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正文 本文移动端: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2017-05-03 05:53:4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3年年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 江苏 、 安徽 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 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 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 历史性、地域性和 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 、 皖江文化 、 徽州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 延续性 、兼容性、 多样性 、不平衡性、 开拓创新性 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 老子 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 庄子 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 老子 》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 民主 ,反对专制、独裁;提倡 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淮河文化圈: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1915-1923年),一批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针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发起的以反对封建文化为主

要内容,旨在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圈基本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2、老子哲学中“道”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核心的“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物,却是浑然一体之物。“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尽管它的存在是恍惚的,但却是真实可信的。 第二,道是万物的根本。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言“道生一”,既有指万物形成之前的状态,也表示道成为万物得以统一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状态和原则,分化为天、地,并通过阴阳变化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

第三,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万物的生长衰亡,皆由道支配,尽管道作为规律并非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宰,但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又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就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3、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和“有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即“无待”,同样,也要摆脱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以达到“无己”。庄子在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中蕴涵着对现世生活、生命的积极肯定,并强烈希望从这种人生的根本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其最基本的人生实践就是个人的修养。庄子认为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是形成安宁、恬静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一个恬淡去欲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能与世无争,超脱形体和功利的束缚。与庄子的人生理想相对应,其人生实践一方面表现为自我的精神修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他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和顺世。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时代的痛苦,因此,如何从怜悯世人的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就成为他的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但由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和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世界幻想与自然冥合为一,获得精神自由。

4、为什么朱熹被看作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作为二程的嫡传弟子,继承程颢、程颐的天理论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关于太极的学说和张载关于气的理论,朱熹将这三者糅合在一起,并综合北宋理学诸家学说,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成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并进说等各方面内容。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

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安徽文化史上,不但涌现了象老子、庄子、桓谭、朱熹、戴震这样的大思想家,象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这样的大政治家,象“三曹”、稽康、梅尧臣、张孝祥、方苞、吴敬梓这样的大文学家,而且也涌现了象华佗、王藩、方以智、梅文鼎等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人物,以及许多在经济开发中作出卓越成绩的历史人物,也不乏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和探索的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成果,构成了安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就象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他。

二、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

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的风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精神,徽商的讲求信义和道义的儒商精神,这些对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光大的。而安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等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是每个文化体系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世界,更需要不断学习、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来充实发展自己,才能使自己获得繁荣与进步。安徽文化有着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融会贯通加以发展的优良传统,道家文化、朱子理学都是在借鉴吸收基础上产生的,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

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安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们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充裕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三个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内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合力显得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文化是一种表面的现象,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实质性的内涵。对于地处内陆而又包含三个区域文化的安徽来说,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与必需的。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安徽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曾提出了

以拼搏精神、进取精神、自强精神、团结精神、开放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黄山松”精神作为安徽的文化精神。以黄山松作为安徽文化精神的形象标志,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这个文化精神的地域和历史的鲜明与特色,也显示了它的壮丽与豪迈,这对于树立安徽的整体文化形象,增强安徽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动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利用文化发展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经济性,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区域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现代区域经济和现代区域文化的互相渗透,呈现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提出了“文化兴省”、“文化兴市”的口号。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来激活带动经济发展,如各地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展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如淮南的“中国豆腐文化节”、铜陵的“青铜文化节”就起到了很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另外,各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此则文化服务了经济,且在服务经济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的知名度,发展了特色文化。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

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较大的文化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资源,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安徽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还有明显欠缺。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或因保护不力,或因宣传不够,或因开发利用不到位,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效应,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没有真正打响,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安徽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还比较落后,离文化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为安徽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弘扬我省文化资源的精华,加快安徽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把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我省文化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安徽文化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使安徽文化在服务经济的同时取得新的成就。

2、实地参观并考察一些历史名胜、古迹或纪念馆、博物馆,并结合实际谈谈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所谓延续性,是指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其间从未中断过。安徽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大一统的文化局面下,安徽文化继续发展,在学术思想、文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和山越文化在安徽地区发生碰撞、融合,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有重大贡献。隋唐五代时期,由于安徽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时期的安徽文化虽没有什么杰出成就,但也没有中断。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在第三次南北文化碰撞交流中,发展到了精致和成熟阶段,新安理学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明清时期,安徽文化在前期相续发展基础上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标志着安徽文化的鼎盛,取得了一

系列总结性和开创性的成果,对全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安徽文化也具有着鲜明的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传统的血脉仍在延续,另一方面是新文化因子开始生成,在古今、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中,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行知等。纵观安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安徽文化发展是环环相扣,阶段相接,从而形成了一条从未中断的文化链。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表现在安徽文化对南北文化的兼容吸收上,如老庄的道家学派就既体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又有南方楚辞文化的影响。兼容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安徽的学人注意吸收其他学派学者的成果,如作为道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淮南子》,就是在发挥先秦道家思想基础上,同时兼采儒、墨、名、法各家之长而成。朱熹是新安理学的祖师,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严密完整的理学体系则是在融通北宋程颢、程颐、张载、周敦颐诸儒以及道、释学说基础上形成的。安徽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安徽历史上的很多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既是专精,同时又精通诸多方面学问。如方以智既是哲学家,而其对天文、礼乐、律数、书画、文字、琴剑等又无不通晓,其所著《物理小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再如皖派经学的代表人物戴震也精通多种学问,既是哲学家又是考据学家,他对训诂、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音律等无不精通,足见其学问之广博。

三、安徽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

淮河、长江从安徽北部和东南部流过,自然地将安徽分为北部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块,淮河沿岸及以北地区是平原旱作农业地区,其文化上长期受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经济结构、生活习俗、民情风尚等都包含了较多的北方文化因素。江淮之间是我国旱地农业区和水田农业区的过渡地带,在经济结构上与淮北地区有较大差异,而该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主要地带,因此文化风貌兼有南北特征。而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是典型的水田农业区,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其文化风貌也更多地包含了南方文化的因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安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安徽文化也在这种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的、具有丰富内涵和个性特征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圈。

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安徽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区域却表现出不平衡性。春秋战国时期,安徽文化开始在淮河流域地区形成,但在以后的数千年历史中,安徽文化几度兴衰,差不多呈波浪式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安徽文化在继承先秦安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在隋唐五代的近400年间,虽然安徽地区也不乏杰出人才与成就,但较之前代与周边地区却显得较为冷清,直至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安徽文化才开始扫除隋唐时期寂寞冷清的局面。两宋时期,安徽虽然烽火不断,但由于北方中原文化的南下交流,安徽在学术文化方面却取得了突出成就。公元1275年,安徽全境落入元军之手,在此后的100多年里,安徽文化基本是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直至明中叶以后,安徽文化才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产生了桐城派以及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安徽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安徽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安徽文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并在时间和区域上由淮河流域逐步向皖南倾斜、发展。从春秋战国到西晋灭亡,安徽文化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淮河流域,这一时期颇有建树的安徽学者差不多都出生或生活在这些地区。东晋南渡以后,随着中原世家大族的南迁,我国文化中心也开始向南转移到长江流域,安徽的文化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两淮地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及战争的破坏,其在安徽文化中的重心地位也开始丧失,此时长江沿线地区开始登上文化学术舞台,产生了如张籍、杜荀鹤、张孝祥、李公

篇二: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_作业四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4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安徽绘画起源于四世纪,最早出现的画家是晋代戴逵。明清时期是安徽绘画的高峰期,有詹景凤、丁瓒、丁云鹏等绘画高手;清初,则出现以渐江为首的 新安画派 ,以梅清为首的 宣城画派 ,以萧云从为首的 姑熟画派 。乾嘉年间,萧县兴起龙城画派。这些画派对中国的绘画传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明代是徽派版画的极盛期,明末胡正言印制的《 十竹斋书画谱 》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最高成就。十九世纪中叶,徽派版画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兴起而逐渐没落。

3、徽州三雕,指砖雕、 石雕 、 木雕 ,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4、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以 奇松 、 怪石 、 云海 、 温泉 四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5、安徽的 九华山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南第一山”之誉。

6、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以西,古称 白岳 ,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7、 天柱山 位于安庆潜山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

8、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9、敬亭山的歌文化源于南齐诗人 谢眺 ,他在宣州作官时写了不少有关敬亭山的诗歌。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慕名而来,先后七次登临,留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盛赞,于是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

10、 巢湖 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

11、醉翁亭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 醉翁亭记 》一文而闻

名遐迩。文中脍炙人口的佳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喻户晓。

12、马鞍山 太白楼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景区,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 “中国四大历史名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徽池雅调:徽州腔和青阳腔别称,是徽剧的先声与雏形。明代中叶,余姚腔和弋阳腔先后由东邻浙江和南邻江西传入徽州府及池州府的青阳、石埭等地。徽池两地艺人在接受余姚腔的同时,着重吸收了弋阳腔的特点。在戏文雅深的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的字句,连唱带白,以“滚”的演唱形式,使声调如诵,通俗易懂,并且发挥剧情,增强戏剧表现力,徽池调因此赢得“天下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称。

宣城画派: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它们共同形成了宣城画派的风格。

新安版画: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新安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精雕细缕,常多诗文、书画、印章相结合。徽派版画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明末,流寓南京的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指的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来源于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筑建的“四宝堂”。它们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来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各种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由于安徽人口结构中绝大部分是由汉族人口构成的,因此,安徽境内的民俗文化总体上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但这种一致性与共同性是就其民俗文化的主体成分和基本属性而言,它并不排斥各个地区在具体的民俗文化内容上具有某种差异。

(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民俗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在安徽不少地区,小孩子佩戴“端午锦”,有什么文化寓意?

安徽不少地方端阳节还有给小孩子儿佩戴端午锦的风俗。端午锦的代表物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绒线织成内装香料的锦囊,俗称香囊或香荷包。香料主要是香草、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俗传,节日佩戴饰物可以辟邪。端午锦一般为亲娘亲手缝制。如铜陵民间妇女以彩色布、乡花绒等制作老虎、粽子、菱角、香袋(内装苍术等中草药)等给小孩佩戴、也有的地方为舅妈、姑姑、姨妈、外婆缝制。如涡阳妇女(外祖母、舅妈)用象征太阳黄经的黄布缝制绣有虎头、“五毒”的兜肚、黄鞋给外甥、小侄儿们穿戴。休宁县妇女为外甥缝制红包肚、香荷包、雄黄袋、彩色粽子、樟脑串等。

3、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徽商兴起的自然条件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山多田少,土地瘠薄,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徽州虽然“粮不足”,可是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加上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

(二)徽商兴起的历史背景

明朝中叶以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江南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条件。明代盐法变革给徽商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契机。

4、盐业是徽商经营的最主要行业,请介绍徽商盐业经营的具体情况。

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是徽州盐商发展的时期。这时徽州的黄氏、汪氏、吴氏等家族中都有许多人以业盐两淮而致富。如黄崇敬,年轻时弃儒服贾,先在山东、山西、河北一带经商,后来寓居扬州经营盐业,成为财力雄厚的大盐商。歙县溪南吴氏,亦多富商之家,其中有不少人就是经营盐业的。如正德、嘉靖间太学生吴光异弃儒服贾,业盐于扬州,因其才学出众,被盐商们奉为首领。歙县丰南吴氏,更是盐商辈出的大姓。大约在弘治时,吴尚莹就以经营盐业徙居扬州。其子正学继其业,扩大了经营规模。正学之子汝钟,从父兄经营盐业。清代的盐商,有运商、水商、场商之分。其中运商获利最多,是盐商的主体,也是徽商所把持的主要行当。湖北的汉口号称“江广总岸”,是湖广地区行盐的总枢纽,而汉口恰恰是徽州盐商称雄的地方。乾隆一朝,徽人充任汉口盐商首领而散见于记载者就有四人:歙商江承东、歙商吴钟、两淮总商江春的从弟江防、以及江禹治,他们实际上是两淮盐商派驻湖广的总代表。两淮总商的一大半都是由徽人充任的,汪廷璋、鲍志道、鲍漱芳、程量入、程之歆、江春、郑鉴元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考察论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徽商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意义?

一是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徽商他们能够将个人逐利与赴国急难结合起来,正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者捐资筑城,募勇抗倭;或者出谋划策,领导抗倭;或者弃商从戎,直接深入杀敌战场。到了近代,为了抵御外国入侵,徽商也踊跃捐资。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徽商的爱国精神。

二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徽商绝大多数是小本起家,他们穷则思变、奋发进取,毅然走出深山,闯荡四海。可谓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苦;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当事业出现曲折时,不少人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

而徽商却百折不挠。史料中记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

三是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他们所从事的四大行业食盐、典当、木材、茶叶,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

四是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和协是指处理人际关系所应达到的境界。这种精神不仅表现在一家人或同族人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像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五是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大多徽商都是从小本起家,不畏艰难,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经过了一番奋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富商大贾的。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在家时艰苦朴素的作风。

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徽商精神,从而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徽骆驼”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2、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有哪些?请选择其一进行详细介绍。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中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还有九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城、涡阳、桐城、和县、贵池、黟县、凤阳、潜山、宣州。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辖7县3区。安徽省名中的“安”便取自安庆。

(一)安庆的历史文化

篇三: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 江苏 、 安徽 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 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

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 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有 历史性、地域性和 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 、 皖江文化 、 徽州文化 ,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 延续性 、兼容性、 多样性 、不平衡性、 开拓创新性 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 老子 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 庄子 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 老子 》一书中。《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8、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集中表现为提倡新文化,颠覆旧文化。具体内容则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提倡 民主 ,反对专制、独裁;提倡 科学 ,反对愚昧、迷信;提倡 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老子》共五

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

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皖江文化圈一般是指从远古到现在皖江地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范围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区域,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文化圈基本

特点(1)古皖文化源远流长(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 (4)开放创新意识浓。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府属下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今属江西省)等六县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徽州文化是安徽地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主要特点是(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典型性(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2、如何正确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它立足个人生存的困境并试图超脱出来,这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受到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限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有待”和“有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

,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即“无待”,同样,也要摆脱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以达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9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参

    2013年年电大《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安徽地域文化》作业1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