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 正文 本文移动端:“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

2017-05-03 05:44:0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

时间:2012-7-13 7:52:52 点击:1844

内容提要:《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日:“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日:“世乱,此无主。”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高处 B.家贫躬耕 躬:亲自

C.人有所遗遗:馈赠D.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除:授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衡出身于世代农家,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其不凡的颖悟力,使几任老师都感到难以胜任对他的教学。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皇帝亲自选拔蒙古子弟让他进行教育,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2)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5分)

1.A(应释为“端正 ”)

2.B(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4.(1)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

(2)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举!”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山东,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

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睁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为王(受封秦中为王),想用来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为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

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刘宣苦读成才

目录

编辑本段原文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③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④,发解及第⑤。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⑥主试,讶?⑦其文,

谓⑧?必?⑨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方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竑《玉堂丛语》)

编辑本段注释

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发解,明清时乡试举人第一名成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⑤讶(其文):感到惊奇。 ⑥为(卫使畜马):替。 ⑦未几:没有多久;很快。 ⑧谓:说。 ⑨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定。

编辑本段译文

明代宗景泰年间,吉安的刘宣代替别人在京师的龙骧卫当兵,为卫使养马,白天夜晚都在马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刘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师谈论起《春秋》,老师对他的能力感到惊异,把这件事告诉了卫使,于是卫使便对刘宣很好了,不久,刘宣发榜考中了状元......会试时,刘铉主持考试,对他的文章很惊讶,认为这必定是饱读诗书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启封时,才知道是刘宣的文章,人们才认识了刘宣,刘铉识人的名声也更加大了。

编辑本段例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答案:c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答案:刘宣:苦读成才 卫使:爱惜人才 刘铉:慧眼识才 3.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2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答案:(刘宣)昼夜在马厩中读书,卫使开始不知道。

4.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师异之 答案:(惊奇,诧异)

(2)人方识公 答案:( 才 )

汗:由水组成,总会有干的时候。

旧:新东西用过1日就成了旧的。

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

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就会令人讨厌。

阅:进门阅读就能获得知识。

铁:有了铁就失去了金。

恩: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善心。

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也是乐趣。

圣:一切挂上“圣”字印记的地方,都离不开沃土。

篇二:文言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

①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②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

④⑤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过人之处。 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师大奇之() ②师谓其父母曰() ..

③如是者凡更三师() ④手抄归()..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A.怡然称快(《幼时记趣》)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D.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尝 从 日 者 家 见 《书》 疏 义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⑴①对??感到惊奇(惊讶)②对??说 ③更换 ④用手 (4分)⑵B(2分)

11.尝 从 日 者 家 / 见 / 《书》 疏 义(2分)

12.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能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

⑵聪敏而又努力学刁,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13.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意对即可。每点1分,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然”的用法;实词“奇”“手”的词类活用现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三: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2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包头三十三中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啸傲”,即郭璞《游仙》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

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的音乐性。

D.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

3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

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

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

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

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人有所遗 . 危:端正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3分)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⑥ D.②④⑤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

B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

D.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

7.(10分)

(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11. 4)题。(25分)

木 笛

——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阅读答案(附翻译)》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4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中考文言文阅读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翻译(译文)及试题设计时间:2012-7-137:52:52点击:1844内容提要:《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传》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