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正文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2016-11-05 12:51:5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陆地和海洋

5、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填空

1、目前海洋的面积为陆地面积为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3、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乌乌里大黑哭{土})

4 5,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6、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89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美国以南) 10和大洋洲,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11“S”。

12 13 14、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大洋最深处。 二、名词解释

1、陆地面积较大的叫做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澳洲大陆)。 2、 陆地面积较小的叫做岛屿。(最大的岛屿:丹麦的格林兰岛) 3、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叫做半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4、大陆和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1

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一、填空

1、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种: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2、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地带,由于海平面的升降,时而为海,时而为陆。部分沿海国家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

3、地球表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地球表面的变化除了海陆面积的变化外,还有海陆分布的变化。 4、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发现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的轮廓凹凸十分吻合,他大胆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5、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6、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它们是亚欧板块、美洲版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7、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频繁。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8、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我国正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上。 二、名词解释

1、岩层受挤压断裂被迫抬升,经过长年的磨损,形成断块山。

2、岩层受挤压产生褶皱,弯曲的顶部岩石断裂、磨损,形成褶皱山。

第二章 多样的世界气候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一节

1

2中心,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3成的。

4、一般来说,南、北半球气温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降低。

5相反,北半球的最高气温出现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南半球相反。 6、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7

8、中纬度地区的沿海和内陆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沿海地区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大,因而降水量要多于内陆地区。

9、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迎风坡使湿润气流抬升,气温降低,容易产生降水,形成地形雨。背风坡不易形成降水。

10、降水量不仅存在地区差异,冬季多雨型。

11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1同程度的影响。

2

3、气候还影响到农业耕作制度。我国南方地区熟制是一年三熟,华北地区是一年两熟,东北地区是一年一熟。

4北咸,西辣东酸。住上:南方通风北方保暖。行上:南船北车。

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指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一、热带气候类型

1、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 3

4纳气候”,它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 雨两季。

5和中南半岛。

6依照强烈,气温极高,蒸发旺盛。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和人口

1黑色人种。人种的区别还表现在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也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的中亚、西亚、非洲的北部及美洲和大洋洲;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美洲也有大量黑色人种分布。

3部人口稠密,因为这些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4、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

5

6

7速膨胀,带来住房紧张,失业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高等问题。 8、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9题。

10、人口密度=该地人口数/该地面积

11、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协调好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此,有计划的生育,是人口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规模。

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1、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有: 海气候。

2 3

4、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三、温带气候类型

1

2下。

34、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气候。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1言。

2

3、目前,英语除了在英国本土使用外,还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家,亚洲的印度、菲律宾和非洲南部的南非等国家。

2

四、寒带气候类型

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寒地区,根据植被不同分为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五、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的气候特点是: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4、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使用阿拉伯语的人主要居住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5教。

6和大洋洲。代表建筑是教堂

7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代表建筑是清真寺。

8多。代表建筑是佛塔。 6、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我们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分别是是80%和20%。这说明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很大。

8资源呗掠夺,因此经济单一,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9、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

10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叫做“南南合作”。

第三节 聚落

1

2 3

4、乡村聚落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城市聚落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里。

5城市聚落中有:“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等。

6

7、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聚落多建在地形、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和冲积平原上。

8、随着世界各国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和认为环境的恶化,许多传统聚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有许多传统聚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节 国际合作

1 2

第四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

1、目前,全世界共有

2政治权利平等。

3、世界各国按面积排位前六名的依次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有1707.5万平方千米,中国排位第二,有约960万平方千米。

410亿,居世界第二位。

5、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欧洲有1个,俄罗斯。非洲有1个,尼日利亚。北美洲有2个,美国和墨西哥。南美洲有1个,巴西。

3

篇二: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学号

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3、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 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5、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6、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9、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带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1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①极)地区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0。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热海凉,冬季陆冷海暖。

1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中纬度地区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④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被称为地球的“雨极”,最贫乏的地区是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地球的“干(旱)极”。 ⑤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3、降水的季节差异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匀的,全年各月降水少的,夏季多雨的,冬季多雨的。

1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赤道附近地区的亚马逊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的面积最大)

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亚洲的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干燥,降水稀少。(回归线附近内陆与大陆西岸,非洲的面积最大)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中纬度400—600的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且夏季较集中。(主要在亚欧大陆与北美洲)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和,降水稀少。(亚欧大陆与北美洲北部沿岸)

冰原气候、苔原气候:这两个气候都是终年严寒,长冬无夏。 高山高原气候: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

15、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16、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均为黄色人种。

17、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18、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还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这会给城市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0、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此,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2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2、巴西通用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23、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2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25、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影响。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河流沿岸和冲积平原上。

26、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遗产有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中国云南丽江古城、西班牙历史文化名城托莱多等

27、随着历史的变迁,聚落的规模会发生变化:小村庄变成了大农场,小城镇发展为大商埠。

28、聚落还会产生性质的变化:繁华的都市沦为一片废墟,简陋的渔村发展为现代城市。

29、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地名不都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

30、目前全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1、国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的问题商谈叫“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叫“南南合作”。

32、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

篇三: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运动与海陆分布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 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北逆南顺)

3、自转周期:约24小时(一天)

4、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时间差异。

二、 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按一定轨道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年。

4、公转的地理意义:

(2)四季变化: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南半球的季节跟北半球相反) (3)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1) 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 2) 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 3) 直射赤道时:昼夜平分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第二节 海陆分布

一、

三分陆地 七分海洋

1、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

3、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二、七大洲(重点图:P13图G;P16图M)

1、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顺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没有定居居民和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洲是亚洲,纬度位置最高的是南极洲。

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欧洲和北美洲。地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是亚洲和大洋洲。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是非洲。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2、分界线

①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②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③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④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⑤非、欧两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二、

四大洋(重点图:P13图G;P16图M)

1、四大洋(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其中面积最大、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呈“S”形分布的是大西洋;

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是印度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

第三节 海陆变迁

一、 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1、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台湾海峡是因地壳下陷和海平面上升而形成。

二、 大陆漂移学说

1、内容:大约在2亿年前,各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称为泛大陆,其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几块,每一块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陆分布状况。 2、证据:(P22图F、G、H)

1)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的拼合; 2)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3) 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

三、 板块构造学说(重点图:P24图K)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共有大板块,分别是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是

3、 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①洋火山地震带(最大)、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 (重点图:P27图Q)①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与板块相碰撞形成的。②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③阿尔卑斯山脉是亚

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④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碰撞形成的。⑤日本多地震主要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⑥四川汶

川多地震是因为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处。

第二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1、一天中的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之前。 2、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3、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 天气:

? 气候: 4、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卫星云图:白色代表云层; 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

5、世界气温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_。(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_) (2)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3)洋流因素:暖流经过气温较高,寒流经过气温较低

(4)地形因素: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6、世界降水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海陆位置:①中纬度地区,一般沿海多雨,内陆少雨。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西部、内部少雨,东部多雨。

(3)洋流因素:暖流经过降水多,寒流经过降水少。

(4)地形因素: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一、主要气候类型比较:读P45~P52世界气候类型图(或地理图册P20、21)

二、气候类型的判断

第三节 气候与人类活动

1、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最为显著。

2、 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决定了这个地区适宜种植哪些作物,养殖何种牲畜。 3、 气候还影响到农业耕作制度。

4、 气候发生异常会造成洪涝、干旱和寒潮等灾害。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种和人口

一、 三大人种

1、人种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肤色。

2、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三大人种的分布:

1)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原住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2) 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以及

非洲的北部,还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3)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美洲也有黑色人

种分布。

二、

人口的分布

1、人口稠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2、人口稀疏地区:干旱的荒漠地区,严寒的高纬地区、高山地区和潮湿闷热的热带雨林地区。 三、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_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四、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问题:(1)住房拥挤(2)交通堵塞(3)垃圾成山(4)饥饿贫穷。

3、人口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又有哪些?引起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主要在发达国家)

4、 人口问题还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主要在发展中国家):(1)就业、生活、教育条件好;(2)医疗设备、交通设施完善。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一、 世界的主要语言

1、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法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2、汉语主要集中在中国。

3、英语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南非。 4、西班牙语主要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5、俄语主要在俄罗斯及与其邻近的几个国家使用。 6、阿拉伯语主要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使用。

7、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及与其相邻的国家、非洲的西部和中部。

二、世界的三大宗教

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在中国,伊斯兰教又被称为“清真教”。

第三节 聚落

1、 聚落的主要类型是。(能分辨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的差别)

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3、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4、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继承的宝贵财产,也是旅游名胜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 地域发展差异 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

一、 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1、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和地区的根本区别是国家拥有主权。

2、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4、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墨西哥 三、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 划分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2、分布:

1)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北部。(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

都在北半球) 2)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多分布

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3、主要的发达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挪威、瑞典、芬兰、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奥地利、日本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1) 发达国家: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农业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主、国民受

教育程度高

2) 发展中国家:工业生产水平低,生产以初级加工制成品为主、农业大多还停留

在传统农业阶段、教育水平低

5、“南北对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

1、 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进各国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2、加强国际合作的原则:平等互利。 3、国际组织:

(1)联合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组织。 ①主题:和平与发展

②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2)世界贸易组织(WTO)——最大的经济贸易组织。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86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