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 正文

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

2016-11-07 11:28:5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教育学 11定稿3

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12世纪)著名的大学:意大利萨莱诺、波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1)高度自治(2)深刻的宗教性(3)国际性(4)随意性 近代德国洪堡(高等教育之父)创办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基本原则(1)独立性、自由与合作三者统一(2)教、学与研究统一(3)科学统一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3)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等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机哦阿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5.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影响广泛,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6.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4)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二年华的功能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在西方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可追溯到西周。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学——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洪堡柏林大学)(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引发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二)现代大学的职能系统(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具体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9.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与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2)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3)现代工人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5方面 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10.个人本位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以个人为中心,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1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博雅教育。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特征:(1)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

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设互岗位的需要。

1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敬爱快发展速度(2)自爱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3.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关系:(一)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1)高等教育的自愿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2)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3)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二)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一统一的范畴(1)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2)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公平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二是指目前仍然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实现,而职能用发挥在那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1)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自愿多元化,多方筹资,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自愿(2)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自愿优化配置。(3)高价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14.高校教师聘任制:是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阿华中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重点和方向:(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自愿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聘任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和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15.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的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见的指责、权限的划分等。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2)权利分散型的(美国)(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德、日、英)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利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确立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特点为(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利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20.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狱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和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学科、技术因素(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21.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户奥于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多样化模式特征:(1)目标是维学习能力、动机等不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环境(2)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其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4)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尽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2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体上说,高等调统一的发展战略。(一)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持点,做到与记过疟疾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专科层次的规模2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3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承认高等教育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4在能级结构上,终点支持少数大学发展,鼓励其他学校探索5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间教育落差。(二)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终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总和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23.高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基本的)(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 高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2)学历结构(硕士、博士)(3)年龄结构(要有一个合理的梯队,即老中轻结合)(4)专业结构 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24.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在心理学、论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洪,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家谱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2)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3)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爱能来影响学生(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25.专业:狭义指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广义指专门职业优质需要经过高等专门化教育后方能从事的复杂劳动的职业。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却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专业设置和调整地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地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造成有限资源的分散实用,影响了重点专业、短线专业的建设,降低了规模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地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跟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地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争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26.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28.教学过程的属性: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得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高等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

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

的个性品质。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9.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30.教学原则: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学原则: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需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需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3,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大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主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循序的总合。广义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课程体系:1,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4,大中小课程5,显性与隐性课程

3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33.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时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地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拣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34.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设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35.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和班级教学制)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3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一)课堂教学1,备课2上课3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二)实验课的教学:1,实验课的准备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3,实验报告的撰写4,实验课的总结(三)毕业设计: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2,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a选择课题确定题目b查阅文献收集资料c全面思考拟定提纲d撰写初稿修订定稿e论文答辩评审质量4,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a教育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37.学年制的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的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实行学分制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8.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地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教学方法分三类:1,教师指导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

方法;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9.讲授法优点: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2,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费用低的多;3,通用性强。讲授法的缺点:1,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转递,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2,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对记忆的影响较差,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对较长课时的课程尤其明显。讲授法的使用范围:从教学内容上看,适宜于教授与事实有关的知识,也适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教授对象来看,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从教师素质看,讲授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40.讨论题目的类型:阶段性复习讨论题和学习新内容讨论题。讨论法的使用范围:从教学内容看,更适用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与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从教授对象来看,高年级的学生更适合于讨论法,班级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也用此法;从教师素质看,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愿意与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心平气和的进行讨论,善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教学环境看,适合较小的班级和小组。

4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从教学内容看,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授对象来看,更适用于具有强烈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学生;从教师素质看,应能够支持、鼓励并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的限制,但要有较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自学指导法的要求:1,在学生确定题目、问题前,教师应介绍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和参考文献;2,帮助学生确定独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3,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

42.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43.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育技术的领域:1,学习者;2,学习资源;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a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b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c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4.传统教学媒体应用原则:1,目的性原则;2,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45.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测量:是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在教育活动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地说,他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

学业评价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评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4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适合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守的原则:1,社会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4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

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目的统一性;2,活动的主题有差别,3,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3,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4,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别: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几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5,智力扶贫;6,参观考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序: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2,编制活动计划:a活动目标b参加人员c过程安排d预算活动经费;3,组织活动过程;4,评估和总结:a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面所发生的变化b对社会做出了那些贡献及社会对实践活动的评价c经费的运用及收支情况d总结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对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动与个体行活动的关系。

4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1,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

1.高等教育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5.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8.教育方针

9.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个人本位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 1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20.高等教育结构: 21.一体化模式:

2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5.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8.教育方针

9.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个人本位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 1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20.高等教育结构: 21.一体化模式:

2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5.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8.教育方针

9.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个人本位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 1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20.高等教育结构: 21.一体化模式:

2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 3.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5.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6.高等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7.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8.教育方针

9. 马克思注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个人本位高等教育教育价值观: 16.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7.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8.我国高校现行领导体制的特点: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20.高等教育结构: 21.一体化模式:

2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23.高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24.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5.专业:

26.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28.教学过程的属性: 29.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30.教学原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31.课程:课程体系 3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33.教学大纲: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34.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35.教学组织形式

3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37.学年制的特点: 38.教学方法: 39.讲授法优点:

40.讨论题目的类型:讨论法的使用范围 4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 42.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43.教育技术:

44.传统教学媒体应用原则: 45.教学评价:

4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4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8.高校思想政治 任务工作特点 地位和作用

23.高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24.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5.专业:

26.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28.教学过程的属性: 29.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30.教学原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31.课程:课程体系 3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33.教学大纲: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34.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 35.教学组织形式

3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37.学年制的特点: 38.教学方法: 39.讲授法优点:

40.讨论题目的类型:讨论法的使用范围 4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 42.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43.教育技术:

44.传统教学媒体应用原则: 45.教学评价:

4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4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8.高校思想政治 任务工作特点 地位和作用

23.高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24.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5.专业:

26.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28.教学过程的属性: 29.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30.教学原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31.课程:课程体系 3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33.教学大纲: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34.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 35.教学组织形式

3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37.学年制的特点: 38.教学方法: 39.讲授法优点:

40.讨论题目的类型:讨论法的使用范围 4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 42.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43.教育技术:

44.传统教学媒体应用原则: 45.教学评价:

4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4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8.高校思想政治 任务工作特点 地位和作用

23.高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24.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25.专业:

26.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28.教学过程的属性: 29.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30.教学原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 31.课程:课程体系 32.高校专业教学计划:

33.教学大纲: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34.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 35.教学组织形式

36.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37.学年制的特点: 38.教学方法: 39.讲授法优点:

40.讨论题目的类型:讨论法的使用范围 41.自学指导法的适用范围: 42.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 43.教育技术:

44.传统教学媒体应用原则: 45.教学评价:

4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4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48.高校思想政治 任务工作特点 地位和作用

篇二:“十二、五”规划(定稿)

大庆市物业行业“十二·五”

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物业行业体制转轨、机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行业总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均走在全省前列,为我市“三城联创”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十一〃五”期间,市、区政府及中直大企业共投资28.06亿元,对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163个老居住区中的97个实施了整体改造,老区改造覆盖率达60%,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6个,累计达到46个,创建全省物业管理示范项目30个,累计达到78个,均居全省首位。

(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增加85家,达到163家,从业人员增加1.2万人,达4万余人,物业管理总面积增加1264万平方米,达到55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区增加151个,达到386个,住宅物业管理面积增加929万平方米,达到4865万平方米,非住宅物业面积发展到现在的724万平方米,住宅区物业

管理覆盖率达98%,居全国首位。物业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利税1.4亿元。

(四)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在2003年第一次物业费改革基础上,2006年再次对物业收费政策进行了改革,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建立“菜单式”物业服务收费机制,实现了政府定价向政府指导价的顺利转轨;在全市物业行业开展办事公开工作,将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服务标准、办事流程等向业主进行公示,业主参与小区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在全省率先引入招投标机制,将全市所有住宅物业项目全部纳入招投标轨道,推动了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依法组建了153个住宅区业主委员会,鼓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签定合同,加速了物业管理社会化、契约化步伐。

(五)维修资金稳中有升

“十一〃五”期间,住房维修资金归集额度逐年递增,归集率显著提高,尤其是近几年的新建物业小区,已售出房屋维修资金基本做到足额归集,截止目前归集资金2.8亿元,预计年末有望突破3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业服务质价不符

部分物业企业服务与收费质价不符、维修养护不及时、企业擅自处分小区公用设施谋利,服务标准达不到相对应的收费标准。服务水平低,服务不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落后,管理层素质

偏低。

(二)业主委员会运作不规范

部分业主委员会运作不规范,不能依法有效履行业委会工作职责。个别业委会甚至未经业主大会同意,出现擅自选聘解聘物业企业、随意出租小区公共场地、私自签订施工合同、煽动业主不交费等乱作为现象,干扰了物业管理工作正常实施,侵害了广大业主权益。主要原因是缺少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监管。

(三)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多

部分开发建设单位不按规划配套建设小区公共设施,不能及时履行保修责任,施工质量低劣,出现问题往往是一推二拖三跑,导致业主迁怒于物业企业。政府部门对开发商监管不到位,开发商没有履行维修职责。

(四)老区改造仍不到位

尽管我市已累计投资31.84亿元,完成了165个老居住区环境改造任务,但全市仍有66个2000年前建成的老居住区未实施整体改造,人居环境较差,无法实施基本的物业服务。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部分老区改造不到位。

(五)房屋大修不及时

由于我市从2002年开始归集新建商品房维修资金,房改房小区和2002年前建成的商品房小区维修资金未归集,造成房屋漏雨、排水管线断裂、马葫芦塌陷、道路场地破损等大修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修缮,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当前物业服务投诉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占全市物业管理投诉量的50%。油田、石化、炼化等中直企业在实施老区改造的同时,每年安排资金进

行房屋及公共设施大修,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突出问题是中直企业所管小区之外的房屋维修保障问题,政府每年没有列专项资金。

(六)综合执法难保障

目前,许多居住区存在着业主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住宅、车库改商服、地下室住人等)、车辆乱停乱放、破坏公共绿地进行“小开荒”、乱挖乱建、店外经营洗车、修车、露天烧烤、噪音油烟污染扰民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物业企业没有执法权,相关执法部门没有形成执法合力,导致此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治和规范,业主意见较大。

(七)救助政策不完善

我市对低保户实行物业费、供热费同步救助,除此之外还对部分困难家庭实行了供热费救助,但未实现物业费同步救助,造成困难家庭负担重、物业企业收费难,由此产生的物业服务难达标、服务双方矛盾多等诸多问题,百姓意见大,物业企业管理服务积极性不高,“物业弃管”的隐患十分突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政府解决。

三、“十二·五”期间物业管理规划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为目标,以实施老区环境改造为基础,以体制创新、服务创新、科技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强化行业监管,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

动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规划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原则;

(3)符合我市行业发展现状和实际的原则。

(二)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1、规划依据

(1)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9月1日)

(2)《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

(3)《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4)《大庆市东城区总体规划》(2005-2020)

(5)《大庆市西城区总体规划》

(6)《大庆市萨尔图区总体规划》(2001-2020)

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3、规划范围

大庆市建成区建制镇以上的具备实施物业管理条件的居住区(不含平房区)。

(三)规划总体目标

规划至2015年,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集约化效果明显,高科技管理服务设施设备和手段得到普遍应用,物业管理从住宅领域逐渐扩展到写字楼、商业区、医院、学校、工厂等各个领域。到2015年,物业行业生产总值达到15.5亿元,利税2亿元。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渐脱离房地产业成为

篇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目 次

前言……………………………………………………………………………………… 第3页 1范围…………………………………………………….…………….… ………………第4页 2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4页 3术语与定义………...…………………………………………….……………..……….第4页 4总则………………………………………………………………………………………第6页 5一般规定…………………………………………………………………………………第6页

5.1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第6页

5.2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第9页

5.3功能分区………………………………………………………………………….……第9页

5.4容量与人口…………………………………………………………………………….第10页

5.5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第10页

5.6发展战略、主题定位和营销策划…………………………………………………….第11页 6专项保护………………………........................................................................................第11页

6.1保护规划…………………….........................................................................................第11页

6.2森林景观规划………….……........................................................................................第13页

6.3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第13页

6.4森林生态旅游与服务设施规划….................................................................................第14页

6.5基础工程规划……………….........................................................................................第16页

6.6土地利用规划…………….…........................................................................................第18页

6.7社区发展规划…………….…........................................................................................第19页 7分期建设规划…………………........................................................................................第19页 8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 ………………第20页

8.1投资估算………………………………………………………..………………………第20页

8.2效益评估……………………………………………………..…………………………第20页 9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第20页

9.1一般规定……………………………………………………………………..…………第20页

9.2规划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第20页

9.3附件…………………………………………………………………………..…………第20页 附录A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第21页 附录B规范文本参考提纲及图纸目录……………….………………………..…………第22页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楚材、刘滨谊、吴章文、刘颂

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专项规划、分期建设规划、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估、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省级和市(县)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6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LYJ127-91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GB/T1897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JGJ62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64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级森林公园 national forest park

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生态良好,拥有全国性意义或特殊保护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一定规模和旅游发展条件,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然区域。

3.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master planning of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主体功能要求与建设原则,对森林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在空间、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与布局,是指导森林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3.3 森林风景资源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是森林公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的总称。

3.4 景物 scenic attraction

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森林风景资源个体,是森林公园构景的基本单元。

3.5 景点 sight spot

由一个或多个独立、完整的景物所构成,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3.6 景群 group of sight spots

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

3.7景区 scenic spot

在森林公园规划中,根据森林风景资源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较多的景物、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3.8 游览线 tour route

游览线也称游线,是为游客设定的在森林公园中游览欣赏的路线。

3.9 综合功能分区 functional region

在森林公园规划中,根据资源类型特征、游憩活动强度以及功能发展需求等划分的具有相对独立特征的分区。

3.10 生态容量ecological capacity

在保证森林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游客的最大量。

3.11 游客容量tourist capacity

在保持生态平衡与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保障游客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

3.12 人口容量 capacity of population

在保持生态平衡与森林风景资源质量,依靠当地资源维护森林公园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允许分布的游人、员工、本地居民的数量总和。

3.13 生态文化 ecological culture

生态文化是人类在科学认识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积累的精神与物质财富的总和。生态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传媒、生态文艺、生态美学、生态宗教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4 总则

4.1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森林公园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布局,统筹安排森林公园各分区建设,合理配置森林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根据实际需要,森林公园可增编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4.2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应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4.3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4.4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林情,应充分体现“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森林公园发展方针,应遵循“以人为本、重在自然、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原则。

4.5 森林公园建设应满足发挥森林公园主体功能的要求,以保护为前提,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4.5.1 森林公园建设应以森林风景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其建设规模必须与游客规模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

4.5.2 森林公园建设应突出自然野趣,保护森林风景资源的自然状态和完整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

4.6 国家级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为森林公园)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森林公园(<20km)、中型森林公园(≥20 km,<100km)、大型森林公园(≥100 km,<500km)、特大型森林公园(≥500km)。

5 一般规定

5.1 基础资料调查与现状分析

5.1.1基础资料调查要求

5.1.1.1基础资料应依据森林公园的类型、特征和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调查提纲和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和典型调查。

5.1.1.2基础资料应在多学科综合考察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完整、准确的现状和历史基础资料,并做到统计口径一致或具有可比性。

5.1.2基础资料调查类别

全面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的调查资料,认真研究分析。基础资料调查类别,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

222222


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9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
相关文章
  • 珠三森林公园规划11.5.23定稿

    教育学11定稿3高等教育学1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中世纪...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