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意思 正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意思

2016-12-15 06:32:26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出的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其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在宗庙举行祭祀,因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 者举角,礼也。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 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

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 “寿”字,《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又如“釂”字,《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是说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缠琐事,不涉流俗,凸显了闲情。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更见闲趣,其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装有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

坷人生的倾诉,往往表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曾在长安困守十年,其时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编自朱启新《酒文化中的杯》,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

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

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C. 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

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D. 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

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住感人至深。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造型各异”针对的是“古代的酒杯”,而“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针对的是“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属于礼器的饮酒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3分)

A. 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用觯,地位卑

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管

子? 弟子职》中弟子事师,饮酒进食也有“左酒右浆”的说法。

C. 《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祝福时持杯一饮而尽,而

《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劝酒时强灌他人。

D. 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与白居易《问刘十九》中透露出的情趣总体而言相似。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寿”是指斟酒祝福,“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

后有序、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 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或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

“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干杯”。

C. 杜甫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困守长安十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

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

D. 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寓情于景,成为我国酒文

化另一种晦涩委婉的深沉情感,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解析】“晦涩委婉”之说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回荡人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

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獉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

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下大水,京师乏食尤甚,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琪上书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 就:到 .

B. 铎览而骇之 骇:惊讶 .

C.将投诸荒裔荒裔:边远地区 ..

D.庄宗以朱书御札诏百僚上封事 封事:密封的奏章 ..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

【解析】骇,意动用法,觉得??惊异。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解析】要读懂语段,了解大致内容。“三上章”是为了“请老”,故这之间不好再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如上文中的“而”“以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琪虽然博学多才,备受推崇和尊敬;但他为政不懂韬晦养性,因而在梁祖和明宗主政时期,备受同僚排挤。

B.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作文假手他人,因而出题测试,李琪才思敏捷,出语不凡。王铎钦佩不已,深表赞誉。

C. 李溪赞赏李琪原因有二:做赋直入主题,和当时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的文风大相径庭;文章对偶,文辞典雅华丽。

D. 李琪和萧顷虽同为宰相,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互相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斥责并被罢相。

【答案】D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互相敌视”“诬告”错,原文只是说了萧顷专门找李琪的过错去告状,告状的内容也是事实,不是“诬告”。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5分) 译文:

(2)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5分)

译文:

【答案】(1)梁太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的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优待不比一般。 (2)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就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增、删、留、换。(1)注意“经略”、“以”、“伦”的翻译;(2)注意“重”、“寻”、“萧墙之难”的翻译。

【参考译文】

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士则昌盛,

篇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古诗文练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古诗复习测试

一、课内默写

1. 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

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作者 ,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号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

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

是: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

是: ;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

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

是: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

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4.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 两句借一件古

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 两句议论,以两

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心中的风雨来了,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7、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8、漆黑的起伏的连山, ,都远远地向船尾

9、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我们学习的对联中,描写湖南岳阳楼的

名胜风光的对联 ,;表达对岳飞崇敬之

意的对联是 , ;无产阶级革命家方

志敏卧室联:心有三爱 园栽四物

二、文学常识

(1)《次北固山下》作者 , 代诗人。

(2)《赤壁》作者字 京兆万年人,代文学家,作品

有 、 5.《浣溪沙 》是北宋文学家 写的一首词。词中 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

(3)《浣溪沙》作者,字 ,号,眉州眉山人,时

文学家、书画家。“浣溪沙”是

(4)《十五夜望月》作者, (朝代)诗人

(5)艾青,原名 ,著名诗人,代表作是

三、古诗文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________

之作

2、解释画线词语: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____________。客路青山下 客路:

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 乡书_______________。

3、“江春如旧年”这5个字里边出现两个节令,一个是“江春”的“春”,指

的是 。另一个是“旧年”的“年”,指的是 。

4、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

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

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5、你能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

会有怎样的感受?

6、你能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选用的“生”和“入”有什么妙

处吗?

7、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

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

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

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

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

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

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诗歌的前两句借咏“__________”这一物件,为后面抒发感慨作铺垫。从整

首诗歌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属于_________诗。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

诗,“东风”,指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两句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

两句议论,以象征,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13、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

牧和 合称“小李杜”。

14、《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就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15、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后两句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

了作者认为 的政治见解和独到

的史识。

16、诗句借一件沉沙的铁戟兴起对历史的感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髮唱黄鸡。

17、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

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18、“潇潇暮雨子规啼”

用 的手法,更突出了画面的

静谧。“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

1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作者用“门前流水尚能西”印证了

“ ”的观点,使全词具有积极

向上的情感色彩。

20、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啼营造了 的

境界。

21、全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结合全诗来看,文中的“月夜”具有哪些特点?

2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颇见诗人功力。请简要分析“落”字的妙

处所在。

2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并说说这两句的妙

处。

25、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本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说的“子由”是词

人的,其名为 ,他和苏轼、共称文坛“三苏”。

28、全词以问句开篇,上片问 ,下片问 ,归根到底是在

问 。

2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

句。

30、词的上阙,写词人“ ”的想像,词中描绘了一个

的境界,表现了对 的追求。词的下阙写“无眠”是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

31、想象一下“起舞弄清影”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弄”字用得好不好?

32、 试描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画面,并说说表达了词人什么情

感?

3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

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全词并不是充满了抑郁、孤闷的悲

哀,反而劝慰世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试分析这句

词。

34、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

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

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C..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

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

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36.请从艺术构思或思想内容方面任选一角度,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篇三:入学考试大学语文

入学考试大学语文

复习题要

一、填空题: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 、、三部分。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和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 等。

3.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 、 和 。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被鲁迅称之为

“ , 。”

5.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和 。

6.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 、 、 、 四个时期。

7.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和 。

8.欧阳修是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如著名的 和 等,文词练达, 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

9. “元曲四大家”指 、 、 、 。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 等。

11.20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 ,代表作家

;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一派,代表作家

;三是,代表作家 。

12.杂剧作家中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3.,隔叶黄鹂空好音。

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 一书。

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

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

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

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

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

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

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的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写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现代文,完成以下问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

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

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1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

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2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

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3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

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4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连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

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5

1.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优秀”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个字,尽量使用文中现成的话)

(2)文中所引用李白和苏轼的诗句,语义上既有相似之点(例如都是把酒问天,都写了人们对月的共同感受),又

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李白是从

的角度写的;苏轼是从 的角度写的。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除举了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优秀的文学艺

术作品对读者(观众)影响的

(每空一字)

2.从这段文意看,作者认为,科学家的劳动在哪一点上跟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答: 。

3.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

B.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C.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D.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

4.“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造成这两个“普遍性”不完全相同

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 ,艺术家 。

5.最后这段文字论述了科学、艺术、智慧、情感的相互关系,请简要说明科学与情感、艺术与智慧的关系。

答:。

修改下面的短文,完成以下问题

(1)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是否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搭起感情的交流,经常保持愉快和融洽和谐的气氛,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

(2)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 1.第(1)段中有一些冗余的词语,应该删掉,它们是:

答:

2. 第(2)段中有两处词语搭配不当,找出来加以修改。

答:

3. 第(2)段中有一处语义不通顺,找出来加以改正。

答: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上,指刘邦。

1.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部分文字的大意。

答:

2.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3.萧何是怎样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将的?

答:四、阅读下面这首,回答问题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睐。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郊

外“半山园”时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字。整首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怀。

(1)第一联(一、二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答:

(2)第二联(三、四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意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71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

    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2015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说明:全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共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