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正文 本文移动端: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2017-04-27 07:13:4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简介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义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让·保罗·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让·保罗·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潜力与可能。让·保罗·萨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狱”。这一观点看似与“人有选择的自由”观点相矛盾,其实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称“他人是地狱”。

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正因为克尔凯郭尔个人思想的矛盾,使他并不被世人接受,人们往往抓住他的某些缺陷大做文章,却忽略了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克尔凯郭尔主张现代性的主要运动是向群体社会漂移。而这样的高度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死亡。在这里,克尔凯郭尔否定了个体存在的作用,忽视了现实世界存在的意义,不但超前,而且过分极端,导致他很不被人喜欢,常常被别人反驳。

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让·保罗·萨特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都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

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提出了绝对意志论,影响了欧洲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他呼吁现在的人类应该走向终结,我们应该创造出“超人”,用以取代人类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尼采所“创造”的“超人”是一种将“权力意志”发展到极限,以达到超越人类目的的人。 他说:“生命的最强烈的、最高的意志并不存在于只是要求生存下去的斗争之中,而是存在于斗争的意志之中,存在于强力意志之中。”他为强力意志作了最后的结论,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心理动机的基础。

但是,尼采同时又认为强力本身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动力,强力本身就是强力的意志。于是,在他把强力当作更大的强力来追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跌进权力本身以外的虚空里,由是而产生了虚无主义的问题。正因为此,在虚无中,尼采宣布人的最高价值失去了他们的价值,——“倘若人丧失了前此他赖以生存的锚链,”尼采问道,“他会不会漂移到一个无尽的虚空中去呢?”那么人存在是为了什么?为了虚空吗?当然不是。尼采认为,人存在的唯一价值恰恰就是:强力!

编辑本段哲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

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篇二: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摘要: 萨特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一直致力于对人的研究。萨特的哲学也被称为是“人学”。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展现了对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进行研究。论证人类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被异化的状态,回复人的个性和尊严。传统人道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先验的本质。而萨特的观点则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一个不断生成中的人,不是一个生物的人,人是自由的。由此,萨特提出与传统人道主义相对的另一种人道主义。他人必须行动,使自己存在,人必须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

关键词:萨特 存在主义 人道主义

一、存在主义的含义

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两个基础轴线是“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一样偶然的出生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而言,只有存在着,想要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认为人首先存在,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人的行为即是生存的实际意义。

1. 存在主义

萨特提出两种存在主义,并认为自己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一方面是基督教的存在主义,另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这些人里面得包括海德格尔以及法国的那些存在主义者和我。他们的共同点只是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或者不妨说,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人与物的最大区别是存在与本质的产生的先后关系。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来到世上,通过学习、实践和选择,成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然后按照自己的意识付诸行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人的行为成为人生存的实际意义。物的本质先于存在,在物品出现或者被生产之前,它的自我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已经被确定。例如制作一个杯子,那么在制造它之前生产者在脑海里必定先有关于这个杯子的概念,并且对于这个产品的制作技巧以及尺寸材料等都有经验,这种经验也是对杯子概念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杯子就成了在一中特定方法下制作成的一种特定的产品。同时这个产品又肯定会有某种特定的用途,因为制造者不能可能制造一个杯子而不知道它有的用途。所以,对于这个杯子,我们可以说它的本质,也就是使它可能被制作出来以及具有意义的这种性质的总和——产品先于它的存在。显然一种事物出现之前,它的本质已经先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了。所以物是先于本质存在的。这样人和物便

清楚地区别开,从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们才去积极地行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2.自由选择

个人的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根本问题。萨特把行动的永恒可能性看作“自为”的本质特征,由此来阐发他的自由理论。所谓行动,对于人类现实来讲,就是与世界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即超越世界的简单稳定的决定论,在世界的物质中改造世界。行动并不是简单的运动,它是有意向性的,是为着某种目的而使用某种手段,造成一个工具性的、有机的复合。行动就是要改造世界的面貌,它是向着变化的谋划。行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目的、行为和结果。这三个部分在同一行动中构成,相辅相成,每一个都把其他两个当作自己的意义,但并不是互为因果。行动和自由是合而为一的,在行动中,结果与目的得以确立而行动本身就构成了自由的表现。自由即是人类实在核心中的虚无。人的实在是一个能实现于世界以及它自身的虚无化脱离的存在,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把它所是的自在虚无化。有了虚无化,自为才永远象脱离其本质那样脱离自身的存在,才总是异于自己的本质。因此,人才是自由的,意识才能从意识到的满溢的世界中挣扎出来,从自身的过去摆脱出来,不断向外超越,努力实现与理想“自我”的重合。

人的存在即是自由本身,是向着未来的谋划。人自由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自由即是自由选择,是自己为对自身目的的原始自由谋划。行动由目的、行为和结果三个部分组成,在行动中,从有了动机和动力时起,也就是有了对事物和世界结构的评价时起,就已经有了目的的地位,因此就已经有了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此深在的选择便是无意识的。它和我们对我们本身所拥有的意识是一样的。在意识中,除了存在的意识之外别无其他,而选择的活动和人的存在没有区别,选择是对在世的我本身的选择,在这同时,揭示了世界的存在。为了选择,就必须是有意识的,为了有意识就必须选择。萨特进一步从时间概念来说明选择,它是“因为我的介入使某种限定了具体、持续的绵延的广延涌现出来,这种广延正是那种将我们和我的原始可能的实现过程分离开的广延。于是,自由、选择、虚无化、时间化便只是同一回事。”由此可以看出,萨特的自由选择完全是建立在他的自由意识基础上的。人的存在归于作为,是由行为构成的统一体。存在,就是行动。停止行动,则意味着停止存在。行动是有意向性的,是被意向规定的,它是在自我之外设定它的目的的结构,意向就在选择显示它自己的目的时使自己存在。对于人来说,自由不是一种属性,自为命定是自由的,人应该被理解为正在进行中的选择。

二、萨特人道主义的内容

1.对传统人道主义的批判

人道,第一次被着重的思考和追求,是在罗马共和国时代。人道的人指接受了希腊教化的罗马人,从而与野蛮的人相对立。后来人们又一般把人道主义了解为努力使人为自己的人性或人道而成为自由的以及在自己的人性或人道中发现自己的尊严,这时,人道主义就随着人们对“自由”的看法不同而不同,实现人道主义的途径也因此而不同。萨特人为人道主义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传统人道主义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最高价值。这种人道主义认为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最出色的行为肯定人的价值,这是荒谬的,因为只有动物才有资格对人做出这种总评价,并且宣称人了不起,而一个人对全人类进行估价是不容许的。人是生成中的人,人的本质只是过去,一当对人进行评断就已成为过去,如果对全人类进行估价,表明的只是人类已经停止不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存在主义者从来不做这样的判断,对人类估价的行为仍然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思维方式在作祟,认为人有先验的本质,并且这种本质表明了人的伟大。萨特更进一步揭示了这种人道主义的危险性,指出对人的特殊成就引以为荣,把人视作最高价值,其结果必是肯定人类可以作为崇拜的对象,而这个崇拜的对象最终将落到集中了人类优点的某个或某些精英上,这就是个人崇拜。而同时,本质先于存在的技术制作思维又使得精英们以“上帝”的名义把自己的概念强加于人,把人只当作物,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的物。

2.萨特人道主义的内容

萨特提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并将其内容规定为:“人始终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客体,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这种构成人的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叫做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萨特人道主义可归为三方面内容。

首先,人必须行动,使自己存在。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用行动创造自己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为着行动的,人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强调,人的行动是有处境的。处境是具体的,只有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才显示出来,表明为向着某个目的的选择过程中,所能碰到的障碍和帮助。只有在处境中的自由,也只有通过自由的处境。也即自由选择作为人的本体规定,是无条件的,但我们每次的选择总是在一定处境中进行的,处境也只能通过人的自由行动被揭示出来。处境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处境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客观是因为我们到处都碰得见这些限制,而且到处都被人看出来;主观是因为有人在这些限制下生活,而如果没有人在这些限制下生活,如果人不联系这些限制而自由地决定自己和自己的存在,这些限制就是毫不足道的。而人的活动就表现为企图超越这些限制,或者扩大这些限

制,或者否定这些限制。萨特通过“自由行动”这个伦理学概念呼求人通过行动实现自由,并承担责任,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

其次,人永远生活在人的宇宙里。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为“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意指作为意识,自为的存在,人是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人通过原始自由谋划,发明自己,用一系列的行为把自己造就成自己愿意成为的人。我们在思考中不仅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所有别的人,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并且指出,这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那个直接从我思中找到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并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由我自由选择铸就,但只能由他人通过语言向我表明。我是高尚或欺诈,除非他人承认如此,否则是不能成立的。这些性质是为他人而存在的,而又在人自我选择的时候显示出来。

三、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现实价值

1. 对人生问题的关注

萨特从个体的“人”出发,去探索真理。他认为,人不是被先验规定了的,人不是一个生物的人,人是灵动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是自由的存在,自由的承担,最大限度的肯定了人格的尊严和独立。人们要去勇敢地创造自己的未来,勇敢地将每一个可能性变为现实。萨特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积极追求个人价值的学说。他认为人的价值要由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行动就代表着选择,只有勇敢地去行动才赋予了人的自由以现实性的意义。生命的停滞就代表着放弃,只有去行动,才是有价值的。你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选择如何度过每一天,这每一个选择都说明了行动的作用。人是在不停地否定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之中完成了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人的行动创造了生命。人不是一个被先验规定好了的人,人需要去创造自我,完善自我。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把可能性变为现实的人生。

自古以来,人们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寻。关于自由的问题主宰着人们的追问,牵制着人们的脚步,这是一个放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萨特人道主义自由观是时代的产物,它激励着人们勇于解放思想,它倡导着一种个体自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人生是由无数的可能性构成,人生需要积极地去面对,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每一个人的人生,时时刻刻都充满着选择,去选择,去行动,就是人生的意义。个体存在的本质是由个体来决定,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本质,不断地走在向前的道路上,自我造就了自我。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无止境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从否定自我,到创造自我,再到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满的人生过程,一个不断地由有限走向无限,由否定走向肯定的过程。自由的选择必定与承担责任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影响,个人自然不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那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既然人敢于选择,就要敢于去承担责

任,这才是作为自由人的表现。萨特的人道主义自由观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以此来约束个体的自由行为,达到个体道德上的忠诚。

2. 对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

萨特人道主义倡导个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自我创造与自我超越,因为追求自由是个体永恒的诉求。对每一个生命来说,自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自始至终都需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眼光从个体中抽离出来,转而面向宏大的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同样发现,不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自由问题的解决或无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个人的努力。个人的自由追寻史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外,个人的发展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由否定自我,到创造自我,最后到超越自我的过程。人在这个超越的过程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的。人的超越带来的是社会的发展。勇于超越自我,创造自我,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个人的贡献。这是萨特人道主义自由观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法]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8.

[2]李冰.萨特伦理学中的绝对自由与绝对选择[J].学海,2002,1.

[3]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47页.

篇三: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张智博伊卓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摘要:存在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德国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被公认为其创始人,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贯穿其思想始终及其各个方面成为他全部活动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萨特在其思想发展后期还一再宣布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二者之间他宁肯选择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异化中图分类号:B0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089—01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它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了。德国资产阶级在国内外的艰难处境不能不使他们产生忧虑烦恼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首先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萨特的主要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期进行的。德国法西斯势力以及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悲观颓废的情绪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世界观。而由萨特所代表的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要群众的存在主义运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都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萨特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传统在二十世纪最有创造性的一个继承者”。

二、存在主义者把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当作其哲学的主要使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96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相关文章
  •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浅论萨特存在主义作者:周烨学号:12013052201045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摘要]:存在主义是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

推荐范文