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免费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正文 本文移动端: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2017-05-09 06:31:3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国际贸易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

摘要:在国际之间的贸易中存在各方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本文主要从买方、卖方以及物流公司来讨论)以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贸易的各参与主体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都会选择最佳的策略来实现。支付矩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使卖方以及物流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买方只有做到了诚信消费并积极维权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用。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中买家、卖家和物流公司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并对国际贸易的共赢性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博弈; 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对称; 综合效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决于国内经济条件与经济决策,更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经济行为的制约。在国际贸易利益各方的博弈中一般存在两种结果,即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零和博弈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以利益的损失方的退出而告终。而非零和博弈则有两种表现形式:双赢博弈和双输博弈。前者指博弈后双方利益总量是增加的,后者则表现为博弈后双方利益和的减少。本文主要讨论非零和博弈中的双赢博弈,即探讨卖家、买家和物流公司三方在贸易的过程中该如何才能使总体利益最大化。

经典的古典贸易理论曾为国际贸易中的双赢博弈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古典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要素非自由流动和产业间贸易为前提,这与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条件不完全相符,使得古典贸易理论对双赢博弈的解释力受到限制。20世纪70年代末,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

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来进一步解释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设立了更加接近现实的前提条件: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差异性产品,产业内贸易。然而,新贸易理论也未能指导国际贸易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新贸易理论中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规模经济模型以及产业内贸易理论等,其基本出发点都是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而其实现途径则往往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利益进行限制。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必然阻碍非零和博弈的实现,也难免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也完全印证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实践期待着能为双赢贸易带来合理的理论解释。

买家、卖家和物流公司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所谓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而参与国际贸易中的买家、卖家以及物流公司就在这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博弈。

博弈是指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其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而且行动在后者可以观察到行动在先者的选择,并据此作出相应的选择,我们将这种博弈称作动态博弈(Dynamic Game)。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参与动态博弈的每一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有哪几种类型以及各种类型出现的概率”,即知道“自然”参与人的不同类型与相应选择之间的关系,但是,并不知道其他参与人“具体属于哪一种类型”。由于行动有先后,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

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为。当博弈开始后,该参与人就可以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其他参与人的实际行动,来修正自己的初步判断,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判断,选择自己的策略。

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假设条件由于交易的双方在面临决策时需考虑到诸多因素,为了方便分析,建立模型之前作如下假设:(1)交易中只存在买方C和卖方S,并且都是理性经济人。(2)其中卖方S分为两类,一类出售高质量商品(商品实际质量与描述信息相符)H,一类出售低质量商品(商品信息描述不完全,带有欺骗隐瞒的心理)L。(3)买方C也分为两类,一类对收到的商品比较满意,选择收下并且按规定程序付款,用A表示;一类在收到商品时因商品未达到心理要求而选择退回,用B表示。(4)国际中整一个交易市场中出售高质量商品的卖家所占比例为a,剩余卖家均出售低质量商品,比例为1一a。(5)买卖双方行动有先后次序,先行动者为买家,卖家则为后行动者,且双方信息不完全。(6)此处分析的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是指综合效用,包括经济损益和信誉损益。

(1)买家效用。根据国际贸易中的交易规则,买家收到商品后若要退回,运费由买家承担。当退回高质量的商品时,买家不但没有购买到商品还承担了运费,所以效用是小于0的;当退回低质量的商品(按照国际贸易的交易规则,运费仍然由买家承担)时,买家保护了自己的权益,所以其效用高于退回高质量商品获得的效用——但都小于0。收到商品后选择收下,则收下高质量商品获得的效用大于o,而收下低质量商品的效用小于0。

(2)卖家效用。此处假定销售出的商品无论质量好坏,只要买家收下商品确认付款,就不会给卖家差评,即卖家效用大于o。当销售高质量商品但买家依旧不满意退回,由于卖家买了退货保险会保护卖家权益,所以卖家不会受损,效用为o。当销售的商品原本就是低质量,则买家退回商品时卖家效用小于o,此时虽然买方因退货而无法通过具体的方式对卖方作出差评,但是买家今后可能因此不再选

择与该卖家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并影响自己周围的合作伙伴不在与

该公司进行有关方面的合作,对公司的经济效益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卖家的综合效用小于0。

由此归纳出支付矩阵如表1:

1.2.3均衡分析结论由支付矩阵可知,“>0,PAH>O为纳什均衡的结果。在收到高质量商品时,买家为了得到大于0的效用,都会选择收下商品并付了货款;而在收到低质量商品时,买家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会选择退货——而且为打击不良卖家,淘宝网会鼓励买家在收到低质量商品时选择维权,即退回商品要求卖家退款。所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好卖家的比例a会越来越大,非诚信卖家的比例相对减少。

表1卖家、买家单阶段博弈支付矩阵

1.3.买家、卖家与物流三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博弈分析

这里的物流,是指通过海运等交通工具,对客户货物进行运输的大型货运物流公司。中国海运服务经过2O年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海运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业已形成,因此,国际贸易的卖家享有自主选择权。对于国际贸易来说,除了虚拟产品之外,实物交易的传递都需要由物流公司来完成。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买卖双方会根据自身所在地和对物流公司的偏好共同商量以选择物流公司。

买家、卖家及物流公司三方的具体操作流程如

篇二:国际贸易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文献综述

前言

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要实现这个转变, 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通常是依据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强调自己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与此相应, 在国际贸易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研究表明, 单纯的比较优势, 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优势上, 需要将这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一、比较利益陷阱

长期以来, 指导国际分工, 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的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分工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古典学派李嘉图在19 世纪所说的比较成本, 赫克歇尔在1919 年、俄林在1933 年所说的资源禀赋。比较成本理论是指, 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 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 劳动生产率较高或成本较低) 的产品, 尽管一个国家( 一般是落后国家) 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国家( 一般是发达国家) 不具有相对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资源禀赋学说是指, 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有的劳动资源丰富, 有的自然资源丰富, 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经过国际贸易, 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比较利益结构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在人们的观念中, 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 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便宜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 比较利益的贸易格局是: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的进出口结构基本上是这种格局。进口结构基本上以技术密集的设备为主, 出口结构则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其中占出口第一位的纺织、服装明显属劳动和资源密集的产品。应该说,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也反映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能够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入国际市场相对成本较低的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在于, 这种贸易结构能不能长期化。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早在本世纪50 年代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里昂惕夫就以美国为例对俄林等人提出的资源禀赋说提出了挑战。根据他的投入产出模型, 美国作为资本和技

术充裕的发达国家, 本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事实恰恰相反, 于是在国际经济学界提出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对这个谜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一点已非常明确, 这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 而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就是说, 同样一种产品, 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以密集的劳动生产的, 在发达国家可能是以密集的资本生产的。就象服装、鞋帽、玩具、食品之类, 就产品来说看来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可能是资本密集的, 或者说在这些国家, 虽然也要用到较多的劳动, 但这些劳动也是由较多的资本结合进生产过程的, 因而可能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发展经济学家克鲁格依据俄林等人的资源禀赋理论说明了这种情况。他说: 如果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 但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要素租金均等化, 那么, 资本丰裕的国家将比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使用资本比较密集的生产技术, 并且前者的工资/ 租金比率也将高于后者( 克鲁格, 1995) 。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 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 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 但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 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这势必又出现比较利益 陷阱: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 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这种问题已经发生。就如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限制那样。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比较利益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比较利益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而言的, 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垄断优势的资源和产品。无论是以

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说, 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说, 其比较利益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 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在这种假设条件下, 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问题是在现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这些假定条件已经改变。首先, 在当今商品经济国际化的条件下, 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其次,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 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 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 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 经过人力投资, 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 又可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所有这些表明, 除了一部分原料生产国, 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外,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 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 但

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显然, 在新的国际经济的背景下, 依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结构, 是国际竞争新格局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强制。克鲁格分析按资源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重要工具是工资/ 租金比率概念, 这个概念指的是工资成本在产品收入中的比率。他认为, 劳动丰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各个国家要素/ 租金均等化, 一种情况是劳动丰裕国家中工资/ 租金比率偏低。如果该比率偏高, 那么在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用资本较为密集的技术来生产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将会有利可图。( 克鲁格, 1995) 在现实中, 劳动是由资本( 发放工资) 组织到生产过程的,如果工资过高,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实际上便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趋势, 这就是我国( 特别是沿海地区) 工资增长很快, 工资/ 租金比率提高的结果, 或者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或者是资本替代劳动, 使丰富的劳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现阶段, 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单纯的由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 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 就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

二、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厂商进入国际市场, 无论是采取出口进入的方式还是投资进入的方式, 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自己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多方面培养。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培植国际竞争优势。过去在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建立的国际分工格局中, 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而现代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各个国家( 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内) 进入国际市场有明确的占领国际市场、以获得更大的国际贸易利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许多国家没有停留在已有的比较优势上, 而是致力于创造国际竞争的优势。

我国过去的国际贸易结构带有低收入国家的特征, 出口结构中, 初级产品占很高的比重,现在我国的出口结构已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初级产品的替代。这种替代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但是,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确定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面对着一对矛盾: 一方面根据资源禀赋, 我国目前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但是这些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优势还必须利用。现在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 如何在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

业结构。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亚洲四小龙。它们的资源禀赋与我们基本相同, 原有的基础也差不多。现在它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根据它们的经验, 创造竞争优势涉及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 过去参加国际竞争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供给条件, 以资源禀赋为导向, 现在则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有效的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工作。为了使比较优势成为竞争优势, 各个竞争国都争先采用新技术, 以新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 但是这些产品包含了更多的新技术含量, 因而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差别表明, 虽然我国目前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但不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供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现在的国际分工主要不是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的分工, 国际贸易已不限于部门外( 各个国家不同生产部门间) 的贸易, 大量的是部门内( 不同国家交换同种产品) 的贸易。在这种国际分工格局中, 我国的出口产品战略完全可以不受现有的比较利益限制, 也可以向国际市场提供与其他国家同类的产品, 包括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些产品得以打进国际市场的关键是具有被市场所接受的差别性。不同国家产品差别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所含成本的差别, 这时一个国家的资源或要素优势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在日本制造的质量更高, 在中国制造的价格更便宜。反过来也可以说, 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完全体现在生产不同产品上, 而是体现在生产

同种产品的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差别性上。就象我国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便宜的优势, 它完全可以被用来创造在低成本方面的产品差别性。我们已经注意到,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会直接成为国际贸易的优势。它要成为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必须有个转换过程。转换的关键是将高新技术, 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结合。由此产生真正的比较竞争优势。如果将引进国外生产要素结合进来考虑, 那应该是指, 将引进的国外资金、国外先进技术, 同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结合, 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时的比较优势就在于, 同是高技术产品, 但在中国生产的劳动成本含量比在其他国家生产的低, 具有价格竞争的优势。就如日本索尼品牌的高质量电子产

品, 可以在美国生产, 日本生产, 也可以在新加坡生产, 在中国生产。在中国生产的优势在于,由于地域空间大, 地价便宜, 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价格便宜, 因此在中国生产并出口的索尼品牌的电子产品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说, 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等形式的加工贸易, 以及吸引国外著名公司来华建立生产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的企业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并使之成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结语

长期以来, 我们说明自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 劳动成本低主要是就工资成本而言的。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 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首先, 劳动是不均质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反过来说, 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 许多国

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低不仅是因为其劳动工资低, 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 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反过来说, 工资成本低而管理水平差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状况同样也说明了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这就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 提高其技术密集度,

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参考文献:

1.安妮 克鲁格, 1995: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杨叔进, 1983: 《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 , 江苏人民出版社。

3.钱纳里, 1991: 《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 经济科学出版社。

4.洪银兴, 1996: 《国际商务导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

5.库兹涅茨, 1989: 《现代经济增长》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篇三:中国国际贸易论文

海南大学《国际贸易学》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 四 至二○一 五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学生姓名: 罗肖飞学生学号:

年级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所在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我国成立三个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及深远意义 内容摘要:在当今时代发展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全球外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和手段。自由贸易的发展不仅仅只停留在经济利益方面,他同时兼并着国家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其中,并把它与多边贸易相比,并提及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区域范围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已经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竞争格局,国际贸易的竞争已从国家间的个体迈向集团间的群体。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参与了不同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签订了为数众多的区域贸易协定。最近中国宣布再建立三个国内自由贸易区,将放在天津、广东及福建,形成了沪津粤闽四个沿海自贸区的布局。这个决策具深远的长期发展战略意义,并与新一轮的经济政策互动配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俄罗斯;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战略目标,战略方向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自由贸易区也在持续地创新发展。在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若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应该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而且已开始后工业化社会的某些进程,是率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城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也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位于浦东境内,是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与经验强调复制性和推广性,是一个既能让政府振兴经济,又不完全依赖财政政策【1】和货币政策【2】的例子。

最近中国宣布再建立三个国内自由贸易区,即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四个国内自贸区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上起了关键作用:一是联外、利用沿海位置及先行开放之利,成为“一带一路”【3】建设基地,在这方面起领先及示范作用;二是领内,利用沿海开放及水平较高的优势,作为龙头引领国内协作区的发展;三是衔接内外,基于上述两项,四个自贸区可成为中介,联通海外国内的发展及商机,使能形成内外互动。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标和方向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目标

通过自由贸易区不断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战略资源;规避我国多边框架协议困难,努力强化我国的新兴产品发展市场;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4】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范围,提高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日后的货币联盟、政治合作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力。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方向

利用自由贸易协定为我国优势产品拓展新兴市场。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相对依存度较高,因而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十分明显,其中尤其是美国和部分欧洲国家。除此之外,世界贸易组织【5】各成员国所提出的反倾销案件中,与我国有关的案件数量最大,目前已经超过六百多件。因此,我国必须借助自由贸易协定为我国优势产品拓展新兴市场。

1. 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实现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企业能 够充分利用其中的各项投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进而帮助我国 全面转变对外贸易的方式,削弱许多国家对我国产品的限制,最终实现国际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

2. 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我国周边国家建立一个经济长期发展的区域性外部环境。与周边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一个健康友好、长期合作的双边贸易关系,同时,一个稳定和谐的周边经济贸易关系,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建设发展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作用

建设和发展自由贸易区,除促进一国的改革、对外开放和提升经济自由化的水平等主要作用之外,还有下述作用:

一 是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人力资本。

二 是可产生比较明显的出口绩效,为主办国家或地区创造外汇收入。

三 是税收优惠和非关税补益同时存在,可增强后向联系,促进腹地经济发展。税收优惠主要是指在海关【6】所收的关税【7】及我国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非关税壁垒【8】(资金、外汇管制等)方面给予企业各类特殊优惠政策。

四 是推动技术转让,促使发展升级,并提高地区物流效率和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机会。 三.我国和别国的自由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 中俄自由贸易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这11年里,中国与俄罗斯处于政治和经济合作的“蜜月期”,在中俄边境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建立了绥芬河保税区;然而,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却从未提上日程。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且同为“金砖四国”【9】,在经贸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3月28日,俄罗斯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10】为中俄合作带来新契机。可以说,俄罗斯加入亚投行,使中俄双边层面的合作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给双方多边框架内的合作带来新平台,中俄合作有了更多伙伴和机会。

(二)中澳自由贸易

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于2005年4月启动,协定范围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等“21世纪经贸议题”。谈判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在贸易方面采用了FOB【11】和CFR【12】两种方式。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 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角度来看,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区域内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同时考虑反映多个经济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最主要的就是考查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关税削减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贸易传导至各个国家内部,对国家具体产业的影响,进而对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的影响。为此,需要考虑相应的分析方法,使用合适的数据进行分析。

总结: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仍是主流趋势,随着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

国和平崛起,中国仍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外资投向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从而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释放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坚定不移地实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进一步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依托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蒋旭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和展望.[J].商业时代,2009.

[2] 宾建成,陈柳钦.世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 坛.2005年第4期.

[3] 包艳.中国自由贸易区(FTA)战略演进进程研究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6,

[4] 邹忠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8 月.

[5] 刘晨阳.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年.

[6] 谢锐,赖明勇.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演化历程、特点与趋势.[J].区域经济,2009. 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3】一带一路 ----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分别出访中亚四国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中国和相关国家合作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构想。 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4】国际服务贸易(InternationalServiceTrade)----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

【5】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上全面规范、调整各国贸易政策与贸易关系的全球性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法从国际经济法的角度对世贸组织的立法宗旨、理论根据、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论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667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际贸易论文
相关文章
  •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5000字论文国际贸易论文题目: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战略研究学生姓名:刘旭亮学号:1102012122专业班级:B11市场营销营销管理指导教师:黄乃文老师学院:管理学院2013年12月中...

  •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国际贸易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摘要:在国际之间的贸易中存在各方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本文主要从买方、卖方以及物流公司来讨论)以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

  • 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范文国际贸易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摘要:在国际之间的贸易中存在各方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本文主要从买方、卖方以及物流公司来讨论)以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信息不...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