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 正文 本文移动端: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

2017-05-02 05:42:5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摘 要: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各种观点的相容与共通性很高。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教育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本文描述了儿童自我概念的大致发展过程和特点,探讨儿童自我概念对其日后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概念;发展特点;教育影响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自我概念的涵义

有关自我概念问题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自我概念的提法从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开始。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和客体我的概念统整到了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同时兼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这种知觉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到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和归因的影响,将自我概念区分为一种多侧而、多等级的结构。Byrne认为自我概念是关于自己技巧、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方而的态度、情感及知识的自我知觉。国内学者也对自我概念的涵义有多方而的探讨。林崇德等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黄希庭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而的觉知,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以与他人分别开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洲白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而的整体认识,是个体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进行知觉。它

包括一个人通过

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关于自我概念的功能,奥尔波特、艾里克森等提出如下几方面:提供一种时间和空间连续性的感觉,为个人自我体验提供一种整合和组合作用,调节个人的情绪状态,是一个人刺激或动力的来源。

对自我概念作用的研究最为突出的是伯恩斯。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重要意义。伯恩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一旦产生,就会积极发挥作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保持内在一致性和行为一贯性。在生活过程中,我们总是对自我或周围的事物产生许多想法、感受或认识。如果这些想法、感受或认识之间不一致,相互间存在矛盾,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而自我概念有着促使矛盾的内部观念达到协调一致的功能。

第二,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含义,即使不同的人获得了完全相同的经验,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也不会完全相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

第三,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二、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

婴儿最初是不能理解主体我和客体我的。认识上的这种区分大致是在6 -8个月期间,随着实物概念的发展而发生的。这时的儿童首先产生一种对他自己身体、他的连续性、他的界限和他的运动动作的感觉,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对自己连续性的感觉。他能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事件”,这意味着自我概念的一大发展。随着儿童内心世界的发展,儿童会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客体我不断地扩展,儿童逐渐构建起自我概念,即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格、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但对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内在自我的认识不清晰。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自身认知发展的基础之上,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儿童的自我概念才表现出和年龄相适应的具体特征。

1.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往往是由自我的“乐观主义”到相对的“现实主义”。最初,儿童对自我的认识通常比较乐观、积极,当然也有点过分地高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概念趋于实际。正如许多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儿童许多维度的自我概念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Marsh等(1991)在其对学前班和

一、二年级儿童利用SDQ—I问卷进行的横断研究中发现,儿童对自己生理外貌的认识、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自我概念表现出下降趋势。Wigfield (1997)在研究中也同样发现,儿童在一年级后对自我的认识已经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乐观。Marsh等(1998)]的一项跨年龄一跨情境(Multicohort-Multioccasion)的纵横交叉研究结果表明,5-8岁儿童的外貌自我概念表现出最强烈而最一贯的年龄差异;同样,学校自我概念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而语文自我概念则表现出早期有所升高而后开始下降的特点。而和预想恰恰相反的是父母自我概念,不但没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2.儿童自我概念表现出由笼统到分化的特点。儿童最初对自我的认识往往比较笼统、概括,此时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比较简单,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多,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逐渐分化和复杂。

Harter关于不同年龄段个体自我概念具有不同成分要素的观点,说明随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和经验的增加,个体自我概念的维度也日趋复杂和分化。Harter不同年龄阶段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得到了许多测量研究的支持。

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结构是否分化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个体已产生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Marsh等(1991)通过SDQ问卷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儿童已经具有相当分化的自我概念。Eccles(1993也证实了Marsh的研究,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区分自己的学业能力和成就动机。Ladd (1996)发现,学前班和一年级儿童已经能够将同伴对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社会能力做出区分,从而证明学前班儿童已经有了比较分化的自我概念。另外,Marsh等(1998)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并指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加,对自己的

力量强弱有了更为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使得不同领域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分化,更加准确地反映儿童的优势和弱点。

3.儿童具体领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性别特征。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而且不同性别儿童在具体领域内的自我概念表现出稳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传统的性别定型说相一致。男孩在身体能力、生理外貌、数学、情绪稳定性、问题解决和自尊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概念;而女孩在言语/语文、学校、忠诚/值得信赖、宗教/精神价值观方面有较高的自我概念。另外,许多研究表明,性别定型在青少年前期对自我概念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从少年期到成年早期则相对稳定。

三、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两者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间接影响的,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渗透着社会文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一些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有直接影响的因素。

(一)认知发展水平

自我概念随着认知经验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使儿童具备了发展成熟自我概念的可能性。自我识别能力为自我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语言能力帮助幼儿建构牢固的“自我”和“他人”的概念,逐渐理解行为模式的特点以及倾向性,形成具体的自我描述。学龄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已经比较完善,能从自己的行为规律中总结出一些恒定特质,考虑人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基本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社会性认知不断增加,逐渐达到理解的元认知水平,即个体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不断自我分析、自我调整形成的认知水平,发展出成熟的自我概念。

(二)社会关系

1、父母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舞台,父母是引导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期望和评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儿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

会影响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对自我概念具有不利影响。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和最重要的影响者,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的关怀和鼓励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而父母的责备和忽视,则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和孤独感,消极地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及放任型。民主型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教养方式,在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能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感,其心理更为健康、成熟,自我评价也更为积极,且较少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溺爱型的父母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专制型的父母导致儿童胆怯、自卑、抑郁、依赖,适应能力差。放任型的父母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失去归属感,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情感,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则使儿童不断体验自己的无能与失败,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在对儿童的教养过程中,父母在心理情感方而给予孩子的关爱行为越多,孩子的自信水平也越高,对自我的评价也越为积极。 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由父母影响儿童,儿童自身的行为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调整具体的教养策略和方式。

2.教师

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教师开始在儿童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长期、重要而持续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儿童自我评价的参照。还有研究表明,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知觉到的教师的积极情感行为与学生的自我概念相关显著,除运动能力和生理外貌外,其他指标与教师的消极情感行为也有显著相关,这说明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自我概念确实有重要影响。

篇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龙岩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通过回溯近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问题的研究,从多方面探讨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关键词:同伴关系 青少年 心理健康

一、引言

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核心关注点—同伴关系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探讨的热点。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 早期的同伴拒绝经历预示着长期同伴拒绝经历的开始, 经常遭到同伴拒绝的儿童, 从幼儿至早期青少年都表现出了高反社会行为[2]。也有研究表明, 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儿童更容易辍学或更容易参加各种不良行为活动甚至犯罪活动, 并且在青少年早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3] 。因此,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方面展开论述。

二、研究领域

(一)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情绪问题

一些学者就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做过研究,孙俊才等对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在情绪表达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对社会人际关系带来损害的情绪上,比如愤怒和厌恶情绪[4]。郑杨婧等在2009年研究初中生情绪调节中也发现,一方面适当的情感求助有助于缓解和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与同伴的交流也是建立良好同伴交往的基础;但从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情感求助或不合时宜的情感求助可能会获得相反的效果[5]。

(二) 同伴关系与青少年行为问题

1. 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发出的,有助于别人、集体和社会的行为,反之亦然。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密切,并且它可作为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预测因素。

[6]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问题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礼貌、助人、领导等行为则会带来良好的同伴关系。辛自强等同样通过同伴提名法进行调查发现: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能够预测同伴的正向提名。同时在同伴中受欢迎的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和有争议行为显著多于其他行为;相反被拒绝组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则较多[7]。同时我国还有研究者发现:同伴的拒绝和攻击性与团体的学业成就呈负相关,即那些表现有社会偏差行为的团体其学业成就往往也表现为低下,并且学业成就低、攻击性强的学生更易形成同一团体[8]。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尤其表现在同伴拒绝关系水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

2. 同伴关系与反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 早期的攻击行为能够预测儿童较差的同伴关系和长期的社会适应不良。早期的同伴拒绝可以看成是一种增加之后的反社会行为生活压力事件:是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导致物质滥用(如吸毒) 的危险因素。纵向的研究表明, 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对青少年吸烟、饮酒、吸大麻以及性行为有显著影响, 他们很可能是这些高危行为的真正起因。Mitchell 和Annette 的纵向研究还表明, 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可以减缓童年期攻击性的消极影响, 而同伴拒绝则可能增加青少年的物质滥用和性冒险行为[9]。

(三)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学习成绩

学习行为是学生在个体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 环境与个体之间持续的多变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成绩。其中, 同伴的影响非常重要, 尤其是亲密同伴之间在行为与态度上的彼此影响, 远远超过一般的同伴团体。因此, 学生的教育抱负、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的影响。另外, 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学校其他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教育水平也有很大的关系, 呈现正相关。上述关于友谊认知的研究中, 榜样和竞争、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均作为儿童友谊特性的重要纬度, 对学业成绩起到促进作用; 但同时, 最亲密友伴的相似性, 使得同伴之间产生学业不良的相互影响。

(四)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我国已故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 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青少年心理的单纯性, 使得青少年常常在人际交往, 尤其是同伴交往中受挫。因此,我们更要明确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

在青少年期, 儿童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伴关系将成为儿童确立自我, 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参照系统,预示着个体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

[10]。

1.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时期, 他们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 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许多研究表明, 在青春期, 个体与同伴一致的需要和行为增加得相当快。陈会昌等人1998 年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候, 与父母的接触减少, 对同伴文化的遵从则明显增加。青少年的同伴群体对其生活的影响变大, 进入初中后, 同感关系渐渐分成三类: 较广泛的“ 大群体”; 数量较少的、内聚力较强的、比较亲密的“ 小集团”和个别朋友。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认为, 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

2. 为青少年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青少年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同伴交往时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哈特普也曾指出, 没有与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 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 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 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

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五)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其中主要包含了两种关系,分别为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同伴群体关系表明了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彼此喜欢或接纳程度。研究者一般采用观察法或社会测量法得到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青少年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受欢迎的青少年;2.有争议的青少年;3.受拒绝的青少年;4.被忽视的青少年。

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青少年同伴关系类型?一些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发现: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学业成绩与青少年同伴关系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对大量的研究进行回顾, 强烈支持这样的观点: 受欢迎青少年之所以受欢迎, 是因为他们有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 而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社会性技能。

2. 家庭功能

儿童的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情感基础。青少年早期家庭生活由社会过程而形成的很多品质会被带到同伴关系中去。俞国良等人研究发现, 小学儿童的同伴接受性与家庭功能有显著的正相关, 即家庭功能越好, 同伴接受性也越高[11]。

3. 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有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家长富有情感的、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诱发儿童对他人的友好倾向, 其子女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在与同伴交往中多为受欢迎儿童[12]。

4.学业成绩

研究发现, 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程利国、高翔的研究也表明, 高学业成绩水平儿童与中等学业成绩水平、低学业成绩水平儿童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 即学习成绩优秀同学更容易赢得同伴的欣赏与接纳[13]。即学习优秀儿童为同伴所尊重和羡慕, 而且同伴也愿意与之交往, 相反, 学习困难儿童不仅自己为学业上的失败感到自卑, 而且也为同学们所轻视, 因而不容易成为同伴喜欢交往的对象。

三、研究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 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及行为表现的诸多方面, 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线性关系。近年来, 该领域一方面继承了早期的研究传统, 更加全面、细致地考察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学业、行为、情绪及人格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 在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 无论是行为层面还是情感层面, 大多数研究者都试图揭示影响两者关系的中介因素。近期该领域更加注重研究的生态效度, 研究者力图从社会网络结构和不同文化层面来揭示两者的关系[14]。

通过大量的研究综述我们发现, 在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广泛而又复杂的联系, 而要真正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 则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

题[14]。

问题一, 正如我们指出的那样, 如果从同伴关系的不同类型(如亲密程度) 及同伴交往的不同层次(如个体的还是互动的) 来探讨这种关系的话, 那么两者的关系亦将更加复杂。

问题二, 已有的研究更多关注于消极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积极同伴关系对心理适应、亲社会行为以及健康情绪(如幸福感) 的促进作用, 则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问题三, 关于影响机制的问题。要真正揭示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两者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详尽分析的基础上,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问题四, 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性别、年龄及原有健康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不同而有差异。

最后, 无论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哪一层面、何种水平产生影响, 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 将同伴关系作为青少年不同层面的心理健康及高危行为的预测源,建立起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社. 1999: 133- 139

[2] [3] [9]张莹莹, 曾玉, 张晶。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3

[4]孙俊才,卢家楣,郑信军.中小学生情绪表达方式认知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7,30 (5):1052- 1056.

[5]方平,郑杨婧.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 年增刊:99- 104.

[6]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

[7]池丽萍,辛自强,孙汉银,刘丙元.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12- 16.

[8]杨渝川,郑淑杰,陈欣银,常磊,何云峰.同伴团体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和社会功能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探索,2003.23(86).

[10] 俞国良, 辛自强著. 社会发展心理学[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8.

[ 11]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 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 . 心理学报, 2000, 32( 1) : 59- 60.

[12] 万明钢, 王亚鹏,王舟. 5- 7 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J] . 心理科学, 2001, 24( 5) : 621- 622.

[ 13] 杨光艳, 陈青萍. 同伴关系的功能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 . 衡水学院学报, 2006( 9) .

[14]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7).

篇三:发展心理学摘要(公告版)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已通过审核摘要

发展心理学部分

第一部分 专题报告

题目:Attachment and Life 召集人:李同归

题目: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 召集人:杨丽珠

1

题目:情绪认知发展 召集人:桑标

题目:自闭症谱系儿童认知发展与综合评估的研究 召集人:方俊明

2

题目: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机制 召集人:苏彦捷

题目:儿童攻击、欺负与同伴侵害的发展研究 召集人:张文新 周宗奎

3

题目:青少年的未来取向及其与人格、家庭和同伴背景的关系 召集人:张文新

题目: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 召集人:邹泓 讨论人:张文新

4

第二部分 分组报告

5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的中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15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童年晚期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的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对其教育的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对教育的影响摘要:自我概念是国际60年代以来有关自我问题研究的核心课题。研究者在自我概念结构方面的提法不尽一致,但...

  •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

  • 优秀教师申报材料

    优秀教师申报材料优秀教师推荐材料(范文)优秀教师申报材料优秀教师推荐材料(范文)(2010-04-2107:30:40)转载标签:教育陈**,男,汉族,现年30岁,大专文化,中共预备党员。在从...

  • 共筑中国梦征文

    我的中国梦征文《青春永恢弘共筑中国梦》青春永恢弘共筑中国梦青春永恢弘共筑中国梦中国梦,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昨天梦,古国文明,闪耀东方;今天梦,走向小康,和谐社会;明天梦...

  • 党员寄语

    党员寄语大全篇一:寄语党员寄语党员------在学生党员转正大会上的讲话今天是14名预备党员的转正会,也是一次全体党员互相学习,反思自我,洗礼灵魂,激发斗志,活跃青春的会议。...

  • 歇后语的故事

    歇后语里的故事歇后语里的故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miǎn)阳...

  • 公主童话故事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有点长。今天来讲第一部分。(一)白雪公主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就死了。她的爸爸给她找了一位后妈。白雪公主叫她阿姨...

  • 书信范文

    书信格式范文书信格式范文(1)称呼:写一封信时,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有话要说。(2)问候语: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写的时候要空两格...

  •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胡网苏教版的对空间观念的知识安排跨度较大。一年级上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用“第几排第几个”的形式描...

  • 公主童话故事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有点长。今天来讲第一部分。(一)白雪公主的妈妈在她小的时候就死了。她的爸爸给她找了一位后妈。白雪公主叫她阿姨...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