指借游仙题材以抒发骚人才士不得志于时;一类是专门写求仙问道、追求长生。曹植《五游咏》《远游篇》《仙人篇》《游仙诗》以及阮籍《咏怀》和嵇康部分诗作就属于前者,汉乐府《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长歌行》等则属于后者。此类诗作至两晋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时局动荡而大兴于时,其代表诗人为郭璞、孙楚、潘尼、曹摅等。此类诗作继承了《诗》《骚》的比兴寄托传统,以抒发其坎壈之怀。此类诗作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可谓文采艳逸,诗风飘飘而凌云。

玄言诗:玄言诗是指一种多用《老》《庄》语,发挥玄理的诗歌,其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玄学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两晋,由于玄风大炽,文人清谈成习,诗人思想感情也深受玄学熏染,玄言诗遂笼罩诗坛达百年之久,当时的著名作者有许询、孙绰等人。此外,佛学兴盛与《老》《庄》相融合,也对当时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从总体上看,此类诗作恬淡寡情,缺少形象,语言质直,致使诗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至东晋末年,因谢混、殷仲文等诗体影响,逐渐为山水诗所取代。尽管如此,其对以后的哲理诗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元嘉体:元嘉体是指出现于宋文帝元嘉年间的一种诗歌风貌。当时著名诗人有颜延之、谢灵运、爆照等人,尽管三人所代表的诗风有所不同,但其均善于描摹物象,贵尚巧似,注重词采藻绘运用,语言虽锤炼而不免于生涩滞拙,有别于永明之后的圆美流转。但他们的创作结束了玄言之风笼罩诗坛的局面。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的一种诗体风貌。其在具体创作上追求诗歌音韵和谐,在四声八病的基础上,要求避免单调。虽其规定过于繁琐,难于全部遵循,但却使得诗歌语言音韵确趋于谐婉流利,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永明体的风格特征,还在于追求圆美流转,炼句工稳,语言比较自然明朗,逐渐改变了元嘉体以来常有的滞涩冗慢之弊。其代表诗人为谢朓、沈约等人。

宫体诗:诗体名,其具体指自齐梁以来至陈所形成的诗歌创作艺术风貌,其名最早见于《梁书·简文帝纪》。此类诗作与南朝畸形的社会繁荣以及宫廷文学


慷慨淋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1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慷慨淋漓
相关文章
  • 慷慨淋漓

    成语病句1、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人声鼎沸....。B 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文化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C 一篇文章,最忌杂乱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