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征文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征文

2016-11-03 09:22:0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3000字论文《明朝那些事》论文

《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接了他的书看。没想到就只是一本书却已将我吸引。

萌发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想法不能不说是受朋友的影响,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高三上学期。起初是无聊朋友借来当成一本休闲小说看得,,断断续续看了将近2个月才看完。开始,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不少欢乐,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一笑而过,没有留下一丝挂念。渐渐地我感觉到了在这幽默后面的沉重和压抑,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述:历史从来都不是幽默的,只是我这个人比较幽默,用幽默的叙事方式把这段历史说了出来。不错,历史是厚重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王朝的兴亡和个人的荣辱兴衰,让我认识到这不是故事而是事实,无法改变和无法反驳的事实。

历史是没有真相的,历史的扭曲从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开始,因为这个事件往往无法真正找寻它的发生原因;之后,记录历史资料的人也不可避免的有所偏差;再之,写史人的主观偏见和朝代更迭、政治需要等等,历史真相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历史面目全非。但这并不是我们不读历史的理由,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而且,历史从来没有真正的改变过,改变的只是技术、经济和人,历史只是一个

周而复始的循环:兴---衰---亡---兴。我们以前常说以史为鉴,但是往往我们知道最终会发生什么,我们还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一条道走到黑,该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这也许就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吧!

看这本书到最后的时候,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不为明朝而哭,而是为崇祯而哭,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人士大夫而哭,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仍然不屈的百姓而流泪。崇祯到死都在抵抗后金的入侵,而未求和、割土以换取边疆和平从而消除内患,大明十六帝王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子死社稷!”。孙承宗、杨嗣昌、卢象升等轰轰烈烈的死去和百姓的不屈抵抗都体现了文人的气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一切终将消散,唯有精神和信念永生!

明朝大历史中的其他人物如于谦、王守仁和张居正等等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让我懂得了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也可能是错的,我们要坚信天道和圣人之言,不避人性的弱点,全盘看待整个问题或者一个人!张居正是奢华也有点贪污,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信念。王守仁的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也让我明白了许多,说易行难,明白易,做到难。

历史以鲜活的人物组成,读历史就是在读人,读懂了人也就读懂了历史。人一生一世不可没有气节,不可没有底线。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行的端站得正,

凡事但求无愧于心。是非功与过,尽付后人说!

回想《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明朝那些事儿1—洪武大帝》主要书写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历程。 《明朝那些事儿2—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明朝那些事儿3—妖孽宫廷》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明朝那些事儿6—日落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

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当年明月只是武汉的一位普通的公务员,没有历史的专业训练,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他的笔法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其实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总是觉得历史上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你一个一个的看,过于枯燥和无聊。但我相信,我会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个原因是我和当年明月都一样年轻。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在很多地方向非体制化过渡的时代环境,所以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因为习惯而被体制化了,所以我们有头脑,有思维。当年明月的这种“年轻”在书中的体现便是文字白话,语言口语化,使之通俗易懂。风格幽默,人物鲜活化,使之吸引读者。同时,史实正规,主线清晰化,使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让人很轻松的阅读历史,让历史很

轻松的被人记住。

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不仅限于此,除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书中,作者还从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下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大量令人折服的心理活动,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他不是写历史,而是写人物,更是以心写史、写人。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达到了以心写史的巅峰。正是由于作者自己用心深入到了历史,深入到了历史人物的内心,读者才能理解一段历史,理解一件史事,理解一位历史人物,进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在众多人物中,印象最深得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于战乱年代,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一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分封到大都(今北京)燕王,由于太子的存在,朱棣年轻时代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他知道自己继承不了皇位,于是他索性在自己的分封地和蒙古人打起了交道。 他率军多次打败了蒙古人的大规模入侵,在这一过程中朱棣不但积聚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而且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赏识。但朱元璋还是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棣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皇子中的佼佼者居然没有能够继承大统,朱棣从这一刻起,便开始磨刀霍霍,积聚力量准备争夺皇位,最后他获得了胜利。朱棣在位期间,非常励精图治,他努力发展生产,他平安南(今越南)、打蒙古为国家赢得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他还

篇二: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受我读过许多历史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受

五(3)班董宽泽

我读过许多历史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但这些书都是文言文,十分难懂。

而《明朝那些事儿》也是有关历史的著作,该书通俗易懂。作者用人们常用的语言方法来讲述明朝历史,十分有趣,有极强的吸引力,每次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爱

不释手。

这本书讲了朝廷内战,

城池之争,制度等,十分精

彩。书中的朱元璋是一个足

智多谋的开国皇帝,重新恢

复了汉民族的中原政权;他

出身卑微,了解百姓疾苦,痛恨贪官酷吏,但也有乱杀官员的毛病。徐达是一个忠实的人,也是一个好人,我十分敬佩他。常遇春性格勇猛,但十分骄傲。蓝玉也有这个坏毛病。朱标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可惜年轻时就去世了。于谦身心报国,但之后被人所害。王守仁一世光明磊落。健文帝十分孝顺。唐伯虎才华出众。还有伟大的郑和,为祖国作出了贡献,这些人我都十分崇拜。但有些人我也十分讨厌,比如贪污的钱宁,宦官朱健,还有一心想称帝的曹吉祥,简直是愚蠢到底。

《明朝那些事儿》为我大开了历史的大门,使我了解明朝的历史。还给我树立了很多榜样。

篇三:《明朝那些事》3000字读后感

轻松历史剧

读《明朝那些事》

《明朝那些事》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接了他的书看。没想到就只是一本书却已将我吸引。

下面说说书的事情吧。历史是一部热闹的连续剧,战争,官场,明争暗斗……每一幕都是悬念百出跌宕起伏。

《明朝那些事儿》共七部,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儿,全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明朝那些事儿1—洪武大帝》主要书写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人生历程。 《明朝那些事儿2—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明朝那些事儿3—妖孽宫廷》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明朝那些事儿4—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明朝那些事儿6—日落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他与大臣展开拉

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当年明月只是武汉的一位普通的公务员,没有历史的专业训练,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 他的笔法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权谋之术、战争之策、诡计之术大饱人胃口。

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总是觉得历史上那么多事,那么多人你一个一个的看,过于枯燥和无聊。但我相信,我会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有一个原因是我和当年明月都一样年轻。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化程度逐渐降低并在很多地方向非体制化过渡的时代环境,所以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因为习惯而被体制化了,所以我们有头脑,有思维。当年明月的这种“年轻”在书中的体现便是文字白话,语言口语化,使之通俗易懂。风格幽默,人物鲜活化,使之吸引读者。同时,史实正规,主线清晰化,使之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让人很轻松的阅读历史,让历史很轻松的被人记住。

这部书的可贵之处还不仅限于此,除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书中,作者还从历史人物特定环境下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大量令人折服的心理活动,正像作者自己说的,他不是写历史,而是写人物,更是以心写史、写人。开创了心灵历史的先河,达到了以心写史的巅峰。正是由于作者自己用心深入到了历史,深入到了历史人物的内心,读者才能理解一段历史,理解一件史事,理解一位历史人物,进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除了这些,本书的另一个闪光之处便是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评价、人伦道德的演绎。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在针对着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即使在相同的社会转型期阶段,各个朝代的制

度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此,作者做了全面的分析,客观的评价,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将张居正改革与宋朝的王安石改革从起因、人物主观因素、措施、改革理念、结果、意义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与分析。完全结合历史事实,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论述清晰。凸显出其一定的学术价值。而在其对比分析过程中,作者以其特有的幽默风趣的笔法再次将严肃专业的制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体现了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而在人伦道德的演绎中,作者也以其善于深入人物内心的特点,不依据历史定论的感情色彩先入为主,而是先客观的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从人物所做事件的背后出发,从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探索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这样一来,就使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众多人物中,印象最深得是朱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于战乱年代,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一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分封到大都(今北京)燕王,由于太子的存在,朱棣年轻时代几乎没有什么追求,他知道自己继承不了皇位,于是他索性在自己的分封地和蒙古人打起了交道。 他率军多次打败了蒙古人的大规模入侵,在这一过程中朱棣不但积聚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而且赢得了父亲朱元璋的赏识。但朱元璋还是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让朱棣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作为皇子中的佼佼者居然没有能够继承大统,朱棣从这一刻起,便开始磨刀霍霍,积聚力量准备争夺皇位,最后他获得了胜利。朱棣在位期间,非常励精图治,他努力发展生产,他平安南(今越南)、打蒙古为国家赢得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他还主持修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他力排众议把首都迁往北平。他为人雷厉风行却又“诡计多端”,他不是一个安分的臣子,他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皇帝。就是永乐到宣德年间的“永乐盛世”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而这个盛世就是明成祖朱棣创立的。他有着很强烈的欲望,夺走了侄子的地位手上沾满鲜血,但是他也励精图治,创造了一大盛世。他既有君主的政治头脑,也有作为普通人的私欲。这便是一个真实的朱棣,

真实而虚假。而这也是作为政治家的一个常见的面貌。

当年明月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但他却能不安现实做出看起来和自己生活毫不沾边的事,这种“能折腾“的精神真的是需要我们大学生三思的。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征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693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征文
相关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征文

    3000字论文《明朝那些事》论文《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读确是最近的事了。同学非常喜欢历史强力推荐我读,“迫于压力”吧就接了他的书看。没想到就只是...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