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出师表粤语翻译与木兰诗搞笑版 正文 本文移动端:出师表粤语翻译与木兰诗搞笑版

出师表粤语翻译与木兰诗搞笑版

2017-05-04 05:49:1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古词默写与翻译

古诗词默写。

?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辛弃疾的《破阵子》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再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是: , 。

?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 《浣溪沙》)

?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谢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①曲径通幽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③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⑤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⑥我想: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壮丽雪景的句子是

“ , 。”

⑧同写岳阳楼,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磅礴,而杜甫的“,”两句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可与孟浩然的诗句媲美。

(2),勿施于人

(3)已是悬崖百丈冰, 。 (4)学而不思则罔, 。

(5)唐宋诗歌中,有许多诗句饱含爱国忧思,表达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 。

(6)实现民族伟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定,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 , ”的乐观自信来自勉。

①问君何能尔?。(陶渊明《饮酒》)

②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孔子的名言“ , ”,告诫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2)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7)辛苦遭逢起一经, 。 (文天祥《过零丁洋》)

9)《出师表》中体现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1)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4)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8)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9)千里马常有,。

(4)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6),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蒹葭苍苍, 。(《诗经 蒹葭》)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陋室环境的一组对偶句是: , 。

(2)苔痕上阶绿, 。 (刘禹锡《陋室铭》)

(3)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原句回答)

(4)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8)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同是望月,白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请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填空)

(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2)________ 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 ,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6)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7)莲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 ,”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

(8)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坚定信念。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③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④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⑤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⑥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⑦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⑧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①马作的卢飞快,。了却君王天下事,。

②子曰:“,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

④白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⑤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八则) ② ,草色入帘青。 ( 《陋室铭》)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李商隐) ④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⑤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⑥ ,长河落日圆。 (王维《 》) ⑦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5)《饮酒》中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生多坎坷,但面对坎坷,诗人们更多的是乐观豁达,请写出连续两句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诗句: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⑥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⑧雨昏青草湖边过, 。 (郑谷《鹧鸪》)

⑩无意苦争春, 。(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①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潼关怀古》)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八则)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⑤无情有恨何人觉? 。(陆龟蒙《白莲》)

⑥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⑨辛弃疾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与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①纤纤擢素手,。(《古诗十九首》) 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③居高声自远,。(虞世南《蝉》)

⑤ ,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⑦ ,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⑧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⑨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⑩ ,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①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② ,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

③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⑤,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⑦雨昏青草湖边过, 。(郑谷《鹧鸪》)

⑧,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在横线上默写出古代诗文的原句。(10分)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④斯是陋室, 。( 刘禹锡《陋室铭》)

⑤临溪而渔, ,酿泉为酒,。(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却流露着淡淡忧伤之感。

⑦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⑧,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4)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相伴过年华。(葛天氏《迎燕》)

(6)人有悲欢离合,

(7)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今夜月明人尽望,

(9)淮南秋雨夜,。(韦应物《闻雁》)

(10)商女不知亡国恨, 7、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每空一分)(9分)

(1)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 ___(3) _________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面对宦海浮沉,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显示了他豁达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

(5) 徜徉在古诗词的百花园,我们可以随岑参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 ”的塞北奇观;可以与范仲淹并立岳阳楼头感悟“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6) 四川雅安地震灾情牵动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请你从背诵过的名言名句中选择连续的两句来激励那些灾区的人们: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千淘万漉虽辛苦,。(刘禹锡《浪淘沙》)

④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 ,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⑥_________________,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⑦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

⑧唐代诗人杜甫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1)关关雎鸠, 。 (《诗经·关雎》)

(2)水至清则无鱼,。(班固《东方朔传》)

(3)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赤壁》)

(4)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7) ,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8)陆游的诗大多雄浑豪放,但也有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如他那首《游山西村》的颔联“ ,”,就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广泛传颂。

8.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3)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自嘲》)

(4),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篇二:三、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内容

【目录名称】 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目录ID】

【知识讲解】

〖定义〗

古代汉语的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大体相同,如句子成分、各个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起的作用等,只是有几种差异较大。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知识点】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标题】文言句式

【本题结束】

【知识讲解】

〖定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常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主语、谓语之间的关系,而在文言文中大都不用“是”(文言文中的“是”大都作代词用)来连接。

〖详细解析〗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一下几种情况

①多用“者”“也”“如??者??也”“??也”“??者也”等句式。

a.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c.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②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a.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c.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e.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③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一般用于汉代以后的通俗文学。 a.同行十二牟,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b.翩翩两骑来是谁? (《卖炭翁》)

(2)学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需特别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①文言文中常用“为”字帮助表示判断,但“为”

字是一般动词,不是判断词,可灵活翻译成“是”“就”算是”或“算作”等。

②在文言文中,副词一般也不能修饰名词。但由于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前面不用判断词,所以就能受副词的修饰。但应注意的是,不要把“乃”“即”“亦”“必”“诚”“皆”“本”等修饰判断谓语的副词误以为是判断词。

③“是”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也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 〖实例〗

(2)①例如: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②例如: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b.粱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c.我亦鬼。 (《宋定伯捉鬼》)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

e.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f.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g.臣本布衣。 (《出师表》)

③例如:

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

b.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公孙丑下》)

〖总结〗

“是”作为判断词,一般认为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史记》中就有好几处。但是在基本上以先秦的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远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分清楚。下面我们举几个“是”用作判断词的例子:

a.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c.鬼言:“我是鬼。” (《宋定伯捉鬼》)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e·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知识点】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标题】判断句

【本题结束】

【知识讲解】

〖定义〗

古代汉语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某些句子成分往往省略,从而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详细解析〗

省略句有主要成分的省略和次要成分的省略。主要成分的省略有主语的省略、动词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等;次要成分的省略有介词的省略、介词宾语的省略、定语的省略等。

1. 省略主语(括号内为省略成分,下同)

文言文的主语常常省略。省略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承七文的主语或宾语省略的,有呼应下文省略的,有因对话省略的,也有因意思很明确主语不必说出省略

的。另外,在文言文中,代词“之”“其”都不用作主语,也使得主语省略的情况比较普遍。

2. 省略谓语

动词谓语一般是不能告略的,因为它是句子中最主要的部分,省略了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但在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谓语也可以省略。

3. 省略宾语

古代汉语动词宾语的省略,要比主语的省略少,一般都是承接上文而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可以用代词“之”来代替。

4.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是古代汉语较为普遍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5. 省略兼语

在古代汉语里,兼语句式中“使”“令”“拜”“召”等动词后面的宾语,同时又是后面主谓结构的主语,亦即兼语,往往可以省略。所省略的兼语一般都见于上文,因此又可以用代词“之”或“其”来替代它。

6. 省略介词宾语

介词“以?‘与?‘为”等的宾语,往往由于上文曾经出现过而省略。所省略的宾语一般也可以用代词“之”“其”等字来代替。

7. 省略定语及定语中心词

现代汊语中的定语及定语的中心词一般是不允许省略的,而古代汉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却时有省略。

8. 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补上。

〖实例〗

1. 例如:桓侯体痛,(桓侯)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

2.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 例如:(1)人皆有兄弟,我独无(之)。 (《论语·颜渊》)

(2).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论语>十则》)

4. 例如: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5. 例如:(1)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尉)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 (《伤仲永》)

6. 例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7. 例如:(1)虎之力,于人(力)不啻倍也。 (《说虎》)

(2)而(吾)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8. 例如:虽人有百(只)手,手有百(根)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张)口,口有百(条)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知识点】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标题】省略句

【本题结束】

【知识讲解】

〖定义〗

词序固定,这是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词序固定,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补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等。这个语法规则是占今汉语所共有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也有一些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少有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倒装句”。

〖详细解析〗

1. 谓语前置句

主谓倒装,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例

2. 宾语前置句

古代汉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耍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谓宾的倒装,在古代汉语中是正常的,并有一定的规律。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2)疑问代词如果作介词的宾语,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三例中的疑问代词“何”“谁”“何”分别作介词“以”“与”“用”的宾语,所以提到了介词的前面。

(3)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宾语一般前置。

以上各句都含有否定词,都是否定句,并且句中作宾语的都是代词,所以宾语都提到了动词的前面。①“不我恩”即“不恩我”(“恩”活用为动词)。②“未之知”即“未知之”。

(4)用“之”“是”作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之”“是”,有人认为是助词,有人认为是代词,起复指作用。

①“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②“将虢是灭”即“将灭虢”(将要灭掉虢国)。

(5)有时,为了突出宾语或强调行为的单一性,又在提前了的宾语之前加一个“唯”字,构成“唯??云??”“唯??是??”等形式。

①“唯鱼之念”,即“唯念鱼”。 ②“唯敌是求”即“唯求敌”。

3.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这种位置,就叫介词结构后置。

4.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实例〗

1. 如:(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致之何由? (《订鬼》)

2.(1)例如: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②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③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

(2)例如:①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③何用识夫婿? (《陌上桑》)

(3)例如:①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4)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②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5)例如:①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汤问》) ②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3. 例如:(1)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2)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3)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5)大宛之迹,见自张骞。 (《史记·大宛传》)

4. 例如:(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2)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

〖总结〗

2. ①中的“何”是“有”的宾语,捉到了“有”的前面。“何有”即“有何”。②中的“吾谁欺”与“欺天乎”都是疑问句。但“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所以提到动词“欺”的前面,而“天”是名词作宾语,所以就没有提到“欺”之前。③中的“安在”即“在安”,也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情况。

3. 以上诸例中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乎南北”“自张骞”都是介词结构,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知识点】文言句式、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标题】倒装句

【本题结束】

【知识讲解】

〖定义〗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介词“被”,而是借用其他的介词的方式来表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详细解析〗

1.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表被动

3. 用“为……所”表被动

4.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被动句

〖实例〗

1. 例如: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两章》)

2. 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3. 例如:(1)山峦为睛雪所洗。 (《满井游记》)

(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4. 例如:(1)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

篇三:虚词与翻译

文言虚词:

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中考考查的五个虚词:之、其、以、于、而

1、之:代词:代人、事、物,指示代词。如:“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如:怅恨久之。

(4)作宾语前臵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动词:相当于“去”、“到”。如:辍耕之垄上。

2、其 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以 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至于”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于 介词:A. 作介词,译为“在”“到……时”;或“给、到”;还可以译为“比、对、向、从” 等。

5、而 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整理与积累

之:辍耕之垄上(去)

怅恨久之(语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的)

二世杀之(代词,他)

固以怪之矣(代词,这件事)

要离之刺韩傀也(助词,舒缓语气,无实义)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百姓多闻其贤(人称代词,他)

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语气)

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相当于“那(这)、那些(这些)

以:祭以尉首介词,可译为“用、拿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可译为“凭”等

以君为长者介词,可译为“把”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连词,可译为“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 相当于“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相当于“以至于”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

固以怪之矣副词,同“已”

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相当于“在”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相当于“自、从”)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相当于“到”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相当于“向” )

万钟于我何加焉(相当于“对,对于”)

贤于材人远矣(相当于“比” )

受制于人(相当于“被”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相当于“由于”)

而:名微而众寡(表并列关系,相当于“和”“又”)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修饰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虚词在阅读语段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复习积累时可整理。

1.但 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耳 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3.何 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

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乎 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

或商量,相当于“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5.或 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6.乃 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且 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8.虽 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虽然,公输般为我……。

9.遂 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10.也 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不译。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11.已 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2.矣 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文言语句翻译:

近年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题型比较固定,要求准确、通顺,字字落实。要把握实词与虚词在句中的意思,可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判定词语的正确意

思,注意平时积累一些的翻译方法,如对译、替换、保留、补充、调换等等。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臵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大致程序

了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在答题过程中我们怎样去运用更能让我们不丢分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去做: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出师表粤语翻译与木兰诗搞笑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323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出师表粤语翻译与木兰诗搞笑版

    古诗词默写与翻译古诗词默写。?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恨别鸟惊心。(...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