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川地方史
一、 名词解释:
1、四川盆地 远古时期是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运动而在7000万年前形成盆地。
地域范围大致以广元--- 奉节---- 叙永---- 雅安四点连线做为盆地的底部与四面高山的分界线。 四川盆地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且分为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其中,成都平原是我省最大的平原。以东地区为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 ,地貌条件差异较大,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其川西片区以成都为中心城市,川中北片区以南充为中心城市;成都、南充构成了四川盆地经济区的二个片区的中心城市。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北:大巴山、米仓山;东:七曜山、巫山、大娄山;西: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
2、笮桥 又称索桥,主要见于。古蜀人为了突破封闭, 创造了笮桥。 在河流绝壁无以渡越之处, 编竹成索,两端分系于两岸所凿石鼻之中,手足循索即可玄渡而过。后来又演化出多种形制。至今在四川尚可见到的还有编网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都江堰的安澜桥以及著名的泸定铁索桥。
3、都江堰: 是世界文化遗产。 古称"湔棚"、"湔堰"、"金堤"、"都安大堰"、"楗尾堰",到了宋朝才有都江堰之名。 公元前256年,为秦国灭楚国提供物质基础,蜀郡郡守李冰父子在开明王朝凿开玉垒山的基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它主要由鱼嘴(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将岷江分成内江、外江)、飞沙堰(作用是泄洪排砂石)、宝瓶口(被凿开离堆和玉垒山之间的内江通道 )。三个部分组成。自此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经过历代维修和续建,今天仍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同时,是四川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许多创造发明和实践经验世代相传(“深淘滩,低作堰” ;“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4、剑门关:位于四川剑阁县剑门关镇,因两山相峙如门,故称“剑门”。剑门关地处历史上川陕交通要道金牛道上,为出入川陕的重要关隘。 扼守着四川的北大门 ,关乎四川生死存亡,故有“打破剑门关,好比得四川”之称,所以,此乃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5、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对人类有用的土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被称为“财富之母”。 四川土地资源具有:1、四川地貌类型丰富,4种地貌类型齐全,以多山与高原为特色 。2、四川土壤类型多样,土地质量居西部第一位。3、四川省土地利用地域差异十分明显等特点。
6、 巴渝舞: 古代巴渝民间武舞 ,是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是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均用巴人自己的语言演唱。具有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的特点,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唐文献追述,巴人这种乐舞的舞曲分为《矛渝本歌曲》、《安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 《行辞本歌曲》四章。汉初:成为宫廷乐舞;三国曹魏: 更名为“昭武舞”;西晋: 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从宫廷乐舞中消失。尽管如此,在民间, 巴渝舞遗风今犹存(如川江号子、川剧帮腔、盾牌舞等)。
7、《产宝》 :唐代后期(宣宗时期)妇产科专家昝殷著。 《产宝》被认为是“医效神验”,因而后世又把此书称为《经效产宝》。书中详细分析了妊娠、临产、产后的各种常见疾病,所载处方不少至今仍在沿用。《经效产宝》也是我国保留至今的最早一部妇产科专著。亦是四川人民智慧结晶。
二、简答题
1、四川地理的主要特点
1) 地形地貌的封闭性。四面由高原和高山环抱。对外自成封闭性的大地貌单元,内部
各小地貌单元之间也相对封闭。
2) 地貌类形多样性。成都平原、丘陵、山地、川西高原、冰川、岩溶等。
3) 资源丰富性。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手工业资源、中药材资
源得天独厚;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丰富的黑色、有色金属和各种各样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天然气、煤、太阳能能源;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众多的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大省。
4) 产业分布的多样性。
农业较发达: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工业部门齐全: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对外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成都双流机场已成为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省内已建成乡乡都能通公路,县县都能通油路的公路网。 科技产业蒸蒸日上:电子、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工业等一批国防工业生产和科研基地。
5) 人口分布不平衡性。
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
界东以盆地为主体的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界西以高山高原为主体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10%的人口。
6) 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平衡性。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四川的少数民族
集中居住在3个自治州:凉山、甘孜和阿坝自治州,以及3个自治县:木里 、马边、峨边县。
7) 行政区划的密度分配不均匀性。东部区乡密集,西部区乡稀疏,密度分配呈现不均匀
性。 大致北东自平武,南西到盐源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区乡特别密集,在占全省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上,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区乡;而西部区乡极稀,在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仅有10%的区乡。
2、 四川在西汉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贡献:
(1) 为刘邦战胜项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正如诸葛亮道:“益州险塞,沃野干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见四川的人力物力是刘邦成功的基础。
(2)四川为汉军提供了雄兵勇将
如:巴、渝将土组成的敢死队,以攻必克,战必胜而闻名。 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族人北定三秦,夺得八百里秦川。
(3)四川人以身救刘邦
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西充县人纪信与他更换衣装车仗,假扮汉王向项羽投降。纪信遭油鼎烹杀之祸,刘邦得趁机逃走。
于四川在汉帝国建国中的卓越贡献,刘邦在四川设置宣汉、广汉、安汉、得汉等县城。这正四川人民建设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丰功伟绩的明证。
3、 四川对蜀政权的贡献?
四川为蜀汉政权提供了雄兵勇将 张嶷安抚西南民族
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著的反差。
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8]。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经济仍是比较好的。其后,虽然由于连年北伐,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益州基础和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不是处于危机之中。,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4、四川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哪些?
答: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而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彝族、羌族、满族、蒙族、回族、苗族、壮族、纳西、傣、白、布依族等世代居住的民族。
5、四川人口分布不平衡性,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答:总体 :大致以青川-北川-都江堰-雅安-马边-屏山县为界,界东土地面积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集中了全省90%的人口; 界西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却只居住着不到全省10%的人口。
另外:(1)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平衡。密度差异大。 (2)汉区与民族地区人口分配的不平衡;(3)河谷平原地区与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4)工业、商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的地方人口分布不平衡。(5)城市与农村,交通发达地区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
三、论述题
1、评述文翁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答:文翁,汉景帝时任蜀郡守。大力兴办四川的文化教育,开巴蜀文教之风,为四川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主要通过以下措施:
1、在成都设立学官,正式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少年入学。
2、注重提高教师质量,派遣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政令等课,让其学成归来到各地兴办教育,自己也在成都办学校示范,亲自任教。
3、为了鼓励学习,入学者可以免除徭役、成绩优秀者可以到各郡县为吏,次等的派到各乡为孝弟、力田。
4、文翁到各地视察工作时,常常带优秀的学官诸生同去,不仅起到“实习”做官吏的作用,而且扩大影响。
由于文翁的大力提倡奖励,使四川学风大开。蜀人都争送子弟入学。 在他的影响下,巴郡、广汉郡也办起了学校。兴起“文翁兴学”文化建设的高潮。
经过文翁的努力,四川文化很快赶上齐鲁之地。汉武帝对文翁大加赞尝,令全国仿效兴办学校。文翁兴学推动了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川自西汉文、景以后,四川出现了不少文武将相、文史大家、才子奇人,这不能不说与文翁倡学有关。故《汉书》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因此文翁被称为地方官办学的鼻祖,四川的石室中学(今成都四中)也就被认定
篇二:中国文化地理
1、 白话文的形成大概是在哪个朝代?
清朝
明朝
唐朝
宋朝
2、
全世界语言的种类大概有多少种?
三
千到五千种
一千种
上百种
两万种
3、 世界语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语言是?
阿拉伯语
汉语
英语
德
语
4、 我国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哪里?
南方
北方
黄河流域
长江流
域
5、 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别称有?
北平
燕京
蓟
都城
6、 相比较而言,哪种方言最为复杂?
赣语
湘语
粤语
闽语
7、 我国哪一地区首先出现的文字?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南部地区
8、 汉语属于哪个语系?
阿拉伯语系
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
阿尔泰语系
9、 我国在什么时候统一了文字?
清朝
唐朝
#宋朝
秦朝
10
、 我国在什么时候兴起了白话文运动?
清朝末年
唐朝末年
秦朝末年
11、 周朝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是?
青铜器
铸铁
天文
马的驯化
12、 以下不属于文明四大标志的是?
城市
粮食
青铜器
文字
13
、 发现甲骨文的朝代是在哪个朝代?
清朝
唐朝
#
宋朝
现代
14、 世界文明的起源大概在?
公
元前150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400年
公元前
2000年
15、 我们所说的中国文明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呢?
五千年
三千年
一万年
16、 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大概是从以下哪个时期传诵而来的呢?
夏朝
商朝
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
17
、 有位历史学家叫顾继刚,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一个学说----是什么学说呢?
递层演进说
历史进化说
帝皇演进说
传
位演进说
18
、 五帝是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
炎帝
皇帝
水帝
冥帝
19、
三皇是指天皇、帝皇和?
海皇
人皇
世皇 皇帝
20、 中国历史的早期,现在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和哪个时代?
霸
君
主
诸侯
21、 夏朝的文明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在哪里?
A殷墟 B安阳 C杭州 D洛阳
22、 中国的早期畜牧业中,最为重要的是哪一种动物?
羊
猪#
马
23
、 中国的水稻一年产几次?
两次
一次
三次
两年三次
24、 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
黄河流域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长江流域
25、 真正出现将水稻转换成农业的地方是在?
长江流域
海南
广东
西北
26、 以下属于小米生长范围的是?
篇三: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而大同这座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历经多年的投资与建设,城市绿化与园林覆盖取得明显效果。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北齐天保元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 隋开皇元年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贞观元年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辽后晋天福二年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金辽保大二年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
旅游景点——
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美誉,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截至2013年,大同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县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建筑188处,古墓葬38处,古遗址66处,石窟寺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23处(其中革命文物18处),石刻及其他22处。大同市共有馆藏文物9.7万余件。
文化风俗——
方言
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就全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内的晋语来说,大同方言属于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区、大同县、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
民俗
生旺火: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通常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游八仙: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当地百姓家都会扶老携幼,聚集在寺庙和道观里,祈求来年的健康和平安。有着“游八仙,去百病“的说法。在大同市街头,滚滚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门感受春节期间的欢乐。市区内的华严寺和圆通寺内,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络绎不绝地出出进进,将寺院挤得水泄不通。
工艺
大同铜器
大同铜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历史上有“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内买铜”之说。大同铜器已有25大系列,235个品种,458个花色,主要有铜火锅、酒具、宫廷餐具、铜牌匾等。大同铜器不仅在国内各地受欢迎,而且还畅销于日本、马来西亚、德国以及港澳地区。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曾以大同铜火锅相赠。
广灵剪纸
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在中国剪纸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广灵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申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地方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7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