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

2017-05-03 05:52:2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离骚》课时作业附答案

课时作业5 离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B.①延(久久)伫乎吾将反 .②回朕(皇帝的谦称)车以复路兮 .

C.①进不入以离尤(指责)兮 .②忍尤而攘(排斥)诟 .D.①宁溘(突然、忽然)死以流亡兮 .

②苟(苟且)余情其信芳 .

解析:B.朕: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C.攘:忍受。D.苟:只要。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相安?①夫孰异道而.?A. ?改错?②偭规矩而.?多艰?①哀民生之.?B.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为度?①竞周容以.?C. ?②集芙蓉以为裳?.

?好修姱以革几羁兮?①余虽.?D.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解析:都是介词,译为“把”。A.①表转折;②表承接。B.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①虽然;②即使。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③怨灵修之浩荡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

⑥竞周容以为度 ..

⑦伏清白以死直兮 ..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④⑤⑦ D.②③⑤

解析:①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②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经济困难。③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⑥古义:把

??

当做。今义:认为。

答案:C

4.下列所给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长余佩之陆离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A.高,形容词作动词;B.长,用作动词,C.步,步行,这里是使动用法。 答案:D

5.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嫉余之蛾眉兮B.何方圜之能周兮 C.进不入以离尤兮D.芳菲菲其弥章

解析:B“圜”通“圆”,圆凿;C“离”通“罹”,遭受;D“章”通“彰”,明显。 答案:A

6.下列各句,与“不吾知其亦已矣”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

A.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解析:例句和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B

阅读《离骚》,完成7~10题。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B.偭规矩而改错.

C.宁溘死以流亡兮 .D.进不入以离尤兮 .

好:爱慕、崇尚 错:缺点、错误 溘:突然、忽然 离:通“罹”,遭受

解析:错:通“措”,措施。 答案: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替余以蕙纟襄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B.哀民生之多艰/悔相道之不察兮 ..C.屈心而抑志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延伫乎吾将反 ..

解析: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介词,用/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介词,在/助词,无实义。

答案:B

9.下列句子全能表现屈原“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一项是

(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⑤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①表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③表现了屈原不同流合污。 答案:C

10.下面对文章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挑拨。群臣妒忌贤才,投机取巧,毫无原则。这些让屈原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

B.屈原通过回顾自己的遭遇,表明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抒发了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C.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蕙纟襄”“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装饰自己,表现了诗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D.这两段是屈原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诗人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

解析:“心灰意冷、前途渺茫、心生死意”与诗意不符。 答案:A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1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结合选文中的“奇服”这一意象理解。解答时可结合屈原作品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美好的事物时常用来表现高尚的品格。

答案:诗中“奇服”喻指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作者描写这样的“奇服”主要为刻画人物起到了比喻、象征和衬托的作用。

12.第二、三段诗人写流放之途单单是为了记录流放的行程,着力描写沿途的景色吗?还有没有其他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当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认真研读一下诗中写景的句子,再结合诗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两相对照,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诗人描写行程和景色,并不单单为了介绍流放的路线和沿途的景物,而是着力描写诗人的去国怀乡、依依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去的主观心绪。

13.第四段诗中,诗人援引四位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是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比与自我安慰。 14.“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屈原什么样的高尚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坚持真理,决不妥协的精神和意志。

15.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奔腾的万里长江,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驰骋在南国沃土,象征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巍峨的珠穆朗玛,就像一座挺立的丰碑,屹立在青藏高原,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辽阔的蒙古草原,恰似一位沉静的长者,安卧在北方大地,显示了中华民族宽广无边的胸怀。

16.(2010·高考山东卷)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失意时,书是良师,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7.提取下面文段中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

莱康红素具有保护心脏、防止心脏病发作的功能。它具备强效抗氧化剂的作用,当它在血液中达到一定含量时,能阻止自由基损伤细胞、DNA基因,可大大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率。莱康红素还有抗血液中脂肪氧化的作用,并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能有效减少心脏疾病发病率50%以上。

答案:莱康红素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篇二:《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

课时作业 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A.?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歌.曰?歌词?

?安在?哪里B.?.

??相与枕藉?..

?枕着垫着??既.白?已经? ??倚.

歌?循,依?C.?扣舷?船的两边??.

?清风徐.

来?慢慢地?

?盈虚?满、圆D.?.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危.

坐?端正?

解析:D项中的“盖”,句首副词,表推测。 答案:D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与“乌鹊南飞”中“南”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东方之既白. B.顺流而东.也 C.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

( )

( )

( )

D.侣鱼虾而友麋鹿 ..

解析:例句与C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南”,向南;C项,“西”,向西,“东”,向东。A项,名词作动词,变得发白。B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D项,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答案:C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

B.寄蜉蝣于天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

解析:于:介词,在。A.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指清风。

答案:B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C

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解析:“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容色改变的样子??苏子愀然.A.? ?正襟危坐?端正?

?.

?江陵?向下游到??下.?B.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酒临江?斟酒??酾.?C.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小船??驾一叶之扁舟.?D.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解析: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答案:A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答案:C

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解析:都表被动。 答案:B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托遗响于悲风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君欲何往

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望:农历每月十五 .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C.顾安所得酒乎.D.归而谋诸妇 .

薄:近 顾:回头 诸:之于

解析:顾,但是。 答案:C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曾日月之几何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D.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解析:翩跹,轻快地旋转舞动。几何:古,多少;今,既作疑问代词用也作名词用。反而:古,转身来。今,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开户:古,开门;今,单位或个人与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业务关系。

答案:C

14.下列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

B.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苦痛的思考。

D.作者像他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在文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

解析: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 答案:D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昨天夜里,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6.(2010·高考宁夏海南陕西黑龙江吉林卷)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____①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____②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

篇三: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doc

课时作业(二) 故都的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zhī)韵一椽(yuán) ..

嘶(sī)叫.

橄榄(lǎn).

C.普陀(tuó)山.

陪衬(chèn).

混沌(dùn).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D.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解析】 A项,赔—陪;B项,雕—凋;C项,浅—潜。

【答案】 D

3.下列句子的空格处,依次填入哪一项的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怨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瑟 衰落

【解析】 情趣:指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幽怨: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幽远:幽深。萧瑟:形容冷落,凄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衰落:事物由兴盛转耗(hào)子 .落寞(mò) .房檩(lǐn) .夹袄(ǎo) .椭(tuǒ)圆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 ..【解析】 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向没落;衰弱:身体不强健,虚弱或事物不强盛。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解析】 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用。

【答案】 D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比喻)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解析】 A、C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

【答案】 B

6.把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

C.④①③②⑤B.①④⑤③② D.④②⑤①③

【解析】 ①句“那里”与“遥远的箕山……遮断了我的视线”无法衔接,排除A、B两项;④句作为首句后,再比较②⑤和①③句,②⑤句描写“箕顶”的环境,①③句描写从箕顶眺望看到的景象,由此可以确定D项。

【答案】 D

[能力提升层次?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回 声

水 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忙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于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间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洗脚三个人,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了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

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惟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间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B.文章的第⑥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C.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这种对土地的淡漠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果。

D.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

E.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处描写了秋天的乡村田野飘香、果挂枝头的丰收景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养育我们的许多物质都来自于土地。

【解析】 B项,“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错,文章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的担忧;D项,“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不是“土地是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的”的依据,作者告诫人们要珍惜土地。

【答案】 BD

8.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答时,可从主题、题目和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 ①突出主题。写出了乡村五月应该有的热闹和欢畅,与后文我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淡漠形成对比。②呼应题目。写乡村收获季节收割机的隆隆声、农人的欢笑声、五月的雷声, 呼应“回声”。③引出下文。引出对村人不愿回乡、农作物无人收获的萧条境况的描写。

9.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读全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紧扣“回声”整合出相关要点。

【答案】 ①农人在土地上耕作、收获时发出的声音;②植物(农作物)在土地上成长时发出的声音;③农人们在乡间生活的声响;④农作物成熟(掉落)时发出的声音;⑤城市化建设中机器的隆隆声(乡村被吞没时土地的呻吟)。

10.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题干中所提及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肯定“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强调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危害;二是认可“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强调对向土地索求更高价值的必然。

【答案】 (示例一)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要防止过度开发。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科技无论怎么发达,我们的吃穿用度等基本生活需求,始终是直接来自于土地的。事实上也只有这些直接来自土地的生活资料,才让我们更放心。保护土地,保障土地的基本生产功能,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保障人类的未来。

(示例二)追求土地的高附加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地球上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导致土地的传统生产功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向土地寻求更高价值的产出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当然会对土地的传统生产方式形成挑战,但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语言表达层次?C? ]

11.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作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回答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达到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 (示例)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

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12.

为弘扬汉字文化,穗城中学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为配合组委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8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
相关文章
  • 《故都的秋》课时作业附答案

    《离骚》课时作业附答案课时作业5离骚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B.①延(久久)伫乎吾将反.②回朕(皇帝...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